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熹《小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

更新时间:2023-07-01 12:39:17 阅读: 评论:0

浅析朱熹《小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
第一篇:浅析朱熹《小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
财务月度工作总结今晚的月亮真美浅析朱熹《小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李月
摘要:朱熹作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理学思想集大成者,从教五十余年,其教育思想历来为中外学者所分析研究,尤其是其道德教育思想。居于人的年龄,心理及理解能力差异,朱熹将道德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处于第二阶段的小学教育是朱熹非常重视的。笔者先从简要介绍朱熹个人情况入手,引出其道德教育思想,再从其编制的小学教育教材—《小学》入手,详细介绍其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思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朱熹道德教育思想进行了批判,但与此同时,挖掘其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为我国当下的道德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关键词: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小学》;批判;现代价值
等闲的意思是什么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 in Zhu Xi’s《Primary School》 Student majoring in Chin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iYue Abstract:As a famous philosopher, educator, thinker and a synthesizer of Neo-Confuc
ianism, Zhu Xi has been working as a teacher for more than fifty years, his educational ideology has been studied by Chine and overas scholars , particularly his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Bad on the differences in age, mentality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each individual, Zhu Xi divides his moral education into three stages, in which the cond stag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is taken riously by him.The author begins with a briefly introduction of Zhu Xi, then draws forth his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and ends with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his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 in the period of primary education from textbooks for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Primary School》.Moreover, this article gives a criticism on Zhu Xi’s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 to some extent, but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also explores modern value of Zhu Xi’s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ur today's moral education.Key words: Zhu Xi;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Primary School》; criticism;modern value 引言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祖籍安徽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县),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全身心致力于儒学的研究,是程颐、程颢“二程”第四代弟子,也是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据着统治地位,
幼儿麻疹尤其是其教育思想曾影响我国元明清三朝600余年,是在我国历史儒家人物中仅次于孔子,董仲舒的第三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上承孔子和孟子关于伦常的思想理论,又取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的理学的思想,综合构成了自己的理学体系[1]88-91。朱熹教育思想的基础是其理学思想,而道德教育又成为其理学思想的中心。朱熹生活的南宋时期,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严重,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局面,宋室统治危机不断加深的现实,许许多多的地主阶级的思想家都在寻求匡扶宋室的办法,朱熹也是其中之一,他深刻体会到道德教育是控制人们思想,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他特别重视道德教育。
居于人的年龄,心理及理解能力差异[2]480-490,朱熹将道德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处于第二阶段的“小学”教育是朱熹非常重视的,虽然他视小学为封建社会的“末流”,但他在小学教育上却花费了颇大的精力。为此,朱熹还收集古代圣贤之人好的言论和行为,加以统合编成《小学》一书,作为小学的教材。全书共6卷,分别为内篇和外篇,总共有三百八十五章。其中内篇为《立教》、《明伦》、《敬身》、《稽古》这4卷,外篇为《嘉言》、《善行》这2卷,以补充和说明《立教》、《明伦》、《敬身》。其中采用了众多历代儒学大师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格言,以及孟母择邻、老莱娱亲等故事,首次将格言、故
事编入到小学教材,便于儿童记忆,大大的促进了古代教材的发展。作为古代小学儿童的童蒙教材,朱熹编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儿童从小懂得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他们成人成才,更好的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宋代以后,《小学》一书成为元明清三代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课本,不仅在我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对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国家产生影响。丑小鸭作者
一、朱熹《小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主要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界本体论和人性论,第二部分是认识论[3]10-12。其中他把认识论作为其道德教育三阶段论中“小学”和“大学”后两个阶段的依据。朱熹认为小学阶段是基础阶段,小学是为培养“圣贤”打“坯璞”的阶段,其在为《小学》一书写的序中这样说到:“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悍格不胜之患也”[4]4。意思是,人在年幼时学到的关爱亲人,尊敬长辈,爱护老师等道理,为今后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打下了基础,这些道理深深铭记于儿童心中,直至他们长大成人。深入了解朱熹小学阶段道德教育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关于道德教育对象的观点
对于小学教育的对象,朱熹这样说道“人生八岁,则自王工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5]1985。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庶人”不是指贫苦大众,而是那些没有爵位和俸禄的地主和商人。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朱熹这种上至王公下至地主和商人的界定,并不是要普及小学教育,朱熹始终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代表的是占有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在阶级社会,教育总是要为一定的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最先能享受这样的教育的便是那些处在社会上层的统治阶级,而道德教育作为朱熹小学教育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部分,其对象也必然是那些占有统治地位王公贵族和那些没有爵位和俸禄的地主和商人们。
上海外滩夜景图片(二)《小学》关于道德教育目的的观点
树的卡通图片
朱熹继承儒家学者“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并加入其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元素,综合提出了“明人伦”的道德教育目的。“明人伦”既是朱熹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其道德教育目的所在,并且他把它视作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明人伦”了,才有可能进行道德教育。那么“明人伦”是什么呢?在《小学》朱熹承袭了孔孟的观点,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确为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6]1
804。这五伦关系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一切伦理,“父子有亲”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父母要慈爱,子女要孝顺;“君臣有义”指的是帝王与臣子之间的关系,帝王要仁慈,臣子要忠心;“夫妇有别“指的是夫妻之间的关系,丈夫要爱妻,妻子要坚贞;“长幼有序”指的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长辈要仁慈,晚辈要敬老;“朋友有信”指的是朋友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要相互真诚守信用。“明人伦”的道德教育目的,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促进社会秩序的安定。

本文发布于:2023-07-01 12:39: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0721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小学   思想   教育   阶段   关系   教材   基础   理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