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科研基金(批准号:2001065)
收稿日期:2002-04-15
作者简介:王静安(1955-),女,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2002年11月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N ov ,2002第34卷 第6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 olia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
V ol.34 N o.6
翻译中的不同思维与文化差异
王静安
(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摘 要: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异大于同。翻译时要充分认识到造成这一差异的各具特点的文化背景及思
维方式,通过大量的分析比较,深入研究这两种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各自的规律,以便寻求切实可行的互译对策。
关键词:思维方式;表达习惯;英汉互译;差异
春山如笑
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18(2002)0620097205
翻译活动几乎与人类语言的产生一样久远,
为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对话和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
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交往日益频繁、便捷,翻译的桥梁作用也日益突出。我国的翻译实践与研究源远流长,成为中国人认识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排头兵,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翻译家及翻译工作者,他们为我国的翻译实践与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三字标准为我国的翻译理论奠定了基础外,傅雷先生提出的文学翻译的“神似”论、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说”、许渊冲先生所说的“译文在和原文竞赛”等翻译原则,无不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近年来出版的翻译教科书一般都采用“忠实、通顺”的四字标准。所谓忠实,即指完整而准确地传达原文
的内容及风格;通顺是指译文必须明白晓畅,合乎规范。这个标准看起来简洁明确,但是真正做起来却困难重重。不仅初学者感到困难,就连资深翻译家在遇到某些词语时也会斟酌再三。严复就
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
清明节的别称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双语转换过程或结果”,[1](12
)
这一定义看似简单明了,而且又有着明确的翻译标准,可为什么实际操作起来却会步履艰难呢?仅就英汉两种语言而言,关键在于这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上异大于同。首先是这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属汉藏语系,英语属印欧语系,相互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没有任何词形变化,其语法关系完全通过词汇、词序、虚词等手段来体现。而英语本属屈折语,但已由综合型演变为大部分屈折脱落的
・
79・
分析语,其语法关系是通过词的屈折变化、严密的句法结构及词序来体现的。再者,由于英美人和中国人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社会文化的历史演变及人们的风俗习惯有别,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英美人的语言背景、思维方式与中国人不尽相同,因此语言所描述的内容及表达方式也大相径庭。”[1](20)
既然英汉互译的根本困难在于这两种语言不尽相同的表达方法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与社会文化背景,我们就应该对不同的表述方式的内在原因进行分析比较,搞清造成这些差异的究竟是因不同的思维定势,还是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翻译时要对英汉语之间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心中有数。然而,通常在英汉互译教科书中提到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大都只涉及词类的转换、增词、重复、省略、分句与合句、被动语态的译法、定语从句的译法、长句的译法等等。这些方法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对翻译学习者确实有所帮助。其中有些是基于两种语言的不同点而摸索出来的技巧,但却很少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点的原因所在。为使译文成为地道、上乘的汉语,在相当程度上我们应摆脱过多参照印欧语语法建立起来的汉语语法模式。况且以上所列似乎仅仅涉及翻译的对应技巧,却很少谈到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技巧。结果是书本里讲的头头是道,可初学者掌握起来却往往不得要领。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体系、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导致学习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贾玉新先生指出:“我们认为,翻译的对比研究只有立足于一个“异”字,才能找到句型转换的途径和手段。”[2](410),我们认为,这个“异”
字就是,在进行英汉互译时,首先应分析两种语言在表达方法上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思维、语法及文化上的原因;然后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根据这两种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各自不同的规律,找出互译对策,使翻译成为译者自觉的行动,而不是盲从。以下试从五个方面谈谈看法:
1.英语有词法变化,汉语没有词法变化。英语是拼音文字,有词法变化;而汉语则是表意文字,无词法变化。英语可通过动词的屈折变化来体现不同的时态;而汉语因无词形变化,需借助于词汇手段即表示时间的副词来交代动作发生的时间。
快乐早晨I had never thought I’d be happy to find mylf considered unim portant.But this time I was.以往我从未想过,当我发觉人们认为我无足轻重时,我会感到高兴。但这次情况确是如此。
英语强调语法手段,用动词的过去完成时表示一动作发生在一般过去时所表示的另一动作之前。但译文中如果不加“以往”二字便无法将所想的和真实的情况区别开来,也就无法将英语的确切含义用汉语再现出来。
英语有陈述语气和虚拟语气之分,只要通过动词不同的形态变化就可区分是对过去、现在或将来情况的虚拟。译成汉语时同样需要用词汇手段来体现时间概念。例如:
We w ould have g one to y our birthday party had y ou invited us.如果当初你邀请了我们,我们就会去参加你的生日宴会了。
译文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意思:我们没有参加你的生日宴会是因为当初没有接到邀请。如果少了译文中的“当初”和“了”字,译文的意思就会变为生日宴会还没有开。
2.英语的词义十分宽泛,一词多义现象十分普遍;而汉语的词义则相对稳定,不像英语那样灵活多变,但汉语中具有细微差别的同义词十分丰富。因此,把英语词语译成汉语时,要特别注意选择恰当的词语,以符合汉语的字词搭配习惯。例如:
The experiment therefore supported the hypothe2 sis.因此,实验证实了这一假说。
support一词有to be in fav our of的意思。在这里译成“证实”,才是它在这一特定的上下文中的确切含义,也才符合汉语词语间的搭配习惯。
英语的一词多义还表现在有许多词是中性的,词义可褒可贬,视上下文而定,如ambition既可作“野心”,又可作“抱负”。而汉语词汇的褒贬意义则比较固定。所以,遇到这类词的汉译时,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该褒则褒,该贬则贬。例如: John was an aggressive salesman who did his job well.约翰是个积极肯干的推销员,他工作干的很出色。
句中的aggressive在这里显然是褒义,英语意思是vig orously energetic(C ollege Dictionary,Random H ou),因此不应取其贬义“侵略的”、“咄咄逼人
・
8
9
・
的”或“爱吵架的”。
3.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3](48-51)英语句中的词语或从句之间多用介词或连接词联系起来以表达时空关系和逻辑关系,形成以主谓关系为主,其他成分为辅的环环紧扣的冗长的句子结构,其特点是紧凑、繁复。而汉语则重意合,少用甚至不用关联词语,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来安排语序,表达语义。句子结构较英语而言较为松散、简短。翻译时一定要考虑到这种行文上的差异。例如:纸质简历模板
This was an intelligently organized and fervent meeting in a packed T own Hall,with Mr.Strong in the Chair.
这一句子的主谓结构是This was an…meeting …,其他附加成分均围绕这个主句展开,结构十分紧凑。
如果将其按英语原来的结构译为“这是一次精心组织的,热情洋溢的,在市政厅里召开的由斯特朗先生主持的会议”的话,译文看似忠实于原文,但实际上给人以词藻堆砌,头重脚轻之感,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行文习惯,没有给读者以与读原文等同的感觉,也就没有做到对原文的忠实。如果将其按照汉语叙事论理的方式重新安排语序,译为“这是一次精心组织起来的会议。市政厅里济济一堂,热情洋溢,主持会议的是斯特朗先生。”像这样文从字顺、层次分明的译语才会产生与原文相同的阅读效果,既是地道的汉语,又是对英语的忠实。
反之,将汉语译成英语时,也要充分尊重英语的形合特点,将原语行云流水般的结构译为以主谓为主干,其他成分分别附着在其上的符合英语语法结构的译语。请看例句:
合营企业的有关外汇事宜,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办理。An equity joint venture shall handle its foreign exchange transactions in accor2 dance with the regulations on foreign exchange contro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依照语法规则,英语的简单句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其他含有动作意味的词只能以动词派生的名词或非谓语动词的形式出现。而汉语由于无词形变化,仅根据意思来组织句子,一个句子中可以出现一个以上的动词。鉴于这种差异,英译汉时,我们可按照汉语的行文习惯来转换原语的词性。例如:
He admires the President’s stated decision to fight for the job.他对总统声明为保住其职位而决心奋斗
表示钦佩。
该英语句中只有admires是动词,其他与动作相关的词用的是过去分词(stated)、动词派生名词(decision)和不定式(to fight)。如果拘泥于英语句中只有一个谓语动词的规则,汉语表达将十分不畅,故在译文中将原语的非动词形式转换为汉语的动词。这样做既忠实于原语的内容又符合了译语的表达习惯。
反之亦然,当我们把按时空顺序和逻辑关系编排的汉语意合句式译成英语时,要按照英语以主谓结构为主线的符合其形合规范的语序来译。举例如下:
在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有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其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第三大国。Located in East Asia,on the western shore of the Pacific Ocean,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with a land area of about9.6million sq km,is the third largest country in the w ould,next only to Rus2 sia and Canada.
(原文舒缓,译文则紧凑。)
4.英汉语叙事论理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凡事习惯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先全面考虑,之后缩小思路,考虑具体细节。而西方人则从具体到局部到整体,这是一种解析式的思维方式,一种由点到
线,以线式为主体的线式思维方式。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因此思维模式呈线式,而东方见长于整体式,他们富于想象和依靠直觉,因此可以讲是一种圆式思维模式。”[2](100)基于思维方式的这一差异,在叙事论理方面,惯于分析式线性思维的英美人往往将句子的重心放在句首,单刀直入,直接切入主题。叙述顺序是先道出结果,再分析原因;先下结论,再给出前提;先说明议题,再交代背景。而见长于整体式圆式思维的中国人则通常把句子的重心放在句尾,先交待原委,然后再进入主题。论述方式是先因后果;先给出前提,再下结论;先交代背景,再说明议题。因此,在英汉互译时需调整语序,以符合这两种语言各自叙事论理的习惯。例如:
In1970,he was placed under hou arrest when he refud to u massive force in suppressing w orker
・
9
9
・
riots on the acoast.(结果———原因)1970年他因拒绝使用武力大规模镇压沿海城市的工人骚乱而遭
软禁。(原因———结果)
No longer are”parate but equal”schools regard2 ed as being permitted under the”equal protection of the laws”provision of the14th Amendment to the C onstitu2 tion.(结论———前提)根据第14条宪法修正案关于“法律上受平等保护”的条款,所谓“分隔而平等”的学校已不再视为合法。(前提———结论)
A great number of graduate students were driven into the intellectual slum whe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intellectual poor became the classic poor,the poor un2 der the rather romantic gui of the Beat G eneration,a real phenomenon in the late fifties.(议题———背景) 50年代后期的美国出现了一个任何人都不可能视而不见的现象,穷知识分子以“垮掉的一代”这种颇为浪漫的姿态出现而成为美国典型的穷人,正是在这个时候大批大学毕业生被赶进了知识分子贫民窟。(背景———议题)
以上三例汉译均对原文的语序做了调整,否则便不符合汉语叙事论理的习惯,造成译文梗阻,甚至会引起理解困难。
5.视角转换。“中国文化以人本为主体,而西方文化则以物本为主体。”[4](625)表现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习惯于本体思维方式,在记叙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把视点落在动作的施动者身上。所以汉语句子多以人作主语。现代汉语虽借鉴西语的表达方式,渐渐用开了被动句,但仍然在限制这种用法,因为在五四运动以前,汉语中的被动语态多指倒霉、不幸的事。就是现在,也只是在特别强调
受动者时才用。而西方人则习惯于客体思维方式,时常把叙述的重点放在动作、行为的结果或承受者身上,所以较之汉语多用被动句。[5](42)在英汉互译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差异,尊重译语的表达习惯,转换视角。举例如下: She was treated for bruis and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within a day.医生把碰青的地方给她处理了一下,不到一天就让她出院了。(译语增加了施动者“医生”,避免了不符合汉语习惯的“被”字。)
Whenever w ork is being done,energy is being converted from one form into another.凡是做功,都是把能量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外一种形式。(将英语的被动句转换为汉语的无主句。)
Large quantities of oil are refined locally at Abadan,Iran,in Bahrain and elwhere.大量的石油是就地提炼的,就在伊朗的阿巴丹、巴林及其他地区进行。(将英语的被动句转换为汉语表示状态的句子。)
With the com puter,the ideas of today’s scientists can be studied,tested,distributed,and ud m ore rapidly than ever before.有了计算机,科学家们的理论今天就可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快地得到研究、检验、传播及应用。(保留原文的受动主语,但将其转换为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
另外,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有时因语言习惯或观察事物时所处的角度不同,互译时也需要一番转换。例如:
东南西北。 north,s outh,east,west.
九五折。 a five percent discount.
油漆未干。 wet paint.
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 staff only.
请先走。 A fter y ou.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
雨不下则已,一下倾盆。
Catch me doing that.
我绝不会干这种事情!
The door refud to open.
这扇门打不开。
He lies on his back.
claims
他仰面躺着。
室外音响
I couldn’t agree m ore.
我百分之百同意。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加上不同的语言习惯,造成了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法上的巨大差异。充分认识这些差异的由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揭示这两种语言在结构上和表达方式上的内在规律,进行大量的对比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翻译对策,是做好英汉互译工作的前提。
参考文献:
志愿者事迹材料[1]章和升、王云桥.英汉翻译技巧[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7.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
1
・
社,1993.
[4]陈勇.从钱穆的中西文化比较看他的民族文化观
[A].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责任编辑 彩娜】
O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W ays of Thinking in Translation
WANG Jing-an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Inner Mongolia Univer sity,Huhhot010021,China)
Abstract: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 expressions which are caud by different cultures and ways of thinking.T ranslation study should be bad on the differences,s o as to summarize the rules of idiomatic usage and to pursue s ome effective techniques of translation.
K ey w ords:ways of thinking;idiomatic expressions;translation;differences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
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一行到我校考察
8月23-26日,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凤泰一行5人到我区考察调研。
在我校考察调研期间,周远清一行在我校党政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我校学生社区、实验动物研究中心、蒙古民俗文化陈列室、文体馆、图书馆、综合教学楼、旭日公司等。
8月26日下午,在我校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周远清会长作了题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的专题报告。报告主要从我校高等教育的现状、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 O后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等几个方面,对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自治区教育厅领导驻呼市各兄弟院校的领导、各高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我校党政领导、全校副处级以上干部、全校教授2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在考察调研期间,周远清一行还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校长旭日干的陪同下赴锡盟进行了考察调研,先后考察了锡盟东乌珠穆沁旗额吉淖尔小学、锡盟教育学院等。
语文人教版
・
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