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BookPro2018评测:这台价值一万四的电脑到底值不值得买?

更新时间:2023-07-14 00:37:20 阅读: 评论:0

MacBookPro2018评测:这台价值⼀万四的电脑到底值不值得买?MacBook Pro 2018 评测:这台价值⼀万四的电脑到底值不值得买?
爱范⼉
验证的近义词百家号07-2316:20
本⽂为爱范⼉在百家号⾸发。
机海茫茫⽆涯,⽂字千篇⼀律。模范评测,⾮模范标杆产品不评。⽴客
观事实,写主观评价,做消费决策。
有色金属行业凭借多项硬件升级和悄然上架的「惊喜效应」,2018 款MacBook Pro
在短时间内成为了近期科技圈最热门的话题之⼀。⽽就在近⽇,爱范⼉
第⼀时间到 Apple Store 采购了这款新电脑。
那么,这款电脑体验如何?对⽐旧款升级了哪些地⽅?⽼⽤户⼜有没有
必要去升级?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就为⼤家⼀⼀道来。
从我们这次收到的真机和 iFixit 的拆解图看,苹果对新 MacBook Pro 进
⾏了由内⽽外的升级,其中包括了新处理器、新键盘还有更顺眼的新屏
幕。发展对象个人总结
在⽂章开始前,先给⼤家做个简单的导读,看看新 MacBook Pro 这次带
来了哪些新变化:
更强劲的英特尔 8 代处理器 & 苹果 T2 协处理器
最⾼⽀持 2TB(13 英⼨)及 4TB(15 英⼨) SSD 扩容⽅案不料造句
更持久的 58 wh / 6 芯电池
敲打更舒适的第三代蝶式键盘
看着更舒服的「原彩显⽰」的显⽰屏
更好的扬声器
更⽅便维修的拼装⽅案
依然是那个熟悉的外观
虽然苹果这次对 2018 款 MacBook Pro 进⾏了⼤幅度的升级,但这些升
级并不包括电脑外观。
因此我们把苹果 2016 年后的三款 MacBook Pro 放在⼀起,都没看出外
观有任何区别。还是那个熟悉的灰银配⾊、熟悉的Touch Bar、熟悉的
⼤触摸板,还有那熟悉但⼜不会发光的苹果 Logo。
新键盘⽐过去爽太多了
在本周的早些时候 iFixit 对新 MacBook Pro 进⾏了拆解,最让他们惊喜
的,是新电脑所配备的第三代蝶式键盘。
虽然这次苹果并没有对蝶式键盘进⾏结构上的⼤改,但仍然给键帽和底
座之间加⼊了⼀层有机硅薄膜,⽬的是为了带来防尘和降噪的效果。
实际上,苹果这样做也是有原因的。
较早前,苹果承认在 MacBook 和 MacBook Pro 两款电脑上所采⽤的蝶
式键盘存在设计缺陷,在灰尘累积到⼀定程度时,蝶式键盘会因此⽽失
灵。
▲图⽚来⾃:iFixit
不知是因为这件事⽽导致新 MacBook Pro ⽕速上架,还是⼀个单纯的巧
合。就在苹果这份公告发出后不久,配备第 3 代蝶式键盘的新 MacBook
东北酱茄子
Pro 突然上架,给⼤家来了个措⼿不及的同时,也完美解决了饱受诟病的「键盘进灰 Bug」。
那么这层硅胶膜是真的有效吗?iFixit 在拆机之后做了⼀次测试。
在测试中,iFixit 拆开了新MacBook Pro 的⼏个键帽,并将荧光粉末吹到键盘上。之后他们⽤荧光灯
照射了这些荧光粉,发现这些荧光粉都落在了底座的四周,并没有⼊侵到键盘内部。显然这层硅胶膜起到最关键的保护作⽤了。
其实除了防尘,苹果也对新 MacBook Pro 的键帽字体进⾏了重新设计。对⽐ 2017 款 MacBook Pro 后,我们发现 2018 款在 Option、Enter 等键帽中采⽤了不同的字体印刷。
苹果为什么要更换键盘上的字体,我们不知道。但根据⽹友@⾁呆⼤魔王的猜测——苹果这样做可能是为了⽅便在维修不能开机的电脑时,苹果的天才们能快速辨别机型且避免拿错替换零件的情况。
虽然只是个猜测,但⾁呆的观点其实也并⾮毫⽆道理。
虽然苹果表⽰将会免费为初代、第⼆代蝶式键盘的受影响⽤户进⾏部件更换。但在最近发布的公告中,他们明确表⽰了第三代蝶式键盘仅适⽤了于新MacBook Pro,⽽旧款仍然是更换为原来型号的替换件,并⾮是改良后的新键盘。
▲左边为 2018 款,右边为 2017 款
当然,更换字体这事对于⽤户⽽⾔并不会有任何影响,所以苹果也未曾对外提到过这点,我们⼤概了解到有这么⼀个变化就好了。
有了这⼀层硅胶薄膜,新键盘能带来更低的打字噪⾳,苹果也将其定义为新键盘的卖点之⼀。
但实际上,经过⼏款设备的对⽐,新键盘的敲击声只是⽐ 2017 款要稍微更低沉⼀些⽽已,并没有特别明显的降噪效果。
四款 MacBook 键盘声对⽐:
00:39
▲注:由于测试环境因素及电脑装配⼯艺可能存在差别,录⾳素材仅供参考;细节差别请戴上⽿机收听。
不过可以赞⼀个的是,虽然键盘的噪⾳控制并不算明显,但得益于新加⼊的硅胶薄膜,2017 款那⼲涩的打字⼿感在 2018 款上得到了改善。
通俗地讲,新键盘的⼿感更「柔」了,即便是长时间打字也感觉很爽。
4 个雷雳 3 接⼝的⽆限可能
除了15 英⼨版最⾼能上到夸张的英特尔i9 处理器和4TB 的SSD 以外,在 8 代处理器的⽀持下,苹果也在新 MacBook Pro 13 英⼨款上补全了在 2017 款上只有 2 个全速雷雳 3 接⼝的遗憾,带来了 4 个全速传输、最⾼速度 40Gb/s 的雷雳 3 接⼝。
4 个雷雳 3 接⼝能帮我们⼲嘛?这和之前的体验有差别吗?
酒泉子长忆观潮
有,⽽且差别很⼤。
之前我⽤⾮ Touch Bar 版本的 MacBook Pro 去连接 5K 显⽰器做测试,但当我连接上了之后,我的电脑就不能⽀持外设硬盘的告诉传输了。我得需要先把硬盘内容导⼊到电脑内,才能在外置显⽰器上输出。
现在新 MacBook Pro 多了两个全速的雷雳 3 ,我不但可以⽤任意⼀个接⼝来完成电脑到外接⾼速磁盘的数据传输,⽽且同时也可以⽤这些接⼝来进⾏ 5K 分辨率的画⾯输出。
甚⾄乎,我能同时输出两个 5K 画⾯到两个显⽰器⾥,实现出 5K 分辨率的联屏。
MacBook 也能⽤上「嘿,Siri」了
早在2016 年发布的MacBook Pro 上,苹果⾸度加⼊了整合Secure Enclave 模块的 T1 协处理器,并且将其作为 Touch ID 指纹数据的专⽤存储芯⽚。⽽在 2018 款的新 MacBook Pro 上,苹果将 iMac Pro 的 T2协处理器「塞」进了这款笔记本电脑当中。
▲图⽚来⾃:iFixit
和 T1 的任务⼀样,T2 协处理器的作⽤主要是协调管理 & 存储加密。
简单来讲,T2 的⾓⾊就是主处理器的⼀个帮⼿,它可以与系统的各个管理控制器进⾏整合管理,从⽽⽆需通过主处理器去进⾏资源调度、加密存储内容。
⽽在 T2 协处理器的⽀持下,Siri 在 macOS 上也不再鸡肋了。在双⼿忙着码字时,我们同样也可以像iPhone ⼀样通过「嘿,Siri」来唤出Siri 助⼿。
嘿,Siri 帮我打开爱范⼉主页吧。
有利也有弊的新屏幕
苹果这次虽然没有对新 MacBook Pro 的屏幕做出硬件上的升级,但仍然在屏幕功能上加⼊了原彩显⽰(True Tone Display)进⾏了体验上的补充。
在屏幕上⽅的 FaceTime HD 摄像头旁边,是环境光传感器,它是专门为「原彩显⽰」功能⽽加⼊的⼀个感应元件。
「原彩显⽰」这个功能相信⼤家也对它并不陌⽣,早在之前的iPad Pro 和 iPhone 上我们就已经接触过这个功能。
于婉琴
相⽐与同为屏幕调节⽤的Night Shift,原彩显⽰在⽇常使⽤时能⾃动根据场景来进⾏冷暖⾊温调节,以到达到当前场景下最舒适的观看效果,这跟需要定时或⼿动开启的 Night Shift 还是有区别的。
有意思的是,「原彩显⽰」功能是可以输出到外接显⽰器上
的,MacBook Pro 会根据当前环境对外接显⽰外⾯进⾏⾃动调节,但前提是你的 MacBook Pro 不能合盖使⽤。
否则,你的外接显⽰器就不能⽀持「原彩显⽰」了。
不过,「原彩显⽰」的出发点虽然是好,但我最终还是选择把它关闭。原因很简单,因为 MacBook Pro 是我的⼯作⽤机,虽然我在写稿时很享受原彩显⽰带来的暖⾊效果,但我的⼯作还需要后期处理图⽚,屏幕显
⽰⾊彩肯定是越还原越好。
因此,当我在光线不理想的环境下处理图⽚时,「原彩显⽰」会⾃动将屏幕调成偏黄的暖⾊温,这样对我来说显然会对图⽚的最终效果造成偏差。
所以我⼲脆把「原彩显⽰」关闭,仅打开了定时开启的Night Shift 在夜间⽤着就够了。
⼤家最关⼼的性能 & 散热
这次13 英⼨的MacBook Pro 在性能上最⼤的提升就是CPU 部分的改进,正好我们⼏位同事⼿头上还有其它⼏款MacBook Pro,包括2017年的 13 英⼨和 15 英⼨款、以及 2016 年的 13 英⼨款,均为带 Touch Bar 的顶配版本。
所以,这次我们也拿来做⼀次对⽐测试,下⾯也会为⼤家提供⼏组参考数据。
从最核⼼的处理器来看,13 英⼨MacBook Pro 搭载的是第8 代Intel i5-8259U 处理器,由于核⼼数从去年的 2 个提升到了 4 个,理论性能基本可以达到2017 年的15 英⼨标准版的⽔准。这意味着就算是使⽤Photoshop 或是 Lightroom 这样的 Adobe 全家桶来⼤批量处理图⽚,也很少会出现卡顿的情况。
更直观的数据可以参考CINEBENCH R15 以及Geekbench 4 的测试分数。和官⽅宣称的「速度提⾼ 2 倍」的说法⼀样,今年的 13 英⼨款的处理器性能对⽐前代基本是⼤幅超越,也⽐2016~2017 年的升级给⼒得多。
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意外的是,哪怕是对⽐去年15 英⼨的i7 版本,新MacBook Pro 13 英⼨款仍然有着⼀定优势,甚⾄你还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加钱定制性能更好的酷睿 i7+16GB 内存版本。
但考虑到功耗问题,如果是持续⾼负荷的作业,i7 版在综合表现上并不会占据多少优势。
⾄于 GPU ⽅⾯,虽然受限于 Iris Plus 655 核显的性能,13 英⼨款的图形处理能⼒还是不如配备了AMD Radeon Pro 独⽴显卡的15 英⼨款,和去年的650 ⽐起来也仅仅只是「有进步」,提升⼗分有限,这点还是⽐较可惜的。
不过,考虑到本次苹果还专门推出了独⽴的扩展坞Blackmagic eGPU,所以如果你平时需要外接显⽰器使⽤MacBook,⼜对笔记本的图形渲染能⼒要求较⾼,不妨考虑下13 英⼨版搭配⼀台eGPU 的组合,整体表现丝毫不弱于去年的 15 ⼨。
更何况,在外出的情况下,你还可以继续享受13 英⼨款带来的体积优势。
⽽新MacBook Pro 15 英⼨版本的性能表现就更为残暴了。和13 ⼨⼀样,这次的15 ⼨处理器也多出来  2 个核⼼,⾃然对账⾯参数也有所帮助,仅基础款配备的 6 核酷睿 i7-8750H 就已经超过 2017 款顶配版整整⼀个⾝位,更别说最顶配的酷睿i9 芯⽚,主频达到了  2.9GHz,Turbo Boost 后更是可以⼀举冲到 4.8GHz,还可以选择 32GB 的 LPDDR4 内
存规格。
还有⼀个是 SSD 硬盘的⼩改进,我们⼿头上的 13 英⼨款 MacBook Pro 配备的是 256GB 的固态硬盘,写⼊速度和 2017 款同期 256GB 版本基本保持⼀致,⽽读取速度则略有提升。但如果SSD 容量不同的话,速度还会存在⼀定的差异。
事实上从去年High Sierra 开始,苹果就已经在macOS 上启⽤了名为APFS 全新⽂件管理系统,显著提升了SSD 硬盘的读写处理效率,基本上也能算是当前消费级市场的旗舰⽔准了。
▲图⽚来⾃:Businessinsider
但在激增的性能背后,也意味着这⼀代 MacBook Pro 需要承担更⾼的功耗。TDP 在 28W 的 13 英⼨版本的情况应该还好,虽然今年苹果整体还是沿⽤ 2016 年的 MacBook Pro 模具设计,但从实际测试来看,不管是2017 款还是 2018 款的 13 英⼨版,持续运⾏ CINEBENCH R15 时的散热⼝和键盘上部温度,基本都在38~41 摄⽒度之间波动,算是温热的状态,也不会有⾮常明显的风扇声。
但对于搭载了 i7 和 i9 核⼼的 15 ⼨版本来说,再继续沿⽤原有的散热策略,可能就⽆法满⾜处理器的⾼负荷需求了。
从国外 Dave Lee 的测试以及其它的温控评测来看,i9 版本的 15 英⼨版MacBook Pro 现有的散热策略仅仅能应对轻度和中度任务作业,⼀旦CPU 在长时间处于满载状态就会被降频,⽆法完全发挥出原有的性能。尤其是搭载了 i9 处理器的 15 英⼨版,以 Dave Lee 的情况,在 Adobe Prmmiere Pro ⾼负荷视频渲染作业下根本⽆法保证稳定的运⾏状态,频率⼀度低于 i9 2.9Ghz 的标准,连去年的 15 ⼨ i7 款都能反超⼀局。
⽽ 9to5Mac 的测试则更有意思,它选择了 Final Cut Pro 的 4K 视频渲染进⾏测试,但尝试⽤软件关闭了i9 六核⼼中的其中两核,结果发现四核⼼的渲染速度会⽐六核⼼还要快⼏⼗秒,如果是在冰箱这样的低温环境下,速度还会有进⼀步的提升。
但也有⼈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另⼀位知名播主Jonathan Morrison 就专门使⽤了两台 2018 年的 15 英⼨、i7 和 i9 配置的 MacBook Pro 进⾏了多轮对⽐测试,包括像Adobe LightRoom RAW 照⽚批量导出、Final Cut Pro 4K 视频渲染等,他表⽰ i9 版本依旧会⽐ i7 版本速度快 1-2 分钟。
⽽我⾃⼰也咨询了⼀位刚⼊⼿了新 MacBook Pro 15 英⼨ + i7 处理器版本的朋友,他根据这⼏天的使⽤情况告诉我,只要你没有很重度的办公需求,肯定还是能感受到处理速度的提升。
但如果有长时间的⾼负荷运⾏需求,在键盘⾯和转轴部分确实能感受到⽐去年更明显的温度提升,如果没有很好的散热措施,出现开倒车的情况也不奇怪。
所以,这⼀代 MacBook Pro 的过热情况,这⼝锅到底应该谁来背?我认为这⾥有软件的因素,也有硬件的因素。

本文发布于:2023-07-14 00:37: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0952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键盘   苹果   电脑   性能   版本   硬盘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