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與老人的步態特徵
年輕人步態
正常人的歩態是指利用雙腳交換運動,可使人的身體可以從一個位置移到另一個位置,正常的歩態週期包括兩個階段,一為站立期,約佔正個歩態週期的60% (正常人在行走時兩腳著地期double-limb stance 共佔歩態週期之20%),另一為擺盪期,約佔整個歩態週期的40%。
PS:歩態週其中的兩腳著地期的長短,主要是與行走的速度最有關。
歩態階段分期:
stance pha:60%
腳跟著地--heel strike:重心最高
腳掌著地--foot flat
站立中期--mid-stance:重心最低
腳跟離地--heel off (push off)
腳指離地--toe off
swing pha:40%
加速期--acceleration
擺盪中期--mid-swing
减速期--deceleration
PS: 在歩態週期裡,就脊椎的平面旋轉(transver rotation )而言,T6-T7的旋轉幅度最大,當行走時骨盆的平面旋轉動作可使下肢有效增長,避免身體重心向下掉,可減少能量消耗。
站立期 (stance pha)
(一) heel strike foot flat
腳跟著地後,脛骨會像內旋轉(inward rotation ),同時伴隨距骨內收(adduction )及跟骨外翻(eversion)的動作。
1. ankle:足踝的動作是plantar flexion由0-15度,脛前肌是進行離心收縮,正常行走時,足之背屈肌收縮最大的時機是在腳跟著地時。
2. knee:此時膝關節做19层妖塔flexion 0-15度(正常行走時,腳跟剛著地時,膝關節屈曲約為0-5度),股四頭肌在腳跟著地後的動作是為離心收縮。
PS:站立期膝關節彎曲主要的目的是吸收衝擊力(shock absorption )此期膝彎曲的角度最大約為15度。腳跟著地時,膝關節幾乎是完全伸直的狀態。gastrocnemius and soleus當這兩條肌肉縮短或攣縮時,會造成歩態週其中缺少腳跟著地。
3. hip:進行此動作是flexion 30度,參與的肌肉是Gluteus maximus、hamstring、erector spinae (脊伸肌)。在腳跟著地期,臀大肌會產生最大的收縮。
(二) foot flat mid-stance
1. ankle:此時足踝的動作是由plantar flexion 15度到dorsi-flexion 5度(歩態中腳掌著地期的足背屈肌是為離心收縮),同時此階段的腓腸肌及比目魚肌是進行離心收縮。
2. knee:此時膝關節做的動作是伸直的動作,關節的活動是由屈曲15度到屈曲5度,正常的步行時,股四頭肌的活動是在足板放平後為向心收縮,而膝關節是逐漸伸直。若當腓腸肌或比目魚肌有縮短的現象時,膝關節將承受較大的負荷,因而導致較早的退化。
3. hip:髖關節進行的動作是由屈曲20度到屈曲5度或是在正中的位置 (neutral position )。正常行走時,臀大肌是進行向心收縮,且在足板平放時動作最大的動作。
(三) mid-stance heel off or push off
1. ankle:此時所進行的動作是由背屈5度到背屈15度,小腿後的肌肉群進行離心收縮。
2. knee:此時進行的動作是屈曲5度到膝關節幾乎伸直,正常行走時,腳跟離地之後腓腸肌達到最高的活動度。
3. hip:此時進行的動作是屈曲5度到過度伸直(hyperextension ),此階段的肌肉並未進行太多的收縮運動。
PS:在歩態的站立中期,人體的重心最低。
(四) heel off or push off toe off
1. ankle:此時動作由dorsi-flexion 15度到plantar-flexion 20度,在正常步態中,踝關節plantar-flexion 最大的角度是發生在腳指離地時。腓腸肌及比目魚肌最大的向心收縮是發生在腳跟離地到腳指離地時。
PS:步態中terminal stance 時期踝關節背屈過大(excessive dorsi-flexion )的原因是比目魚肌無力,足跟觸地時間過長。
2. knee:此時的動作是幾乎extension 0度到 flexion 40度,此時膝關節屈曲的角度是藉由股四頭肌的離心收縮來加以控制。
3. hip:此時的動作是由extension 10度到正中位置,此外大腿內收肌(adductors of the thigh)在腳趾離地之前達到最大的活動。另外,腳趾離地前,髖關節做最大的伸直。
PS:下肢在步態中最大的external rotation 為站立末期。
站立期的重要概念:
占整個步態週期的60%,double-limb stance占20%。
在正常的不態中,膝關節在接觸期時(contact pha)約屈曲15-20度(藉以吸震及吸收衝擊力)主要由股四頭肌的離心收縮來達成。
在行走時腓腸肌的活動在站立期時達到最高活動,在站立末期約整個步態週期之百分之50時,收縮最大的肌肉為腓腸肌。
在站立期的推進時段,足部最重要的功能是形成硬板(rigid lever)以承載全身重量。
正常步行時,身體重心會垂直上下移動且不會超過兩英吋,重心(center of gravity= COG)最高時是在單腳站立期(single limb stance pha),重心最低時是在雙腳著地期,人體重心的位置是位於S2 前方約兩英吋的位置。
在站立期時,(距下关节)subtalar joint 的pronation 常會使脛股做往內旋轉的動作。
擺盪期 (swing pha)
(一) acceleration mid-swing
1. ankle:此時動作是由plantar-flexion 20度到正中的位置,此時肌肉收縮主要是背屈肌進行向心式的收縮。
PS:若腓腸肌與比目魚肌有縮短的現象發生,將會造成足部下垂之攣縮。
2. knee:此時動作是由flexion 40-60度,加速動作的進行,主要是藉由股四頭肌進行離心收縮來完成。
PS:在擺盪初期(initial swing ),縫匠肌(sartorius)會使髖彎曲,及膝彎曲。在初期擺盪結速(end of initial swing )時,膝關節會出現最大的彎曲。
3. hip:此時進行的動作是由正中的位置0度到flexion 30度,在下肢擺動加速動作的進行,是由hip flexor的肌肉做向心收縮來完成。
(二) mid-swing deceleration
1. ankle:此時維持正中的位置。
2. knee:此時進行的動作是由flexion 60度到knee extension,在減速期時,以膕旁肌收縮最多,且主要是以離心收縮來達到下肢減速的動作。
3. 面试用英语怎么说hip:此時寬維持在flexion 30度,髖伸直肌收縮以產生減速動作。(财务管理环境特別是膕旁肌),在行走時,擺盪期之末期到站立期的中期,髖外展肌的活動會快速的增加。
擺盪期的重要概念:
占整個步態週期的40%。
在初期擺盪結速時(end of initial swing ) 膝關節做最大的屈曲。
行走時,擺盪期的脛前肌會少許的活動(slight activity )。
由擺盪期的末期到站立期之中期,髖外展的活動會快速增加。
在擺盪期中,骨盆會向前旋轉約40度,而且是以對側的髖關節為旋轉時的支點。
名詞解釋:
步長(stride length):指同一腳隻腳跟至腳跟的距離,正常約14-15英吋(35-41cm)
女較男生短
步幅(step length):指一腳跟至另一腳跟的距離
步寬(stride width):指兩腳步伐之間抵面的寬度,正常約2-4英吋
步伐節奏(cadence):指每分鐘所走的步數(steps),一般正常人的節奏約為90-120步,且在舒適步速行走時,每行走一公尺,每公斤體重約消耗0.8卡之能量
老人步態
老年是正常的退化過程,而這個過程也隨之表現於行走步態上。他的特徵有步行速度變慢(通常較成年人慢17-20%),步長較短,站立期增長、擺盪期變短,步頻低,步行中各關節活動度較小。老年人的步態和平衡問題,關係到老年人行走和站立時的穩定性問題,而且會因為常見的老人疾病而使步態不同。
*老化的影響:
1. 視/聽力減退
2. 腦部變化(萎縮、鈣沉澱)
3. 房屋转租合同模板肺部變化(脊柱後彎、桶狀變形、呼吸肌力減退)
4. 心臟血管系統變化(心輸出量<10~20%,心肌梗塞等)
5. 腎臟尿路變化
6. 消化系統變化
7. 骨、關節變化(骨質疏鬆,再生能力變小。)
8. 肌肉變化(肌肉萎縮)
9. 皮膚變化
10. 血液變化(貧血)
行走能力與年齡有關,隨著年紀的增大,行走速度、步長與步頻均向下降,其中行走速度和步長有明顯的差異。
| 年輕人 | 林泉寺老年人 |
步態速度 | 快 | 變慢(通常較慢17-20%) |
步長 | 約14-15英吋(35-41cm) | 較短 |
穩定性/平衡 | 好 | 差 |
站立期:擺盪期 | 6:4 | 站立期增長、擺盪期變短 |
步寬 | 正常約2-4英吋 | 較窄 |
步伐節奏 | 約為 90-120步 | 低 |
| | |
年輕人與老年人的步態不同,有個研究指出
組別 | 站立期stance pha | 擺盪期swing pha |
腳跟著地 | 站立中期 | 腳跟離地 | 香肠煮多久能熟腳指離地 | 總合 | 加速期 | 擺盪中期 | 减速期 | 總合 | 入团申请书初中
正果寺 老年人 | 6 | 41 | 12 | 4 | 63 | 11 | 16 | 10 | 37 |
年輕人 | 8 | 34 | 12 | 10 | 64 | 4 | 17 | 15 | 36 |
| | | | | | | | | |
在老年人和年輕人站立期和擺動期的百分比差異並不大,但是在站立期中:腳跟著地、腳指離地所占的%比年輕人少;站立中期所占的%比年輕人多。在擺盪期中:加速期時間延長而减速期的時間縮短。
由於老年人身體機能的下降,下肢肌肉的活動性也趨向衰退,所以行走步態的各期在時間上的分配與年輕人不同。
在站立期腳跟著地時間縮短主要是因為脛前肌肌力減退,站立中期延長和腳指離地期縮短是因為腓腸肌和比目魚肌肌力減弱。
在擺盪期中的加速期時間延長是因為股四頭肌肌力減退,减速期的時間縮短是因為脛前肌肌力減退。
因為年齡造成的下肢肌肉肌力衰退,使老年人在行走時表現出步長短、腳抬不高、踝關節穩定性差。因為年齡增長,髖關節extension角度減少,膝關節flexion角度增加,踝關節plantar-flexion增加而使背屈減少。
所以年輕人與老人步態的差異在於步行速度,步長,站立期、擺盪期,步頻低,步行中各
關節活動度較小、肌肉力量和平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老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