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块的性质及汉语语块系统的层级关系

更新时间:2023-06-29 09:48:03 阅读: 评论:0

当代修辞学2013年第3期(总177期)
语块的性质及汉语语块系统的层级关系*
薛小芳施春宏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提要语块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和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近些年逐步引起了语言学界和语言教学领域的重视。然而目前学界对语块性质的认识还有不少分歧,对汉语语块的系统性分析尚不够
深入。本文在梳理国内外语块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语块的内涵做了新的探讨,进一步分析了语块的
基本属性。在与构式进行同异比较的基础上,文章认为语块在形义整合性、结构预制性、整存整取性
和中介性、共时性等方面表现出原型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汉语语块类型做出了系统性分析,勾勒
读书笔记500了汉语语块系统的层级关系。
关键词语块构式原型范畴构式性透明度层级性
“语块(lexicalchunk)”是个说新又旧、说旧又新的概念。①说其“新”,是因为从信息加工单位、从形义结合的整合性这些方面来系统考察相关现象、描述相关概念,这是以前所没有的,至少可以说是比较混沌的,而将其放到特定的理论框架中来认识,是近期才出现的事。说其“旧”,是因为将其作为一个固定单位来使用,这是语言系统的一种客观存在;对其中的某些习语性内容(如成语、谚语、歇后语等)进行记录、整理、解释、说明等,也早就为人所关注,且有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近些年来,语块理论(ChunkTheory)受到国外应用语言学界尤其是自然语言处理/计算语言学界、二语教学界的普遍关注。②就二语教学界而言,国内的语块研究起步较晚,且主要集中在二语习得中英语语块的应用研究上(如濮建忠2003,王立非、张大凤2006),并以介绍相关理论成果为主。最近几年,对外汉语教学界也已经开始关注语块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并围绕语块的基本内涵、语块的分类及其在语言习得和教学中的作用这样一些核心论题结合汉语语块的特点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如刘运同(2004,2005)、周健(2005,2007a,2007b)、钱旭菁(2008)、亓文香(2008)、周倞(2009)、杨金华(2009)、吴勇毅等(2010)等。由于尚处于深入研究的起步阶段,无论是语块的内涵,还是分类的标准和具体的分类结果,以及相关的教学
*本项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2&ZD175)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
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0JJ D740001)的支持,谨此致谢。本文曾在第七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2011年10月,湘潭大学)上宣读,此次发表有较大修改。
策略,目前都存在不少争议。③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些争议的基础常常与如何认识语块的基本性质(内涵及其属性)有关。而且学界对语块性质的认识又常常牵涉到如何认识语块和构式之间关系;而对两者关系的准确把握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刻画语块系统的内部关系。有鉴于此,本文拟从语块的交际本质出发,来重新审视语块的性质及相关问题。文章首先分析语块研究范围的变化及学界对语块内涵的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借鉴构式语法理论的基本观念来梳理语块和构式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语块的性质做出定位,概括语块的基本属性,进而对汉语语块的层级关系做出系统性分析,试图借此构建一个新的语块系统。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对语块内涵、属性及其层级系统的分析主要是基于语言习得尤其是二语习得的考量。
游戏项目一、从语块的交际本质看语块的基本内涵
语块是作为由多个词语单位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结构体而进入到语言学研究视野中的,然而,由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观察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学界对于它的内涵、属性、类型及其内在系统性等方面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当前,语块的研究范围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对语块的分类也越来越细,与此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武汉火神山医院
1.对语块性质和范围的认知变迁
仅就名称而言,除了“语块(lexicalchunk)”这一常用说法外,还有学者将其命名为“词汇性短语(lexicalphrase)”、“词汇组块(lexicalchunk)”、“多词项(multi-worditem)”、“词汇化句干(lexicalizedsentencestem)”、“预制复合单位(ready-madecomplexunit)”、“集合块/预制块(pre-assembledchunk)”、“预造或半预造模块(prefabricatedorsemi-prefabricatedchunk)”、“固定及半固定表达式(fixedandsemi-fixedexpression)”乃至“言语程式(speechformula)”、“套语/惯用语(formulaicutterance)”等。这不仅仅是命名角度不同而造成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对语块性质及其构造形式的认识上的差异。大体而言,暂时撇开形式上的考量,有学者认为具有一定语用功能的结构就是语块;有学者则采用频率标准,即共现频率高的一般是语块;还有学者采用语义标准,认为整体义不可由各构成成分义加合得来的就是语块。当然,就其所考察的基本事实而言,他们讨论的核心内容其实都是本质相同的现象中或大或小的部分(濮建忠2003)。也即基本上都将语块看作预先存在的、形式和意义/功能相对固定的语言交际单位。就此而言,我们发现,关于语块内涵、属性的讨论大体都是围绕着语块的形义关系在交际中的预制性、不充分透明性来展开的,对语块范围的认知过程也是基于对交际中哪些语言单位具有预制性
特征而逐步认识的。对语块习得过程的认识也是从语块的特定交际功能入手,认为语言习得者将特定语块作为一个交际过程中的信息单位整体打包后进行习得和使用。基于此,下面便从交际本质这一角度来简要分析相关研究中对语块基本性质的探讨。
示爱日语块理论发端于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早在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Miller和Selfridge就把单个信息组成的更大单位,即记忆对信息加工过程中所操作的单位,命名为“chunk”(一般译为“组块”)。随后,Miller(1956)指出人类能够通过组块加工来打破接受、处理和记忆过程中信息量限制这一瓶颈。较早从语言学角度关注这类块状信息加工单位的是Becker(1975),但对“组块”的概念有所调整。在语块理论出现之前,学界对习语等语块性质的单位就已有比较充分的认识,但显而易见的是,在交际中预制而成的单位并非只有习语,形义关系不完全透明
楚乔传主题曲
的语言单位也不是只有习语(虽然习语在这个特征上体现得至为鲜明);而且传统上对习语的研究也基本上没有从语言习得、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认识。Becker(1975)借鉴心理学组块研究的成果,突破了习语研究的局限,将作为人类记忆和储存、输出和使用的固定或半固定模式化的板块结构统称为语块,指出语块是作为一个内部不再切分的整体性组合直接进入到交际过程之中的,供交际者选择和使用。显然,这种“组块”已经强调了交际过程中语言系统内部既有单位的形义结合的固定性(即将语块看作交际中的“预制单位”),而不仅是将它作为记忆过程中经过成块切分而组织起来的信
息单位了。
在Becker等人研究的基础上,Yorio(1980)认识到在语言交际中的预制单位,除了习语,还有模块化的固定套语(routineformulas)。他认为套语也是一种预制的高度习语化的表达,常常与特定的交际情景联系在一起,如领域套语“ladiesandgentlemen”一般用于公众的演讲,礼仪套语“Mr、Mrs、Miss”等。他将习语和套语合称为“惯常形式(conventionalizedform)”。如果再进一步拓展,则自然很容易将凡是预制性的词语串都看作语块。这就进一步拓展了语块的范围,这一研究范围的变化实际上强化了语块作为预制性的交际单位这一基本性质。至于Glaser(1998)将语块命名为习语性单位,包括以往语块研究所没有涉及的专有名词、科技术语,都是这种认识的拓展。
相对而言,Nattinger&DeCarrico(1992)对语块性质的定位更加具体明确,更能体现语块的交际本质。他们从语用语言学理论出发,将这种模块化了的块状结构称之为“词汇性短语(lexicalphrase)”。他们认为语块是一些长度不同的、介于传统的词汇与句法之间的语言结构;与临时组装起来的结构相比,词汇性短语有较为固定的形式、功能以及习语性的意义。有的语块形式凝固程度较高,有的凝固度较低,具有一定的可变性,还有的语块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它们共同组成一个连续统(continuum)。同样,Lewis(1993)认为词汇与句法之间并不存在范畴上的差异,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至于Wray(1999,20
02)从形式角度出发,将一些非连续的词串也纳入语块的研究范围,则是基于语块基本性质在范围上的进一步拓展。Wray(1999)指出:语块是“由连续或不连续的词语或其他有义元素预先建构成的一组序列,它作为一个整体而被储存在记忆中,并在需要时整体提取出来,并非经由语法分析而产生”(译文参考周倞2009,有调整)。这样的扩展性理解对语块范围的认识更加全面了,具有更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而且我们也可以从中概括出鉴别语块的几条相对可操作的标准。
2.目前学界对语块交际性质的基本共识
由此可见,学界对语块的性质和范围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复杂的过程。在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的过程中,学界就语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单位其内涵在下面这些方面基本达成了共识:就其结构而言,语块是由连续或不连续的词语或其他有义元素整合而成,具有实体性、模块性;就形义关系而言,语块作为一个整体,在形义关系上具有共时上的不可分析性或较低的分析性,即形义整合性④,每个语块都有特定的语用功能;就表达系统而言,语块不是在语言交际中通过语法规则临时生成的⑤,而是早已储存在大脑中的,具有很高的预制性;就交际过程的即时加工而言,语块具有易于提取性,对学习者和交际过程而言,语块具有鲜明的整存整取特征。这是对语块基于交际性质的内涵的最基本的理解(进一步的界定我们将在下节中给出)。如果将这种认识运用到教学中来,便自然会讨论教学过程中涉及的语块类型及语块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Abney(1991)便从语言教学角度对语块系统进行了探讨,归
林晨耀纳并分析了英语中的基本语块形式,开辟了语块(组块)理论进入并服务于语言教学研究领域的新路径。
显然,语块的这些特征都决定了语块的整体义多不是由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加合得来,即语义透明性不充分。从这个角度来认识,说语块具有“构式性”特征(施春宏2013),是有其合理性的。下面我们就基于新近兴起的构式语法理论对构式(construction)性质的认知来进一步认识语块的这些特征。番茄鱼
二、从语块与构式的关系看语块的属性
从上文所概括的语块的基本内涵来看,我们发现,这种理解实际上跟当下构式语法(Con-structionGrammar)理论对“构式”内涵的理解有相当的一致之处。然而,由于构式理论和语块理论的理论基础、基本目标和处理策略并不一致,这必然使这两个概念的基本性质以及外延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些本质的差异。我们认为,如果我们从语块和构式的关系入手,在厘清两者之间关系的同时,也许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语块的根本性质及其在交际系统中的作用。
1.从语块与构式的关系看语块的构式性特征
选择支付方式前文在分析语块研究现状时已经指出,语块是形式和意义比较固定的语言单位。换句话说,语块作为
一个语言交际单位,应该是形式-意义对(form-meaningpair)。就此而言,它跟“构式”的内涵是相通的。根据构式语法的经典认识,“所谓构式,就是指这样的形式-意义对,它的形式或意义的某些方面不能完全从其组成成分或业已建立的其他构式中推导出来。”(Goldberg1995:4)即如果一个语言结构体的形式有其独立性,其意义不是其组成成分语义的简单相加,也不能从语言中已经存在的其他构式中推导出来,那么该结构体就具有构式的地位。一个语言结构体所具有的这种性质,就叫“构式性(constructionality)”。构式语法后来进一步将“形式-意义对”扩展为“形式-功能对”(form-functionpair)(Goldberg2003,2006),这里的功能包含了意义和用法。这样,凡是具有作为形式-意义∕功能配对体的语言单位,都可看作一个构式。因此,要正确认识语块的性质,首先要理清语块和构式之间的关系。学界对这两方面的研究都有所展开,但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讨论得并不充分,甚至有些认识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对语块的构式性特征,汉语学界也已有所关注。段士平(2008)和余绮川(2008)注意到要联系构式来研究语块,认为“语块的意型结合和整体编码提取特征使它很好地充当了构式这一角色”(余绮川2008)。余文指出,从构式的角度来看语块,将使“在传统语法中找不到合适位置的语块(它既不属于词法研究范围,也被排除在句法之外)在认知构式语法下找到了它合适的‘栖身之所’,而且被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但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在介绍语块理论跟相关理论之间的关系时对此有所涉及,并未具体分析语块与构式的关系。
也有学者基于对句法分析研究思路的反思而探讨了构式和语块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构式-语块”教学法(苏丹洁2010,2011;苏丹洁、陆俭明2010;陆俭明2009,2011),并据此展开了构式教学和语块教学相结合的实践,以期改进汉语句式习得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探索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基于这种理论探求的研究中对语块乃至构式这些核心概念的理解跟一般语块理论、构式理论对语块乃至构式的理解有所不同(施春宏2011)。以苏丹洁(2010)为例,该
文实际将语块看作是一个构式和内部词项之间的中介,并以存在句为例探讨“构式-语块”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从苏文的实例分析及其主张来看,该文所指的构式基本上是指句式,而且偏于句式的形式方面,认为传统二语教学中的存现句教学只是按“NP1+V着+NP2”之类的形式序列来教学;文中所指的语块则基本上是指构成特定句式的各个组成单元,侧重于受到的语义限制,如指出存现句内部的语义配置关系是:存现处所-存现方式-存现物。显然,这种认识对构式和语块的基本内涵和所指都做了重新界定。如苏文认为,词构成语块,语块组成构式。基于此,该文认为存在句的构式语块链如下(前一例转引自苏丹洁2010,后一例为自拟):
存在处所——存在方式——存在物
墙上挂着两幅地图
张三家的墙上挂着两幅最新版的世界地图
按照苏文的理解,“张三家的墙上”“挂着”和“两幅最新版的世界地图”都是语块,而且这些语块都可以根据句法的递归性做无限扩展。然而,经典的构式语法理论认为凡是具有作为形式-意义配对体的语言单位都可看作一个构式,因此从语素到词,到固定短语,到句式,甚至到篇章,都是构式;一般意义上的语块则是作为一个相对固化的信息交际单位而存在的,更偏向于具有预制性特征的结构块。就信息交际的单位而言,有限的递归性甚至没有递归性正是语块之所以称为语块的外在基本要求。“张三家的墙上”和“两幅最新版的世界地图”并非这样的交际单位,而是自由短语。实际上,苏文是将句式的有机构成成分看作语块单位,由于句式中的每个句法成分在形成句式的过程中有特定的语义限制条件,这就具有了某种“块”的特征。然而,毕竟此“块”非彼“块”。更确切地说,这里的“块”实际指的是信息结构之“组块”,而非一般理解的“语块”(作者对此也有认识)。虽然语块也是一种组块,但在当下的语言研究背景和苏文的实际阐释中,两者已经有所不同。当然,在新的理论背景和学术追求中,根据特定的需要而对若干核心概念重新界定,这是无可厚非的,只是我们不要因此而混淆了它们跟常规理解之间的差异。也许这里的“构式-语块”教学法在本质上应理解为“句式-组块”教学法。
如一般语块理论所理解的那样,本文理解的语块是作为交际中信息加工单位而存在的结构预制体,它是介于传统词和句法之间的语言结构单位。但我们更愿意将它看作一个原型范畴(prototypicalcategory),其内部形义关系的整合程度体现出原型性特征,从而导致其内部成员纷繁复杂。它不仅包括形义凝固的成语之类的习语,意义结合较松、凝固或半凝固的词语搭配,具有
特定格式的框架,还包括一些具有特定交际功能的常用套语等。由前文论述可知,一般理解的语块是一种多词结构,但与普通短语不同的是,它的形式和意义相对固定,在交际中被看作一个具有整体性的交际单位。绝大部分语块的整体意义不等于各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如各种习语性语块。但也有一些语块整体意义基本上可以从构成成分的意义推断而来,如“阳光-明媚”这样的配伍词、“(因为)……所以……”这样的关联词语都在不少文献中被当作语块,我们基于语块原型性特征的认识,也把它们看作语块,但当作相对边缘的语块。即,有的语块语义是不透明的,而有的语块语义虽然有一定的透明度,但经常搭配在一起,在交际中作为一个特定的交际单位来使用,固定化倾向明显,因而也就有“块”的特征。这是由语块的原型性性质所决定的。
根据一般语块理论的解释,语块是预制于记忆系统中的,交际者在特定的交际场合整体提取语块,再根据表达需要进行组合加工。这既保证了这种单位在交际过程中语义的完整又

本文发布于:2023-06-29 09:48: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0655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语块   构式   交际   研究   语言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