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各个流派浪奔
英国饮食●德国表现主义 Expressionism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此字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语,意指不再把⾃然视为艺术的⾸要⽬地,以线条、形体和⾊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地。表现主义电影则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来传达情绪与⼼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卡⾥加利博⼠的⼩屋》(1919)即以运⽤这种⼿法⽽闻名。之后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到默⽚时代的⼀些好莱坞电影与1940年代的⿊⾊电影,其它如希区考克与奥森.威尔斯亦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形式主义 Formalism ⽂学、艺术或戏剧中专强调形式与技巧⽽不强调题材的表现⼿法。起源于1915年的俄国,因为莫斯科语⾔学圈及诗语⾔学会的成⽴,反对俄国⾰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式,转⽽重视艺术语⾔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响到当时的各艺术领域。在电影表现或分析上,形式主义强调不同形式的运⽤可以改变材料的内涵,剪接、绘画性构图与声画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义电影⼯作者的兴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爱森斯坦等均是此种主义的⽀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林主义的压迫⽽停⽌在俄罗斯的发展,但对后来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有很⼤影响。
●印象主义 Impressionism东京奥运会跳水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批有才⽓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
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公司⽼板出于商业考量⽽拍摄的影⽚中进⾏改⾰,以提升在⼀次世界⼤战后⽇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没有得到制⽚们⽀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些⼈⾛向商业⽚,另⼀部份则⾛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节⽇》(1919)等。台式电脑组装配置单
●超现实主义 Surrealist film 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路易斯.布纽尔的《安达鲁之⽝》可以算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旨在反抗写实主义与传统艺术,领导⼈安德烈.布列东的⼀篇宣⾔中提到:「⼀种纯粹的⼼灵⾃动作⽤,在此作⽤之下,试着以语⾔、⽂字或其它任何⽅式,来表现思想真正的运作情形。」后来超现实主义成为实验电影与地下电影的重要源头,如美国的玛雅.黛伦与肯尼斯.安格。商业电影中超现实主义并不是主要派别,只出现在个别导演的电影中,如伍迪.艾伦。
●新写实主义 Neorealism ⼆次世界⼤战后在意⼤利兴起的⼀个电影运动。主要代表⼈物有罗贝多.罗赛⾥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这类的电影⼤主题⼤都围绕在⼤战前后,意⼤利的本⼟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法呈现中下阶层的⽣活。在形式上,⼤部份的新写实主义电影⼤量采⽤实景拍摄与⾃然光,运⽤⾮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然的⽣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
实践单位评语
主义电影反⽽⽐较像纪录⽚,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不过新写实主义电影在国外获得较多的注意,在意⼤利本⼟反⽽没有什么特别反应,1950年代后,国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因为经济复苏已获抒解,加上主管当局的有意消弭,新写实主义的热潮于是慢慢消退。
●法国新浪潮 New Wave 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语,指1958与1959年间⼀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部作品。后则被⼴泛运⽤,概括了法国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这些新导演有很多都是《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如⾼达、楚浮、夏布洛、侯麦、李维特等。他们崇尚个⼈独创性,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度⾃觉,并⽤其作品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与传统电影⼤相径庭。混合利⽤传统电影类型与好莱坞导演风格,来实验剪接与结构上的新形式。由于重视拍摄的⾃由度,往往只凭纲要性的脚本拍摄,喜欢即兴与⾃发的拍摄⽅式。⽽其主题上则带有存在主义的⾊彩,如亚伦.雷奈的,《⼴岛之恋》与⾼达的《断了⽓》均是这类影⽚。新浪潮这个词⾃从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与法国结缘后,常被拿来形容其它国家新兴的电影制作活动和电影复兴现象。如捷克、匈⽛利的新电影,1960年代的波兰与1970年代的德国新电影。
忆捷u盘好不好●真实电影1950年代末开始的,⼀种以直接记录⼿法为特征的电影创作潮流。代表⼈物有法国的尚.胡许与美国的⼤卫.梅索。这些倡导者⾃⾔他们的灵感来⾃苏联的吉加.维多夫的「电影真理报」,较⼤的差别在于真实电影的事件更完整与单⼀,因此更具有剧情⽚的情节。制作⽅式上,以直接拍摄宝宝玩的游戏
子集个数真实⽣活,不事先写剧本与⽤⾮职业演员,影⽚由固定的导演、摄影师与录⾳师三⼈完成为其特点。法国与美国的真实电影最⼤不同在于法国可让导演介⼊,如尚.胡许的《夏⽇记事》(1961),⽽美国的真实电影则强调导演置⾝事外,不⼲涉事件进⾏。这样电影拍摄⼿法要求导演能准确的发现事件与预见戏剧性过程,摄制动作要敏捷与当机⽴断,⽽这种⽅法必然限制了题材的选择⽅向,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真实电影的作品很少。⽽真实电影的最⼤意义在于它给⼀般剧情⽚的创作提供⼀个保证最⼤限度上的写实性。⾼达在他很多电影⾥⾯进⾏主观介⼊是直接搬⽤真实电影的⽅法。
●第三电影 Third Cinema泛指第三世界电影⼯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其具体主张由古巴导演费南多.索拉纳斯与奥⼤维.杰提诺在1970年代初期合写的《迈向第三世界电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他们称资产社会依其封闭与被动的艺术观所拍摄的电影商品为「第⼀电影」,作者电影、巴西新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等强调个⼈经验的作品为「第⼆电影」,「第⼆电影」是第⼀电影的⼀条出路,但是已是体制的极限,⽽在⾰命中产⽣,与体制对抗的电影则是「第三电影」,亦可称为解放电影与游击电影。这两位导演强调「第三电
限,⽽在⾰命中产⽣,与体制对抗的电影则是「第三电影」,亦可称为解放电影与游击电影。这两位导演强调「第三电影」必须是制作体系⽆法吸收,且异于体制的须要。在《迈上第三世界电影》⼀⽂中,作者提到:「摄影机是影像/武器的⽆穷征收者,放映机则是⼀秒发射24格的步枪。
●巴西新电影 Cinema Novo 指巴西在1960年代兴起的新电影运动,特⾊是以低成本的⽅式,创造有地⽅⾊彩的电影⽂化,以挣脱外来,尤其是北美电影⽂化的主导形式。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现实的观点较为犀利,美学原创⼒亦⾮常丰富。最早以葛劳伯.罗恰领导的电影合作社⽅式经营,重要导演还有鲁伊.盖拉、尼尔森.⽪瑞拉等。他们的电影既反映了社会现实,也极⼒寻求⼤胆甚⾄古怪的美学风格,如罗恰的《⿊神⽩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错的成绩。巴西新电影曾被激进左派批判为太重美学意义,并在发展上与电影⼯业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观众仍然较喜欢重娱乐的商业电影,对于新电影较不接受。1964年巴西军事叛变,检查制度变严,⽽重要创作者如罗恰到海外拍⽚,所以新电影运动没落。但巴西新电影对于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以电影运动有不少的影响。
●德国新电影 New German Cinema 1960年代初出现在西德的⼀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1950年代西德随着经济的复苏电影亦蓬勃发展,但内容逃避现实,贫乏单调,1950年代末到1960黏代初电影业陷⼊低潮,连国际影展的参加资格也没有,受到当时法国与英国等国家新电影的影响,便产⽣了德国新电影。1962年的「奥伯豪森」西德短⽚电影节中,有26位导演⼀起发表了「奥伯豪森宣⾔」,发起⼈⼤都是只拍过短⽚的年轻导演,宣称要与传统电影决裂,要运⽤新的电影语⾔并且从陈规陋习、商业伙伴与某些利益团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不过宣⾔运动开始的前三年由于资⾦缺乏,只拍出⼀部电影。1965年取得政府协助,成⽴「青年德国电影管理委员会」资助青年导演拍⽚,到1967年总共拍了20多部电影,并在国际影展中获得肯定,因此德国新电影声名⼤噪。但这初期的德国新电影并
没有法国新浪潮那种轻松放任的感觉,反映的世界不是豪⽆希望,但也没有明确出路,因此在国内不受欢迎,很快⼜限⼊危机。1975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出现⾼潮,原因是政府的资助法作了更改,变得有利于青年导演;电视台开始资助年轻导演拍⽚;1971年之后,德国创办了⾃助性的电影摄制与发⾏机构「作家电影出版社」与「新德国剧情⽚制⽚⼈⼯作协会」;美国⼤⽚商也注意到德国新电影并开始投资。⽽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时期出现许多⼈材:法斯宾达、荷索与温德斯等。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富有特⾊,在国际上也获得很多肯定,但是在国内仍不受欢迎,于是第⼆次⾼潮⼜再次陷⼊沉寂状态。1979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复兴,这得⼒于法斯宾达的《玛丽布朗的婚姻》与雪朗多夫的《锡⿎》在国内票房上成功,使德国新电影摆脱国际上得奖⽽国内不卖座的局⾯,1979年之后运动声势更为浩⼤,成为西德电影的主流,在⼈们⼼中已成为⼀个流派的标志。直接电影 Direct Cinema指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成的纪录⽚,和「真实电影」的摄制有许多共通处,如以真实⼈物及事件为素材,客观纪实的技巧,及避免使⽤旁⽩叙述等。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唯⼀差别,在于直接电影视摄影机为安静的现实纪录者,以不⼲扰、刺激被摄体为原则;真实电影则使摄影机主动介⼊被摄环境,时⽽⿎励并触发被摄者揭露他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