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脉论_MengooK
第一部分
1,冲脉不是衝脉
作为经脉名称,冲脉与衝脉,一字之差,谬之千里,所以首先要辨认清楚。
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多人把冲脉当作衝脉的,所以他们也不大可能理解冲脉的本质,因为这属于望文生义。
“衝”字从行,故与行路有关,其本义为交通干线,《说文》:“衝,通道也”,这与经脉在人体的作用形式比较吻合,如果是望文生义地简单理解,就很容易把冲脉想象成一条具有贯通性质的经脉。比如唐人杨玄操于《难经注》云:“衝者,通也,言此脉下至于足,上至于头,通受十二经之气血,故曰衝焉。”又比如明人李时珍于《奇经八脉考》云:“衝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衝于上,为诸脉之衝要,故曰十二经之海。”
然而,人身所有的经脉其实都有通行血气的作用,而且都是上下串通的,若从贯通的意义上
世界充满爱
看,实在说不上哪条经脉属于主要交通干线,哪条经脉属于次要交通干线,我们总不能据此推断每一条经脉都属于衝脉吧。可见这种理解非常之荒诞,它和“冲脉为十二经之海”的经典定义风马牛不相干。总之,按照交通干线或者交通枢纽的意义来理解冲脉,肯定是一场误会,那绝对不是古人的本意。实际上,古人之所以对经脉命名,意在标明该经脉的核心实质,突显其最主要的生理特性,因此,冲脉只能按照“冲”的本义来理解。
作文网课
2,“冲”字的本义
《说文》没有“冲”字,只有“盅”,其谓:“盅,器虚也。从皿,中声。老子曰:道盅而用之。”
然而通观今版《老子》,皆作“道冲而用之”,可知今字之“冲”,在古代本来是写为“盅”的,盖古今字也。
再参考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其甲本有“大盈若〈上沖下皿〉”,其乙本则写作“大盈如沖”。
由此可见,“盅”乃冲之本字,而今日之冲字实乃由盅、〈上沖下皿〉、沖的形式传写演变
而来。若结合《老子》的文义来看,显然是“虚”的意思,与《说文》之定义恰好吻合。另外,由此还可以得知,早在西汉之初,人们就已经有改“盅”为“沖”的写法了,只是由于许慎以古文字擅长,故只从“道盅……”。
3,道与冲的统一
在古代道家,“虚”是一个很重要的哲学术语,概指万物之本,即相当于“道”或者“太一”的概念。《论六家要指》:“道家无为,其术以虚无为本。”《汉书·艺文志》:“虚者,道之常也。”故作为宇宙本原的“道”,也可以用具有空虚意义的“冲”来形容。
《老子·四章》的原文是:“道冲,而
用之又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就是说道的形式是空空荡荡的,里边什么都没有,而且无论如何都填不满它,就如同无底的深渊一样,然而它又是天地万物的祖宗。
由此可见,在老子,“冲”是作为“道”的化身而提出来的,因为道的本质是虚,冲的意义是虚。所以,在古代道家,“冲”与“道”一样,也具有宇宙本原的涵义。
风筝历史《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一段话,其实是老子在描述宇宙从发生到终结的整个过程。
“和”在道家也是一哲学术语,义如“统一”,其实也就是消除对立合二为一的意思。如《文子·上仁》:“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对于宇宙万物而言,如果从矛盾对立的角度而言,是谓之“负阴而抱阳”,如果从矛盾统一的角度而言,则谓之“冲气以为和”。故按照老子的意见,宇宙肇始于道之无,终结于冲之虚,始终是以虚无为本。因此,所谓“冲气以为和”,其实就是阴阳二气最终和合为浑圆一气的意思,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复归于虚无的意思。
并不遥远《列子·天瑞》:“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人生在天地之间,那是感天地之精气而成,故人可以看作是天地阴阳之气汇聚中和的产物。《前汉书·律历志》:“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意思是太一未分化之时,天地人三者混为一体,就是一个混沌。则一旦分化为三,人就居于天地之中,那正是天地阴阳之气和合的表现,仍可代表浑圆太一之气,故谓之“冲和气者为人”。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古代道家所谓“冲”,其实就是“浑圆太一”或者“宇宙本质”的意思。
4,太冲
向美而生《庄子·应帝王》中有一则寓言:说郑国有一个叫季咸的巫师,善于相面占卜,知人死生,于是列子请他给自己的老师壶子相面。第一天,壶子示之以“地文”,季咸断其旬日内死。第二天,壶子示之以“天壤”,季咸就断其“有生”。第三天,壶子示之以“太冲”,季咸曰:“吾无得而相焉。”
此乃说明,“太冲”是比“地文”、“天壤”更为精深博大的一个层次,也就是由天地二气和合而成的混沌之气,因为在这个层次上已经显示不出事物的阴阳属性,季咸便无法窥探壶子的命运特征,故“无得而相焉”,就是承认自己什么也看不出来了。
《淮南子·诠言训》:“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聪明虽用,必反为神,谓之太冲。”这里以“神”谓之“太冲”,则太冲亦即神的别名。然而这个“神”是与“形”对待而言,其实是指生命的本原或者本质。《论六家要旨》:“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故所谓“反诸神谓之太冲”,其实就是把生命的本原或者本质当作“太冲”了。我们要知道,这个意义上的“太冲”正是古人创立冲脉理论的具体依据。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女人有没有生育能力,也就是能不能肇造出新的生命,完全取决于“太冲”的盛衰,则“太冲”实为生命的本原,不亦明乎!何以独言女子之太冲?盖因小孩子固产于女子,而男子无能与焉。
《动输》:“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
《痿论》:“冲脉者,经脉之海也。”猪肉炖豆角
之所以把冲脉形容为“海”,是因为古人常把十二经脉比喻为江河。然而所谓十二经脉,其实就是手足三阴三阳脉,三阴三阳之脉气皆汇集于冲脉,则冲脉实即阴阳二气汇聚和合而成的“冲和之气”,也就是把阴阳两仪浑圆为一体,即太一元气也。则冲脉实为生命之本质,不亦明乎!
累教不改故古人所谓“太冲脉”者,其本意在于强调冲脉乃生命之“太一”。所以说,如果要追本溯源,探寻生命的本原或者本质,那就只能是“太冲”。同时,如果要追本溯源,探寻中医理论的
源头,那就只能是奇经八脉,而奇经八脉的源头,其实就是“太冲”。故对于“太冲”(或太冲脉、或冲脉)的准确理解,实乃掌握中医理论的门径和要领。毋庸讳言,现在完全可以断定,后世那些把冲脉当作“衝脉”,理解为交通干线或者交通枢纽的人,肯定是犯了想当然的毛病。
(本人重申: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凡学术问题,无分智愚,宜百家争鸣,用畅所欲言,盖非此不足以明是非、祛昏惑。余本愚钝,况孤陋寡闻,自知缺误不免,唯望各路大侠顾念一片赤诚,不吝赐教,谢谢了先。)
第二部分
5,冲脉的具体所指
前文已说过,具体到人体而言,所谓生命的太一,其实就是精髓。也就是说,精髓既为生命体的本原,也是生命体的本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古人,精与髓属于同一类物质,生殖之精与骨髓、脊髓、脑髓是一回事,故古人所谓的冲脉,其实包括了生殖之精以及所有的骨髓。
女性时装杂志
《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
“起于胞中”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发源于生殖器官的意思,生殖器官里有什么东西呢?只能是生殖之精。故所谓“上循脊里”者,其实就是由生殖之精转化为脊髓和脑髓的意思。这里虽然冲脉、任脉并提,毕竟是以冲脉为主,再看“经络之海”的描述,与他篇论冲脉相互吻合,可知“上循脊里”者实乃冲脉。这里所谓“脊里”,应该切实理解为“脊椎骨之里”,则即脊髓也。
《岁露论》:“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骶,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
古人不知脑脊髓与骨髓的区别,凡是骨内之髓,都属于精之类,因此也都属于冲脉。因为骨髓总是深深地潜伏于骨腔之内,所以古人又称之为“伏冲”。这里所谓“脊内”,也就是“脊里”的意思,因此应该切实理解为“脊椎骨之内”,则即脊髓也。
《经脉》:“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这里所谓“少阴”,显然不是十二经脉中的足少阴,因为同一篇《经脉》中已经说过:“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而所谓“分肉”,
乃肉之中分线的意思,谓皮下结缔组织与肌组织之交界,有薄膜分隔其间,即谓之“分肉”,这才是十二经脉的确切位置。如是,则“伏行而濡骨髓”的“少阴脉”,实指冲脉也。
请看《逆顺肥瘦》:“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歧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下者……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