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昆虫的胸部
胸部(thorax)是昆虫的第2体段,位于头部之后。在胸部和头部之间有一膜质环,称为颈(cervicum),颈通常缩入前胸内。在颈膜上具有一些小骨片,称为颈片(cervical sclerites),背、腹、侧区各有1对,其中以两侧的侧颈片(cervapleuron)最为多见和重要。侧颈片由两片组成,互相顶接并呈一夹角。侧颈片前端称为前侧颈片(cervepisternum),其前方与后头突支接;后端称为后侧颈片(cervepimeron),其后方与前胸的前侧片形成关节。侧颈片上着生有起源于头部和胸部的肌肉,这些肌肉以及背腹纵肌的伸缩活动,可使头部前伸或后缩,及上下倾斜和左右活动。
第一节 胸 足
一、胸足的构造
昆虫的胸足是胸部行动的附肢,着生在各节的侧腹面,基部与体壁相连,形成一个膜质的窝,称为基节窝(coxal cavity)。成虫的胸足常分为6节,自基部向端部分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
孕妇胃疼得工夫 (一)基节(coxa) :是胸足的第1节,通常与侧板的侧基突相支接,形成关节窝(articular socket),为牵动全足运动的关节构造。基节常较短粗,多呈圆锥形。
(二)转节(trochanter):是足的第2节,一般较小,基部由两个关节与基节相连,端部以背腹关节与腿部紧密相连而不能活动。转节一般为l节,只有少数种类如姬蜂等的转节为2节。
(三)腿节(femur):常为足中最强大的一节,末端同胫节以前后关节相接,两关节的背腹面有较宽的膜,腿节和胫节间可作较大范围活动,使胫节可以折贴于腿节之下。
胸足的结构 基节 转节 腿节
(四)胫节(tibia):常细长,较腿节稍短,边缘常有成排的刺,末端常有可活动的距。控制胫节活动的肌肉源自腿节。
(五)跗节(tarsus):通常较短小,成虫跗节分为2一5个亚节,各亚节间以膜相连,可以活动。但原尾目、双尾目、一些弹尾目,以及多数全变态昆虫的幼虫的跗节不再分亚节。有的昆虫如蝗虫等的跗节腹面有较柔软的垫状物,称为跗垫,可用于辅助行动。
(六)前跗节(Pretarsus):是胸足最末一节,在原尾目、弹尾目等较低等昆虫中, 前跗节为一爪状的构造。在一般昆虫中,前跗节退化而被两个侧爪所取代。爪(claw)微弯而坚硬,基部以膜与跗节相连。前跗节常有一骨片陷入跗节内,称为掣爪片(unguitractorplate),为爪的缩肌着生处。爪在各目昆虫中变化较大。双翅目昆虫在掣爪片上往往具一片状或刺状突起,称为爪间突(empodium);有的爪在基部发生一个爪下的瓣状构造,称为爪垫(pulvillus)。前跗节及跗节上的垫状构造多为袋状,内充血液,下面凹陷,便于吸附在光滑物表面,有时垫状构造的表面被覆着管状或鳞片状毛,称粘吸毛或鳞毛,毛的末端为腺体分泌物所湿润,以辅助攀缘。
胫节 跗节 前跗节 前跗节的结构
二、胸足的类型
昆虫胸足的原始功能为行动器官。但在各类昆虫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结果,特化成许多不同功能的构造。常见有以下几种:
(一)步行足(ambulatorial leg): 是昆虫中最普通的一类胸足。一般比较细长,适于步行。没有显著的特化现象,但在功能上仍表现出一些差异。
(二)跳跃足(saltatorial leg):腿节特别发达,肌肉多,胚节细长而健壮,末端距发达。多为后足所特化,用于跳跃。如蝗虫的后足。
(三)开掘足(fossorial leg):形状扁平,粗壮而坚硬。胫节外缘具坚硬的齿,状似钉钯,适于掘土。如蝼蛄、金龟子等的前足。
步行足 螽斯的跳跃足 蝗虫的跳跃足 蝼蛄的开掘足芈月传主题曲
(四)捕捉足(raptorial leg):基节通常特别延长,腿节的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其内,形似铡刀,用以捕捉猎物。有的腿节和胫节还有刺列,以抓紧猎物,防止逃脱。如螳螂的前足。
(五)携粉足(corbiculate leg):是蜜蜂类用以采集和携带花粉的构造,由工蜂后足特化而成。胫节宽扁,两边有长毛,构成携带花粉的“花粉篮”,第l跗节长而扁,其上有l0一12排横列的硬毛,用以梳理体毛上粘附的花粉,称“花粉刷”。胫节末端有一凹陷,与第1跗节的瓣状突构成“压粉器”。两后足互相刮集第l跗节上的花粉于“压粉器”内,压成小的花粉团。由于跗节折向胫节,而将花粉团挤入花粉篮基部。
(六)游泳足(hatatorial leg):多见于水生昆虫的中、后足,呈扁平状,生有较长的缘毛,用以划水。如龙虱等的后足。
(七)抱握足(clasping leg):为雄性龙虱所特有,其前足第1—3平谔乇鹋虼螅 渖仙 形 套垂乖欤 诮慌涫庇靡员С执瞥嫔硖濉wlan没有有效的ip配置?br>
螳螂的捕捉足 蜜蜂的携粉足 龙虱的游泳足 龙虱的抱握足
(八)攀悬足(scansorial leg):为虱类所特有。其跗节仅为1节,前跗节为大形钩状的爪,胫节外缘有一指状突,当爪向内弯曲时,尖端可与胫节的指状突密接,可牢牢夹住寄主毛发。
今年的对联此外,蜂类的前足尚有清洁触角的净角器(antenna cleaner)。
第二节 翅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能飞翔的动物,也是动物界中最早出现翅的类群。翅的获得不仅扩大了昆虫活动和分布的范围,也加强了昆虫活动的速度,使昆虫在觅食、求偶、寻找产
卵和越冬越夏场所以及逃避敌害等多方面获得了优越和竞争能力,是昆虫纲成为最繁荣的生物类群的重要条件。
昆虫的翅(视频)
一、翅的起源和发生
卑的笔顺
昆虫的翅和鸟类的翅不同,不是由前肢改变功能而来。生物学家们在昆虫化石及昆虫比较形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对翅源提出了多种假说。主要有侧背板翅源说(paranotaltheorg)、气管鳃翅源说(tracheal gill theorg)和侧板翅源说 (pleuron theorg)等;,其中被较为广泛接受的是侧背板翅源说。侧背板翅源说认为,翅最先由胸部背板两侧向外扩展,与侧板近背面扩展部分形成侧背叶(paranotum),侧背叶发展成翅。侧背叶不能活动,仅起滑翔作用。在进化过程中,侧背叶基部膜质化,并形成关节,通过背纵肌和背腹肌收缩而活动,形成飞行器官。翅既然是体壁向外扩展的叶状物,所以,翅尽管很薄,其构造基本与体壁相同。翅是由两层体壁愈合并膜质化而成的,有的皮细胞层也消失,两层体壁间分布的气管,形成了翅脉(vein)。在翅脉的空隙中,有神经分布,血液也沿翅脉循环。翅面上还有感觉器及毛、鳞片等体壁的衍生物。
前胸的侧背叶不能发育成为飞行器官,是由于前胸前方没有供背纵肌着生的内脊,所以只在中、后胸上各发生l对翅,即前翅和后翅。
二、翅的类型
昆虫翅的主要作用是飞行,一般为膜质。但不少昆虫长期适应其生活条件,前翅或后翅发生了变异,质地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翅的类型是昆虫分目的重要依据之一。翅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雪山峰 (一)膜翅(membranous wing):其质地为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蜂、蜻蜓的前后翅;甲虫、蝗虫等的后翅。
(二)复翅(tegmina):其质地较坚韧似皮革,翅脉大多可见,但不司飞行,平时覆盖在体背和后翅上,有保护作用。蝗虫等直翅目昆虫的前翅属此类型。
(三)鞘翅(elytron):其质地坚硬如角质,不司飞翔作用,用以保护体背和后翅。甲虫等鞘翅目昆虫的前翅属此类型。
(四)半翅鞘(hemielytron):其基半部为皮革质,端半部为膜质,膜质部的翅脉清晰可见。蝽类等半翅目的前翅属此类型。
蜻蜓的膜翅 蝗虫的复翅 金龟甲的鞘翅 蝽的半鞘翅
(五)鳞翅(lepidotic wing):其质地为膜质,但翅面上覆盖有密集的鳞片。如蛾、蝶类等鳞翅目的前、后翅。
(六)毛翅(piliferous wing):其质地也为膜质,但翅面上覆盖一层较稀疏的毛。如石娥等毛翅目昆虫的前、后翅。
芹菜怎么炒 (七)缨翅(fringed wing):其质地也为膜质,翅脉退化,翅狭长,在翅的周缘缀有很长的缨毛。如蓟马等缨翅目的前、后翅。
(八)平衡棒(halter):双翅目昆虫和雄蚧的后翅退化,形似小棍棒状,无飞翔作用,但在飞翔时有保持体躯平衡的作用。捻翅目雄虫的前翅也呈小棍棒状,但无平衡体躯的作用,称为拟平衡棒(pudo—halter)。
鳞翅 毛翅 缨翅 平衡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