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译可译,非常译

更新时间:2023-07-03 14:12:24 阅读: 评论:0

文学:译可译,非常译
2006年第9期
总第21O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Imnguage~andTheirFeaching
2{}06.09
SeriaINo2l0
文学:译可译,非常译
司显柱
(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思想表达的不充分性源于语言的不完备性,是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文学语言表意的不透明性
与多意性,翻译所涉语言和文化系统的差异性,以及理解的历吏性,决定了——文学:译可译,非常译
关键词::文学;形式;意义;翻译
Ahstract:Thelackofadequacyinexpressionofthoughtsowestolanguage'Sinadequacy.whi ch.inthewordsofthegreatChinephilo~pher
Laozi,istermedas:TheWaythatcanbetoldOfisnotanUnvaryingWay;Thenamesthatcanben amedarenotunvaryingnames.ThankstOtheopaque—nesSandpolymycharacteristicofliterarylanguage.thedi~repancybetween,sourceandtar getIanguage~andcultures.andthesubjectivityinherentof
theinterpretation,literarytranslation,intheesnce,isonlyapartialone,atitsbest. KeyWords:literature;form;meaning;translation
两个字的词语中图分类号:14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14—6038(2006)09—0044—04 1.文学性:形式与意义
文学与非文学的不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从语言符号的
能指与所指,即形式与意义的角度,区别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第一,从语言符号的能指层面看,文学作品使用描写性语言,或
者说文学语言;而非文学作品,顾名思义,使用非文学语言,如日常文本的日常语言,科学语篇使用的科学语言等.举个例子,"墙外有两
棵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是文学语言,如换成"墙外有两株枣树"则是缺乏文学性,平淡无奇的解释性语言.前者
能激发读者想象,令人会心一笑,富有幽默感;后者旨在说明事实,清晰明了,没有歧义.
关于文学语言,非文学语言,如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小赫胥黎
(转自童元方,1998:244)总结道:
用日常语言把事情能够说清楚的,称为日常语言;
用数字,图表,定义,逻辑,符号等的辅助,把日常语言说不清楚
的说清楚的,称为科学语言;
用日常语言不能或难以表达的,用烘托,渲染,比喻,讽刺幽默等
手段表达出来,手下描水,志在映天;口中是酒,心在山水之间,称为
文学语言.
由此,从语言符号的所指的角度审视,文学与非文学的不同,第
二个主要的区别在于:文学语言表意的间接性,隐蔽性."文学语言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不同于日常语言.日常语言的能指指向所指, 而文学语言符号具有返回能指性,因此就更不具'透明性',而更具有多义性,多重阐释性,无限衍义性等特点"(吕俊,2000).换言之,文
学作品的意义,因其所使用的文学性语言的特征,可以有多种意义和解释.
搞清了文学与非文学在上述方面的区别之后,需要进一步追问
的第一个问题是:
作者简介:司显桂,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功能语言学
收稿日期:2,306—03—20;2(】06—07—30(修改稿)皙怎么读音
为什么非文学,如各种应用性文本和科学语篇必须追求意义的
清晰?而同一文学作品,不同的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理解?
在我们看来,虽然语言是包括作家,科学家在内所有人赖以表达
思想和交流情感的工具,但是,至少对作家,科学家来说,就语言的形式(能指,即词汇一语法系统)和内容(所指,即表达的意义)的关系而言,其价值是不同的对科学语篇来说,其对内容的关注,即对世界
的认知,自然现象与规律的阐述,永远是第一位的;形式的问题,即语言的表达则是第二位的.当然为了向读者,听众准确无误地表达自
己的思想,科学家同样要关乎形式,要使用适当的措辞和语法结构
但从根本上来说,科学家对语言形式的讲究服务于内容表达的需要, 如意义不能模糊不清,更不能有歧义,否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势必给人类社会带来悲剧.自然,在科学文本里,形式不可能跻身而取得与内容平等的地位.
都市丽人电子订货平台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尼采在论及形式和内容时说:"作为艺术
家,其价值就在于把非艺术家称为'形式'的东西,作为内容,作为'事
物本身'加以把握"(佛克马,1988:20).所以,即便我们不赞同德国
诗人海涅所说:"在艺术中,形式就是一切,素材是无所渭的"(引者按:因为作者创作同样也面临着内容问题),但在文学这一语言的艺术里,形式与内容至少同等重要则是不容置疑的.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把非艺术家称为'形式'的东西,作为内容,作为'事物本身'加以
把握",所以,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往往合而为一,融为一体:正因
如此,才有了前述的"文学语言符号具有返回能指性"之特征一由此看来,文学作品的多意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追根溯源,文学作品的多意性在于语言不仅传递词汇意义.即概
念意义,还表达含义,即说话人的意图,而且后者往往更重要:虽然
说话人意图依赖于词汇意义,受到词汇意义的限制——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系统,语言使用者必须遵守大家共同的约定,不能随心所欲,想用一个词表达什么意思就表达什么意思.但是.毕竟含义不完
45?外语与外语教学2()06年
全等同于词汇的所指意义,即概念意义.词汇意义是相对固定的,而
含义是灵活的.比如,"坏"这个词的所指义很清楚,也相对固定,即
"不好",但使用者在一定场合使用它却可以表达与其所指意义完全
不同的含义,比如,情侣之间的打情骂俏"你真坏!"
右嘴角有痣那么,从理解的角度,如何把握语言的含义,即说话人的意图呢?稻城亚丁天气
事实上,前述文学语言的多意性,文学作品意义的不同的理解,主要
是就这个层面上而言的.显而易见,要理解此种意义,就不能单纯依
靠词汇,句子结构(在口语里还包括语音,语调)等语言形式.
要发掘话语或者说文本的含义,意图,首先需弄清,它在哪里?
传统上,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在文本里.但是以德里达为代表的一
批解构主义大师彻底地"颠覆"了文本,认为语篇中没有一种业已存在,固定不变的等待人们去发现的意义实体.语篇所包含的只是一6月什么星座
种意义潜势,意义只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相互交流所得出的结果,而不是一旦信息编码完成后便独立于人的处理过程之外成为一个静态的实体"(转自李运兴,2001:18).故而,文本的"意义"是不定的,"意义"不是存在于文本之中,而是在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在
于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进程中生成的.
既然意义是在读者和作者的"对话"中生成,那么,由于读者介入
文本时的"先有,先在,先识"之前理解的差别,即理解的历史性,因
此,同一文本,对不同的读者就具有不同的"意义".所以,张潮在《幽
梦影》里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4月23日)换言之,读者是带着自己的已有知识,
信念和价值观念解构话语,文本的意义的.
另一方面,从语言符号系统本身的角度审视,以文学语言为典型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语言意义的不透明性,多意性,源于语言本身的不完备性,即语言
并不能表达我们想表达的一切思想,或者说并不能把我们想表达的一
切思想都充分地表达出来.我们常讲的"言不尽意",老子之语"道
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这个意思.
由此,我们找到了文学作品前述意义特征的根源之所在.但与
此同时也弓I出了我们的第二个问题,即:为什么允许,甚至于追求,提倡文学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换言之,文学作品的多意性有何意义呢?
其意义在于,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作品只是一种半成品,签到有礼
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作品的美学价值就无法实现.因此,最好的作品就是能为读者提供最广泛的联想空间,要能激发读者想象,要求语意不确定性和某种意义空白.这样,读者的阅读就是一种创造性的
参与,这种参与使作品潜藏的意义得以实现(参见乐黛云,1987:293 —
300).用吕俊(2【)(】O)的话说:"作品的意义总是在对话的关系中不断被理解,被商讨,被深化.也正是这种对话的展开和深入,文本的
潜能才有可能从作者的意图背面穿越而出,使作品实际所包含的种种内在意蕴从各个侧面得以充分展示,使一部作品的意义由一个人创作后又经千万人的传承接递而得到逐渐扩大和不断深化0"因此, 愈是伟大的作品就愈能"召唤"读者进行再创造,从而赋予作品更多的意义和解释
2.文学:译可译.非常译
文学作品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前述特征,翻译能够处理吗?回答
是:译可译,非常译.下面分别阐述.
2.1先看形式
译文要忠实原文的意义,即"信","真","对等",这一直是传统译
论不二的观点.但是,鉴于文学语言的前述特征,文学翻译时,仅仅
做到"真"或"信"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文学,作为一种包含艺术形式
内容的表情类(expressivetext)3~,翻译的重点是"形式",因此,根
据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关系的论述,翻译的首要目的是艺术形式与原文一致.(Rdss,1989:109)
许渊冲(2()lJO)在论及诗歌翻译(文学翻译的一种形式)时指出:
"如以译诗而论,我认为主要是真(或似)与美的矛盾.翻译求似(或

本文发布于:2023-07-03 14:12: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0762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意义   语言   形式   文学   表达   翻译   文本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