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圆干的功效与禁忌 读莱辛的《拉奥孔》有感
内容提要:莱辛认为,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都是“摹仿自然”的结果,这是艺术的共同规律。只是绘画、雕刻以色彩、线条为媒介,诉诸视觉,其擅长的题材是并列于空间中的全部或部分“物体及其属性”,其特有的效果就在于描绘完成了的人物性格及其特征;诗以语言、声音为媒介,诉诸听觉,其擅长的题材是持续于时间中的全部或部分“事物的运动”,其特有的效果则是展示性格的变化与矛盾以及动作的过程。而苏轼钱钟书对其另有看法,宾相苏东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关键词: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界限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其美学著作主要有《关于当代文学的通讯》、仓库盘点管理流程《拉奥孔》、《汉堡剧评》等。她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拉奥孔》中对画与诗的界限及两者和美的关系的论述上,表现在《汉堡剧评》中市民剧的创立上,体现着浓烈的启蒙气息。 她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 在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
自己祛斑小妙招予这位英国女作家。她的获奖原因:"that epicist of the female experience, who with scepticism, fire and visionary power has subjected a divided civilisation to scrutiny".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
莱辛的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观点犀利,见解新颖,极具挑战性。关于莱辛作品的哲学思想及其小说形式联系的评论,很多人试图想探讨她的生命哲学理念及其小说形式的关系,对莱辛提出的漩涡与喷泉、“双姓同体的人”和“大家人物”、流动的时间、比喻的世界和苏菲主义进行精辟的分析。她曾说过: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真理不是一种铸币,现成的摆在那里,可以拿来藏在衣袋里。为寻求真理的努力所付出的代价,总是比不担风险地占有它要高昂得多。可见莱辛对真理的重视。
在学习西方文论以前,我已经接触过《拉奥孔》这篇文章,在上比较文学课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篇论文,是关于钱钟书老先生的《七缀集》,里面就有关于钱钟书老先生对莱辛的《拉奥孔》的看法,在《拉奥孔》中,莱辛认为一篇“诗歌的画”,不能转化为一幅“物质的画”,因为语言文字能描叙出一串活动在时间里的发展,而颜色线条只能描绘出一片景象在空间里的铺展。钱先生指出:中国进出口贸易不写演变活动而写静止景象的“诗歌的画”也未必就能转化
棒球电影为“物质的画”。只有顾恺之承认的困难可以用莱辛的理论去解释。“目送归鸿”不比“目睹飞鸿”,不是一瞥即逝的情景,而是持续进行的活动;“送”和“归”包含鸟向它的目的地飞着、飞着,逐渐愈逼愈近,人追踪它的行程望着、望着,逐渐愈眺愈远。这里确有莱辛所说时间上的承先启后问题。其他象嗅觉(“香”)、触觉(“湿”、“冷”)、听觉(“声咽”、“鸣钟作磬”)里的事物,以及不同于悲、喜、怒、愁等有显明表情的内心状态(“思乡”),也都是“难画”、“画不出”的,却不仅是时间和空间问题了。即就空间而论,绘画里有结构或布局的问题※1。这是钱钟书先生对其的看法。依然
《拉奥孔》这篇文章通过分析古典雕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的差异,论证造型艺术与诗的界限,即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界限,得出画更适合于表现美的结论。从莱辛的《拉奥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与画的界限其实就是语言艺术和造型艺术的界限。其中,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为了遵循这一原则,可以牺牲艺术的真实;而诗人有时却可以运用形体的丑,从而体现诗歌的真。莱辛在《拉奥孔》中关于诗与画的交互影响中认为,那段用效果的手法反映海伦之美的诗歌,如果搬上画布,就会失去效果了,因为,那些元老的表情无宜会引起人们的反感,而让人无法透过他们的表情去感受到海伦的美。其实,这种看法,在钱钟书看来,也是类似的。他说,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无
宜将梅的影和香很生动地描绘出来了,但是,如果把这种感觉搬上画面时,就会觉得失去了诗中的味道了。
那么诗与画的界线该如何认定呢?我认为,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诗画各有表现的可能性范围。 中国古代抒情诗里有不少是纯粹的写景,描绘一个客观境界,不写出主体的行动,甚至于不直接说出主观的情感,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无我之境”,但却充满了诗的气氛和情调。如唐朝诗人王昌龄一首题为《初日》的诗云: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这诗里的境界像一幅近代印象派大师的画,画里现出一座晨光射入的香闺,日光在这幅画里是活跃的主角,它从窗门跳进来,跑到闺女的床前,散发着一股温暖,接着穿进了罗帐,轻轻抚摩一下榻上的乐器——闺女所吹弄的琴瑟箫笙——枕上的如云的美发还散开着,杨花随着晨风春日偷进了闺房,亲昵地躲在那枕边的美发上。诗里并没有直接描绘这金闺少女,然而一切的美是归于这看不见的少女的,这是多么艳丽的一幅油画呀!很好的体现了诗中有画。但画和诗仍是有区别的。诗里所咏的光的先后活跃,不能在画面上同时表现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
苏东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日:‘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日:‘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从一些资料中看到,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王维绘画,其作品笔墨清新。格调高雅,传达出一种诗意的境界,苏轼从文艺本质、创作、作品三个方面确立了以诗画"一律"、诗画"略同"为核心思想的诗画关系理论体系。他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论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体系基础之上的。同时,这则评论与苏轼提出的"士人画"这个概念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通过对苏轼诗画关系理论的梳理和阐释,进而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内涵和外延作以全面的界定。王维的画,多写山水,意境优美、深远,能激起观者的感情共鸣,也就是想忘却功名、远离尘世纷扰、忘身于山水之中,这本也是中国文人追求的一种境界。当然,所谓画中有诗,也得观者心中有诗,才能触画生情,不然的话,也跟对牛弹琴无异,就像《天龙八部》中的吐蕃王子,对李秋水挂在西夏王宫的名画一无所知,自然也看不出有诗无诗了,段誉则不同,对着那些画揣摩了半天,自然能看
到画中的诗了。王维好画雪景,也常有剑阁、栈道、捕鱼、山居的描绘:沉静的田园意趣,远离尘世的风景,确实令人有清新脱俗之感;渔人村民的生活作为一种山居野趣,也点缀在悠闲清雅的画面之中。"富贵山林,两得其趣",既是历代名士的渴望,也是王维的向往。王维曾画过一幅《袁安卧雪图》,其中雪中芭蕉的意喻得到后世的推崇,这种超越于生活常理之外的艺术处理,确立了"神情寄寓于物"的表现手段,也进一步深化了"意在笔先"的思维方式。王维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开创了诗情画意的境界,诗与画在意境上的交融,赋予了真正的气韵生动的美感,从此诗的情怀进入了绘画,逐渐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
参考文献:※1钱钟书《七缀集》中《读拉奥孔》
>山行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