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食堂投标书

更新时间:2023-07-05 13:33:57 阅读: 评论:0

五十度黑无删减                    XX二食堂投标书
(1)工程总概况
1、耽美句子用户需求分析
要想建立一套高效的信息网络,必须有一套完整的高品质综合布线系统,但是考虑到实际情况,布线系统的产品可以来自不同的厂家,但是同一类产品必须来自同意生产商。
根据XXX二食堂便捷充值消费需求,我们对目前及将来智能化的应用作以下分析:
1)总体需求
1.满足与学校专网的连接
2信息点功能可随需要灵活调整;
3.兼容不同厂家、不同品牌的网络设备。
4.并行工作而不相互干扰,不会因为某个网络设备的故障而影响整个食堂的运营。
2)功能需求
本设计中的综合布线系统应当能满足计算机网络通信的需要。
食堂的功能有:
1) 为学生提供的一卡通充值功能
2) 提供与银行卡相连查询账户功能
  3)环境需求
主要指地理分布,计算机数量及其位置,计算机之划间的距离,计算机群的组织特点,还有特殊的限制(如电缆等介质的布线是否有禁区)等;
本工程中,布线主要在室内,在工地现场勘测时没有发现有特殊限制等。
XXX二食堂一楼,一台人工充电脑,2台自动充值机器,8个刷卡消费机器,作为信息传输基础的综合布线系统, 我们设计的重点是:将11台电脑与学校主机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使系统具备稳定可靠、高速率、标准、开放、灵活、适用、可扩展的性能特点,从而满足学生充值消费的需求。
2、设计标准
(a)IEEE 802标准
(b)EIA/TIA 568挟山超海工业及国际商务建筑布线标准
(c)EIA-569 民用建筑通信通道和空间标准
(d)EIA-606 民用建筑通信管理标准
(e)ISO/IEC 11801标准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f)六类标准 满足ICEA S-96-661-1994以及S-90-661-1998规定要求
3、安装与设计规范
a)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与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CECS72:95)
驱使的近义词(b)《建筑与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和验收规范(CECS89:97)
猫的分类c)中国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d)《市内电信网光纤数字传输系统工程设计暂行技术规定(YDJ13-88)苹果的10种吃法
  (e)《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GBJ42-81)那一次我流泪了
  (f)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YD/T926.1.1997)第1部分:总规范
  (g)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YD/T926.2.1997)第2部分:综合布线用电缆、光缆技术要求
  (h)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YD/T926.3.1998)第3部分:综合布线用连接硬件技术要求
4、布线系统设计特点
    实用性 实施后的布线系统,将能够在现在和将来适应技术的发展,并且实现数据通信、语音通信、图象通信。
灵活性 布线系统能够满足灵活应用的要求,遵循结构化布线的标准,适应不同拓扑结构
的网络,在不改变布线系统情况下,就可以进行设备的移动、更新和升级。即任一信息点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终端。
    模块化布线系统中,除去敷设在建筑内的缆线外,其余所有的接插件都应是积木式的标准件,以方便管理和使用。
    经济性在满足应用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造价。红谷滩综合布线过程是对各种网络线缆统一规划、统一安装施工过程,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布线、重复施工,节约了线材。由于采用综合布线系统,各党政部门避免了重复设置信息机构和重复建设信息网络,从整体上讲节省了投资,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建设,提高了网络效益。综合布线系统采用标准化的设计,统一安装施工,使整个系统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便于集中管理维护,并减少日后的维护费用。
统一性 整个红谷滩行政中心的信息网络建设基于一个统一的网络管理中心的模式,即凡是进驻红谷滩的党政部门,不再建设各自的局域网,全部利用综合布线系统形成统一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兼容性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施可以满足多种系统中的性能。
开放性 综合布线系统中使用开放式系统结构,符合国际上流行的标准。系统对国际上所有著名厂商的产品都应是开放的,可以将不同厂家的不同传输介质和不同设备集成在本系统内。
文件密封条

本文发布于:2023-07-05 13:33: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0798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布线   系统   综合   标准   计算机   满足   建筑   统一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