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心”概念及心学
三位数乘以两位数
【提要】“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中西医之间、在中医内部是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存在不休的争论。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将感知世界(或经验世界)等价于实在世界;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只是一套道德修养方法,并没有建构起认识论体系。
一、引言
现代医学认为心脏(Heart)主要功能是提供压力,把血液运行至身体各个部分。而在先秦时期,当时的医家关于“心脏”的认识已经形成。医家认为“心主血脉”、“心主神明”。所谓“神明”,是指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是由心所主持的,这是心的重要功能之一(高忻洙,胡玲.p.163)。这种观念在当时的社会已经形成了共识。毫不例外,儒家的“心”概念与此是一致的。
儒家心学最早可推溯至孟子。孟子明确提出“四心”说。当然,孟子还提出了身心论、性习论、理欲论、性情论等。而北宋程颢开启了心学研究,南宋陆九渊则启其门径,并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基本方法是“至善求心,心即理”,其宗旨在于“致良知”,其目标是“知行合一”,形成了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
络。
我们知道,古希腊哲学家主要研究“本体论”,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哲学才向“认识论”转向,到上世纪初,西方哲学又向“语言哲学”转向。如果以西方哲学范式为标准,儒家构不成一种哲学。孔子、孟子的学说只能算一种思想,一套道德准则,宋明时期的儒家心学涉及到认识论问题,“心”却是中心范畴。
二、《黄帝内经》有关“心”与精神意识问题
《黄蒂内经》是中国第一部古代医典,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黄帝内经》最早被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记载,但成书年代,历来观点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王平.2005),有的认为成书于西汉时期;有的认为“自西周经春秋、战国、秦、汉而定型,又经六朝、唐、宋医家学者修订补充而成书”(达美君,张宁.1994),等等。显然,《黄帝内经》非一时之作、非一人之作。最早开始于西周。这也说明,孔子、孟子都受其思想影响。
《黄帝内经》认为心脏“主血脉”、“主神明”。《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
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其中“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担当、接受之意。任物,是指心(神)接受外物的刺激,担任认识与分析。
中国四大发明简介
《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中说:“五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这里“神”的含义是狭义上的“神”。实际上,在中医学上,“神”的含义主要有三:一是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素问·天元纪大论》)。二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换言之,凡是机体表现于外的“形征”,都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三是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心所主之神志,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印会河,童瑶,1989.p.80)。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心藏神生理作用有二:一是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二是主宰生命活动。“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膳正要·序》)。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率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心为君主而脏腑
世界十大山脉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黄帝内经》认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脏别论》)。显然,《黄帝内经》早就对“脑髓”及其功能有一定认识,它所认识到的“脑”,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概念,反映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客观规律,其实质是建立在解剖学“脑髓”基础上的、以心肾功能合而为一为特点的特殊物质结构(赵丽君,陈珞珈,张平,周杰.2011)。
但是,中西医关于“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争论由来已久,中医内部争论也有很长时间了,到现在还没有个明确的结论。
三、先秦儒家“心”概念及心学
祭灶是哪一天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为政第二》);孔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第六》)。其中“心”都是指思想、思维之意。
梅子水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上》)其大意是:眼睛耳朵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一与外物相接触,便容易被引入迷途。心这个器官则有思考的能力,一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这是上天特意赋予我们人类的。所以,首先把心这个身体的重要部分树立起来,其它次要部分就不会被引入迷途。这样便可以成为君子了。孟子认为,心作为思想、思维器官是“天生的”。
猕猴桃保存同时,孟子提出著名的“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也是做人的根本。因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
荀子good的比较级(前313年-前238年)曾指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荀子·解蔽篇》)又说:“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以禁其所可?
”(《荀子·解蔽篇》)显然,荀子关于“心”的功能的认识与《黄帝内经》“心主神明”的观点是一致的。
四、宋明时期的儒家心学
心学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潮之一。在此,我们仅介绍陆九渊、王阳明的主要观点。
陆九渊(1139——1192年)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抚州金溪人(今江西)。十三岁时,有一天他对自己少时思考的问题忽有所悟。他在书上读到宇宙二字,见解者说“天地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就提笔写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又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与李宰书》)“宇宙内事乃已分内事,已分内事乃宇宙内事”(《陆九渊集》卷三十六)。
昭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他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在王阳明看来,由于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
精要。王阳明有名的论述,诸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者身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凡知觉处便是心”(《传习录》下)。“心”即“我的灵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传习录》下)。“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者”(《紫阳书院集序》)。“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紫阳书院集序》)。“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听言动,即事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传习录》上)。
五、总结性评论
第一,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
《黄帝内经》认为“心主神明”,并视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为“奇恒之府”。自明代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后,中医界围绕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一直争论不休。2003年4
月,《中国中医药报》发起了“谁主神明”大讨论,这一命题是根据陈士奎发表的《对中医学“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的再认识》与邓铁涛发表的《“心主神明”论的科学性》两篇文章而提出来的,至今没有结论。笔者不是医家,不好做结论性评论。但是,笔者深信现代科学,相信“脑主神明”,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应该自动地将“脑主神明”替代“心主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