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主要研究内容:
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不良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药代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处置的
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演变过程和血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药物(drug):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或计划生育,能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生理机能和生化过程以及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化学物质。
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引起的初始反应。[动因]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 effect):药物作用引起的机体功能或形态变化。[结果]
郑强语录
按基本类型分:兴奋(excitation)原有功能的增强
抑制(inhibition)原有功能的减弱
选择性(lectivity):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
治疗作用(therapeutic effect):药物产生的符合临床用药目的的作用。
辣椒火腿 按效果分: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治疗病因
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改善症状1923
补充疗法/替代疗法(supplement therapy):体内营养或代谢物质不足,给予补充。
不良反应(adver drug reaction/ADR):药物引起的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引起的疾病称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as)
副作用(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特殊毒性:致癌(carcinogenesis)致畸胎(teratogenesis)致突变(mutagenesis)
后遗效应(after reaction)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性质无关。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加剧(回跃反应)。
剂量—效应关系/量效关系(do-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呈一定关系。
量反应(graded respon):效应的强弱呈连续性量的变化。
质反应(quantal respon):药理效应随药物剂量或浓度增减表现为反应性质变化。
最小有效量/最小有效浓度(minimal effective do/concentration):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即阈剂量或阈浓度(threshold do/concentration)。
半数有效量(ED50):量反应中能引起50%最大效应强度的药量;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的药量。(尽可能小则好)补汤
半数致死量(LD日一50):引起50%实验对象死亡的药量。(尽可能大则好)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以药物LD50与ED50的比值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一般TI值大于3称药物安全。
最大效应(Emax)/效能(efficacy):药理效应达到的不再随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的极限效应。
效价强度(potency):反映药物达等效的能力,达到等效时所需药量较小者该值大。
亲和力(affinity):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药物与受体结合时发生效应的能力。
药物受体反应动力学基本公式:
E/Emax=[A]/KD+[A], A:药物,KD:解离常数。
[A]=r•KD /1-r, r为药物受体结合百分率。当50%受体被占领时,KD =[A]。KD与A和R的亲和力成反比,其负对数(-log KD)称为pD2,与A和R的亲和力成正比,意义是引起最大效应一半时(50%受体被占领)所需的药物剂量。
激动药(agonist):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完全激动药(full agonist)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α=1)。
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α<1)。
拮抗药(antagonist):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α=0)的药物。
与受体结合是否可逆:
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可逆]
与受体亲和力通常表示为pA2:实验系统中加入拮抗药后,若2倍浓度的激动药产生的效应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药时引起的效应时,所加入拮抗药浓度的负对数。
非竞争性拮抗药(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不可逆]
与受体的亲和力参数(减活指数)为pA2′:使激动药的最大效应降低一半时,非竞争性拮抗药浓度的负对数。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能力决定于药物的脂溶性、解离度和分子量。
转运机制分: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和载体转运(carrier transport)。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又称被动扩散、单纯扩散和脂溶性扩散。药物转运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形式,速度决定于膜两侧的药物浓度梯度、药物脂溶性和药物解离度。
酸性环境中,弱碱性药物解离多而不易扩散;碱性环境中,弱酸性药物解离多而不易扩散。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速度比较:静注>吸入>舌下>直肠>肌注>皮下注射>口服>皮肤、粘膜
舌下(sublingual)口腔黏膜吸收,血管丰富,直接进入全身循环,避免首关效应。
肌注(im)、皮下注射(sc)决定于药物水溶性和注射部位的血流量。
口服(per os /po)最安全、最常用的方式。
首关效应/首关消除(first-pass effect/elimination):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致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分布(distribution):吸收入血的药物随血流转运到组织器官的过程。
血液中: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限制药物经生物膜的转运,是药物体内的一种暂时贮存形式。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药物间或药物与内源性物质间能相互竞争。
组织中:肾毛细血管内皮膜孔大,肝静脉窦缺乏完整的内皮—药物从肾、肝消除—药物中毒时肝肾器官首先受累;是药物对某些细胞成分具有特殊亲和力的结果,例如脂肪;多是一种贮存现象。
投影仪需要幕布吗药物消除(elimination)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代谢或药物转化。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
I相反应(pha I reactions财务科长岗位职责):氧化、还原、水解(多数丢失活性或产生活性、毒性)
Ⅱ相反应(phaⅡreactions):结合反应,与体内水溶性大的物质结合,利排泄。
主要部位:肝脏。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及非微粒体酶系(胆碱脂酶)催化。
差异性: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理病理状态。
排泄(excretion):体内药物或其他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脏排泄:肾小管细胞的有机酸转运载体和有机碱转运载体。分泌机制相同的两药合用,可发生竞争性抑制,使药效增强延长。
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大部分由小肠上皮吸收,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
时量关系(tim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时量曲线下面积(AUC):反映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药物从某制剂吸收进入血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静脉注射(iv)与血管外给药(ev)时AUC比较。
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同一给药途径不同制剂进行比较。
一级消除动力学:药物消除速率按比例下降,称定比消除。①半衰期恒定,与血药浓度无关,t=0.693/ke。②停药后约经5个t药物从体内基本消除。③时量曲线下面积与给予的单一剂量成正比。
半衰期(half-life,t1/2):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平衡状态后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零级消除动力学:药物消除速率恒定。
表观分布容积(Vd):体内药物总量平衡后,按测得的血浆药物浓度计算时,该药应占有的体液总容积。Vd=A/C (A:总药量 C:血药浓度),可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与组织中的大分子结合的程度。
房室模型:分析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系统内部按动力学特点分为若干房室,划分主要取决于药物体内转运速率。血药浓度衰减速率与时间的关系(C-t曲线)始终成一直线的为一室模型;曲线由几个不同斜率的线段组成则为二室或多室模型。
二室模型:由两房室(中央室、周边室)组成,时量曲线初段血药浓度迅速下降为α相(分布相),分布平衡后较慢衰落进入β相(消除相)。
多次给药:目的是为了使药物达到并维持有效血药水平。Css=1.44Dm•t1/2/Vd•τ (Css:稳态血药浓度,Dm:维持剂量,τ:给药时间间隔医疗保险制度),临床欲改变Css而进行给药速度的调整:Css(已测得的)/Css(期望的)=RA(已用的给药速度)/RA(将调整的)。达到Css的时间仅决定于药物的t1/2。
在病情危重时希望在第一次给药后即刻达到稳态浓度时,可用给予负荷剂量(DL)的方法:DL=1.44•t1/2•RA 。可见,将第一个t1/2内静脉滴注剂量的1.44倍在静脉滴注开始时一次推注静脉内即可达到并维持Css 。
每隔一个t1/2给一次药时,采用首剂加倍剂量的负荷量,可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Css ,即DL =2Dm 。
自主神经药物
自主神经(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包括: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及(内脏传入感觉神经),以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可概括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