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的_复杂_概念辨析_崔天兴

更新时间:2023-06-29 10:03:31 阅读: 评论:0

122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文明和国家起源是世界各国学术界共同关心的经典和前沿课题。自启蒙运动起,早期国家的探索就是许多学者关注的议题。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于1877年发表的《古代社会》代表了国家起源研究的重要起点[1]。在此基础上,恩格斯(1891年)发表了《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的经典著作[2]。20世纪20年代末,郭沫若以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国家起源》一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中国古代社会,提出了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3]。
20世纪80年代,夏鼐提出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并提出城市、文字、青铜器、玉器作为文明形成的标志[4]。20世纪90年代起,有学者逐渐认识到国家或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过程,必须研究整个社会的结构性变化,而不是仅仅对一些独特特征的出现、兴起、衰落等进行探索,并且也认识到构成国家的许多因素在前国家社会已经出现,许多学者的研
究从探索国家形成的标志转向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研究[5]。
社会的复杂化进程研究是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方面,但“复杂”一词确切含义及其特征,考古的相关文章没有明确澄清,本文就该词的内涵外延做一个简单综述。
一、“复杂”概念的内涵及分类(1)日常语境中的“复杂”概念復,《说文》释曰往来也。从彳,复声,按《说文》,训行故道,义与復无别,复从夂,行意已经显了,彳乃累增义符。複,说文,重衣也。从衣,复声;复又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二十四,震下坤上;“物不可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復”,
无辜妆
其内容主要是关于“行旅要注意的事项,分别说明路上来回的各种情况”。雜,说文曰,五彩相會,从衣,集声。《周礼・考工记・畫缋》云:畫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复杂”概念辨析
*
崔天兴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市 450001)
* 本文得到郑州中华之源和嵩山文明研究会项目、第49批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20110491006)支持。
关键词: 复杂;史前社会的复杂化进程;社会分层;社会分工
中尉是什么级别的军衔摘 要:复杂概念是目前学科研究中的最复杂概念之一,也是史前文明研究的关键概念之一。考古学情境下的复杂概念更多的指向社会横向结构的异质性和社会纵向结构的不平等性,但社会复杂化的研究必须在系统论背景下,才能获得研究的整体视野。
Keywords :Complexity; Complex process in prehistory; Social Divisio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bstract :The complexity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most complicated concepts in interdisciplinary rearch,and one of the key concepts in  prehistoric civilization study. In archaeological context,complex’s meaning are  heterogeneous in horizontal social structure  and unequal  in vertical of social structure. The rearch of social complexity must be systematically studied,to obtain the overall vision.
华夏考古
2016年第期2DOI:10.16143/jki.1001-9928.2016.02.015
123
缋之事,雜五色。郑玄注曰:畫缋六色所象及布踩之次第,缋以为衣。据《汉语词典》指出,“事物的种类、头绪多而杂”,从而引申出,无法认识或者难以处理的日常语义。
复杂性在英语词典对应的有complex 和complexity,意义与汉语大致相同。Complex 有四个意义:(1)有密切联系的各部分组成的;(2)难以理解和解释的;(3)名词含义为相连相似的综合事物;(4)由以往经历或压抑的欲望引起的精神失常状态或情结。而complication则有二个意思:(1)复杂的状态、情况复杂状况;(2)使情况复杂或更加困难的事物。Complexity则有复杂性、错
综复杂的状态和复杂的事物等两个意思。据盖尔曼对“复杂性”词源的考察,英文“简单性”意为只包含一层,复杂性来源于多个元素“束在一起”。作为简单性的反义词,复杂性包含有非止一层的含义 [6]。
由此可见,日常用语的复杂有事物多而杂的内涵,构成了我们目前理解复杂化进程的主要情境背景。
(2)科学研究情境中的“复杂性”概念的内涵
有学者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复杂性的研究,其概念总结为三类九个方面53种,分别为计算型复杂概念、多样结构型复杂概念、隐喻描述复杂性。其中计算性复杂概念包括信息类、熵类、描述长度、距离类、容量类、深度类等25种;多样结构型复杂概念包括多样型类、层级复杂类、独立参数个数或维数等13种;第9类隐喻性复杂概念,常见有混沌、相关性、分辨力、自组织、临界性、复杂适应系统、涌现等15种[7]。
(美)雷谢尔从哲学上总结了复杂性概念,并进行了分类(表一),并使用计算性复杂概念,探讨了获得知识、科学的极限问题[8]。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主要为隐喻性复杂概念,包括复杂适应系统、涌现、混沌、报酬递增、路径依赖等。
国内学者对复杂概念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方面。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直接使用了计算复杂性进行测度研究,而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比较注意复杂性概念问题,尤其是组织复杂性问题。
钱学森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开放的巨系统概念”,其的特征是子系统种类繁多,相互作用的方式繁多。此后,成思危认为系统复杂性表现在:(1)系统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广泛,构成一个网络;(2)系统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结构;(3)系统在发展能够学习并对其层次与功能结构进行重组及完善;(4)系统开放与环境相互作用;(5)系统动态发展并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其大意可以归纳为组分复杂性、结构复杂性、功能复杂性等本体论模型[9]。
表一 复杂性概念分类表
认识论模式计算复杂性(Formulaic Complexity)
描述复杂性(Descriptive Complexity)生成复杂性(Generative Complexity)计算复杂性(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本体论模型组分复杂性(compositional Complexity)
构成复杂性(Constitutional Complexity)
类别复杂性(Taxonomical Complexity)结构复杂性(Structural Complexity)
组织复杂性(Organizational Complexity)
层级复杂性(Hierarchical Complexity)功能复杂性(Functional Complexity)
操作复杂性(Operational Complextity)
规则复杂性(Nomic Complexity)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复杂”概念辨析
124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中国学者涂序彦认为复杂可以分为内部复杂性和外部复杂性两类。内部复杂性包括关系复杂(多种关系)、结构复杂(多通路、多层次)、状态复杂(多变量、多目标、多参数)、特性复杂(非线性、非平稳性、非确定性);外部复杂性包括环境复杂(多种环境)、影响复杂(多输出、输入、多干扰)、条件复杂(物质、能量、信息)、行为复杂(个体、群体行为)等[10]。
国内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也在哲学领域对复杂性进行了探索,涉及到复杂性研究的复杂性概念及耗散结构、协同学、超循环理论、自组织等复杂性的特性[11]。20世纪90年代指出复杂是客观事物层次之间的一种跨越,并且不能够用传统的科学学科理论直接还原的相关关系,从而指出了复杂的涌现特征和“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特征;并进一步提出辩证法是复杂性学说,哲学也要研究复杂性,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12]。因此可以说,国内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研究者的复杂性概念
摆渡人什么意思多与多样性、异质性、层次性、结构性联系起来,强调其客观性,忽视认知复杂性,从而导致无法言喻的隐喻式的复杂性概念[13]。
吴彤对国内学者强调客观复杂性而忽视认知复杂性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用认识代价大小度量复杂性是非常有意义的,并且可以将直观观念转化为科学上可以衡量的概念。复杂性不仅仅产生于客体,而且也存在于不同主体对同样事物的感知过程中[14] 。
(3)“复杂性”的根源
复杂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客观复杂性或本体论复杂性,包括运动复杂性和结构复杂性。运动复杂性包括曲线运动或轨道非光滑运动的突变论、混沌运动;结构复杂性包括“分形”结构、结构稳定性(局部非稳定结构具有多个分岔点、鞍点。一类认知复杂性或者计算复杂性,主要是指主体或主体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对客观复杂性的有效理解及其表达。其复杂性特征主要包括多样性、层次性、约束(紧致性)、自组织、非线性、混沌、分形、涌现或突现、整体性或非还原性等。其中非线性是复杂性产生、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是连接简单性和复杂性的桥梁;而混沌和分形是复杂性在时间和空间的性态[15]。
二、史前考古学中的“复杂”概念及内涵
(1)“复杂”概念
考古学属于人文学科范畴,研究对象是考古学文化所表象的古代人类社会。考古学是通过对古代人们遗留下来物质文化遗存对古代社会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与狭义历史学在研究内容具有明显差异。目前考古的视角涵盖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差异,社会学科理论的进展为考古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研究视角,自然科学在考古学的应用及进展提供了多样化提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
伯的读音在中国知网,以“复杂化”为题名,并在全文中含“考古”的关键词,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论文共15篇,学位论文4篇,期刊论文11篇。以复杂化和考古为全文搜索关键词,涵盖年份自1995至2013年,共获得了6590条。可见复杂化研究是目前考古学研究尤其是史前考古研究的重点概念之一。下面就目前学科语境中的复杂化内涵就文章做一个简单分析。
陈星灿在《近年来西方有关国家起源的两个理论问题》中论述,“国家是复杂社会的集中体现。……应该关注政治的进化过程,但是特征罗列式的研究并不能抓住政治组织进化的动力,必须寻找导致这个进化过程的因素,具体说就是信息加工的方式”,并认为国家起源的研究应抓住等级化信息加工方式的形成。等级化的信息加工方式为我们理解国家和酋邦之间的差异提供很好的视角,但如何把等级化的
125
信息加工方式和考古学资料结合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6] 。可见,作者认为社会复杂化集中体现在社会纵向结构的不平等性。
潮汕特色美食
射手座是什么象星座陈淳在《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认为文明和早期国家的起源是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结果。并进一步梳理了不同学者对复杂化的定义。Service给复杂化一个描述性定义:社会系统由不同的亚系统组成这些亚系统日趋分化和特化,并以更加紧密的方式聚合成一个整体。麦奎尔将复杂化分解为异质性和不平等两个概念。进一步解释为异质性为社会人口之构成,后者是指一个社会内部获取原料和社会资源的不同途径。这两个变量导致社会结构在横向和纵向的特化和整合的特化,他们之间互动关系决定了某一社会的形态。普莱斯和布朗认为复杂化是社会分化、特化和整合的各种过程。泰恩特指出,“复杂化一般是指社会的规模、其组成部分的数量和特点、结合到一起的特殊社会功能的多样性、所拥有的特殊社会人员的数量及其多样性以及社会凝聚功能机制的多样性。这些方面任何尺度上的增加都是复杂化的表现。他也视不平等和异质性是两个衡量复杂化十分有用的概念。不平等是指社会纵向的差别,表现为等级和获取社会资源的差异。而异质性是指横向组织结构的多样性,也指人口在这些不同的组织结构中的分布。一个社会的异质性越大就越复杂。故作者认为复杂性的集中体现就是纵向的不平等和横向的异质性[17]。
罗斯曼认为复杂化是一个多村落社会中经济、管理和宗教相互依存所发生的量变和质变过程,这种依存关系的核心是不同社会成员作用的分异和集中。分异是指分工和专门化程度,集中则是指社会各亚系统和最高控制中心之间的关联程度[18]。其复杂化是指社会的融合动力、方式与程度,与涂尔干的“社会分工”促使社会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含义基本相同。
莫妮卡史密斯认为复杂社会是有一个区域性某些大型中心聚落和其他遗址之间的互动所造就,并成为这一区域的社会等级性和异质性互动的基础。并指出复杂社会的形成是以城市的出现为标志[19],其内涵是指复杂化的动力、机制和内涵,但相对来说比较难以考察和衡量。
陈淳引述的上述定义,对于复杂考古学者多为描述性,而对复杂概念及其特性很少探讨。不平等和异质性分别是社会纵向结构和横向组织结构的产物,应为复杂性本体论中的组分和结构复杂性,对功能复杂性和认识论复杂论模型则无法衡量。
陈淳在《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中外理论、方法与研究之比较》凸显了社会文化复杂化六个方面:1)环境与文化生态(把复杂化无限制推演,例如法国西南部旧石器时代晚期马格德林时期的“文化复杂化”;2)人口的增长;3)聚落;4)城市与都市化;5)象征物、奢侈品与手工业专门化;6)威信、权力与管理;7)宗教、礼仪与艺术[20]。事物本身的复杂化具有客观性和认识论的特征,无限制的把复杂化进程向前追溯,导致复杂化的泛化和特化,愈加在日常语义背景中是使考古学的复杂化变成难以言说和难以处理的代名词。
郑建明在《史前社会复杂化的理论探索》中认为社会复杂化的过程是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不断强化、社会地位更加等级分化、对外交换越加频繁的过程,以“分异”和“集中”即异质性和不平等为着眼点,采用民族学案例和社会学的理念对分析了社会复杂化的种种表现[21] 。这是目前关于中国学者
复杂化定义最为清晰的表述,但作者认为复杂化的过程是“首领从实现权威向获取权力转变的过程,因此复杂化的实现手段也是首领获取权力的手段”,确实值得讨论的是简化了社会进程中权力运营机制的博弈过程;并且在考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复杂”概念辨析
126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古学的背景中,个人在从权威向权力机制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难以论证。
Schurr认为伴随着社会复杂化有一些不变的变量,包括:由随葬品所显示出来的地位与社会分化;房屋的规模与位置;整个社群规模与人口;地区间的交换;需要公共劳动的纪念性建筑[22]。
乔伊斯・ 马考思和盖瑞・ 费曼所作国家定义的两个条件:其一,社会分层可以由墓葬的等级差别体现。二里头发现的个别墓葬随葬青铜器和玉器,而大部分的小墓则没有随葬品。其二,集权和有内部专业分工的政府,则由其行政结构体现[23]。
刘莉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提到衡量社会复杂程度的社会组织为简单酋邦、复杂酋邦、国家。故其社会复杂化主要是指社会纵向的分层[24]。
黄鹤楼的作者
在考古学研究中,复杂化内涵主要是指本体论复杂性,包括组分、结构、功能复杂性,即社会结构横向结构的异质性和纵向结构的等级性;而功能复杂性则是目前研究的弱点和难点问题,即包括了社会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复杂化的动力、机制、途径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而认识论模型的复杂性研究即计算复杂性则还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学科的发展需求,在认识复杂性方面成果相对较少。
(2)考古学中社会复杂化概念的内涵及其研究途径
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是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不断强化、社会地位更加等级分化、对外交换越加频繁的过程,以“分异”和“集中”即异质性和不平等为显著特征,所以考古学探索文明起源途径主要是技术复杂化、社会层级复杂化;技术复杂化主要是指多样化、专业化;社会层级复杂化(社会分层(墓葬、房址、聚落)的等级化及社会技术(产品再分配、消费)、宗教信仰、祭祀技术(祖先崇拜多样化)的发展变化、王权与神权的争斗。区域内社会分工与产品专业化。中国文明研究中社会复杂化研究的技术路线可以分为:1)社会分工;2)社会分层、结构。
初三物理知识重点和笔记
1)社会分工:手工业专业化的社会复杂化视角
恩格斯于1884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提出了 “第二次大分工”是这部经典著作提出的著名概念。恩格斯认为,在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财富在迅速增加,但这是个人的财富;织布业、金属加工业以及其他一切彼此日益分离的手工业,显示出生产的日益多样化和生产技术的日益
改进;农业现在除了提供谷物、豆科植物和水果以外,也提供植物油和葡萄酒,这些东西人们已经学会了制造。如此多样的活动,已经不能由同一个人来进行了;于是发生了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了。”而第二次大分工的革命性意义在于“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商品生产促进了贫富分化,破坏了氏族制度,催化了一系列社会变革,使野蛮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门槛[25]。涂尔干在《社会劳动分工论》指出,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社会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发展[26]。
20世纪40年代,手工业生产专业化被引入到考古学研究中。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考古学家柴尔德(V. Gordon Childe)在对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文明化进程的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城市革命”概念,并特别强调附属于社会上层的专业化手工业生产(Craft Specialization)是城市革命的重要特征。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社会进化论学者塞维斯(Service)把对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概念引入到“酋邦社会”研究中,他指出,手工业

本文发布于:2023-06-29 10:03: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0656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   复杂性   复杂化   研究   概念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