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
鸵鸟是非洲一种体形巨大,不会飞但奔跑得很快的鸟,也是世界上现存体型最大的鸟类。高可达2.5米,全身有黑白色的羽毛,脖子长而无毛,翼短小,腿长。平时速度达80km/h,最快达90km/h。
鸵鸟受到惊吓时会把头埋进沙子吗
在许多动画作品中可以看到鸵鸟在遇到威胁时把头埋进沙子的画面,但这种说法目前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也没有明确的相关记载。鸵鸟多生活在干燥旷野的草原或沙漠地带,这样的土地并没有松软到轻轻一钻就能把脑袋埋进去;鸵鸟拥有强壮的双腿,奔跑速度可达90km/h,且双腿蹬踢能力极强,在遇到威胁时多会摆出攻击姿势或快速逃跑。
雌雄鸵鸟的外形差异更多
雄鸟全身大多为黑色,翼端及尾羽末端之羽毛为白色,且呈美丽的波浪状,白色的翅膀及尾羽衬托着黑色的羽毛,雌鸟与雄鸟大致相似,但羽毛不如雄鸟艳丽。
鸵鸟心态更多
心理学家由鸵鸟的行为衍生出鸵鸟心态,指逃避现实、明知问题即将发生也不去想对策,类似掩耳盗铃的行为。
相关词条:
鸵鸟蛋西非鸵鸟鸵鸟墨水
wlop鬼刀中文学名鸵鸟
拉丁学名Struthio camel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纲今鸟亚纲
目鸵鸟目新好男孩
科鸵鸟科
属鸵鸟属
种鸵鸟
分布区域从塞内加尔到埃塞俄比亚的非洲东部沙漠地带和荒漠草原
英文名Ostrich
拼音Tuo Niao
目录
1外形特征
2生活习性
坐月子什么不能吃
▪行为特点
▪食物来源
▪繁殖方式
3生长阶段
▪幼雏期
▪生长期
▪产蛋期
▪成熟期
4主要种群
5保护级别
6历史演化
7衍生价值
8养殖介绍
肾宝片说明书
▪养殖业
▪养殖技术
1外形特征
头小,宽而扁平,颈长而灵活,裸露的头部、颈部以及腿部通常呈淡粉红色;喙(Beak)直而短,尖端为扁圆状;眼(Eyes)大,继承鸟类特征,其视力亦佳,具有很粗的黑色睫毛(Eyfyusfr)。中国古代郭义恭的《广志》“安息国贡大雀。雁身驼蹄,苍色,举头高七八尺,张翅丈余,食大麦,其卵如瓮,其名驼鸟。”《唐书·吐火罗传》“吐火罗,永徵元年献大鸟,高七尺,黑色,足类骆驼,鼓翅而行,日三百里,能噉铁,俗谓驼鸟。”
股骨长径是指胎儿什么
鸵鸟后肢甚粗大,只有两趾(第Ⅲ、Ⅳ趾),与一般鸟类有三~四趾不同,是鸟类中趾数最少者,内趾(第Ⅲ趾)较大,具有坚硬的爪,外趾则无爪。后肢强而有力,除用于疾跑外,还可向前踢用以攻击。翼相当大,但不能飞翔,主要是因为胸骨扁平,不具龙骨突起,锁骨退化,且羽毛均匀分布,无羽区及裸区之分,羽毛蓬松而不发达
黑毛的是雄鸵鸟
黑毛的是雄鸵鸟
,缺少分化,羽枝上无小钩,因而不形成羽片。显然,这样的羽毛主要功用是保温。
成熟的雄鸟(Adult cock)体高1.75~2.75公尺,体重60~160kg。雄性成鸟全身大多为黑色,翼端及尾羽末端之羽毛为白色,且呈美丽的波浪状;白色的翅膀及尾羽衬托着黑色的羽毛,让雄鸟在白天时格外显眼,它的翅膀及羽色主要是用来求偶。
雌鸟较小,两翼退化,翅羽的功能主要是用来平衡身体,翅羽在寒冷的季节用来覆盖无羽毛的大腿以保持体温及交配时用来求偶发情,成鸟也常用翅羽来保护幼鸟及穴中的蛋。雌性(Hens)毛色大致与雄鸟相似,只是毛色棕灰不像雄鸟那么艳丽。幼鸟(Chicks)羽色棕灰斑驳,须经数次换羽,至两岁时才能达到成鸟的羽色。此毛色主要是为了便于伪装。两性幼雏长得非常相像,甚至年轻的鸵鸟也相差很少,到目前为止仍无法从外貌分辨雌雄,只能从性器官去区别。鸵鸟之骨盆为封闭形,
左右耻骨(Pubis b.)在中线形成瘉合。值得注意的是,鸵鸟的排尿和排粪是分开的,这与其他鸟类不同。
鸵鸟的性器官在成熟前都很小;雄性鸵鸟具交配器,在交配季节,成熟雄鸟的睾丸(Testis)有人的拳头般大小,但在非繁殖期又会萎缩,直到下一个繁殖季才又会膨大。卵大,颜色似鸭蛋,蛋长15~20cm,重达1400g,是鸟蛋中最大者,卵壳甚坚硬,可承受住一个人的重量。雌鸟灰褐色,雄鸟的翼和尾部有白色羽毛。
雄鸟可以高达2.5米,最大体重可达155千克,雌鸟较小,两翼退化,翅羽的功能主要是用来平衡身体,
翅羽在寒冷的季节用来覆盖无羽毛的大腿以保持体温及交配时用来求偶发情,成鸟也常用翅羽来保护幼鸟及穴中的蛋。鸵鸟为走禽平胸鸟颣。所以有胸骨,龙骨突不发达。头比例小,脑约重40公克,颈长约90厘米,腿长约1米,足具2趾,由第3趾和第4趾演化而成,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2趾鸟。雄鸟黑色,尾羽白色,是非常有价值的装饰羽毛。翅膀上的羽毛和别的飞行鸟类的硬翅膀有着显著的不同,他们是绝热的。在上面还有爪子。强壮的腿上是没有羽毛的,用2趾站立,大的那个就像是蹄。这是鸵鸟的独特的适应性,为了应付突来危险而快速奔跑。鸵鸟的巨大口径考登钢管大眼球,带着浓黑的眼睫毛,是陆地生物中最大的眼球,只有鲸的眼球比之更大。鸵鸟视力佳,一个眼球重达
60公克,可看清3至5公里远的东西,其瞬膜(第3眼睑)有阻挡沙砾及保护眼睛之功能。成年雄鸟羽毛为明显黑白色,翅羽及尾羽为纯白色,颈部稀疏的细羽中裸露出蓝灰色或桃红色皮肤,大多数公鸟在颈部裸毛下缘还有一圈白毛,上嘴壳及双腿前缘及两趾背部鳞片会呈现桃红色。雄鸟体形较雌鸟大,身高约200至250厘米,最高可达270厘米,体重约100至150公斤。成年雌鸟全身羽毛多数为灰褐色,嘴壳及双腿无桃红色。雌鸟体形略小,身高约175至190厘米,体重约100公斤。
幼鸟羽毛为刺状浅黄色软毛,毛顶端为黑色,颈部带有黑色的斑点。在3个月大后需经多次更换羽毛,雄鸟羽毛颜色要到11月个月大才开始显现。
2生活习性
行为特点
鸵鸟是群居,日行性走禽类,适应于沙漠荒原中生活,嗅听觉灵敏,善奔跑,跑时以翅扇动相助,一步可跨8m,时速可达70km/h,能跳跃达3.5m。为了采集那些在沙漠中稀少而分散的食物,鸵鸟是相当有效率的采食者,这都要归功于它们开阔的步伐、长而灵活的颈子以及准确的啄食。鸵鸟啄食时,先将食物聚集于食道上方,形成一个食球后,再缓慢地经过颈部食道将其吞下。由于鸵鸟啄食时必须将头部低下,很容易遭受掠食者的攻击,故觅食时不时得抬起头来四处张望。
鸵鸟常结成5~50只一群生活,常与食草动物相伴。鸵鸟用强有力的腿(仅有两趾,主要的趾发达几乎成为蹄)逃避敌人,受惊时速度每小时可达65公里。雄鸵鸟在繁殖季节会划分势力范围,当有其他雄性靠近时会利用翅膀将之驱离并大叫,它们的叫声宏亮而低沉。
食物来源
鸵鸟图欣赏
鸵鸟图欣赏(20张)
鸵鸟的营养来源很广,主食草、叶、种子、嫩枝、多汁的植物、树根、带茎的花、及果实等等,也吃蜥、蛇、幼鸟、小哺乳动物和一些昆虫等小动物,属于杂食性。[1] 公园里人工饲养的鸵鸟,用合成饲
料喂养。鸵鸟在吃食的时候,总是有意把一些沙粒也吃进去,因为鸵鸟消化能力差,吃一些沙粒可以帮助磨碎食物,促进消化,且不伤脾胃。
繁殖方式
由于鸵鸟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等前文所述的诸多优点,符合国家发展“节粮型”草食动物这一产业政策,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智研数据研究中心显示,我国有大量沙荒地和不宜耕种的非耕地,饲草资源又非常丰富,发展鸵鸟养殖前景广阔,这对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人民群众的食物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繁荣农村经济,将起到重要作用。国家对鸵鸟的养殖开发非常重视,且又有免征所得税等诸多政策扶持。鸵鸟养殖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可开发潜力巨大。
鸟类学家发现,根据各地鸟类的特色,可将全世界分成六大地理区,每一区有独特的鸟类,且同一区内的鸟类有普遍的相似性,这是演化和适应环境的结果,其中鸵鸟分布于伊索匹亚区和非洲区。产于非洲和美洲。
鸵鸟广泛地分布在非洲低降雨量的干燥地区。在新生代第三纪时,鸵鸟曾广泛分布于欧陆,在中国著名的北京人产地──周口店不仅发现过鸵鸟蛋化石,还发现有腿骨化石。近代曾分
布于非洲、叙利亚与阿拉伯半岛,但现今叙利亚与阿拉伯半岛上的鸵鸟均已绝迹;它们的分布是撒哈拉沙漠往南一直到整个非洲,而澳洲则于西元1862~1869年引进,在东南部形成新的栖息地。[1]
鸵鸟
鸵鸟
鸵鸟繁殖期的时间随地区而有不同,在北非及东非则大多在旱季(七月至隔年一月)筑巢。在繁殖期内,雄鸵常以不断扇动双翅、晃动颈部的炫耀姿势占据领地,只有那些能够保卫领地的雄鸵,才能与雌鸵交配。雄鸟在其领土内摩擦出许多小浅坑,鸵鸟在繁殖期内为一雄多雌,一只雄鸵常会与5只雌鸵交配,但雄鸵鸟与其中一只维持不严谨的单一配对关系,此雌鸟会找其中一穴产卵,通常每二日产一枚,数日内共可产卵多达10~20枚;约有六或更多只雌鸟会在同一穴产卵,但不负责孵卵,一窝蛋少则30枚,多则如马赛种50~60枚。雄鸟夜间孵卵,白天则由雌鸟担任。孵化温度约为96.8~97.6℉。孵化温度36.90℃,湿度25~35RH%,孵化期40~42天。
像这样去照顾其他个体的卵,在演化上是较易受淘汰的,但在其他种类的鸟中,有部分确实如鸵鸟般愿意去照顾。卵大而易招天敌的觊觎似乎是使此特征存留下来的主要原因。鸵鸟蛋虽是所有鸟类中最大的,但与其身体比例来说亦是所有鸟类中最小的,故一只鸵鸟可以覆盖大量的蛋。孵出的鸵鸟雌雄比例约为1只雄性对1.4只雌性,且鸵鸟巢极易受天敌之破坏,此二者都意味着有许多雌鸟无巢可供产卵,显然如果有其他地方供它们产卵是有好处的。而对于Major hen来说,有额外的蛋在它的巢里亦是好事,因它自己的蛋可以免于受到破坏;通常,若巢中的卵多于Major hen所能覆盖的范围,它可以辨认出自己的卵,而将其他多余的卵滚到巢四周任其毁坏。
鸵鸟蛋与鸡蛋对比
鸵鸟蛋与鸡蛋对比
沙漠上有许多的掠食者喜欢偷食鸵鸟蛋,故无成鸟看守的巢很容易受到天敌的光顾,例如埃及秃鹰会将石头丢向卵藉以打破厚达2mm之卵壳;即使是有成鸟看守的卵,亦有土狼、胡狼等天敌,故在为期三周的产卵期及约为六周的孵化期中只有不到10%的卵会孵化。
鸵鸟在地面凹陷处用脚趴开泥土,并用身体在泥土上压成巢,直径可达3m。
雏鸟为早成鸟,由雄雌成鸟共同抚育,数巢雏鸟常形成一大群,由一至两只成鸟护卫,但只有其中的约15%可长至一岁大,此时它们已经长到成鸟高度了。雌鸟二年达性成熟,雄鸟较晚,约三~四年,寿命约25~40年。
3生长阶段
幼雏期
幼雏期即从出生至12周龄,此期要给比鸡稍高的营养水平,同时增加无机盐,尤其是钙、磷、微量元素及多维素等添加剂。青饲料应给以鲜嫩青草和蔬菜叶等易消化吸收的饲料,每只每日平均给青饲料1.2-1.5公斤,精饲料1-1.5公斤。
生长期
生长期是指从13周龄至开产前的生长阶段。体重从40-60公斤增加到100公斤,此时幼鸟以室外放牧饲养为主。在将幼雏料转换成育成料时要逐步进行,3月龄脱温后的第一二周改为用2/3幼雏料,加1/3育成料;第三周用1/3幼雏料,加2/3育成料;到第四周即4月龄时才全部用育成料。此时育成料每只每天约给精料日粮 1.5-2.5公斤,其中牧草粉可占
10%-20%,青饲料每只每天平均给予2.5-3.5公斤,甚至5公斤,视体重增减而定。
产蛋期
产蛋期人工饲养的鸵鸟每天的活动比较有规律。因此,应根据其生活规律定时、定量进行饲喂。每天早晨天一亮,鸵鸟就在运动场上围着边网跑步,跑15-20分钟后进行交配、采食。所以首次饲喂时间以早晨6:30-7:30为宜。每天饲喂4次,每次饲喂的间隔尽可能相等。饲喂顺序可以先粗后精,也可以把精饲料拌入青饲料中一起饲喂。精饲料喂量一般每只控制在1.5公斤左右,以防过肥而使产蛋量下降或停产。
成熟期
雌鸵鸟在24-30月龄达到性成熟,雄鸵鸟在36月龄达到性成熟。性成熟前以大群饲养,每群20-30只,
产蛋前1个月进行配偶分群。一般是4只(1雄3雌)为一饲养单位。分群工作一般是在傍晚进行,先将雌鸵鸟引入种鸟舍,然后再将雄鸟引入,这样可以减少雌雄之间、种群之间的排异性。[2]
4主要种群
鸵鸟因受地理隔绝而形成六种可加以区别的品系:[1]
北非鸵鸟(S. c. camelus):
北非鸵鸟(North Africa ostrich),是现存数量最多的种类,最早被发现于北非撒哈拉沙漠南部,但在原产地已绝迹,其栖息地及数量仍在减少中。雄体头冠具有一裸露的头盖,为北非鸵鸟与马赛种(S. c. massaicus)最大的区分。[1]
S. c. spatzi:
S. c. spatzi,Stremann,在西元1926年在Rio de Oro这本书中被描述,它的分类依据在于其蛋特小与蛋壳结构的不同。[1]
阿拉伯鸵鸟(S. c. syriacus):
阿拉伯鸵鸟(Arabian ostrich),Rothschild,分布于叙利亚与阿拉伯的沙漠中,是分布最北的驼鸟。此品种曾是为数最多的种类,但已经于西元1941年(也就是公元1941年)绝种。[1]
蓝颈鸵鸟、索马利鸵鸟(S. c. molybdophanes):
蓝颈鸵鸟、索马利鸵鸟(Somali ostrich),Reichenow,分布在位于坦纳河(the Tana River)的Somaliland及Gallaland。裸露的头部、颈部以及腿部呈泛蓝的灰色,颈部有银灰色的毛覆盖,在颈背基部的羽毛呈白色,背部则为黑色,具有微红色的光辉;喙暗红色,顶端为黄色;头顶为暗黄色坚硬的平板结构;小腿前侧为暗红色或橙红色,在接近脚趾处则为黄色。
[1]
马赛鸵鸟(S. c. massaicus):
马赛鸵鸟(Masai ostrich),Neumann,分布于肯尼亚(Kenya)与坦干伊喀(Tanganyika)东部。雄成体与非洲鸵鸟(S. c. camelus)相似,但雄体不具裸露的头盖;此种与索马利种异于其他品种的特征在于蛋呈深紫色,具有微小的孔。[1]
鸵鸟动物园
鸵鸟动物园
环保小报内容南非鸵鸟(S. c. australia):数学解决问题>滨江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