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反映论视域下霍克斯版《红楼梦》英译本赏析
作者:赵守玉
随云髻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7期暴利行业
摘 要:奈达的“足付读者反映论”强调译文与读者的关系,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有着深刻的启发。本文基于该理论,从译文读者的接受角度出发,对霍克斯版红楼梦译本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奈达;霍克斯;红楼梦英译
[中图分类号堂字开头的成语]: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刺五加禁忌2014)-17--01
引言
《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巨作,一直被推崇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是研究中华文明,封建社会全方位面貌的宝贵素材。就《红楼梦》的英译本来说,目前
有12种不同译本,其中,以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的版本最为著名,该译本较为完整地保持了原文的风貌,译文自然流畅又独具特色,具有较好的可读性。本文基于奈达的“施工图审查费读者反映论”,从译入语读者对《红楼梦》译文的接受与理解的角度出发,并参考美国最大的在线图书销售网亚马逊的读者评价,对其读者接受程度进行分析。
一、读者反映论的理论背景
读者因素早在17世纪就在德莱顿的翻译三分法中提出,他主张译者要考虑目的语的读者因素。到了20世纪,波斯盖特提出了前瞻性翻译,其着眼点就放在了译文和译文读者上,强调译者应该致力于使译文读者没有障碍的理解原文意义。中国翻译界饱受推崇的翻译学家奈达的“读者反映论”更是广为人知,他坚持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强调文本与读者的关系,主张翻译是在翻译意义而不是单纯的词义。其核心思想是读者给予文本生命力,读者的理解是文本意义的真正所在,每一次阅读都是对文本的又一次全新的诠释。beedee
二、“读者反映论”养鸽新法角度下的翻译策略应对
语言是民族文化和信仰的外在表现,由于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的联想往往是不同的,
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传达和表达这些联想,是紧跟原作者翻译字面意义还是转化成译语读者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涵义,翻译者必须做出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