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语言
引言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 也称体态语言,是人类借助和利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的变化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感情的方式。
运用自己的体态来表情达意几乎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本 能,因为它简便、迅捷、直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极其广泛,而且有时更能无声胜有声地巧妙表达信息并留给对方更大的想象空间。它可以加强、补充有声语言表 达,并使语言信息具体化。
1肢体语言具有信息量大、连贯性和变化性强、以及可靠程度高的特点。原因有以下主要三方面:(1)肢体语言可以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交流。一个人的眼神、服饰、手势、身姿、距离、音调、节奏等都可以同时传输。使对方能同时、多方面、多渠道地接受多种信息。(2)交际双方只要处于视听范围内,双方之间的肢体信息交流就能不断地进行。交谈者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所处的位置都在不断变化着,这些变化都可以通过视觉传递给对方,传递连贯性和变化性的信息。(3)肢体语言多数是人们在相对无意识状态下显示出来的,大多都是实际心态的体现,虚假成分较少,增强了交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学习肢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各自的语言环境便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 化、风土人情等诸多语境因素,因而在不同的文化中,肢体语言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非语言交际,而肢体语言又是非语言交际 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 来,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肢体语言信息处 理不好就会产生误解。作为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同时应了解外国常用的肢体语言,以免造成误解,闹出笑话。
不同国家体态语言中的空间距离、目光注视等肢体语言动作的含义及运用进行对比。
(1) 身体距离
阿拉伯人同英国人的谈话。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认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英国人按照英国的习惯会往后退,因为他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国人
往后退。谈话结束时,两个人距离原来站的地方可能相当远了!在这个例子里,双方的距离是关键。不同民族或种族的人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
据说,在美国进行社交或公务谈话时,有四种距离表示四种不同情况:关系亲密,私人交往,一般社交,公共场合。
交谈双方关系亲密,那么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亲密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关系。
手腕骨头突出图片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个人交谈一般以相距45~80厘米为宜。
在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时,交谈双方相距1.30米至3米;在工作或办事时,在大型社交聚会上,交谈者一般保持1.30米至2米的距离。
在公共场合,交谈者之间相距更远,如在公共场所演说,教师在课堂上讲课,他们同听众距离很远。当然,离得太远有些别扭,离得太近也会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另有原因,如表示喜爱或鼓励对方与自己亲近等,但这是另一回事。记住这一点很重要。
(2) 目光接触
肢体语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目光接触。在这一方面可以有许多“规定”:看不看对方,什么时候看,看多久,什么人可以看,什么人不可以看。如果在街 上相遇,可以看着迎面走来的人。直到八英尺远时再移开视线走过去。但在到达此距离之前,双方都用眼睛暗示一下自己要往哪边走,打算往哪边走就往哪边看一 眼。然后,双方侧身略变方向,即可错开,顺利通过。根据美国习惯,同相识的人谈话时,说者和听者都应注视对方。任何一方不看对方,都可以表示某种意味,如:害 怕对方,轻视对方,心神不定,感到内疚,漠不关心等。甚至在对公众讲话时也要时时直视听众,和许多人的目光接触。如果演说的人埋头看讲稿,照本宣科(许多 中国人往往是这样的),而不抬头看看听众,人们就会认为他对听众冷漠,不尊敬别人。在谈话的时候,听的人一般要注视着说话人的眼睛或脸,表示自己在听。如 果对方说的话比较长,听的人要不时发出“嗯”、“啊”的声音,或者点头表示自己在注意听着。如果同意所说的观点,可以点头或微笑;如果不同意或者有所保 留,可以侧一下头、抬一下眉毛或露出疑问的神情。在英语国家,盯着对方看或看得过久都是不合适的。即使用欣赏的目光看人,如对方长得漂亮,也会使人发怒。 结束语这里所举的例子不全,但是可以说明肢体语言的差异,也说明了解另一种语言中的肢体语言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肢体语言都要放在一定的情景下 去理解,忽视了整个情景就会发生误春ppt课件
解。作为外语学习者,在学好外语知识的同时,还应多了解一下国外常用的肢体语言,以便更好地交际。国外常用的肢体语言, 有些与国内习惯一致,但有些情况与国内不符,必要时,大家也只能“入乡随俗”了。综上所述,肢体语言是非语言行为中非常重要的行为,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 的重要手段。如果肢体语言运用的好,可以取得较好的交际效果。反之,会使对方感到不愉快或处于尴尬的地位,影响交际的进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学习和 了解肢体语言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含义和运用,以减少交际冲突,提高交际质量。
英语交际中常用手势语
作为语言交际中的第二表现方法,在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手势传递不同的信息,体现着人们的内心活动和对待他人的态度,所以手势动作是非常有讲究的。
这是我现在研究的课题。加我Q,我可以上传所有资料、
1、付帐(cash):右手拇指、的食指和中指在空中捏在一起或在另一只手上作出写字的样子,这是表示在饭馆要付帐的手势。
2、“动脑筋”(u your brain)“机敏一点”(being clever):用手指点点自己的太阳穴。
3、“傻瓜”(fool):用拇指按住鼻尖摇动其四指,或十指分开。也常常食指对着太阳穴转动,同时吐出舌头,则表示所谈到的人是个“痴呆”“傻瓜”。
4、“讲的不是真话”(lying):讲话时,无意识地将一食指放在鼻子下面或鼻子边时,表示另人一定会理解为讲话人“讲的不是真话”难以置信。
5、自以为是(complacent asrtion);用食指往上鼻子,还可表示“不可一世”(overbearing)。
6、“别作声”(stopping-talking):嘴唇合扰,将食指贴着嘴唇,同时发出“hush”嘘嘘声。
7、侮辱和蔑视(insulting and scorning);用拇指顶住鼻尖儿,冲着被侮辱者摇动其它四指的鸡冠或手势。
8、赞同(agreement):向上翘起拇指。
9、祝贺(congratulation):双手在身前嘴部高度相搓的动作。
瑰丽的读音 10、威胁(menace):由于生气,挥动一只拳头的动作似乎无处不有。因受挫折而双手握着拳使劲摇动的动作。
11、“绝对不行”(absolutely not):掌心向外,两只手臂在胸前交叉,然后再张开至相距一
米左右。
坐月 12、“完了”(that's all):两臂在腰部交叉,然后再向下,向身体两侧伸出。
13、“害羞”(shame):双臂伸直,向下交叉,两掌反握,同时脸转向一侧。
14、打招呼(greeting):英语国家人在路上打招呼,常常要拿帽子表示致意。现一般已化为抬一下帽子,甚至只是摸一下帽沿。
15、高兴激动(happiness and excitement):双手握拳向上举起,前后频频用力摇动。
16、愤怒、急燥(anger and anxiousness):两手臂在身体两侧张开,双手握拳,怒目而视。也常常头一扬,嘴里咂咂有声,同时还可能眨眨眼睛或者眼珠向上和向一侧转动,也表示愤怒、厌烦、急燥。
17、怜悯、同情(pity):头摇来摇去,同里嘴里发出咂咂之声,嘴里还说“that’s too bad.”或“sorry to hear it.”
18、“太古怪了”(too queer):在太阳穴处用食指划一圆圈。
世界各国的手势语
手势语( sign language )是体态语的一种。体态语( body language )包括眼神、走路
姿势、站立的姿势以及手势等等。体态语十分丰富,可以表达各种思想感情,并且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体态语。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手势语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向上伸大拇指:
这是中国人最常用的手势,表示夸奖和赞许,意味着“好”、“妙”、“了不起”、“高明”、“绝了”、“最佳”、“顶呱呱”、“盖了帽了”、“登峰造极”。
在尼日利亚,宾客来临,要伸出大拇指,表示对来自远方的友人的问候。
在日本,这一手势表示“男人”、“您的父亲”。
在南朝鲜,表示“首级”、“父亲”、“部长”和“队长”。
在美国、墨西哥、荷兰、斯里兰卡等国家,这一手势表示祈祷幸运;
在美国、印度;法国,则是在拦路搭车时横向伸出大拇指表示要搭车。
在印度尼西亚,伸出大拇指指东西。
但在澳大利亚,竖大拇指则是一个粗野的动作。
向下伸大拇指:
世界有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都使用这一手势,但含义不尽相同。
在中国,把大拇指向下,意味着“向下”、“下面”。
在英国、美国、菲律宾,大拇指朝下*含有“不能接受”。“不同意”、“结束”之义,或表示“对方输了”。
墨西哥人、法国人则用这一手势来表示“没用”、“死了”或“运气差”。
在泰国、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拇指向下表示“失败”。
在澳大利亚,使用这一手势表示讥笑和嘲讽。
在突尼斯,向下伸出大拇指,表示“倒水”和“停止”。
向上伸食指:壁纸星空
世界上使用这一手势的民族也很多,但表示的意思不一样。
中国人向上伸食指,表示数目,可以指“一”,也可指“一十”、“一百”、“一千”……等这样的整数。一年级手抄报简单又好
dnf制裁在日本、南朝鲜、菲律宾、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墨西哥等国,食指向上表示只有一个(次)的意思。
在美国,让对方稍等时,要使用这手势。
在法国,学生在课堂上向上伸出食指,老师才会让他回答问题。
在新加坡,谈话时伸出食指,表示所谈的事最重要。
在缅甸,请求别人帮忙或拜托某人某事时,都要使用这一手势。
在澳大利亚,在酒吧、饭店向上伸出食指,表示“请来一杯啤酒”。
在墨西哥、缅甸、日本、马来西亚,这一手势表示顺序上的第一。
在中东,用食指指东西是不礼貌的。
伸出食指和中指:
在欧洲绝大多数国家,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常常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比划作“V”形表示“胜利”,“V”是英语单词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传说,“V”字形手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一位名叫维克多·德拉维利的比利时人发明的。他在1940年底的一次广播讲话中,号召同胞们奋起抵抗德国侵略军,并动员人们到处写“V”字,以表示胜利的信心。从此“V”字手势不胫而走。尤其要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一次游行检阅中使用了这一“V”形手势,使这个手势迅速地广泛地流传开来。
不过,做这一手势时务必记住把手心朝外、手指朝内,在英国尤其要注意这点,
在欧洲大多数国家,做手背朝外、手心朝内的“V”形手势是表示让人“走开”,
在英国则指伤风败俗的事。
在中国,“V”形手势表示数目“2”“第二”或“剪刀”。
在非洲国家,“V”形手势一般表示两件事或两个东西.
伸出食指和小指:
在欧洲大多数国家,人们向前平伸胳膊,再伸出食指和小指做成牛角状,用来表示要保护自己不受妖魔鬼怪的侵害。
在非洲一些国家,这种手势若指向某人,则意味着要让那人倒霉。
在拉丁美洲许多国家,把伸出食指和小指的手竖起来,则表示“交好运”。
但在意大利,这一手势表示自己的老婆有了外遇。
中指和食指交叉相叠:
在中国,中指和食指交叉相叠表示数目“10”和“加号”;
在香港,这一手势则表示“关系密切”。
在英国、美国、法国、墨西哥、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这一手势表示“祝愿”、“祈祷幸运”。
在澳大利亚,表示“期待”、“期盼”。
在斯里兰卡,表示“曲折”和“邪恶”。在印度,表示“结束”、“完成”。
在荷兰,表示“发誓”、“赌咒”,或指“对方撒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