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期
信懇与电胭
China Computer & Communication
获件开成与雇用基于大数据的高校科研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忘了手机锁屏密码怎么办许朝侠
形容风景的词语(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软件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针对传统高校科研服务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科研数据生成量少的问题,本文开展高校科研服务系统设计 研究。硬件设计包括科研资源分配处理器和终端科研资源协调融合芯片;软件设计包括基于大数据的多元异构科研数据 处理和高校科研用户行为服务部署。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系统可有效提高科研数据生成量,为高校科研用户提供 更全面的服务。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科研;服务系统;硬件设计;软件设计
中图分类号:N945. 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767 (2021) 01-097-02
Rearch on the Design of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arch Service System Bad
on Big Data
XU Zhaoxia
(Henan U niversity o f A nim al Husbandry and Economy,Zhengzhou Henan450000, China)
ps渐变工具
A b s tra c t:A im in g at the problem o f the sm all amount o f s c ie n tific rearch data generated in the p ra c tic a l a p p lica tio n o f tradition al university scie ntific rearch rvice system,this paper carries out rearch on the design o f university scie ntific rearch rvice system.The hardware design includes the scie ntific rearch resource allocation processor and the term inal scie ntific rearch resource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c h ip;the software design includes the large data-bad m u ltip le heterogeneous scie n tific rearch data processing and the university scie n tific rearch ur behavior rvice deploym ent.The experim 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designed in this paper can effectively increa the amount of scie ntific rearch data generated and provide more comprehensive rvices fo r university scie ntific rearch urs.
存续是什么意思K e y w o rd s:big data;university scie ntific rearch;rvice system;hardware design;software design
咳嗽有痰怎么办
〇引言
在全新的科研环境中,各高校科研用户均可通过多种多 样的媒介或移动应用程序获取知识,并实现科技创新实践[1]。针对高校科研服务系统存在的数据无法遵循统一数据标准、数据源头不统一、易产生数据流向不合理、科研服务管理机 制不完善、科研数据质量较低等问题,本文通过引入大数据 技术对高校科研服务系统进行设计研究。
1基于大数据的高校科研服务系统硬件设计
i_i高校科研资源分配处理器
为解决各资源对系统造成的吞吐量降低问题,本文采用 主成分材料为半导体结构的IS L655K45型号微型资源分配 处理器。IS L655K45型号处理器的C P U主频为3.7 G H z,动 态加速频率为5.3 G H z,插槽类型为L G A 1200,封装尺寸为41.5m m x41.5m m,热设计功耗为155W,支持的最大内存 为 256 G B,内存类型为 D D R4 2 933 M H z。IS L655K45 型号的处理器在应用过程中,具有运行效率高、能够増加系统吞 吐量的优势。
1.2终端科研资源协调融合芯片
在稳定的移动融合状态下,利用重点科研资源协调融合 设备可以为系统派生出更多全新的用户终端,
从而提高高校 的科研服务效率[2]。选取系统中的复位1C芯片S K554作为 终端科研资源协调融合芯片,并对融合设备进行仿真设计。芯片实现融合过程的具体操作为:设置本文系统的应用范围 为高校内部,当高校中的科研人员通过校园网进入系统界面 时,用于登录系统的移动终端设备将会自动转换为双待机模 式,同时使用移动公网和融合终端私网共同运行。将系统自 身设备与终端科研融合设备相互连接,以串联连接的方式将
作者简介:许朝侠(1968—),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研宄生,副教授。研宄方向: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教育。
较件升戎与雇用信麵与电睡
China Computer & Communication2021年第1期
串联转接接口与无线天线连接。考虑到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 中会出现故障问题,因此增设多条备用线路用于替换出现问 题的线路,以保障各传输信号能够正常通信。在系统融合设 备上安装控制按钮,通过按钮对故障时的系统进行预警和提 示。当系统发生故障问题时,根据按钮的不同颜色判断故障 问题的具体位置,以方便系统维修人员对故障点进行精准维 修,保障高校科研服务的高效性。
杭州荷花2基于大数据的高校科研服务系统软件设计
2.1基于大数据的多元异构科研数据处理
多元异构科研大数据处理主要围绕系统日志数据、科研 业务相关数据、高校外部数据以及其他类型数据进行,将4 种数据源作为高校科研服务系统的数据处理源,将数据按照 不同的类别进行分类。
在线处理采用大数据技术中的H a d o o p组件,将存放在 系统数据库中的结构化数据导入分布式、面向列的开源数 据库中,并进行存储[3]。调用在线数据流进人开源流处理平 台消息队列,利用实时流式大数据处理批量处理接收到的数 据,并缓存在D S T R E A M仿真装置中。经过实时流式大数 据处理计算和分析,将得到的数据写入开源流处理平台,并 输入存储,以方便系统后续对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离线处理 采用大数据中的分布式文件系统海量数据持久存储模式,通 过计算引擎的数据持久化功能,完成对4种数据源维度中 多元异构科研数据的解析,结合分布式、面向列的开源数 据库对数据关联,并将解析和关联的结果存储在分布式文件 系统中,同样可为系统后续对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提供数据 支撑。
2.2高校科研用户行为服务部署
高校科研业务数据与系统日志数据以及其他类型数据 之间存在多对多的对应关系。根据数据依赖性关系得出,高 校科研服务数据之间存在较多的交换与依赖性,因此可将相 互之间多对多的关系看作一种映射。在开展科研活动的整个 全生命周期中,会产生大量具有过程性的日志数据。因此,本文在系
统中设置按照时间序列的叠加形式,对科研活动 中的各种维度数据进行记录,并将反馈结果以活动轨迹的 形式传输回用户端,从而实现对高校科研用户行为服务的 部署。3对比实验
按照本文上述设计思路开展高校科研服务系统的实践应 用,将某高校的科研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近一年中的科 研行为活动数据作为数据源,结合高校科研实践项目,利用 P ow erD esigner对科研业务活动数据进行建模,获取其数据 结构。在科研业务活动数据结构中,基础表为人事用户基本 信息表,数据源为科研信息维度、科研研究成果维度等个体 基本信息,分别利用本文系统和传统系统对该科研用户产生 的各类基础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记录两种系统的运行结果,并绘制成如表1所示的实验结果对比表。
表1实验结果对比表
科研阶段本文系统科研数据生成量/bit传统系统科研数据生成量/bit
第一阶段15.27 xlO6 2.39 x106多宝鱼的做法
第二阶段18.34 xlO6 3.58 >clO6
修饰关系第三阶段20.94 xlO6 5.67 >clO6
第四阶段25.48 xlO68.57 >clO6
由表1得出,与传统系统相比,本文系统可根据科研人 员的科研活动全周期从4种数据源维度中获取更多科研数据 生成量,可更加清晰地展现科研人员的全部科研活动,为其 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而传统系统仅可以从科研活动中提取 部分数据,生成的结果无法覆盖4种数据源维度,因此无法 全面展示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内容,导致服务不全面。
4结语
针对高校科研服务应用问题,本文结合大数据技术设计 一种科研数据生成量覆盖更广泛的高校科研服务系统,能够 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划分的数据 源样本维度较少、精细化程度不足,后续研究中还将进行更 加深人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魏巍,张慧颖.“放管服”视闽下教师感知高校科研管理服
务质量的实证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0,42(8):17-21. [2] 徐文蕾,郑秀燕.“双一流”时代高校图书馆群体服务
探索与展望—
—以厦门大学图书馆教学科研群体服务为 例[J]•兰台内外,2〇2〇,58(2〇):67_69_
[3] 宁淑华,刘妍,孟晓娇,等.基于情境感知的高校图书
馆个性化科研知识推送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 究,2020,42(6):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