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对英汉翻译的指导意
义
第10卷第1期
2011年1月
北京普通话考试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JournalofLuoheV ocationalTechnologyCollege
V o1.10No.1
Jan.20l1
doi:10.3969/j.issn.1671-7864.2011.01.039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对英汉翻译的指导意义白帝城高急暮砧
冉红雨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十.夺'々'申'々'夺'+々''々'々.+'+.夺?夺?々?牵'牵'幸'々?+?夺?夺??夺?夺?争?夺??夺?夺?夺?牛?串?夺?专??寺?夺?串?夺?辛-寺?串?幸?夺?
摘要:尤金?阿尔伯特?奈达提出了翻译的"对等论",对中西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功能对等的翻
译中,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本文主要对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英汉翻译的
指导意义以及局限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奈达;等效;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864(2011)0l-0094-02 ●?~}-?夺??专??串?々?专?夺??夺?专?夺?夺?夺?夺?牛??夺?夺?夺?专??夺?÷夺??÷?夺?夺??÷??夺...
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人熟悉的一面,就是他的对等翻译
观,它摈弃了"文本中心论"的主张,更多关注的是一向受忽
视的读者.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酬译家们相持不
下的直译和自由译之争,曾经一度在译沦界备受推崇,但是,
近2O年来,也有人在深入研究之后对所谓的"等效'等值"
翻译原则直争执不休.为了避免偏见和误解,本文在前人
的研究基础之上,系统地阐述和分析了奈达等效翻译理论,同时对其局限性进行了探讨.
一
,功能对等论的发展历程
三明治效应首位提出等效理论的是英国文艺理论家泰特勒,1790年
他在《翻译原理简论》一一文为"好的翻译"下的定义:"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优点完全转移到另一种语言去,使得译文语言
国家的人们能够清晰的领悟,强烈的感受,正像使』}j原作语言的人们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Tytler,1978:15—16).随后,
在1890年,德网翻译家考尔在《翻译艺术》一书中称这种现象为comparableeffect(效果相等).
1931年,中国的革命翻译家瞿秋白提出_r到那个时候最
全面的概念:"翻译应该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
国读者,使中罔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德法……读者从
原文得来的概念."(金,1998:14).这里明确地提出两种
接受者的感受应该相等,这是等效概念的关键.
奈达首次提出等效理论是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初探》书中,并将其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对等:形式对等和动
态对等.因为动态对等有严格的要求,不足那种自山发挥.
然而,这一理论引起了一些误解,人们把它理解为仅指某些特殊效果和感染力的东西.奈达本人也意识到"动态对等"只
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内容f:的一致优于形式上的一致,有失偏颇.为了消除人们的误解,使其含义更清
楚,后来改称"功能
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
到了90年代,奈达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理论,为了强调对
等的灵活性,提II{了对等的两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打破了传统的翻译方法(以原文和译文的
关系作为衡量翻译正确与否标准的模式),提出了以读者和文章的关系作为衡量翻译正确与否的标准,并且在处理语言转换问题上具有抛开形式看内容,抛开语言差异看读者反应的特点,这是以往的翻译理论所不能及的.
二,功能对等论对英汉互译的指导意义留学出国
奈达在和塔伯合着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对翻译的定义:Translationconsistsinreproducinginthereceptorlanguage theclostnatureequivalentofthesourcelanguagemessage,first intermsofmeaningandcondintermofstyle(Nida,1969: 12).奈达从功能角度对翻译下的定义有三大优点:首先,它
说明了要翻译的东西是什么,很明显,是信息,重在内容,然后才是形式;其次,它表明了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对原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只能做到相对的对等;最后,它考虑到了译文的可接受性.下面就其对中英互译的意义做进一步阐述. (一)相对的对等
"对等论"自提出之后在很长时间内成了西方翻译理论
的核心概念,上个世纪80年代被引进到中国,一直备受争议. 其中,对"等"的理解成为一个关键问题.这里的"equiva—fence"不是绝对的,《牛津英语词典》对"equivalence"的解释是"virtuallythesamething".这个解释的关键之处就是virtu—ally一词,它的意思是"近乎于",并非"完全一样".奈达所
采用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等术语,问接说明了对等只是相对的.
在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应是同一
语.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再现原语信息,而不强求保持其表达形式.以manandwife为例,汉语"男人"可以表示丈夫(如"他男人是谁?"),"女人"可以表示妻子,(如"他的女人
很漂亮"),似乎正与这个英语短语中的两个名词的词义范围
相同,但是我们可以用"男人","女人"来翻译它吗?显然不坐过山车作文
收稿日期:2010—12—23
作者简介:冉红雨(1983一),女,河南平顶山人,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助教,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翻译.
第1期冉红雨: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对英汉翻译的指导意义95
能."一对男女"不一定是夫妇,而如果把"Theyarenotman
andwife"译成"他俩不是男人和女人",那就更是不知所云
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需要搬用一些僵硬,简单化
的公式以求形式对等,而是灵敏地抓住微妙的变化,使这种语
言转化过程符合真正的语言规律.
在理论上复杂得多的问题,是某些文字所涉及的内容
(而不是形式)对于译文读者是难于理解的,其中既有形象化
语言中的问题,也有实际事物,然而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变
动?奈达在和华德合着的新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提到只有以下五种情况才可以作"形式上的改变":1.直译原
意会使意义发生错误.2.借用会构成语义空白,因而可能使
读者填入错误意义.3.形式对应会引起严重的意义不明.4.
形式对应会产生不为原作者有意安排的歧义表达法.5.形式
对应引起译文语法错误,语体不合(Waard&Nida,1986:36—
十字绣怎么勾边39).这几条规定显然包含现代符号学理论和大量翻译实践
经验的结晶,对于翻译理论是一个重要贡献,是翻译工作者在
峨眉山酒店
需要变动语义时的一个很好的参考.
(二)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
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取得绝对对等已是不可
儒家十三经
能的.一个成功的翻译家总是灵活地加以变通,准确地再现
原语的精神,追求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也就是说,使译文最
大限度地贴切原文,此外,译文还应该是行文自然,不带翻译
腔.如:
Inconquence,I'minclinedtorervealljudgments,a habitthathasopenedupmanyCUriOUSnaturestomeandalso
mademethevictimofnotafewveteranbores. (ScottFitzgerald,TheGreatGatsby)
译文一:……也是我成为不少爱唠叨的惹人厌烦的人的
受害者.
译文二:……也使我饱尝了不少烦人透顶的家伙之苦.
这两种译文不能算错,但是渎起来很不自然,带有明显的
翻译腔.原因是汉语中的"受害者…'受苦者"跟"爱唠叨的
惹人厌烦的人"或"烦人透顶的家伙"之问,并不像英语victim 和bores之间那么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摆脱victim =
受害者,受苦者的影响,将其灵活地加以变通为"……也使
不少爱唠叨的人喜欢缠住我不放"之类的话,就比较容易达到更切近原文的意思.
此外,"切近""自然"不仅指语言,还指在文化上,思维习
惯上行得通.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人们的审美习惯,思维方式千差万别.就辞格而言,英汉语之问有相似也有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就必须得考虑到原语中的修辞是否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词汇搭配能否符合对方的习惯和审美特性,进而选择与原文辞格相对应的最切近,最自然的译文表达方式.试看对李白的《静夜思》的两篇译文: w.J.B.Fletcher的译文:
TheMoonShinesEverywhere
Seeingthe1110013beforemycouchSObright
Ithou[ghtboarfrosthadfallenfromthenight OnherclearfaceIgazewithliftedeyes
Thenhidethemfu11ofYouth'Ssweetmemories
赵甄陶的译文:
QuietNightThoughts
Moonlightbeforemybed,
Coulditbefrostinst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