城乡文化的转型与乡村振兴——兼论

更新时间:2023-07-14 01:18:03 阅读: 评论:0

2022年第12期(总第329期)
㊀㊀㊀㊀㊀㊀
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
㊀㊀
㊀㊀㊀㊀㊀㊀No.12ꎬ2022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29
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城乡文化的转型与乡村振兴
兼论数字科技在城乡融合中的实践作用
闫泽华1ꎬ王天夫2
(1.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ꎬ北京100124ꎻ2.清华大学社会学系ꎬ北京100084)
摘㊀要:在当前社会转型背景下ꎬ要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ꎬ需要的不仅是经济的配合ꎬ同时更应该是城乡文化的共振ꎮ本文回顾了城市社会学理论从城乡文化类型化到城市文化差异性的视角变化ꎬ总结了中西方城乡文化的内在差异ꎮ从我国城乡之间历史文化的内在联系以及当下的转型背景来看ꎬ乡村发展应该在尊重城市与乡村差异的基础上ꎬ关注乡村实际ꎬ打破城乡文化对立ꎬ实现乡村振兴ꎮ其中ꎬ社会参与是城乡文化融合的重要推动力ꎬ而数字科技发展为之提供了有利契机ꎮ
关键词:城乡文化ꎻ城市文化ꎻ乡村振兴ꎻ城乡融合发展ꎻ数字科技
中图分类号:C91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2)12-0028-09
基金项目:清华大学文科建设 双高 计划 空间社会科学与空间社会行为 研究项目(2021TSG08207)
作者简介:闫泽华ꎬ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社会学系讲师ꎻ王天夫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ꎮ
㊀㊀在人类文明演化的千年中ꎬ城市与乡村是最为重要的两种聚居模式ꎬ既代表了文明的不同阶段ꎬ也代表了文明的不同特征ꎮ人类文明从村落式的聚居开始ꎬ逐渐出现了规模更大的传统城镇ꎮ但此时的城市生活与贸易仍建立在乡村的农业生产上ꎮ随着工业化的开始ꎬ城市的人口规模优势被极大地激活ꎮ加
之工业的经济贡献高于农业ꎬ使得城市聚居规模和密度不断增大ꎬ城市开始摧枯拉朽地对农村的人口和空间进行侵占ꎮ这一趋势进而被描述为二者所代表工业化富足但冷漠和田园化纯真却简朴的生活方式的文化冲突ꎮ
随着历史发展ꎬ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ꎬ现代的城乡文化并不是 浪漫化 的对立二分ꎮ这不仅是因为农业作为人类生存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保障ꎬ具有重要且独特的价值而必须为之辩护ꎬ同时也因为 乡村和城市自身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不断变化的历史现实 [1]393ꎮ西方工业化起
步时期ꎬ在资本和殖民掠夺的主导下ꎬ本国农村乃至殖民地都成了当时西方城市为了自身发展的剥削来源ꎬ城乡对立的观念深入人心ꎮ但是ꎬ中国的城乡关系却展现出了不同的形式ꎮ新中国成立后ꎬ农村㊁农业㊁农民曾义无反顾地为城市和工业提供生产资料和劳动支持ꎬ从而造就了中国如今全工业生产体系的大国地位和经济辉煌ꎮ截至
2020年ꎬ我国的新型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3.89%ꎮ也正因如此ꎬ在当前社会转型大背景下ꎬ我国城市和工业也应为农村和农业提供反哺ꎮ
脱贫攻坚战使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迈入了小康社会ꎬ这是我国乡村发展的伟大成就ꎬ乡村振兴正是下一步的宏伟战略目标ꎮ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ꎬ乡村振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协同共进ꎬ而不是城市对乡村的单方面经济扶持ꎮ不难理解ꎬ如果城乡之间没有文化相融ꎬ就只能变成衡量增长和损失的
经济利益交换ꎬ最终还是会演变成代表现代的城市对落后的乡村进行供养ꎬ将乡村只看做 乡愁 的影子[1]407ꎬ忽略了乡村中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感受ꎮ融合的前提即是要建立起城市和乡村的共识ꎬ建立二者的共同发力点ꎮ这在强调城乡对立的语境下是难以实现的ꎮ但相
82
融不是相同ꎬ打破对立不是否认差异ꎮ忽视城乡
文化差异的盲目同化ꎬ也会使乡村文化湮没在城
市巨大的经济压制中ꎮ因此ꎬ破除城乡文化对立
的同时ꎬ承认城乡文化的差异性ꎬ构建符合当下转
型现实的城乡文化ꎬ对于寻找城乡关系新定位㊁实
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ꎮ本文
以城市文化的研究为主线ꎬ总结城乡文化变化中
的现代性和实践性ꎬ探索构建科技和社会参与相
协调的城乡融合路径ꎮ
㊀㊀一㊁二元对立:类型化的城市文化
在西方城市社会学研究中ꎬ城乡文化经历了
从二者类型化对立到多样化独立的发展过程ꎮ在
城市社会学兴起之初ꎬ相关研究是将城乡做比较ꎬ
归纳出有着各自鲜明特色的类型化特征ꎬ显示了
城市与以乡村为代表的传统人类聚居地的不同ꎮ
随着城市在西方社会成为主流ꎬ研究者逐渐将目
光聚焦在打破统一㊁寻找多维度的城市文化ꎮ既
然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不同特色[2]ꎬ那么也就难以强调城乡的不同ꎮ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ꎬ首
先回顾西方城乡文化研究ꎮ
类型化城市文化理论的出现ꎬ是作为与农村
相对的城市在西方工业化背景下发展扩大之后自
然而然的理论结果ꎮ聚居在城市ꎬ人们生活的空
间有了巨大的改变ꎬ与之相适应的是人们的日常
生活与工作过程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ꎬ与以往熟
悉的乡村生活截然不同ꎮ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ꎬ
自然会生发出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存在差异的结
论ꎮ这样的总结ꎬ从一个侧面来讲ꎬ也是对农村社
会向城市社会㊁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一种
空间理论的文化性概括ꎮ
西方学者早期在讨论类型城乡文化时ꎬ更多
的是以社会生活方式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ꎮ滕尼
斯归纳提炼了 共同体 与 社会 两种特征各异
的生活方式类型ꎮ前者对应着 小乡村 ꎬ后者对
应着 大城市 ꎻ前者的社会生活是一种 有生命
的有机体 ꎬ而后者更像是 机械的聚合 [3]ꎮ显然ꎬ滕尼斯特别关注了人们聚居的生活方式在工业化推动下的显著变迁ꎮ与此相对应的是ꎬ涂尔干根据社会分工体系的变化ꎬ提出了传统社会中  诸如乡村和小镇ꎬ社会纽带是一种机械团结ꎬ而现代社会中  诸如城市ꎬ社会纽带是一种有机团结[4]ꎮ因此人们因聚集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社会文化ꎮ
滕尼斯㊁涂尔干等学者描述了从乡村到城市的人类聚居生活形式的变化ꎬ也强调了在社会剧烈变迁的现代性过程中ꎬ城市与乡村在社会文化中的撕裂和对立ꎮ对此变化关注更多㊁思考更深㊁总结更丰富的代表是齐美尔与沃斯ꎮ
1.齐美尔的城市文化
齐美尔的社会学思想在经典社会学家中独树一帜ꎬ他更多的理论视角放在了个体微观层面ꎮ在«大都会
手工纸盒子
与精神生活»一文中ꎬ他撇开了城市的宏大空间建筑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结构ꎬ转而关注城市生活对于人们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的影响[5]ꎮ在齐美尔看来ꎬ大都市中对货币经济的依赖与追逐㊁都市人口的扩张与边界的不断蔓延以及劳动分工的深入与拓展ꎬ形成了城市生活中的匿名性㊁理智性㊁算计性ꎮ人们处于陌生的社会关系之中ꎬ对于生活有着特殊的厌烦心态(blaséat ̄titude)ꎬ但同时又追新逐异以求吸引他人的注意ꎬ整个社会在给予人们更多自由的同时也压抑了个性ꎮ齐美尔形象地描绘了在大都市生活中个人其实就是现代化生产中的 小齿轮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ꎬ有些对命运安排的无可奈何ꎬ也有些对特立独行的本能渴望ꎮ
齐美尔明确地指出在新兴城市中ꎬ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心理都是一种崭新的表现形式ꎮ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与城市中的空间结构(人口扩张㊁边界蔓延)㊁社会结构(劳动分工)以及经济结构(货币经济)一脉相承并因果相连ꎮ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城市特质(亦即前面提及的匿名性㊁理智性㊁算计性)ꎬ才形成了特有的城市生活方式ꎮ新的生活方式的确立当然是建立在与原有的小镇及乡村生活的对比上ꎮ而齐美尔给出的三个城市结构特征也正是小镇及乡村所没有的ꎮ从这一点上讲ꎬ齐美尔有着强烈的历史视角ꎮ城市生活方式是与传统生活完全不同的文化特征ꎮ2.沃斯的城市主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ꎬ沃斯继承了齐美尔关于城
92
市生活的讨论ꎬ并将齐美尔有关城市生活的思路
进一步系统化ꎮ沃斯在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另辟蹊
径ꎬ聚焦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ꎮ在他看来ꎬ城市生
活与以往人类的聚居形式差异明显ꎮ而造成这样
差异的主要因素在于城市作为居住空间聚集了数
量众多㊁人群密集且异质性较大的居民ꎮ在沃斯
的思考中ꎬ数量众多是指 积聚了大量的异质人
群ꎬ同时又缺乏亲密的人际关系ꎬ充斥着匿名的㊁
肤浅短暂的片段性的社会关系 [6]ꎻ人群密集是指近的物理距离与远的社会关系的对比㊁社会冲
突的频繁与社会控制的正式化㊁以及人们的背景
多样化与工作专业化等ꎻ异质性高是指刚性社会
结构并不稳定㊁社会流动频繁以及人们社会身份
的多元与变动ꎮ
沃斯的落脚点在于城市特征对于人们社会生
活的影响ꎮ由于上面提及的城市人口的规模㊁密
度与异质性ꎬ城市居民在生活方式上  包括社
会结构㊁社会关系㊁社会行为㊁社会心理以及生活
态度等方面  形成了所谓的城市主义的生活ꎮ
而这样的生活方式ꎬ与人口分布稀疏㊁社会关系紧
密㊁社会凝聚较强的乡村生活对照鲜明ꎮ在整个
讨论的过程中ꎬ沃斯显示出了对于城市生活让社
会关系错位的批判ꎬ以及对于原有的田园般社区
生活强烈的怀旧情怀ꎮ
总的来讲ꎬ以齐美尔与沃斯为代表的类型化
城市文化视角关注的焦点在于人们生活方式在城
河南嵩山市空间中的剧烈改变ꎮ在整个社会的生产重心由
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ꎬ城市空间对于类型化
的城市文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ꎮ正是因为聚集在
城市的大量人口与由此而生的密集的社会互动ꎬ
人们在城市里发展出了与乡村不同的崭新的社会
关系㊁劳动分工与行为模式ꎬ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
结构㊁社会规范㊁社会制度与文化特征ꎮ①齐美尔与沃斯还不约而同地关注城市生活中人们的社会心态与情感联系ꎮ因而ꎬ他们都认为ꎬ城市生活对城市居民有巨大的冲击ꎬ而对于乡村生活的怀念将是城市人迈不过去的心结ꎮ对于齐美尔与沃斯而言ꎬ以上这些鲜明特征是在城市空间聚集大量居民这一基础上
形成的ꎬ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ꎬ也是脱离乡村之后的城市作为生活空间的必然ꎬ因而也理所当然地是所有城市的共有特征ꎮ我要跟你走
㊀㊀二㊁异质多样:调和对立的类型化批判类型化城市文化理论着眼于城乡之间空间结构㊁劳动分工等宏观特征ꎬ忽视了作为城市组成的人群ꎮ批判者认为ꎬ齐美尔与沃斯的论述中有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即齐美尔和沃斯所说的理性算计的城市生活ꎬ反而会展现出更广阔的社会关系ꎬ进而产生城市生活中的异质性与多样性ꎮ在齐美尔与沃斯的城市生活中ꎬ因为人们之间的差异性㊁理性算计ꎬ使得不同人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特别重要ꎮ这必然导致公共空间变得十分必要ꎬ广场或是集会的礼堂通常成为乡村不具备而仅城市可见的空间特征ꎮ同时ꎬ冲突会增多ꎬ利益协调机制需要增加ꎬ但包容性也相应增强ꎮ多种多样的人群ꎬ使得各个人群自身的文化变得很重要ꎬ因此产生亚文化以及空间上与此相适应的族群聚居的飞地(enclave)ꎮ相应的ꎬ文化生活成为城市里重要的内容之一ꎬ同时也增加了异质文化的吸引力ꎮ所有的上述推论指向了要归纳和整理出一个统一的城市类型的生活方式ꎬ并不容易得出显而易见的结论ꎮ
在这些批判家眼中ꎬ随着社会持续发展ꎬ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更加丰富ꎬ形成了社会等级结构ꎮ对于自我与他人的身份建构ꎬ则开始使用生活方式的形式表现出来ꎮ这样的生活方式随着城市的出现ꎬ又有了进一步的变化ꎮ如今ꎬ城市生活并不是束缚和冷漠ꎬ反而是人们利用主观性与身份认同来建构社会差异㊁划分社会界限的重要过程ꎬ城市也成为社会差异的重要空间与地点ꎬ而展示出来的正是丰富繁杂的城市
文化ꎮ场景原画
因此ꎬ他们肯定了城市文化研究先驱所提出的城市作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类聚居地ꎬ显示出了一些鲜明的特征ꎮ但是ꎬ他们从整体上质疑共通的城市文化ꎮ首先ꎬ城市生活方式并不一定仅有一个如齐美尔与沃斯所说的类型化的模
03
①人口聚集带来的结构性变化的具体机制ꎬ参见彼得 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ꎬ王春光㊁谢圣赞译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ꎮ
式ꎮ不同的城市以及同一城市不同的区域都有可能生成不同的生活方式ꎮ这是因为造成城市特定的生活方式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ꎮ
其次ꎬ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并不一定是决定城市生活方式的唯一因素ꎮ从逻辑上讲ꎬ如果说城市文化是由空间及其集聚人口的功能所导致的话ꎬ那么一个必然的结论就是所有的城市都有这样的空间特征ꎬ因而也必然有着共同的社会生活方式ꎮ在后来的研究中ꎬ有众多的研究表明城市中的政策㊁政治运动以及族群的聚居行为等都是形成特定的城市生活方式的重要原因ꎮ而这样的原因导致的城市生活方式则有可能并不一致ꎮ从根本上讲ꎬ这样的结论其目的在于否定所谓的空间决定论ꎮ
再次ꎬ城市中的人口并不一定异质性高ꎬ其社会关系也并不一定陌生淡薄ꎮ事实上ꎬ城市中的人口分布是相当复杂的ꎮ在某个区域的城市人口可能具有相当强的同质性ꎬ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ꎬ有着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ꎬ可以生成一个群体内部的亚文化ꎬ可能与城市中其他区域的群体差异巨大ꎬ但其内部的生活方式则与齐美尔与沃斯所讨论的相去甚远ꎮ这也是为什么众多的批判集中地指出齐美尔与沃斯所一致强调的城乡差异以及现代与传统的差异实际上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ꎮ
㊀表城乡的类型化文化及其批判
类型化的城市文化
齐美尔沃斯
对类型化文化的批判
城市特质货币经济㊁规模边界㊁劳动分工人口数量众多㊁密度较高㊁异
质性高
异质性并不一定高
生活方式匿名㊁理智㊁算计㊁厌烦㊁追新
逐异㊁陌生社会关系
人际关系淡薄隔离㊁多样化分
工㊁社会冲突与控制㊁社会结构
易改变㊁流动性强㊁安全性弱
亚群体的社区生活方式也
有可能ꎻ人际关系也可能亲
密ꎻ亚群体的文化可能得以
保持
关注焦点生活态度㊁生活方式㊁精神心
理等
社会关系㊁个人生活㊁社会结构
社会关系㊁日常生活㊁社会
结构㊁政策㊁人口族群等
空间的理论位置城市里的经济社会结构与活
动决定了个人的生活态度与
心理
城市的人口聚集效应导致了
城市社会生活方式
空间上的人口聚集并不一
定决定社会生活方式ꎻ政
策㊁制度㊁政治运动以及人
口族群也可能是重要原因
时间的理论位置与传统生活方式截然不同㊁有
断裂
与传统文明差异明显
并不强调现代与传统的对
比与差异
参照体系小镇㊁乡村乡村城市与农村界限模糊
理论话语传统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必然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化的结
果ꎻ强调城乡二元分类
城市生活本身是多种方式
混合在一起的ꎻ反对二元分
大学生比例类ꎻ模糊现代化的趋向
历史怀旧与现实担忧城市生活对人们心理造成巨
大的冲击ꎻ传统生活更为平
缓㊁情感关系更为密切
城市生活在匿名㊁淡薄以及孤
立的环境中ꎻ乡村生活则社会
关系紧密㊁文化凝聚亲近㊁社
区安稳温暖
城乡并不一定截然不同ꎻ现
代与传统也并非二元对立
㊀㊀三㊁难逃对立:并未化解的二元
但是ꎬ从城乡类型化到城市突出化ꎬ从城市趋同化到城市差异化ꎬ对类型化城乡文化的批判ꎬ看似在否定城市与乡村㊁传统与现代的对立ꎬ其实只是西方城市迅速发展的结果ꎬ从城市发展初期与
教育家英语
13
传统乡村生活争夺理论话语ꎬ到城镇化之后的城市为主和各说各话ꎬ并未触及西方城乡对立的本源ꎮ而这本身也与西方文化ꎬ尤其是西方近现代的历史发展有关ꎮ
类型化的城市文化模型中一直为批评者所忽略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齐美尔与沃斯生活的历史阶段ꎮ从齐美尔与沃斯的时代到对其类型化理论批判的时代ꎬ西方社会经历了从工业化生产时期启蒙主义式的主体性发展ꎬ到两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转向人文主义式的主体性发展ꎮ期间还夹杂着战时涌入美国城市的移民潮和利益群体对城市区域的再划分ꎮ启蒙的主体性在最初的确塑造过一个在当时走向趋同化的㊁与乡村对立的城市文化ꎮ
在现代性工业生产推动下ꎬ城市化的进程加快ꎮ面对当时这股强劲的势力ꎬ理论家们担忧城市文化走向同质化是理所当然的ꎮ齐美尔与沃斯都认为ꎬ这样一个与现代工业发展同步的城市化进程将构建一种共通的城市生活方式ꎮ在这样的理论视角中ꎬ强大的现代化进程席卷城市的各个角落ꎬ城市中的社会生活也不能幸免ꎮ城市居民不可避免地形成一种 现代 的日常生活方式与精神生活方式ꎮ这些新文化与新方式是一种趋势与一种类型  未来经历这样的现代化大规模生产与城市化过程的其他城市ꎬ也会生成此类的城市文化ꎮ这无疑是一种现代主义的思路ꎬ但确与当时的城市化进程一致ꎮ
因此ꎬ齐美尔与沃斯的理论背景并不是有些批判者所指出的所谓的 空间决定论 [2]ꎮ他们的理论中更深
的社会经济背景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大规模社会化大生产以及由此导致的对于传统社会及生活其中的人们的冲击ꎮ这一点在他们不停地讨论乡村或是小镇传统生活方式的对比中ꎬ可以清晰地看出来ꎮ所以说ꎬ齐美尔与沃斯关于城市文化的分析与讨论ꎬ具体生动地反映出了当时的历史阶段ꎬ及与之相映衬的现代主义理论动机与特征ꎮ
随着个体的主体性在战后的解放运动中不断被社会强调ꎬ工业生产之外的城市文化特征对不同城市扩大自身城镇化的作用逐渐增加ꎬ城市文化也就从城乡对比中脱离了出来ꎮ后来的城市社
会学学者将齐美尔与沃斯强调的新的城市生活方
式产生的基础性来源ꎬ从相对于农村的城市空间
转换成了生活在城市的不同群体的城市空间ꎬ从
而打开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ꎮ20世纪60年代ꎬ
西欧启动了城市文化的去工业化复兴ꎬ试图构建
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和吸引力[7]ꎮ随着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兴起的 后现代主义思潮 ꎬ城
市文化的构建走向了理论家们所谓的多样化㊁大
众化与后现代化取向ꎮ如今ꎬ多元化的城市文化
理论视角已经占据主流ꎮ例如芒福德等认为城市
是一个物理空间ꎬ盛满了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各
种物质形象与非物质城市文化ꎻ本雅明等则认为
城市本身是一个想象的空间ꎬ城市文化存在于人
们对于城市的体验ꎮ除此之外ꎬ还有以列斐伏尔
林黛玉人物评价
等为代表的社会建构城市文化ꎬ以哈维等为代表
的社会空间政治的城市文化ꎬ以佐金等为代表的
消费主义的城市文化等ꎮ①
可见ꎬ如果说齐美尔与沃斯的类型化城市文
化论者以及滕尼斯㊁涂尔干等关心城乡文化差异
的古典学者在城乡对立中仍然保持对乡村的关
注ꎬ那么后来的城市社会学学者们就已经将目光
完全聚焦在了城市本身ꎮ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成
为两条相互独立的脉络ꎮ在城市这里ꎬ理论家们
可以尽情挥洒ꎬ感受和描述时代变迁所带来的新
关于跑步的作文
变化ꎬ包括消费的升级㊁阶层的分化㊁空间的寓意
等一切由资本与科技带来的美好和丑恶ꎮ这种淡
化对立的理论关注ꎬ并没有走出城乡对立ꎬ充其量
只是对此避而不谈ꎮ诚然ꎬ他们不再谈论现代主
义与田园主义的城乡文化对立ꎬ但乡村也在西方
城镇化的狂奔中逐渐被边缘化ꎮ乡村似乎要么跟
着城市前进ꎬ要么还停留在想象中ꎬ失去了探索的
乐趣和发挥的空间ꎮ最直接的例子就是2016年
美国大选ꎬ特朗普依靠被美国城市精英所忽略的
乡村 红脖子 的选票ꎬ打破了基于城市的民调预
测ꎬ 爆冷 当选美国总统ꎮ这一体现乡村并没有
依附于城市的结果让人们看到ꎬ即使是在城镇化
23
①参见王天夫㊁肖林:«转型时期的城市空间»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ꎬ第166-178页ꎮ

本文发布于:2023-07-14 01:18: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0952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城市   生活   文化   社会   乡村   城乡   方式   空间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