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第3期丽水学院学报2006年6月Vol.28 No.3JOURNAL OF L ISHUI UNIVERSIT Y J un.2006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心理学思想漫谈Ξ
赵 雷
(温州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浙江温州 325200)
摘要:全文主要就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心理学思想予以初步研究和探讨,涉及的问题有音乐产生的心理机制、音乐欣赏的心理境界、音乐与人格、音乐与情绪、音乐与意志、音乐与心理健康、音乐与品德修养、音乐与国民心态等八个方面。
关键词:春秋;战国;音乐心理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49(2006)03-0098-03
A Probe into Psychological Musical Thinking in the
Periods of Spring and Autumn as w ell as W arring Time
Zhao Lei
(College of Elemantary Educution,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Zhejiang3252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sychological musical thinking in the periods of Spring and Autumn as well as Warring Time in China.Eight respects,including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produced in music,psy2 chological state of music appreciation,music and personality,music and feeling,music and will,music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etc.are concerned in it.
K ey w ords:Spring and Autumn Periods;Warring Periods;musical psychology;thinking
千百年来,音乐作为中国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直接参与了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统治者用它维护自己的统治;文人用它聊以自慰;僧人用它作为弘法的舟楫;而百姓则视它如生命。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许多思想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对中国音乐文化方面的发展也有着不可泯灭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公元前221)是中国历史上音乐文化极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这时期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相当发展,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诸子百家都重视音乐问题。许多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公孙尼子、庄子等,在音乐观上各抒己见,对音乐的论述十分丰
富,涉及到音乐的产生(“物动心感”论)、儒家的礼乐思想、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等领域。
其中音乐心理学思想十分丰富,主要内容有:音乐产生的心理机制,音乐欣赏的心理境界,音乐与人格,音乐与情绪,音乐与意志,音乐与品德修养,音乐与心理健康以及音乐与国民心态等,本文现就这些问题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音乐产生的心理机制
音乐是怎么产生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看来,音乐的产生是因为“人心之感于物而动”的结果。公孙尼子在《乐记・乐本篇》中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斯芬克司
Ξ收稿日期:2005-10-08
毕业季的歌 作者简介:赵 雷(1958- ),男,浙江温州人,高级讲师。
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是我国最早对音乐的产生过程中心、物关系的理论概括。它指出了诗歌、音乐表现感情的特征,否定了当时在音乐起源上模拟自然、来自阴阳的观点,具有唯物论的认识因素。现代行为心理学家认为,一切心理现象都来自“反射”,如果把音乐视作一种心理现象,那么它就是对外物刺激的“反射”,即“感于物而动”。所以,公孙尼子的观点准确地概括了音乐产生的心理机制。此外荀子在《乐论篇》、
《富国篇》中也阐述了类似的观点。
二、音乐欣赏的心理境界
关于音乐欣赏的心理境界,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和公孙尼子等多有论述。但儒家与道家之观点颇有不同,儒家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通过欣赏音乐来陶情冶性,是一种世俗的境界;而道家的庄子则重视音乐的超尘脱俗,主张通过欣赏音乐回归自然,是一种超世俗的自然境界;而墨子和老子则反对音乐,反对一切享乐,墨子主张“非乐”,认为“作乐是不对的”。老子在音乐思想上提出了“大音希声”,在他看来,“盛大之乐应是无声的”。反对声、色、味的人生三大“欲”。墨子和老子的观点是“禁欲主义”世界观反映,显然对音乐文化的发展是不利的。
相比之下,庄子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他认为欣赏音乐的最高心理境界就是“天人合一”。他在《庄子・天运篇》写道: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帝曰:“女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女故惧也。吾又奏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
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却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予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及至委蛇,女委蛇,故怠。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徒,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
工作作风不实
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乐也者,始于惧,惧故崇。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惧也。”
黄帝在广阔的洞庭之野,为北门成演奏《感池》音乐,一连演奏了三遍,第一遍,北门成听了“惧”,第二遍“怠”,第三遍“惑”。怎么会出现这三种反应呢?可以解释为:至乐是与天地万物,阴阳四时,人伦自然相互呼应,相互转化的。当中变化无常,“其卒无尾,其始无首。”第一遍听的时候,掌握不住这种变化,“不一可待,女故惧也”;听第二遍的时候,听者随着声音化去,“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听第三遍的时候,则完全是听之以“自然之命”,“流行散徒,不主常声”。这时,“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达到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道”的境界。原文中的“惑”和“愚”并不是“迷惑”或“愚笨”,而是“忘我”境界。庄子“天人合一”的观点对历代音乐文化的影响甚大。美国现代心理学家
马斯洛将艺术欣赏的最高心理境界称作“高峰体验”。所谓“高峰体验”,也就是“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境界。这也更进一步证实庄子的先见之明。
三、音乐与人格
心理学将人格变称作个性,由于视角不同,人们对人格的分类也各有差别。如孔子就从两个视角对人格进行分类,一是将人格分为君子和小人,二是又将人格分为狂者、狷者和中行者。关于音乐与人格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提出了这样几个观点:
1.君子好“雅乐”,小人好“淫声”。“雅乐”主要指“雅颂之声”,“淫乐”主要指“郑卫之音”。因为“雅颂之声”使人意志广大,君子好之;郑卫之音使人意志消靡,君子弃之。孔子就说:“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篇》)。“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也。”(《论语・阳货篇》)。荀子也说:“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荀子・乐论》)。公孙尼子《乐记・乐象篇》中也写道:“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声,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筲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时之和,以著万物之理。”荀子和公孙尼子主要代表的是儒家学派的观点。
2.不同人格者宜歌不同的乐曲。在《乐记・师乙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贡见师乙而问焉,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师乙曰:‘乙贱工也,何足以问所宜。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焉。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且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
99
第3期 赵 雷: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心理学思想漫谈
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师乙是当时的大音乐家,他将人格划分为六种,每一种人格都适宜于歌唱相应类别的歌曲。
3.音乐影响人格的形成。人格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或者说遗传和环境(包括教育)的“合金”。这已是现代心理学公认的结论。音乐便是后天或环境因素的一个方面。对此,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也有清晰的认识。如公孙尼子《乐记》中就写道:“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屡断。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临事而屡断,勇也;风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熟能保此?”这表明,这一时期思想家能够以辩证的方法看待音乐与性格的相互关系。
四、音乐与情绪(情感)
由于音乐产生的心理机制即是“人心感于物而动”,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关于音乐与情绪(情感)的关系的论述也颇多。归纳以下三个方面:
1.音乐是情绪(情感)的外化。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认为:人皆有七情,即“喜、怒、哀、乐、爱、恶、欲”,而音乐就是这些情绪(情感)变化的表现形式。如荀子曾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是矣。”(《荀子・乐论》)这里的“性术之变”即是指内在的思想情感的变化。《乐记》中也写道:“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乐本篇》)“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穷本知变,乐之情也。”(《乐本篇》)“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穷本知变,乐之情也。”(《乐情篇》)“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乐化篇》)这些论述的中心观点就是音乐是人的内在情绪(情感)的表现。
2.情绪(情感)状态不同,其声音也有相应的变化。对此,《乐记》有精辟的论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直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口单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乐记・乐本篇》)“哀”、“乐”、
“喜”、
“怒”、“敬”、“爱”六种情绪(情感)状态,其声音也相应变化。考录专题网站
3.不同的音乐唤起欣赏者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在这方面,荀子和公孙尼子都有论述。荀子说:“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而行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轴,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韵》歌《武》,使人之心庄。”(《荀子・乐论篇》),公孙尼子在《乐记》中也写道:“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口单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乐,
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乐记・乐言管》)这些论述虽不象现代心理学那样系统,但已十分全面地概括了音乐与情绪(情感)的一致性。
此外,道家的老子认为“五音令人耳聋”,扰乱人的情绪(情感)和心智,应当取消音乐。老子的这一观点不仅偏颇,而且错误,应当摒弃。
老北京面茶五、音乐与意志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认为,高雅的音乐,强化人的意志;而低级的音乐,往往腐蚀人的意志。前者
惊蛰是什么季节
春心如雅颂之声,后者如郑卫之音。荀子认为:“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广大。”(《荀子・乐论篇》)《乐记》也有同一观点。《乐记》还进一步指出:“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骄志。此四声,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不用也。”现在看来,靡靡之音,的确使人意志消靡。古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就是最好的写照。
六、音乐与品德修养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基于“音乐之人人心也深,其化人也速”的特点,强调通过雅乐来提高人的品德。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欣赏雅乐,使人“心平德和”。《诗经》有言:“既平且和,依我磬声。”(《商颂・那》)《左传》中写道:“声亦如味……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左传・昭公二十年》)《乐记》中也写道:“礼乐不可斯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乐记・乐化篇》)从现在的观点来看,欣赏高雅的音乐,如《高山流水》等,的确使人心灵澄静,杂念消除,提高人的道德情操。二是音乐具有“同人心”,“和人心”的作用。即通过音乐使人和睦相处。对此,公孙尼子和荀子有过大致相同的论述。《乐记》中写道:“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相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可见,雅乐不仅使个人心平德和,还使人与人彼此之间心平气和,因此孟子主张国君“与民同乐”。三是音乐家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家,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必须努力提高自身
的品德修养。对此,《乐记》中写道:“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乐情篇》)“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乐情篇》)也就是说,只有品德修养达到相当的高度,其音乐水平才会有相应的提高。
七、音乐与心理健康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已认识(下转第119页)
001丽水学院学报 2006年
作文的优秀作品)、“随心随笔”(选登课外练笔的优秀篇章)、
“是是非非・同舟共济”(发扬民主作风,谈论班级建设)等栏目,让学生自由撰稿。
(3)开展剪报活动。每个学生准备一本大小为A4的剪报内容粘贴本,自设栏目,自选内容,每月每人编辑一本有个性的剪报专集,并相互交流。剪报材料可以利用班内同学订的《作文评点报》、
《中国青年报》、
《语文报》、
《中学语文学习报》等。当然,每份报纸都必须读后方可用来作为剪报材料。对于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都给予一定的奖励,并评出各项的一、二、三等奖。
六、美化教室环境
教室环境布置要保证科学性,在教室布置的过程中,每一张装饰画、每一条标语、每一个细节都要慎重考虑,使教室内外充满一种整洁、舒适、宁静、典雅、和谐的书香气氛,形成一个美好的求学场景,给班级学风建设提供有利的环境。还可以发挥黑板提示语的作用,选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名言、学生感言等,每天由一人负责写在黑板的一侧。如:我今天微笑了吗?今天我有新目标了吗?今天我和别人分享过什么吗?今天我愉快并愉悦吗?可以犯错误,那是我们学习的途径。要成功就得听指挥。试着沟通一下。你有知心朋友吗?自己是最好的老师。态度决定一切。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此外,班主任还可以经常联合各科任课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组织各种兴趣活动。这有利于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班集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精神,增添学习生活的志趣,开拓思维和扩大视野,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浓郁的班级学风氛围。而班主任作为教师群体的主导,其人格美、行为美、仪表美都会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对班级学风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班级学风建设中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期望,并一如既往地落实、执行。同时,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使学生有一个学习的榜样。
(上接第100页) 到音乐对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荀子认为人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如果这“七情”得不到正常的宣导,人就会心理异常,导致混乱。所以,先王通过音乐宣导人的情绪(情感),以保持人心的和顺。荀子说:“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则天下顺。”现代心理学认为,情绪(情感)的压抑,往往造成“情结”,“情结”得不到解决,就会造成心理异常。如果情绪(情感)得不到及时的宣导,就会出现由于情绪(情感)问题而引起心理异常。这表明,荀子的观点是相当正确的。相比之下,荀子之后,如宋代的程朱理学所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等却实在是有些过份愚腐和违反人性。
八、音乐与国民心态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不仅论述音乐与个体心理的关系,还论及了音乐与群体心理,即国民心态的关系。《乐记》中写道:“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就是说,通过音乐,可以了解国民心态,通过国民心态,可以识别国家政治的清廉还是腐败,光明还是黑暗,昌盛还是败亡。这一点也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真知灼见。
电脑怎么更新总的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音乐心理学思想不仅涉及的问题广,而且有许多深刻正确的观点。这些思想,对春秋、战国时期以后的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辉。
911
第3期 赵红霞:浅谈初中班级学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