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解組理論(social disorganization)
侯崇文
理論背景
层出不穷意思社會解組理論是美國社會學犯罪問題探討最早提出的解釋,許多犯罪學的教科書在討論社會學的犯罪學解釋時都從這理論開始,這理論以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為中心,也稱為芝加哥學派,以都市解組地區高犯罪率的現象為探討的重心。
社會解組理論的出現與當時發生在芝加哥所發生的一些社會變遷有密切的關係,20年代的芝加哥正經歷工業化帶來的影響,大量人口湧入,有些是自外國來的移民,有些則是來美國本土的,他們來到都市,尋找工作,在這背景下,芝加哥市快速走向多元化、異質化,以及人口不斷的流動,而這也帶來了各種的問題,尤其是青少年犯罪問題。
社會解組理論也稱為社會區位學(social ecology),這是一門探討人與環境關係的科學。我們知道,區位上有有入侵(invasion)、支配(dominance),以及接替(succession)的現象,而這種現象與美國社會是一樣的。美國的歷史是一個白人入侵印地安人的過程,有入侵(invasion)、支配(dominance),以及接替(succession)。這樣的社會區為現象在都市更為明顯,我們看到某一文化水土不服长痘痘怎么治
或者某一族群完全的取代了另外一個文化或族群。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們關心到都市社會的這種生物現象,新的移民移入,帶來他們自己的文化,也帶來社會的衝突與問題,這時,他們開始去思考都市區位與社會行為或社會問題的關連。
的確,隨著工業化與都市化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大大的不同於過去,社會學者Louis Wirth在30年代時便提醒我們,都市生活將是未來人們的生活方式,單純的傳統社會生活不在,社會控制力將會減弱,而這正是犯罪與社會問題興起的肇因。可以說,都市化的結果,社會日趨複雜,社會異質性不斷增加,社會控制力對於人的約束力減弱,偏差與犯罪問題出現,這種現象在美國大都市裡更形明顯。上面正是社會解組理論對當時社會問題的解釋。
不可否認的,社會解組理論在學術上的出現應歸功於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在1920年代,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的一群教授們,他們深入探討環境因素與高犯罪率的關係,他們試圖把社區內區位的特性與社區犯罪問題連接起來,他們的研究可以說是美國犯罪學學術史上第一個大型的研究,他們採用大型的資料,以及對於犯罪做實際的觀察的結果,而他們提出有系統的犯罪學解釋,他們的發現受到眾多社會學者的重視,也奠定後來犯罪學研究的基礎。
基本理論
社會解組理論有下列幾個基本論點:
第一,功能論的觀點:認為人類社會彼此相互依賴,並且維持某種程度平衡的狀態。
第二,社會秩序的看法:認為當社會內部有高度的凝聚力,把社會中的每個人與制度緊密的聯繫在一起時,這時社會組織便會出現,社會秩序也才能存在。
桩筏基础
第三,對社會規範的觀點:認為社會規範是一種每個人要努力達到的價值與目標,社會規範也與對錯,是非等行為有關,更重要者,社會規範必須是一種社會的共識,大家願意接受的東西。
第四,對於為何出現偏差問題的看法:當價值和規範的共識建立了,而傳統的標準無法適卻地發揮作用,這時社會衝突、社會解組,以及大量的偏差問題就會隨之出現。
簡單的說,社會解組理論強調,當社會系統的平衡機制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受到干擾,這時衝突與解組最容易發生,社會控制力量消失,偏差問題自然隨之而來。
下列介紹幾個代芝加哥學派典型的學者:
Thomas 與Znaniecki
Thomas 與Znaniecki重要著作為:歐洲與美國的波蘭移民(The Polish Peasant in Europe and America)。
這二位社會學者指出,當一個社會群體遭受到新的觀念和生活習慣的衝擊,但卻不能有效的與主流的社會秩序結合,這時社會解組便發生。社會解組最常見於社會快速變遷的時候,尤其是當社會面臨到大量移民進入之時。农民伯伯乡下妺
二位也強調:在移民團體和這些被移民團體的社會中,兩個團體的初級關係最易蒙受腐化。
他們把社會解組定義為既存的社會標準無法有效的控制個人的行為,社會標準對個人的行為的影響力減弱了。
在團體或社會中的組成份子快速地在改變,或者成員經常發展新的態度,使他們不受拘束,而去從事活動,並且不要遵守被確定的,傳統標準,這定會減弱社會秩序。
Park (1864-1944)1
探討社會變遷與社會解組,主要的理論論點可在城市(The City)一書看到。
Park指出,當社會越來越走向異質化的時候,可以預見的,社會中初級團體的關係發生變化,他們親密的關係很容易變得緊張,並導致傳統社會控制機制減少。因此,快速社會變遷在那個時候是與更多的都市化、工業化和人口的流動有關,最後可能使日常生活中的例行行為及普通行為的傳統方法等方面發生斷裂。
Park 與Burgess
Park 與Burgess用兩種區位的想像來解釋美國都市的成長,第一,都市的自然區;第二,入侵、佔據與替代的過程,一個社區完全被另一個替代。
他們共同提出區位學上同心圓模式(Concentric Model)的都市發展概念,城市發展有一種共同的現象,從中心點向外擴展。
他們區分出芝加哥城的五種自然區。
(1)城中商業區(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五人斗地主
(2)過渡區(zone in transition):
(3)工人居住區(workingmen’s homes zone)
(4)住宅區(residential zone):
(5)通勤區(commuter zone):
1Park是一位美國社會學家,於1864年在Harveyville, Pa.出生。他曾經為B. T. Washington工作,其後,
他在芝加哥大學任教,他是"Chicago school" 的重要人物,以從事經驗研究,以及使用人文區位模式最為有名。Park曾經寫過Science of Sociology (1921) ,The City (1925)與Ernest W. Burgess合著,Race and Culture (1950) ,以及Human Communities (1952),最後兩本是在死後才出版的。
每個自然區有它特定的族群、收入、以及工商業的型態。
Park 與Burgess也指出,一個自然區的居民在他們的社會經濟地位改善後,它們會移民到較外層的自然區,而新的居民會取代他們。
Shaw 與McKay的社會解組理論
Shaw 與McKay提出社會解組理論(s ocial disorganization theory)。
在Shaw 與McKay的著作不良少年與都市區域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Urban Areas (1942)中, Shaw 與McKay 運用了Park 與Burgess 的核心圓模式(Concentric Zone Model)來研究不良少年。他們檢驗了在1900-06, 1917-23, and 1927-33年間,芝加哥都市的不良少年逮捕率,這些都是高的移民年代,意味著城中區的人口快速移往郊區,而新的移民的來到則取代了城中區原來的人口。
比較了三個不同的時段的犯罪率,Shaw 與McKay 相信,不良少年與他們的族群團體無關,而與他們所居住的環境有關。發現與理論重點如下:
缘木求鱼
(1)不良少年犯罪率最高的地區為過渡區。過渡區的社會情境促成偏差行為的出現。
(2)穩定的社區有較低的不良少年犯罪率。
(3)青少年犯罪率較高的社區,他們的社會價值與犯罪率低的社區不同。
(4)低收入區有高的挫折感與被剝奪感。
(5)社區的社會情境,例如:過度擁擠、社區環境惡化,外國移民集中,以及黑人),與青少年犯罪率有直接的關係。
(6)低階地區缺少穩定的社會價值。
總之,青少年偏差或犯罪行為並不是如Lombroso所主張的是一種生來就有的。相反的,青少年偏差或犯罪行為與一個人所居住的區位環境特性有關。
大叶红草Faris and Dunham (1965)
梦想的方向Natural areas of the city, in Mental disorders in urban areas. Pp. 1-10, 19-21.
探討都市地區中社會變遷對社會秩序的影響。這篇報告討論1920、1930年代裡,Chicago 各地區社會解組的程度,以及各地區中偏差行為的種類與數量的問題。他們也以城市中每個地區作為分析的基礎,並測量他的社會解組的程度。他們指出,城市中高度解組地區,在許多類型的偏差行為上,比起有組織、有系統的地區,更為普遍。
Sellin, Thorsten (1938) :文化衝突與犯罪(Culture conflict and crime)
Sellin探討文化適應與犯罪行為的關係。Sellin提出了「行為規範」(Conduct norms)的概念,行為
規範指的是一個人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的種種行為,這個團體的社會態度被昇華成為規範,而若違反了規範,他便會激起團體的排拒,這種規範可被稱為「行為規範」。
行為規範可以說是社會主流的文化,中產階級的文化,他與少數或特殊族群的文化是衝突的,兩者間的文化內涵互異。文化衝突的結果,低階者往往會遵守一套與主流文化標準不同的行為規範,而這正式犯罪問題發生的主因。
偏差地點理論(deviant places theory)
近代學者Stark(1987)提出偏差地點理論,影響犯罪率,他發現高犯罪率有下列特性:
人口密度高,貧窮,混雜,土地沒有區分住宅或商業區,可以說是混合的使用,流動性高,荒廢,居民犬儒的心裡,犯罪機會多,犯罪動機強,社會控制力少。
芝加哥學派的理論摘要如下:
(1)穩定社區犯罪率較低。
(2)高犯罪率地區的社會價值異於低犯罪率地區。
(3)低收入地區有高的挫折與剝奪,他們有較為多的不良少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