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批评视角解读弗罗斯特的《荒野》

更新时间:2023-06-29 03:52:16 阅读: 评论:0

从新批评视角解读弗罗斯特的《荒野》
作者:周倩倩发际线m型
来源:《文学教育学生评语简短30字·中旬版》2019年第10一笑倾城吉他谱
        内容摘要:《荒野》是一首表达孤独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眼前冬季荒野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忧郁气氛。新批评认为文学批评应该立足于作品本身,对文本分析尤其是诗歌品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资阐释诗中独特的意象以及写作特色。本文从新批评视角出发,通过对文
本的细读来探寻诗歌的韵律、意象及其隐喻,进一步剖析诗歌语言的悖论和张力,一窥作品在矛盾冲突中形成的具有张力的整体结构,探讨诗的审美意境。
        关键词:《荒野》 罗伯特·创新社会弗罗斯特 新批评驱蚊虫的植物 细读法
        “新批评20世纪20年代发源于英国,30年代发展于美国,4050年代在美国盛极一时。新批评致力于探寻文学的本质,建立起系统的阅读理论和研究范式,在文艺理论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关注语言的文学性以及语言的情感表达,注重对文本尤其是诗歌的细读,强调通过仔细阅读来研究一部文学作品,为文本分析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方法细读法。这就要求读者阅读时注重文本中的韵律、意象等元素,进而理解作品整体的文学意义。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极具声望的现代美国田园诗人,人们谈起他的诗歌,通常会提起《未选择的路》、《雪夜林边小驻》、《摘苹果后》和《补墙》这些著名的诗歌,大多数研究也是透过这些著名诗歌探索弗罗斯特的艺术表达方法或者对世界的态度。他的诗大多都以田园生活为主题,《荒野》是为数不多的有阴郁气氛和黑色基调的诗歌。本文将从新批评的角度,通过文本细读来讨论少有人涉足的小诗《荒野》,探讨诗中的奇妙韻律、意
象联合及其隐喻、悖论和张力,进而研究整首诗歌如何形成具有张力的整体结构。因小诗内容简短,文章又以细读法作为研究方法,现将弗罗斯特(1969)小诗《荒野》(Dert Places)原文内容呈现如下:
翩迁        Snow falling and night falling fast相书 oh fast/In a field I looked into going past/And the ground almost covered smooth in snow/But a few weeds and stubble showing last//The woods around it have it—it is theirs/All animals are smothered in their lairs/I am too abnt-spirited to count/The loneliness includes me unawares//And lonely as it is that loneliness/Will be more lonely ere it will be less—/A blanker whiteness of benighted snow/With no expression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nothing to express//They cannot scare me with their empty spaces/Between stars—on stars where no human race is/I have it in me so much nearer home/To scare mylf with my own dert places.

本文发布于:2023-06-29 03:52: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0636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诗歌   研究   文本   荒野   语言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