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LAN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第37卷第1期
Vul. 37 Nu. 1
2021年2月
Feb. 2021
隐喻视角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三个英译本对比分析
章苏敏,郭滨
(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湖南 长沙412128)
[摘要]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诗歌中大量使用隐喻,以此来增强诗歌的表达和阐释,形象生动
地表达情感。 翻译诗歌时正确把握隐喻,能有效帮助目的语读者解读诗歌,领会诗歌的真正內涵。本文运用隐喻理论对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从意境、风格、情感等多方面分析三个英译本不同的翻译效果,以求促
进诗歌的认知翻译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隐喻;《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英译本;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503(202 2 01 ■0113心 [收稿日期]2020 -10 - 26
—、弓I 言
隐喻无处不在。它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诗歌
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化,隐喻与诗歌紧密联 系。意象是诗歌的一大特征,而对于意象,隐喻是不 可或缺的,隐喻在诗词中一般可作为象征、双关的修
辞手段出现⑴。在诗歌英译的过程中,一般是按照诗 歌原文的字面意思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但诗歌所传 达的并不仅是字面的意思,而有时是通过具体的意象 构成的画面表达作者的感情,所以翻译时,译者要理
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所蕴含的隐喻,使用恰当的 翻译策略,将诗歌中的隐喻有效表现出来。本文运用 隐喻理论对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三个 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英译本具体意象的翻译,
译本是否表达原文意境与作者情感,以及所产生的不 同翻译效果,对古诗词的认知翻译和传播中华文化有 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隐喻与诗歌
人们对隐喻的最初认识是一种修辞现象,而后在世界上最难的题
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语言学中发展成为一种认知现象。Lakoff 和JoUnson 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隐喻无处不在,隐
喻的实质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另一类事物⑵。他 们将隐喻分成为三大类:一是结构性隐喻;二是方位新年快乐图片
性隐喻;三是本体性隐喻。从不同角度隐喻有不同的 分类。隐喻存在于语言、行为和思想中,任何语言都
是隐喻性的,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现象,例如“钉 子户”是像钉子一样坚硬的人家2蛙泳”是像青蛙一
样游泳,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中的绿水青山就像金子和银子一样是宝贵的财
根艺富。隐喻是通过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本
体与喻体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它们具有相似的特征,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所表达的事 物⑻。隐喻在诗歌中被普遍应用。在诗歌中,诗人运
用隐喻传递内心感受,通过意象来创造意境、传达思
怎么练劈叉
想、表达感情⑷。
在诗歌翻译中译者应该从隐喻的角度出发重视 意象的翻译,结合中西文化差异,将诗歌的真正内涵
有效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隐喻和翻译的结合研究 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三、隐喻视角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三个
英译本分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由唐代诗人李商隐 所创作的一首至死不渝的爱情诗,其中蕴含了真切的
情感,具有婉转美。诗人以丰富的文学素养与对意境 的表现手段展现他的创造性。
本文以林健民、卓振英和许渊冲三个英译本进行 对比分析,分析三个译本中译者对意象的翻译,对原
文的不同解读,分析译本是否传达原诗的意境、原诗
的风格和诗人的内心情感。
An Untitled Poem (林健民译)
'Tis excitedly undearaaie te meet as well as te depart ,
Easterly wind weaVexs while Vi kinds of Oowers faded ; Spring sildworm died after b exUed fibre paUnctioos,
A candle turas te ashes when sUedding of tears dries up ; LooUing at morning mirrnr I wor? my temple is changed.
Humming ver at night moonlight appeared te be chby ;
As the legexda? Mouut Pexglal is/' S far from my place , I ashed the blue bird te convey you my kindest reyvds.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毛泽东诗词中隐喻的认知翻译研究”(项目编号:19YBA29)。
[作者简介]章苏敏(1767 -),女,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与认知翻译研究;郭滨
(1777 -),女,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与认知翻译研究。
44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37卷
A Titleless Poem(卓振英译)
'Tis hark for us h meet,but paratiou's harkor stiC.
毛尖怎么泡Weec breezcs languish,fall and wither alt the aowers wilt.
TO c sildworm ceas aoi i spin her threan befory she-sdean;
Unless burd1i ashes ongless tears a cangle'St sheb.
At dawn the mirror may betray your drean of aoing hair;
ReciCng poems at night i feet the moou's chili ic the air.
As Mouui Penalat is not very long a distance away,
TOc BUchbira may bc kind enough h you frequect,t pray!
To One Unnameb(许渊冲译)
ti's difficalt for us h meet and hark h part;
TOc east wind is too wei h revive dean.
Spring sild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d from lovesich heart,
And candles bp1whec burneb up have no tears to sheb.
蓝天碧云At dawn t'm grieveb to thing your mirroreb hair turns grey;
At night you would feci cold while t croou by mooulighu
To the three fairy moanthns it's not a loug way.
Would the blpc birk oft U u to e you ou the height t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丰富的隐喻表达诗人离别的痛苦和相思之情。首先标题“无题”蕴含隐喻,一代表诗人的情感,二代表诗人痛苦忧愁的程度。三位译者都用具体的概念表达了诗人抽象的情感,林译和卓译采用直译法,翻译成名词短语,重心在“poem”,分别用了"untithd"和"tmeless"来修饰。情感色彩并未明确彰显。而许译“To One Unnamed”则具体指出了这首诗的目的性,写给某人,寄相思于某人,但又有含蓄、遮掩之感。
第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主要是描绘不幸的爱情和主人公对爱情的痛苦追求,其中两个“难”字象征相见困难和离别痛苦,林译为"excitedly unbearanie”,用同一词修饰"meet"和“deeak”,没有体现两个难的不同意义;卓译为“hard”和“harder”,区分了两个“难”字,并且有所比较;许译为“difficaV”和“hard”,也有区别,但并未体现“难”的不同程度。“东风无力百花残”中“东风”是个汉语词汇,该意象内涵丰富。比
如,东方刮来的风、天长路远,难以与亲人相见等等,在该诗句中它是温暖的春风,林译为“easterly wind”,许译为“the east wind”,都保留了原诗的意象,用"weaken,fade"和"weak,dead"体现了东风无力的特点,许译中"wean,revive”创造了东风无力不能复苏百花的景象。此诗句用东风未使百花开放而是百花凋谢表达天长路远,心恋的人难以相见。而卓译为"breeze”是不符的,因为“breeze”是微风的意思,没有体现东风,虽使用“languish-将东风拟人化,但并未能表现出“东风无力”。“fall and wither”真实再现花落的状态,但未体现唤醒之意。对于这一句诗句的翻译,林健民先生的译文有原诗的意象,但未表达相见的困难和离别的痛苦,不符合原诗的意境;卓振英先生的译文重复使用“hard”,表达“难”的不同程度,但形式与原诗不一致,未体现原诗意境;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保留了原诗的意象,表达了原文的意境,传达了诗人的情感。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思”是谐音,表示相思,这一句诗人用"春蚕”象征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像春蚕吐丝一样一直到死。“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灰”代表心碎,表达与对方离别的心碎,这一句诗人用“蜡炬”比喻自己的思念不止像蜡烛烧成灰蜡泪为止,此联寄情于具体的事物春蚕和蜡炬,一语双关2表达主人公对爱情的眷念和离别的痛苦之情2将等待过程中内心复杂的情感具体化,有失望、痛苦、思念和追求,形象更加丰富。谐音和双关其实也是一种隐喻表达。这句诗中,林和卓的译文采用直译的方法只在形式上与原诗一致,表达了原诗的字面意思,虽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述中有"shed tears"表示痛苦之意,但只用"shkna silkworm Uead”"candte ash"事物的自然现象难以表达恋人间的相
思之情,与原诗的意境有一定差异;而许的译文中,使用了“lovesich heak""silk"与"kvesick”谐音,具体地体现了对对方的相思之情,在原文的基础上表现诗歌的意境,明确译出诗中一语双关的含义,既在形式、音韵上与原诗一致,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形似意近,从而更能使读者理解。
颈联描绘了一幅女子照镜忧愁思念图,“晓镜但愁云鬓改”是女子清晨照镜子看到自己面目憔悴,表现她因思念之深而痛苦折磨,夜不能寐的愁苦,生动描写了女子的内心活动2应觉月光寒”是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因思念而夜不能眠,一想到就感觉夜晚孤独、月光寒冷,自己的心境也变得凄凉。“应”字是想到的语气,表示这是自己对对方的想象,也体现了她对对方的了解和想念。这句采用通感隐喻。视觉、听觉和触觉交融,愁、改、吟、寒,将孤独的夜晚,相思之苦溢于言表。林的译文中,这句诗的两个动词用法一致表示说话者是一个女子,而且用“temple C changed"和"moonlight appeared to be chilly表示云鬓改和月光寒,只是在陈述这两个动作,表达不太恰当;卓的译文中,虽然有“you”,但说话者仍为一人,他用"your drean of aying hair"和"feet the moon's chill in the air”表示的是一个人感觉月光的阴冷,而不是担忧害怕对方的头发表白,与原诗的意义不符;而许的译文中有“I”和“yon”两个人,想到你感觉心冷痛苦,乃至我看到自己的头发都已变白,他用"haC turns grey”和“feet cid”更贴切原诗的意境,体现了自己更加思念对方,更加渴望对爱情的追求。
第1期章苏敏等:隐喻视角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三个英译本对比分析117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运用典故“蓬山”和“青鸟”比喻对方居住的处所和恋人间传递的使者,通过具体事物希望与对方相见,而不再需要忍受离别的痛苦,虽然知道希望渺茫,但是痛苦的等待和思念还在继续,这句诗表明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把握“青鸟”和“蓬山”的隐喻涵义对于此句的正确翻译尤为重要。林翻译成“Mount PeagUi”和“bue bird-,蓬山用的音译,若不加注解释,目的语读者很难理解此山表达的隐喻意义,单纯音译与意境不符。“bue bird”是西方传说中的鸟,翻译很贴切,但这一句整体只陈述青鸟帮我传递消息,未体现我迫切希望的心情;卓翻译成"Mount Penglad'和“Blach-bird”,也是用的音译,"bUchkird”不符合西方的文化,读者理解会有偏差,整句诗与原诗不符,但"freuneat”和“pray”表现了女子抱有渺茫希望的感情;许翻译为"three fairy mountains”和"blue bird”,"three fairy mountains”是西方的仙境,翻译对原诗的含义作出了正确的理解,而且"on the height"体现蓬山在高处无路可去,只能青鸟替我探看你与前一句意境相连,感叹句式表达我的感情,更容易使目的语读者理解诗句。
对《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三个英译本分析表明诗歌翻译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准确,正确把握诗歌中意象隐喻意义,发挥译者的主观创造性,运用中英语言的差异,既译出汉语诗歌意象的模糊美,又表达译语体现的逻辑美,实现诗歌意象翻译的差异对等⑸0隐喻视角下翻译诗歌,这一认知途径使读者更易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结语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经典,唐诗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刻的意义。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也是一种诗歌的评价方式,诗歌中运用意象表现其隐喻意义,从而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隐喻与诗歌翻译密切联系,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原文的语言,又要符合读者的理解,将诗人的内心感情传递给读者,使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诗歌。诗歌翻译首先要传达出原作的形式、韵律,准确地翻译意象来展现诗歌的意境,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同时,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原文的基础上再创造翻译,读者能够理解原文,体会诗人的真情实感。隐喻在诗歌翻译中通过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准确地转译为目的语,因此,关于隐喻与诗歌翻译的研究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跨文化融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全功.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语篇隐喻及其英译研究[J]中国文化研究,2020,(1);157-175.
[2]夏日光,周楠.概念整合理论对《无题》中隐喻的阐释[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9):59-62.
[3]喻晶晶.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英译——以李商隐《无题诗》的英译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5):63-66.
[4]俞秀红.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古诗词中隐喻形式研究[J].语文建设,208,(35):95-96.
[5]章国军.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诗歌的意象翻译——以
杏仁油李商隐诗歌中的“蜡烛”意象为例[J].外国语文,2011,(4)H -81.
[责任编辑:白彩霞]
(上接第112页)
四、结语
翻译适应选择论对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具有指导意义。译者在处理译文时,在语言维上应适应并贴近译语文化的语言特点,不能硬套中文的语言特点强行输入到译文;在文化维上应重视文化内涵的传递,而不是简单地复制表面的文化意象,宜采取意译方式。在交际维上应注重交际意图的体现,契合目标读者的表达习惯。由此看出译者在处理译文时,通过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上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期形成“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
[参考文献]翻译,2008,(2).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39.
[3]王立松,胡庚申.从译文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J].外语教学,2006,(4).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0
[5]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
[责任编辑:白彩霞]
[1]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