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探析:“优于常人”效应和“差于常人”效应

更新时间:2023-06-29 22:53:47 阅读: 评论:0

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探析:“优于常人”效应和“差于常人”效应
近几年来,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现象越来越多的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该文主要介绍了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现象:“优于常人”效应和“差于常人”效应。并对其理论依据、测量方法以及研究的理论意义分别进行了介绍。最后,在对以往研究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标签:社会比较;认知偏差;“优于常人”效应;“差于常人”效应
描写小动物的句子 1954年,美国社会学家Festinger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被称为“经典的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体内存在一种评价自己观点和能力的驱力,当缺乏用来评价的客观源的时候,个体就通过与其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这个过程就是社会比较[1]。
社会比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当中。“与常人相比,我的健康状况如何?与我的合作者相比,我的贡献有多大?与我的竞争对手相比,我胜出的机率有多少?”而个体往往会以社会比较的结果为参照点,来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决策[2]。但是,大量的关于社会比较的研究证明:这种比较存在着系统的偏差。文章将对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现象及其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的回顾,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加以展望。
1 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现象
在西方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几乎在任何一个关于个人和社会的令人愉悦的方面,……,大多数人认为他们要好于一般人”[3] 。同样,Peterson指出:“显然,在我们的意识中,我们都是Garrison Keillor的小说《沃比冈湖》中的孩子,都超过一般水平”[4]。Dunning, Heath和Suls在总结以往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指出:“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认为自己(能力等)要在一般人之上,这种观点显然违背了最基本的数学原理[5]”。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研究者将社会比较中大多数人认为自身的能力、成就等高于一般人的现象称为“优于常人”效应(Better-than-average effects);相反,将这种大多数人认为自身的能力、成就等差于一般人的现象称为“差于常人”效应(Wor-than- average effects)。
1.1 “优于常人”效应
早在1981年,Svenson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6]:有90%的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能力要好于一般的司机。早期的关于社会比较的研究显示:人们报告自己在完成一些较为常见、
简单的任务时,自身的能力要优于一般的人。如与他人很好的相处、对鼠标的操作等[7]。
同样,一些研究发现:与普通人相比较,人们倾向于过高的估计自己经历一些常见事件的可能性,即人们对自己的未来不切实际的,盲目的乐观[8,9]。Kruger和Burrus[10]在自己的研究中让被试与普通人比较自己经历28种事件的可能性,研究结果发现在比较一些常见的事件时,被试报告自己经历这些事件的可能性要显著的高于普通人。这些事件为:拥有自己的小车、起薪高于25,000美元、拥有自己的房子、活过70岁、工作受到奖赏、毕业考试位于全班前50%、去欧洲旅行、驾驶过快收到罚单等。
1.2 “差于常人”效应
研究者们发现个体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认为自身(能力等)要优于一般人:当任务复杂或成功的几率极小时,人们往往认为自己(能力等)要差于一般人[11]。Kruger在自己的研究中指出[7]:人们报告自己在完成对鼠标的操作、与他人很好的相处等一些简单的任务时,自身的能力要优于一般的人;但被试报告自己在完成变戏法、骑独轮车和电脑编程等复杂任务时,自身的能力要差于常人。
国庆节诗歌 研究者们同样发现:个体在比较经历一些普遍事件(如活过80岁)的机会时,认为自己经历这些事件的可能性要大于普通人;而个体在比较自己经历一些罕见事件(如活过100岁)的机会时,认为自己经历这些事件的可能性要小于普通人[9]。Kruger和Burrus在让被试与普通人比较自己经历28种事件的可能性时发现:被试在比较一些罕见的事件时,他们报告自己经历这些事件的可能性要显著的低于普通人。这些事件为:拥有自己的飞机、起薪高于250,000美元、拥有自己的岛屿、活过100岁、工作成果获得诺贝尔奖、毕业考试位于全班前1%、去月球旅行、 驾驶过慢受到罚单等[10]。
2 社会比较中认知偏差现象的理论依据
为什么会在社会比较中出现“优于常人”效应和“差于常人”效应?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研究者们一直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索,相继提出了自我提升(lf-enhancement)理论、权重差异(differential weighting)理论和信息差异(differential information)理论。以下,将对这几种理论分别加以介绍。
2.1 自我提升理论
早期的研究者将自我提升动机作为解释“优于常人”效应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人们乐意用积极的眼光和角度去看待自己。Taylor和Brown指出:人们知觉自己的积极品质要好于同伴,这种积极的错觉,可以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挫折。这种错误的观念,甚至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12]。另外的一些早期研究也发现[13]:当个体的自尊受到威胁的时候,比如说当自己的表现不够好时。这种威胁可以使他们产生自我提升的动机,近而他们会报告自己要优于常人。
但是,后期研究者们发现[7]:自我提升的动机因素却无法解释“差于常人”效应。如果人们存在Taylor和Brown所提出的积极错觉,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报告 自己经历“活过100岁”这个事件的可能性要小于常人呢?为什么人们认为自己在从事“变戏法”这项复杂任务时,自己的能力要差于常人呢?于是,研究者试图寻找能够解释“优于常人”和“差于常人”的非动机因素。
2.2 权重差异理论
权重差异理论认为,当个体将自身的能力、成就、经历某些事件的可能性、在合作中的贡献以及在竞争中获胜的机率等方面与常人进行比较时,个体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过多的考炒鸡爪的做法
虑比较目标(自身)的能力、成就和在合作中的贡献等,而很少考虑甚至忽略比较对象(常人)的能力、成就和在合作中的贡献。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他们认为在社会比较过程中这种权重的差异是产生“优于常人”效应和“差于常人”效应的主要原因[14]。
比如,当个体与常人比较经历某些事件的可能性时,个体总是过多的考虑自己经历这些事件的可能性,如“我活过80岁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而个体总是很少去考虑常人经历这些事件的可能性,如“一般人活过80岁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结果,当个体的能力、成就等绝对高时,个体往往会在比较过程中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成就;相反,当个体的能力、成就等绝对低时,个体往往会在比较过程中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成就。
近期,研究者们对权重差异理论提出了质疑。首先,在以往研究中研究者大都采用路径分析的方法来证明该理论[15]。但是,研究通常将一个特定的群体作为比较对象,如与被试在同一所大学的其他学生。那么,如果被试精确的估计到了这个特定群体的平均值,也就是说,即使被试对比较对象做出了准确的评价,但路径分析的结果还是会显示个体对比较目标(自身)的关注要大于对比较对象(常人)的关注。其次,一些研究者还指出:权
重差异理论只能在直接测量的研究范式中解释 “优于常人”效应和“差于常人”效应,而无法在间接测量的研究范式中对这两种效应进行很好的解释[16]。针对以上的质疑,研究者们在后期又提出了信息差异理论,他们认为信息差异是造成社会比较偏差的主要原因。
2.3 信息差异理论
信息差异理论认为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个体相对比较对象(常人)而言,拥有更多的关于自身的信息。这就意味着个体可以对自身能力、表现等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价。而个体对他人的评价是建立在缺乏相关信息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评价的结果更多的依赖于对比较对象(常人)所在团体平均水平的猜测。那么,当个体认为自身的能力、表现等高于他所猜测的比较对象(常人)平均水平时,就会出现“优于常人”效应;而当个体认为自身的能力、表现等低于他所猜测的比较对象(常人)平均水平时,就会出现“差于常人”效应[16]。
比如,司机在与一般的驾驶员比较其驾驶能力时,他们拥有更多的关于自己驾驶技术方面的信息,而对其他司机的相关信息掌握较少。由于这种信息的差异,他们无法确定其他司机的驾驶能力,所以大多数的司机会认为自己的驾驶能力要优于一般的司机。但是,在对 新手调查时,由于他们对自身的驾驶技术的信息也相对缺乏,所以会报告自己的驾驶能力
要差于其他的新手[17]。
手指健身操 最近的一些研究,相继证明了这一理论:Kruger等人的研究发现[14]:个体会过高的估计或过低的估计自身的地位——这种趋势会随着他们对比较群体拥有信息的增加而减少。Mo ore和Small的研究显示[16]:当个体拥有更多的关于自身精确的信息时, “优于常人”效应和“差于常人”效应会增加;而当个体获得了关于比较对象(常人)表现的准确信息后,这种效应会减少。Moore在近期的研究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18]:在熟练任务中,相对比较对象(常人)而言,个体拥有关于自身的更多的、更为精确的信息。所以,他们对比较对象(常人)的表现评价更为趋中,而对自身的评价更为极端。这是产生“优于常人”效应和“差于常人”效应的主要原因。
3 社会比较中认知偏差的测量方法李东雷
3.1 直接测量(direct measures)
直接测量是指让被试直接比较两件事情—通常是自己(表现等)和普通人(表现等)。例如Chambers[8]在研究中让被试回答:“同年龄和性别与你相同的一般学生相比较,你赢
得免费曲棍球比赛门票的可能性有多大?”被试在11点量表中作答:“-5=极其小于一般的学生—+5=极其大于一般的学生”。
手机文案
田园景观 用B(Bias)表示所有个体对自身(表现)和他人(表现)的平均比较评价,那么:
其中b\-n表示第n个被试对自身(表现)和他人(表现)的比较评价。
B越小就意味着“差于常人”效应: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自己的能力和表现等要差于一般的人;B越大就意味着“优于常人”效应: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自己的能力和表现要优于一般的人。
3.2 间接测量(indirect measures)
间接测量是指让被试分别评价比较目标(通常是指自己)和比较对象(通常是指他人)的表现和能力等。例如Kruger和Burrus[10]让被试与普通人比较自己经历28种事件的可能性。对于每一个事件,如“拥有自己的小车”,被试7点量表中首先在回答“1(这件事情极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7(这件事情极有可能发生在我身上)”;接着,被试再回答“1(这件事情极不可能发生在他人身上)—7(这件事情极有可能发生在他人身上)”

本文发布于:2023-06-29 22:53: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0691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ERDAS IMAGINE
标签:常人   能力   认为   效应   研究   优于   个体   社会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