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单词英汉主客观视角和英语的末端开放与汉语的首端开放白酒怎么保存
________读从Introduction of The Island of Dr. Moreau (《摩若博士岛前言》)
周红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不同的语系导致了两种语言在语法和句法上都存在许多差异。徐通锵对西语和汉语间的语义对比研究表明,印欧语系属语法型语言,而汉语则属语义型语言,对前者的研究侧重主谓序列及其相关词类,对后者则着力研究“字”和语义及其相互关系。英语注重显性衔接(overt cohesion) ,结构完整,以形制意,句中各意群、成分之间的联系大多是通过词汇纽带直接地显示出来,形式上比较严谨;淄博名吃汉语则注重隐性连贯(covert coherence) ,讲究功能和意义,以意驭形,句段之间可以不用任何连接符号眼睛怎么画好看,而靠语义上的联系结合在一起,即通过逻辑纽带或语序间接地表现出来,其结构灵活、简洁。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两种语言的形态上,而且体现在更
地球起源纪录片深层次的文化属性上,反映出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思维观。了解这些差异对英汉对比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首先,英语是“法治的”语言体系,注重语法,因而更强调句子的语法结构通达流畅。英语更多的表述是从物开始,强调语言表述的客观视角。所谓客观视角,是指从客观的角度,从物或事开始,进行叙述或描写。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正好相反,汉语则是“人治的”语言体系。由于是"人治"的,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说过:“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中国语法是软的,富有弹性。……所以中国语法以达意为主。”传统汉语中“天、地、人”的说法表明,“人”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所以,汉语叙事更强调人的感受,常常从“人”的角度出发,从主观视角出发。
梦见已故母亲此外,英语在语言表述时习惯在描述的主体后添加定语、状语、宾语补足语等句子成分,以不断充实所呈现的信息,这种表述方式使得句子可以不断向后延伸扩展,构成了英语家装玄关设计末
端开放(Open End / Right Branching)的特点。而汉语则不然。汉语的表述习惯于将状语、定语等成分放于句子前端,其语言特点呈首端开放Open Head (Left Branching)式。
上述这两个特点在Introduction of The Island of Dr. Moreau (《摩若博士岛前言》)及其中译本中得到充分体现。现分析如下:
一、英语的客观视角与汉语的主观视角
His ca was discusd among psychologists at the time as a curious instance of the lap of memory conquent upon physical and mental stress. 心理医生当时讨论了他的情况,认为这是一例奇怪的失忆症,起因于身心高度紧张。
此句英语从His ca…出发,用被动形式对事件加以描述,体现了英语语言重客观事实、习惯以时间、事物为叙事起点的客观视角。但翻译时要充分考虑中文的语言特点,正如此处译文起始点放在“心理医生……”上,以人为叙事中心,恰如其分的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又融合了目标语(即所译语言)的表达习惯。如果按照英语的表达顺序和习惯,将其译为“他的情况作为一例奇怪的、由于身心高度紧张的失忆症在心理医生之中得到了讨论”,由于它
没有遵从汉语的语言特点,让人读来感觉很生硬,不仅使阅读者感觉很累,也不能很清楚地用汉语的传达原文的语言信息。
The following narrative was found among his papers by the undersigner---- his nephew and only heir, but it was not accompanied by any definite request for publication. 以下叙述是笔者本人---他的侄子和唯一继承人在他的文件中发现的,但并没有同时发现任何明确要求出版的声明。
这一句的译文开始是按原文的语序顺译的,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原文后半句“but it was not accompanied by any definite request for publication.”被译成“但并没有同时发现任何明确要求出版的声明。”,将叙述的角度由it 巧妙地切换为人,即“笔者本人---他的侄子和唯一继承人”。原文中it指代上文所叙述的事件,即The following narrative,然后很自然地用被动句承接下句,充分体现了英语用语法进行思维的语言习惯。译文的上半句既尊重、保留了原作的原汁原味,又顺应了原文的表达习惯。在后半句的译作中,译者技巧性地借助了破折号前后表示动作执行者的人物,既引出原文所要交待的人物,又兼作后半句叙事的出发点,从而避免了译文生搬原文、割裂译句整体性的影响,做到一气呵成,可谓水到渠成,巧夺天工。
No specimen was cured of the. 他们也没有弄到这些动物的标本。
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汉语虽然也有"被"、"由"、“遭”、“受”、“挨”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这些字眼也常常给人不舒服的感觉,因此,译作者往往把英语中的被动结构译为汉语的主动结构。此处将英语中的被动句译为汉语的主动句,承接上文,添加了 “他们”,从而使带有明显客观视角的英语转译为符合汉语语言习惯的主观视角,以简洁明了的表述避免了生搬硬套,体现了语言翻译的灵活性,使译文更显现出汉语中”人治”的主观视角特点。不难想象,“这些动物的标本没有被找到。”这样的译法,在汉语中会显得多么憋足而且别扭,读来缺少琅琅上口的感觉。
So that this narrative is without confirmation in its most esntial particular. 所以我所讲述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东西来证实其最关键性的细节。
此句中的“我”清楚地界定了动作的出发点,如果不加以添加,译为“这一讲述”,缺少过渡,很容易让译文读者感觉很唐突,产生生硬、生疏之感,也易让他们感到困惑:究竟是什么讲述?谁作的讲述?而“我”的恰到好处的出现使事件的叙述更加顺理成章,既实现译文的上下过渡,也灵活机动地转换了语言视角,使译文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从而使译句显得
更加通畅顺达。
二、英语的末端开放与汉语的首端开放
On 5 January 1888 -- that is, eleven months and four days after, my uncle, Edward Prendick, a private gentleman, who certainly went aboard the Lady Vain at Callao, and who had been considered drowned, was picked up in latitude 5 3 S. and longitude 101 W. in a small open boat, of which the name was illegible, but which is suppod to have belonged to the missing schooner Ipecacuanha. 1888年1月5日,也就是11个月零四天后,我叔叔爱德华·普兰迪克---一个深居简出的人,一个无疑在卡亚俄登上“维因妇人”号并被认为已经淹死的人---在南纬5度三分西经101度的地方被人从一条小小的敞篷船上救起。小船的名字已经辨认不清,但据推测它原是已经失踪的纵帆船“吐根”号上的救生艇。
此句在after 后用了宾语从句,然后又在从句的主语my uncle后加了同位语Edward Prendick, a private gentleman, 之后,又层层叠加了两个以who引导的定语从句,对前面的人物进一步加以说明,从句的谓语后又接了表地点的状语,状语中又在a small open boat后添加of which和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充分体现了英语末端开放的语言特色。而译
顾湘森
文把描述人物的定语放在人物之前,译成“一个深居简出的人,一个无疑在卡亚俄登上‘维因妇人’号并被认为已经淹死的人”,则是充分考虑了中文首端开放的特色。译文还把从句中的地点状语“in latitude 5 3 S. and longitude 101 W. in a small open boat, of which the name was illegible, but which is suppod to have belonged to the missing schooner Ipecacuanha.”提到“被人从一条小小的敞篷船上救起”之前,也完全是遵从汉语首端开放式的语言特点,读来非常顺口,摆脱了“翻译腔”的种种痕迹,既准确传递了语言信息,又流畅通顺地将目的语表述清楚,成功地进行了解决了英语末端开放与汉语首端开放两种不同语言模式的转换。
The only island known to exist in the region in which my uncle was picked up is Noble’s Isle, a small volcanic islet, and uninhabited. 在我叔叔被救起的海域,人们知道只有一座岛屿,即贵人岛。这是一座小小的火山岛,荒无人烟。
这一句英语原文是典型的末端开放(Open End / Right Branching)式,呈树状/葡萄结构Tree/Grape Structure,即句子的表述向后开放,不断向后扩展、延伸,在后面叠加定语、状语等成分,使句子信息得到饱满、充实。此处The only island 后接known to exist 作定
语,再接in the region作定语中的状语,在状语后又接 in which my uncle was picked up作region的定语,虽然名词island后添加很多成分,但由于符合英语“法治”的特点,因而一点也不嫌累赘罗嗦。翻译成中文时,就应充分考虑汉语首端开放Open Head (Left Branching)、 波状/竹式结构Wave/Bamboo Structure的语言特点,将定语、状语等成分前置,将原文不断套叠的句子分解,一层一层往下叙述、推进,就像层层波浪向前推进,又如势竹层层拔高。此处译文正是考虑了上述因素,虽然打破了原句的句法结构,化整为零,读来却朗朗上口,宛如中文原著。此外,译作者还充分考虑了中文主观视角的描述特点,将原文从客观视角The only island…转为“人们知道……”这一主观视角,成功巧妙地进行了视角切换,恰到好处地进行了中文表述。
总之,英语、汉语在句法结构、表述习惯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翻译时,译文的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汉语表达规范。译文应当按汉语的语法和习惯来用词造句,不应当出现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理想的译文应当通顺流畅,避免生搬硬套,在深刻领会原文的基础上,尽量摆脱原文形式的束缚,选用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方法,把原文的意
思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其中,主客观视角以及英语的末端开放、汉语的首端开放是这两种语言习惯差异的重要表现之一。在英汉对比中的研究中译作者要关注英语重客观而汉语重主观、英语末端开放而汉语首端开放的语言特点,适时对视角加以切换,对表述方式加以调整,灵活巧妙地起、转、承、合,贯通上下文,就能更加有助于译作者在转述原文意义时做到通畅顺达,也更有利于译文读者理解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