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莹|当代意识形态批判视野下的德国古典哲学——理解齐泽克思想的必要路径

更新时间:2023-07-08 21:00:31 阅读: 评论:0

夏莹|当代意识形态批判视野下的德国古典哲学——理解齐泽克思想的必要路径
当代意识形态批判视野下的德国古典哲学
——理解齐泽克思想的必要路径
最大平原
近年来,学界从不同视角展开了对齐泽克思想的研究。但由于齐泽克自身表述的繁杂、晦涩和光怪陆离,对他的研究也很容易或者沦入拉康思想所构筑的细节的陷阱之中,或者纠缠于齐泽克关于大众文化的各色阐释所构筑的解释循环之中,从而忽视了齐泽克作为这个时代的思想者为我们所贡献的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在笔者看来,齐泽克的主要理论贡献或可归结为两点:其一,对拉康思想核心内涵的揭示。这一工作往往借助于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从性质上看,这是一个阐释性、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普及性的工作;其二,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当代形式的揭示和批判。在犬儒主义意识形态大行其道之时,齐泽克坚持了一种不妥协的理论批判立场,试图探寻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批判路径。二者相比,后一方面的工作不仅具有更强的理论原创性,而且还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并最终成就了齐泽克在当代激进左派中的重要地位。
当代激进左派面对的是一个繁荣的丰盛社会,其中不仅意识形态的编制更为精巧,而且人们对意识形态本身也已经有了更为“自觉的意识”。换言之,经过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的洗礼之后,意识形态理论自身完成了一种“启蒙”的工作,人们对于意识形态的存在已经“心知肚明”,但他们却依然“明知故犯”,因为人们发现这些意识形态本身已经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秩序。例如以货币为核心的经济交换制度、各色法律以及民主的政治立场等等,破坏这些秩序有可能导致社会生活的毁灭,这就是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批判的最大敌人——犬儒主义意识形态存在的合理性所在。齐泽克需要做的是破除这种明知故犯和得过且过的理论立场和生活态度,在已经“和解”和“统一”的当下社会中找寻被幻想(fantasy)所掩盖的社会对抗,通过保持这种“对抗”的存在来消解今天社会的“和解”和“统一”的意识形态幻象(illusion)。
在某种意义上说,齐泽克的工作带有着“再启蒙”的倾向。启蒙自身形成了一种新的遮蔽(启蒙的辩证法),并且构成了今天犬儒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支撑。以启蒙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与犬儒主义意识形态有着某种共谋关系,后者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制度的建立以前者为理论上的先声。因此对犬儒主义的深入批判需要重新思考德国古典哲学的诸多理论问题。
一、     源起:为何将德国古典哲学与意识形态批判勾连起来?
德国古典哲学所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与现代性之间的共谋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被诸如胡塞尔、卢卡奇、海德格尔等人领悟到,由此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产生了《逻辑哲学论》、《历史与阶级意识》以及《存在与时间》这三部重要著作,它们的视角各不相同,但却都披着纯粹哲学批判的外衣完成了对现代性的思考。因此如果齐泽克仅仅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加以思考,那么这将难以构成新的理论路径。但齐泽克坚持将这一勾连运用到对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之上,同时又将后现代思想置入到对德国古典哲学的阐释之中,认为康德、黑格尔与拉康一样,都是我们的同代人,至此,一种新的致思路径就被开拓出来。如果说拉康哲学是一种“后—黑格尔主义哲学”的话,(Žižek: p3)那么黑格尔就是第一个后现代主义者。这样的说法在齐泽克的阐发中具有逻辑的一贯性。只是有悖于学界对于拉康哲学的通常判断。于是我们要追问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这种阐发路径的原初动因是什么?第二,作出这样一种阐发的根据有哪些?
对于第一个问题,一个较为简单和表面的回答是齐泽克将拉康与德国哲学勾连在一起,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提升拉康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意义。但在笔者看来,更为根本的原因仍
需要从当下意识形态的新特点与德国古典哲学理论特性的同构性来看。而这一点对于齐泽克来说乃是没有言明的理论前提。
齐泽克关于意识形态的发展史有一个被广泛引用的三阶段说:即所谓的自在意识形态、自为意识形态以及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其中第一种自在的意识形态是被马克思充分阐发的虚假意识;第二种自为的意识形态是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外在化的意识形态规训。它通过仪式化的行为来完成人们对某种意识形态的认同;第三种则是当代社会特有的犬儒主义意识形态:即人们对于意识形态的认知(自为的),同时它依赖于诸多“隐含的、准'自发的’假定和看法难以捉摸的网络构成'非意识形态’(经济的、法律的、政治的、性的……)实践的一种不能复归的瞬间再生产。”(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第13页。)它具有自在性,即一种貌似非意识形态的特质。由此,这种意识形态不仅是虚假意识,而且是一种被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的,并且是不可或缺的虚假意识。因为它所依赖的乃是当下社会得以正常运作的一整套经济的、法律的和政治的观念体系(ideology)。“意识形态是社会现实……是社会的有效性。”(Žižek,1989, p15-16)这种意识形态具有以下三个要点:它
excel饼图单位级别>叙事散文精选实现了自我认同(人们知道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它以观念体系(制度层面)的形式存在着;它在“有效性”(规范、功能)上彰显其社会现实性。而以上三点,恰恰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理论贡献。
tgp助手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不仅颠倒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即认识来自客观对主观的符合,而不是相反——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将事物本身,即事物的实在性推入到了不可知的境遇当中。理性的纯粹性,也就是剔除了理性的经验性内涵,让所谓的对象世界始终不过是人的主观观念(先验范畴)的构造结果。由此所谓的德国观念论(idealism)产生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无非是先验范畴作用于已被纳入时空形式之中的感性杂多的产物,因此从根本上说是观念性的(犬儒主义意识形态的观念体系与之具有本质上的相似)。后—康德时代的哲学所不断地完善和强化的正是这个观念构造世界的基本思路。当然这里所谓的“构造”,并非对事物实在性的创造,如上帝创世一般的“无中生有”,而是通过范畴或者纯粹概念使对象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显现自身。因此范畴并非是一个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的共相,而是一种规范(犬儒主义意识形态在有效性上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之异曲同工),它发挥着组织对象,并使其以某种方式得以呈现的功能。康德以此对抗唯理论、独断论。
奋斗书
武则天王者荣耀虽然费希特、谢林与黑格尔并非以线性的方式继承了康德,例如黑格尔的体系构造克服了康德的物自体的不可知性以及范畴作用于经验的直接性,但却根本上继承了康德观念论的主要原则:世界只能以观念的呈现方式被我们所认知,由此“这种知识应当在对象被给予我们之前就对对象有所断定”(《纯粹理性批判》BXVI))(康德,第15页),也就是说,
藏红花补肾吗我们能够认识的是我们的观念所构造的事物,海德格尔将其称之为“存在论的内在可能性的开显”,并将其视为“康德'哥白尼式的转向’的标题下总被误解的东西的真实意义”。(海德格尔,第12页。)这种内在性原则必然带来一种内在的自我统一(犬儒主义意识形态的“明知故犯”与之具有同构性)。而这一基本观点对于康德之后的德国古典哲学家来说是一致的。由此齐泽克在准确把握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精髓之后,发现了其与当下意识形态状态的同构性。正是这一同构性,使齐泽克痴迷于对德国古典哲学与意识形态批判的思考。这是其理论勾连的深层原因。

本文发布于:2023-07-08 21:00: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0861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哲学   德国   古典   理论   社会   批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