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概念
酒,即用粮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质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
酒是一种特殊之物,具有多重性:就其本质而言,酒是一种物质,是含有酸、酯、醛、醇等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饮料,其中的主要成分乙醇(酒精)无需经过消化系统就可被肠胃直接吸收。饮酒后几分钟,酒精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然后通过主动脉到静脉,再到达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进而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奇妙的作用。这可能就是人类喜酒的最基本的动机和诱因吧!
酒能刺激神经中枢,扩张血管,加快心率,促进血液循环,这种刺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有某种才能的人,会产生总想不到的神奇作用,它成了才智和胆略的催化剂,造就了无数英雄豪杰和文学家、艺术家、使他们的功绩和作品名垂青史。
2东西方的区别
中西酒文化源于各自的传统思想,其相关语词在汉语英语中的表达形态有同有异。从中可以理解中国酒文化传统思想与西方酒文化传统思想特质的异同性。
酒文化源远流长。酒在人们日常的交际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生活环境、历史背景、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社会规范等的不同,东西方(甚至国与国之间)的酒文化呈现出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民族特性。对东西方酒文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颇有意义。比较中国酒文化(以汉民族为主)和西方酒文化(以英语民族为主)的传统思想着手,研究两者有关酒文化的语词表现形态及价值含义的异同之处。
酒自产生以来, 便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思想主张修身养性、关心人性之善恶,也体现在对“酒”的造字上。《说文解字》解释:“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清人段玉裁注:“宾主百拜者,酒也。淫酗者,亦酒也。”酒有利有弊,既能让人如醉如痴,使人性至善至美,又能让人祸害连连,荒淫无度,尽露人性之恶相。鉴于它的两重性,酒便有许多充满褒贬含义的别名:“欢伯”、“福水”、“狂药”、“魔桨”、“祸泉”等等。
脑神经口诀
英语中有许多与汉语“酒”相对应的词,但都不能完全相对应。Alcohol 原指酒精,现在也用来泛指任何含有酒精的能醉人的饮料,像葡萄酒、啤酒、烧酒等。Drink通称包括酒的各种饮料,也可特指酒。liquor、spirit(s) ,均指非发酵的烈酒或蒸馏酒,相当于汉语的“烧酒”、“白酒”、“白干”。
Wine源自拉丁语vinum葡萄,一般指发酵过的葡萄酒等果酒。汉语的“白酒”其实是烧酒,不能译为white wine,而应译liquor或spirit 。同理“, 绍兴黄酒”也不能直接译为yellow wine ,应译作Shaoxinrice wine 。
中国酒文化表达形态
既然做人要有道、有德和有品,饮酒当然也要讲究“酒道”、“酒德”和“酒品”。酒道是关于酒和饮酒的道理,酒德指酒后的行为,酒品指饮酒的旨趣和品德。“酒德”的语义转变也体现了酒的两重性。它最早见于《尚书·无逸》:“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唐朝杜甫《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云:“念昔挥毫端,不独观酒德。”随着时代的变迁,酒德的词义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多指喝酒的豪爽程度。比如在酒桌上,我们常会听到“某人酒品很高”“, 某人酒品很差”,或“某人没有酒德”等的评论。这里的酒德或酒品其实应译为drinkingmanner 。一个人的酒品或酒德的好坏,折射了该人品格和德行的好坏及其处世的声誉,因而是非常重要的。儒道崇尚闲情逸致、追求超凡脱俗,饮酒也可以有不同的兴致(如“酒兴”) 。人们还可以用酒的方式避世即“酒隐”,如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名句。在酒醉的自由状态中,摆脱了束缚的艺术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酒喝到极
致时,文人墨客可以诗酒斗百篇(如唐朝酒仙李白) ,也可以像唐朝书法家张旭狂写草书、大写“醉帖”,英雄武士可以大打“醉拳”,同样人们也可以弹“醉琴”、跳“醉舞”。vc片的作用和功效
西方酒文化表现形态
无论东西方,人们面对生活的忙碌和无奈、感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只有在对酒高歌时、酒酣耳热后,沉重的心灵才得以片刻的慰藉,脆弱的人性才得以暂时的解脱。这种相近的人生观,反映在汉英两种不同的语言里。当烦恼不断、忧愁缠身时,人们习惯用酒精来麻醉自己,以此“借酒浇愁”。如李白“举杯销愁愁更愁”。杜甫在《落日》里也有类似的诗句:“浊醪谁造汝? 一酌散千愁。”
英语也有借酒浇愁、借酒解愁的习语,如drink one's sorrows / troubles, drown one's troubles away,drink down sorrow等。
酒礼比较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婚丧嫁娶、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无不讲究礼。古代的礼自然也渗透到酒文化中,兔子图画
酒礼就是人们喝酒的行为规范、规矩、礼节行为等。柳诒徵认为:“古代初无尊卑,由种谷作酒之后,始以饮食之礼而分尊卑也。”(《中国文化史》) 由此可知,酒与礼的关系由来已久,且喝酒吃饭也可体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贵贱、尊卑、长幼等礼仪规范。统治阶级制定酒礼是为了维护统治、保护其特权,而文人雅士倡导酒礼则是为了满足其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的需要, 他们推崇超俗的境界, 追求儒雅的风度。
如今,日常生活中虽没有以前那么多的讲究,但是人们依然自觉或不自觉地遵从于长幼秩序等饮酒礼节,如“敬酒”,其与英语对应词toast 意义相差不大。但俗语“劝酒”是“敬酒”的一种特殊形式,没有英语的对应词。中国人喝酒喝的是感情,所以只要有适当的理由,人人都可劝酒让对方多喝酒,以示友好和诚意。劝酒又有几种方式: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叫“文敬”即toast ;“罚酒”是中国人“劝酒”的另一种独特方式。劝酒是中国人好客的一种典型表现,但往往不被西方文化的人理解。
中国人讲酒礼,并不等于英美人没有酒礼。恰恰相反,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饮酒礼仪。敬酒一般选择在主菜吃完、甜菜未上之间。敬酒时将杯子高举齐眼,并注视对方,且最少要喝一口酒,以示敬意,但不一定喝光,也从不劝酒。英语toast或drink就是提议祝酒,或是为某人干杯的意思。toast一词也可指接受祝酒的人或事,即令人敬慕的人(尤指女士) 。
每天进步一小步
中西“酒神”
神话和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和认识。不同的民族文化与这种理解和认识有密切的关系。汉族古代神话和传说有自己的体系,欧洲的古希腊、罗马神话也有一套独特完整的“神”的谱系。在西方,酒文化和希腊、罗马神话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英语中有关酒文化的一些词语也打上了希腊、罗马神话的烙印,那是汉语无法对应的。例如,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在罗马神话中称巴克斯(Bacchus)。酒被认为是酒神赐予人们的礼物,也是人们丰收的象征。于是每年12月末都要举行一次新酒节以庆祝丰收,即酒神节(Dionysia 或Bacchanalia)。酒神信徒们在酒神颂歌的极大鼓舞下,结队游荡,载歌载舞,纵情狂欢,完全坠入忘我之境,人的本性在这里得到最大的释放。酒神节变成了狂欢节,从古罗马、古巴比伦到当今世界各地几乎都有酒神节的存在。为此,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了酒神精神,认为希腊人的酒神宴乐含有一种救世节和神话日的意义,这种独特的酒神音乐有别于一般的音乐。只有在希腊人那种抛弃一切束缚、回归原始的状态下,痛极生乐,乐极生悲,美才得以展现,音乐才得以产生,艺术才得以创造。所以相当一部分欧美文化也体现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酒神精神。可见,酒和艺术的千丝万缕联系,在东西方酒文化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不过
具体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出海打鱼
与酒神相关的英语词语有很多。Bacchus一词可用来通称酒,a son (priest ) of Bacchus 酒神之子(即为酒鬼) 。Bacchant,bacchic, bacchanalian,dionysiac,bacchae等词的本义都与酒神或酒神节相关,现各自都有相类似的引申义。Bacchant作形容词意为狂饮作乐的,作名词称狂饮作乐者;bacchic作形容词指醉的,狂欢狂饮的,但同时也指喧闹的; bacchanalian作形容词也指狂饮作乐的,闹宴的,作名词时指发酒疯的人;Bacchae原为酒神的女伴,酒神的女性崇拜者或女祭司,现指参加酒神节狂欢的妇女们。同时,dionysiac意为极度兴奋的,狂放的,放荡的。而英语谚语Bacchus has drowned more than Neptune酒神淹死的比海神多,也就不难理解美酒所造成的祸害胜过大海。
希腊神话中还有一个森林之神叫萨提儿(Satyr) ,其形状为半人半羊,喜好纵欲贪饮,代表原始人的自然冲动。英语satyric意为“性好酒色的”,satyri-asis就是男子色情狂。由此证明,酒和色是有一定关联的。因而西方很多男人之间都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Wine,women and song,即都希望能过上“在声色场所狂饮作乐的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以上大部分词语表达多见于文学作品。
相对来说,中国神话传说中就没有酒神这一说,却有关于酒的发明人一说,最早提到的酿酒人为仪狄和杜康。后来,“杜康”在汉语中被借用指称酒。中国文化中没有酒神这一说,并不等于汉语中没有“酒神”这一词语。汉语中的“酒神”指酒量大的人, 与神话无关。该词出自唐朝冯贽的《云仙杂记·酒神》:“酒席之上,九吐而不减其量者为酒神。”同样,汉语中的“酒仙”也不是指酒神,而是古时对酷好饮酒的人的美称。
酒吧的英汉词语
欧美的酒吧文化既是酒神文化的一种典型表现,又是它的延伸:酒吧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颠覆现存文化秩序的原初动力。在现代,古希腊的酒神精神在斯得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形成了其独特的酒吧文化。到了欧美(尤其是英国) 不能不去酒吧,那是朋友之间休闲聊天或聚会的好场所。酒吧文化是西方(尤其是英国人)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种独特的民俗生成了许多相关词语。
首先,酒吧或酒馆的种类有很多,除了bar ,还有pub (英) 啤酒馆,alehou 啤酒馆(麦芽酒店) , sa-loon(美国西部城镇典型的) 酒,beer parlor (加拿大) 啤酒吧,drinkery (美国) 酒吧,waterhole (美国俚语) 酒吧间,groggery(英国) 低级酒吧间等等。
还有各种各样类似于酒吧的饮酒聚会, 如beer bust 啤酒宴会,cocktail party 鸡尾酒会, bottle party 自带瓶酒的宴会。在美国有bottle club 饮酒俱乐部,澳大利亚的英语俚语中表示狂饮作乐的聚会有很多方式。
此外,还有很多由此而衍生汉语中无法对应的英语国俗词语,如a cocktail dress 原指参加鸡尾酒会时应穿的礼服,即鸡尾服,现泛指可在任何正式或半正式场合下穿的礼服; a cocktail hour 鸡尾酒会时间;mixologist 调酒员,善调制鸡尾酒的酒吧调酒生;bar billiards 酒吧台球;cabaret show 助兴歌舞表演;beer and skittles 吃喝玩乐,享受;等等。东西方酒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内容丰富。了解不同民族的酒文化,尤其是那些相关的俗语词汇,有助于人们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1]
西方酒的种类
冰酒
伏特加
金酒
威士忌
白兰地
葡萄酒untagged
大学休学鸡尾酒
啤酒
在中国的餐桌上,大家喝的酒一般是啤酒(beer),诸如燕京啤酒,青岛啤酒等等,或是白酒,如茅台,五粮液,北京二窝头等等。在美国,喝啤酒的人很多。但是,我很少见到美国人有直接喝酒精浓度很高的白酒,这和中国很不同。此外,我极少见到美国人在餐桌上互相敬酒。大家通常都是各喝各的。只有在某些特定场合,大家才会一同举杯。这样的时刻通常是在某人致辞之后,大家交相举杯,祝福某人,为某人某事庆贺。
在英语里,“酒”统称为alcohol或是liquor(即为酒精的意思),而酒类专卖店的英文说法是liquor store。纯酒精也许多不同种类。我在下面列出了在西方大家熟悉的几种alcohol。
股票大宗交易
有些alcohol的名字由于是从法语或是意大利语等非英语演绎而来,因此发音规则很不同于正常的英语发音。我给大家在这些词旁边提供了正确发音(你只需点击一下小喇叭的符号)。以下我将介绍的酒种因为自身品质口味的不同,有的可以直接饮用,而有的则需与其他alcohol和/或者其他果汁,牛奶等等相搭配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