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500字(十四篇)

更新时间:2023-06-24 08:47:00 阅读: 评论:0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500字篇一

对于文章中提到的贴近我们学生教育的观点,联系我的教育实践,我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关于“主体性”神话。

佐藤学先生说“要看到教室里的风景,就要看到课堂中主体性的发挥。”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就像在我们学校的活动中,学生的兴趣、需要始终是我们教师最关注的。但考察当前的学生教育实践,教育活动的主体问题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主要表现是:不少教师仍然以教育活动“主宰”者的身份出现,与孩子不是朋友关系、知心人的关系,而多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仍然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学习活动中与孩子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多是“我说-你听”的关系、“我要求-你来做”的关系;在教育、教学目标达成上,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不是根据孩子的需求去确立标准,而是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发展,等等。上述种种,突出地反映为孩子还没有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更没有成为发展的主体。

二、关于课堂中的倾听习惯。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活动中,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的效果也是不全面的。课堂常规的养成也是极其重要的部分。而倾听习惯正是体现一个班级常规好坏的重要点。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听”,“听”是孩子直接获得信息的最为重要的实践,并且“听”与语言是同时产生的,一个人语言的习得和运用能力的提高,首先从“听”开始。《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这实际上就是说从小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的语言交流奠定基础。倾听就是细心地听取别人说话。因为有效的倾听能帮助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触类旁通,萌发灵感。

三、改变教育从改变自身开始。

佐藤学先生以他丰富的经验、执着的追求和获得的成功提醒了我们,要改变教育,必须从改变自身开始。在落实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任何好的教育思想都必须首先由教师吸收、掌握并且转化为教师自身的理念,然后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策略和教育行为。高素质的学生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教师要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孩子,以优秀的才能教育孩子,用优秀的教育方法吸引孩子,以真挚的爱感染孩子,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孩子。因此,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它就像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深入人心,改变了一些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为我们的现代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

带着好奇和收获我读完了这本书,而扎根在我心中的却是佐藤学先生的这种钻研务实的精神,它深深的鼓舞着我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500字篇二

最近我读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乍听这一书名,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轰轰烈烈”、“血腥”、“战争”等这些词汇,心想难道是因为庆祝建党90周年,要求多读一些有关革命历史的书。拿到此书,认真读来,实感惭愧。《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在考察了日本各地不少不同类型的学校后写下的,主要介绍了日本的学校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引发一场教室里的教和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创造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室里的交流;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此书论述了许多新的观点,更多的是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在积极推进“课改”的今天阅读本书,真是受益非浅。

对于文章中提到的贴近我们学生教育的观点,联系我的教育实践,我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关于“主体性”神话。

佐藤学先生说“要看到教室里的风景,就要看到课堂中主体性的发挥。”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就像在我们学校的活动中,学生的兴趣、需要始终是我们教师最关注的。但考察当前的学生教育实践,教育活动的主体问题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主要表现是:不少教师仍然以教育活动“主宰”者的身份出现,与孩子不是朋友关系、知心人的关系,而多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仍然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学习活动中与孩子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多是“我说-你听”的关系、“我要求-你来做”的关系;在教育、教学目标达成上,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不是根据孩子的需求去确立标准,而是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发展,等等。上述种种,突出地反映为孩子还没有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更没有成为发展的主体。

二、关于课堂中的倾听习惯。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活动中,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的效果也是不全面的。课堂常规的养成也是极其重要的部分。而倾听习惯正是体现一个班级常规好坏的重要点。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听”,“听”是孩子直接获得信息的最为重要的实践,并且“听”与语言是同时产生的,一个人语言的习得和运用能力的提高,首先从“听”开始。《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这实际上就是说从小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的语言交流奠定基础。倾听就是细心地听取别人说话。因为有效的倾听能帮助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触类旁通,萌发灵感。

三、改变教育从改变自身开始。

佐藤学先生以他丰富的经验、执着的追求和获得的成功提醒了我们,要改变教育,必须从改变自身开始。在落实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任何好的教育思想都必须首先由教师吸收、掌握并且转化为教师自身的理念,然后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策略和教育行为。高素质的学生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教师要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孩子,以优秀的才能教育孩子,用优秀的教育方法吸引孩子,以真挚的爱感染孩子,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孩子。因此,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它就像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深入人心,改变了一些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为我们的现代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

带着好奇和收获我读完了这本书,而扎根在我心中的却是佐藤学先生的这种钻研务实的精神,它深深的鼓舞着我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500字篇三

好的教育书,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应该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静悄悄的革命》正是这样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该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的大名虽然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但当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的作风让我油然而生了钦佩之情。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颇有启示。“跨越国界相互学习”,这是作者和译者的希望,也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

一、倾听比发言更重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72页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27 页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小朋友回答。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解放军驻守一个小岛,好象说到他们每天会给岛上的树浇水等等,集体情节记不清了。只记得老师要我们描述解放军叔叔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有好几个同学的发言都与老师预想的相差甚远,于是老师责怪我们不专心、不动脑筋,还一个劲得让我们再想“标准答案”。当时教室里一片寂静,真的是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最后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你来说说。”我从牙缝里小心翼翼地挤出了几个字:“说明解放军叔叔爱小岛就象爱自己的家一样。”老师一听来了劲:“用四个字来说。”“爱岛如家。”老师这才满意得笑了,教室里传出同学们如释重负的叹息声,教学才得以进行下去。我无意于谴责我老师的言行,只想说明如果我们一味的要求孩子们按我们预想的结果回答,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孩子发言的态度,认真地听取每个孩子的发言并做出敏感地应对,慎重地选用每个孩子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孩子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小朋友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你给大家讲故事或者回答问题时,最希望别的小朋友怎么做呢?他们说:“别的小朋友要听我讲话。”“大家要仔细听。”于是我告诉他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对别人的尊重,我们都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别的小朋友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仔细听。”当小朋友回答问题时,我会用眼神、手势等内肢体语言,提醒其他孩子仔细倾听,有时会给其他孩子布置任务“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讲得很好呢?”这样一来,他们听起来就比较认真了。

过了暑假,我班上的孩子们就要成为大班的哥哥姐姐了,我会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自己也要注意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机和教育信息。尽可能地创造“润泽”的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

二、积极参加公开研讨

虽说只要把日常上课的情况如实地呈现出来就行了,但是随着公开研讨会日期的临近,每个教师多少都会有点担心。授课是不可能完美无缺的,无论是怎样出色的公开课,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何况,在某些人看来是精彩的课,换了别的参观者,评价可能正相反。因为参观者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是不同的,对授课情况的评价当然也就千差万别。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上公路开课的教师的胆怯、不安有与日俱增的倾向。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87 页

刚走出校门的时候,对公开教学没有惧怕的情绪,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随着从教时间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公开研讨似乎越来越害怕,常常紧张得睡不着觉,头脑中一片空白。在佐藤学教授看来,为什么教师们都一丝不让地死按住门把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教师的文化,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同样的,也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第二个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研讨往往是集中在评价课的好坏上,加上评课人又带着各自的标准和立场,这使得教师们陷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恐慌之中。

我想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我认为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当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别人百分之百的肯定。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有时在设计活动时,甚至会考虑“如果这样做,别人会说。”但是经过许多次公开教学,我发现自己最大的进步就是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会注意细节方面。

经过佐藤学先生的教诲,我明白了“只要平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地培育他们的学习方法,那么根本不需要害怕。就算当天的授课以失败而告终了,我们要传递的信息也传递出去了。”在听取别人的公开教学时,我们应该抱着“无论从哪次活动我们都能学习到什么”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后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孩子中间,这样才不至于只看得到教师的“表现”,被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束缚住自己的眼睛。分享和谈论活动中的乐趣和困难,进一步地形成同事间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从研讨会上获得乐趣和收益,不会再对公开课感到惧怕,甚至会要求开放日常的课堂。

三、迈向“学习共同体”

我觉得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一点就是,书中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发展,也关注了教师的发展。这么多年来,学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但我们多么希望在这洪亮的声音中也能听到关注教师的声音,千万别让教师成为教育的“弱势群体”。

所以,佐藤学教授在本书中提出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学校不仅要成为“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而且也要成为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们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成为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的确,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她是全社会的事,学校、教师只有和家长、社区、社会联系起来,教育的天地才会更广阔。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家长的参与面真广,不仅有家长授课,更多的是家长协助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家长不仅参与自己孩子的班级的教学协助,还参与其他班级的教学协助。这样一来,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参与就不仅仅是站在个人的立场,而是真正站在促进学校发展的角度。我们现在也非常强调与家长、社区的联系。记得有一次我邀请了家长来给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工作,重点请几个家长做了准备,他们带了图片、照片等资料,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解,虽然那些家长的教育方法远不及老师,但孩子们却听得非常认真。教育本就应该是多样化的,孩子可以从家长那里学到老师那儿学不到的东西。我们还利用一些传统节日邀请家长一起来和孩子们开展亲子活动,了解民族文化,加深亲子间的情感。我园的课题是“科技小制作”,在实践中,我们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探索。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准备活动材料,并将幼儿的制作进行展示,请孩子们回家介绍自己如何制作的,其中蕴含着什么秘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但是我园的家长多是经商的,颇有经济头脑,对孩子教育的关注程度还是不够的,在某些活动中,来园的基本是爷爷奶奶级的人物,爸爸妈妈总以自己“忙”为借口。在新的学期,我会加强和他们的沟通联系,逐步把他们“吸引”到教育教学之中,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迈向“学习共同体”而努力。

“‘勉强’是不断地以结束为标志来划分、区别学校中学习的进程的,而‘学习’却是不断地准备新的开始,如‘没有终结的故事’一样。”

我将以佐藤学先生的这句话为精神动力,不断追求新的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一起收获。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500字篇四

好的教育书,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应该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静悄悄的革命》正是这样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该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的大名虽然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但当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的作风让我油然而生了钦佩之情。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颇有启示。“跨越国界相互学习”,这是作者和译者的希望,也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

一、倾听比发言更重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72页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27 页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小朋友回答。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解放军驻守一个小岛,好象说到他们每天会给岛上的树浇水等等,集体情节记不清了。只记得老师要我们描述解放军叔叔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有好几个同学的发言都与老师预想的相差甚远,于是老师责怪我们不专心、不动脑筋,还一个劲得让我们再想“标准答案”。当时教室里一片寂静,真的是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最后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你来说说。”我从牙缝里小心翼翼地挤出了几个字:“说明解放军叔叔爱小岛就象爱自己的家一样。”老师一听来了劲:“用四个字来说。”“爱岛如家。”老师这才满意得笑了,教室里传出同学们如释重负的叹息声,教学才得以进行下去。我无意于谴责我老师的言行,只想说明如果我们一味的要求孩子们按我们预想的结果回答,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孩子发言的态度,认真地听取每个孩子的发言并做出敏感地应对,慎重地选用每个孩子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孩子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小朋友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你给大家讲故事或者回答问题时,最希望别的小朋友怎么做呢?他们说:“别的小朋友要听我讲话。”“大家要仔细听。”于是我告诉他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对别人的尊重,我们都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别的小朋友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仔细听。”当小朋友回答问题时,我会用眼神、手势等内肢体语言,提醒其他孩子仔细倾听,有时会给其他孩子布置任务“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讲得很好呢?”这样一来,他们听起来就比较认真了。

过了暑假,我班上的孩子们就要成为大班的哥哥姐姐了,我会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自己也要注意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机和教育信息。尽可能地创造“润泽”的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

二、积极参加公开研讨

虽说只要把日常上课的情况如实地呈现出来就行了,但是随着公开研讨会日期的临近,每个教师多少都会有点担心。授课是不可能完美无缺的,无论是怎样出色的公开课,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何况,在某些人看来是精彩的课,换了别的参观者,评价可能正相反。因为参观者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是不同的,对授课情况的评价当然也就千差万别。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上公路开课的教师的胆怯、不安有与日俱增的倾向。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87 页

刚走出校门的时候,对公开教学没有惧怕的情绪,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随着从教时间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公开研讨似乎越来越害怕,常常紧张得睡不着觉,头脑中一片空白。在佐藤学教授看来,为什么教师们都一丝不让地死按住门把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教师的文化,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同样的,也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第二个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研讨往往是集中在评价课的好坏上,加上评课人又带着各自的标准和立场,这使得教师们陷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恐慌之中。

我想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我认为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当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别人百分之百的肯定。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有时在设计活动时,甚至会考虑“如果这样做,别人会说。”但是经过许多次公开教学,我发现自己最大的进步就是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会注意细节方面。

经过佐藤学先生的教诲,我明白了“只要平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地培育他们的学习方法,那么根本不需要害怕。就算当天的授课以失败而告终了,我们要传递的信息也传递出去了。”在听取别人的公开教学时,我们应该抱着“无论从哪次活动我们都能学习到什么”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后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孩子中间,这样才不至于只看得到教师的“表现”,被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束缚住自己的眼睛。分享和谈论活动中的乐趣和困难,进一步地形成同事间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从研讨会上获得乐趣和收益,不会再对公开课感到惧怕,甚至会要求开放日常的课堂。

三、迈向“学习共同体”

我觉得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一点就是,书中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发展,也关注了教师的发展。这么多年来,学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但我们多么希望在这洪亮的声音中也能听到关注教师的声音,千万别让教师成为教育的“弱势群体”。

所以,佐藤学教授在本书中提出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学校不仅要成为“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而且也要成为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们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成为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的确,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她是全社会的事,学校、教师只有和家长、社区、社会联系起来,教育的天地才会更广阔。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家长的参与面真广,不仅有家长授课,更多的是家长协助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家长不仅参与自己孩子的班级的教学协助,还参与其他班级的教学协助。这样一来,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参与就不仅仅是站在个人的立场,而是真正站在促进学校发展的角度。我们现在也非常强调与家长、社区的联系。记得有一次我邀请了家长来给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工作,重点请几个家长做了准备,他们带了图片、照片等资料,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解,虽然那些家长的教育方法远不及老师,但孩子们却听得非常认真。教育本就应该是多样化的,孩子可以从家长那里学到老师那儿学不到的东西。我们还利用一些传统节日邀请家长一起来和孩子们开展亲子活动,了解民族文化,加深亲子间的情感。我园的课题是“科技小制作”,在实践中,我们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探索。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准备活动材料,并将幼儿的制作进行展示,请孩子们回家介绍自己如何制作的,其中蕴含着什么秘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但是我园的家长多是经商的,颇有经济头脑,对孩子教育的关注程度还是不够的,在某些活动中,来园的基本是爷爷奶奶级的人物,爸爸妈妈总以自己“忙”为借口。在新的学期,我会加强和他们的沟通联系,逐步把他们“吸引”到教育教学之中,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迈向“学习共同体”而努力。

“‘勉强’是不断地以结束为标志来划分、区别学校中学习的进程的,而‘学习’却是不断地准备新的开始,如‘没有终结的故事’一样。”

我将以佐藤学先生的这句话为精神动力,不断追求新的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一起收获。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500字篇五

周三晚上,在党员之家的组织下,我们前去观看了红色影片《建党伟业》,颇有些感触。

《建党伟业》影片主要重现了从1920xx年辛亥革命后到1920xx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20xx年时间里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以前只是从书本上浅浅地了解了一些,如今,这段历史被搬上了银屏,更加生动地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一段历史,加深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从武昌起义、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最终成立……我们仿佛置身于了那一段历史之中。很多个场景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在那么一个动乱的年代,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间。

袁世凯称帝之心昭然若知,可谓是历史的一大倒退,而蔡锷以装疯卖傻,得以袁世凯放松了戒心,让其去日本看病。离别时刻,蔡锷对小凤仙说的一席话,“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让人不禁动容。那个年代里没有小我,只有大我。没有大我那么又何来的小我呢?!

除了当时黑暗的军阀统治之外,中国也面临着国外列强的压迫。当巴黎和会的时候,我们的先进知识分子们就已经意识到弱国无外交,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远见卓识与先进思想了。

为了共同的理想而聚集在一起,不怕流血牺牲,只为那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一个脸上苍白无血色的女大学生跪在总统府前举着血书“冤”字请愿时,回答军警为什么不到检察厅喊冤时,她含泪说:“冤情太深,检察厅接不了我的状子。”之后痛呼:“我是为四万万同胞喊冤啊!”这一声犹如千钧之重的巨石狠狠砸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使人心痛,心苦,心碎啊!

无论是谁,要是敢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我们就跟他血战到底.....

在影片的最后,经过了长年累月的计划与努力,当中国共产党终于成立的时候,我,感慨万分。

现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早已经今非昔比,国家正在强盛,民族正在复兴,我们的日子正在蒸蒸日上。今天的每一个我们都以能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大家族而光荣而自豪。

但是肯定的一点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现在生活的一切的一切,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不忘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之初,是何等的不易。

纯粹地入党,纯粹地奉献,也许这才是我们应该执以贯行的,我们除了接受前人的革命成果之外,也应该好好地传承那一种精神与魄力,继续为我们共产党的事业添砖加瓦。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500字篇六

周三晚上,在党员之家的组织下,我们前去观看了红色影片《建党伟业》,颇有些感触。

《建党伟业》影片主要重现了从1920xx年辛亥革命后到1920xx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20xx年时间里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以前只是从书本上浅浅地了解了一些,如今,这段历史被搬上了银屏,更加生动地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一段历史,加深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从武昌起义、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最终成立……我们仿佛置身于了那一段历史之中。很多个场景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在那么一个动乱的年代,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间。

袁世凯称帝之心昭然若知,可谓是历史的一大倒退,而蔡锷以装疯卖傻,得以袁世凯放松了戒心,让其去日本看病。离别时刻,蔡锷对小凤仙说的一席话,“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让人不禁动容。那个年代里没有小我,只有大我。没有大我那么又何来的小我呢?!

除了当时黑暗的军阀统治之外,中国也面临着国外列强的压迫。当巴黎和会的时候,我们的先进知识分子们就已经意识到弱国无外交,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远见卓识与先进思想了。

为了共同的理想而聚集在一起,不怕流血牺牲,只为那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一个脸上苍白无血色的女大学生跪在总统府前举着血书“冤”字请愿时,回答军警为什么不到检察厅喊冤时,她含泪说:“冤情太深,检察厅接不了我的状子。”之后痛呼:“我是为四万万同胞喊冤啊!”这一声犹如千钧之重的巨石狠狠砸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使人心痛,心苦,心碎啊!

无论是谁,要是敢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我们就跟他血战到底.....

在影片的最后,经过了长年累月的计划与努力,当中国共产党终于成立的时候,我,感慨万分。

现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早已经今非昔比,国家正在强盛,民族正在复兴,我们的日子正在蒸蒸日上。今天的每一个我们都以能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大家族而光荣而自豪。

但是肯定的一点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现在生活的一切的一切,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不忘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之初,是何等的不易。

纯粹地入党,纯粹地奉献,也许这才是我们应该执以贯行的,我们除了接受前人的革命成果之外,也应该好好地传承那一种精神与魄力,继续为我们共产党的事业添砖加瓦。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500字篇七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指尖轻抚书页,静心品读,感受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几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 润泽的教室

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大家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我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静与活力同在的课堂

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至此,我们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地品味这一个“静”字。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静悄悄”和“活力”这一对词汇看似相反,其实并不然。“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课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三、学会倾听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但是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却往往只注意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略学生的发言,或者希望学生的发言能够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最好不要被打断,尤其是公开课更是如此。学生回答“是的”或是不住点头,我又怎能肯定学生是真的理解了,或是明了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呢?当看课领导和教师跟我探讨的时候我经常会说:“上课的时候,我经常想着,接着该怎么办,下一步该轮到哪个环节,所以有时会忽略学生的发言。”是的,作为教师,我们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了赶教学进度,完成制订好的教学内容而不能兼顾学生的发言。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这样,课堂中学生“发言和发言之间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联系才能产生出来”。

四、心之向往

曾几何,我梦想着自己的课堂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园地,学生能全员参与,全心投入,收获知识,增长能力,但理想与现实似乎总隔着千山万水。课堂上不管我有多殷勤切切、长袖善舞,总有部分学生目光涣散,无动于衷。书中佐藤学先生也提到这种现象,他认为这样现象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要创设“以学生的认知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学的课程”,创设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的课程。书中列举一些日本学校所进行综合学习的课程的实践,像“寻找大淀最漂亮的地方”、“了解羊栖菜”“海洋中的生命……”学生们兴趣高昂,连老师都很“愉快”!在这样的主题探索中,学生学习到了“学习”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应该是我们孜孜以求的,需要我们去为之奋斗的,当然也是我们目前难以企及的。但《静悄悄的革命》已悄然为我们点燃了理想之灯,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且行之。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500字篇八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指尖轻抚书页,静心品读,感受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几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 润泽的教室

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大家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我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静与活力同在的课堂

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至此,我们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地品味这一个“静”字。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静悄悄”和“活力”这一对词汇看似相反,其实并不然。“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课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三、学会倾听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但是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却往往只注意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略学生的发言,或者希望学生的发言能够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最好不要被打断,尤其是公开课更是如此。学生回答“是的”或是不住点头,我又怎能肯定学生是真的理解了,或是明了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呢?当看课领导和教师跟我探讨的时候我经常会说:“上课的时候,我经常想着,接着该怎么办,下一步该轮到哪个环节,所以有时会忽略学生的发言。”是的,作为教师,我们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了赶教学进度,完成制订好的教学内容而不能兼顾学生的发言。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这样,课堂中学生“发言和发言之间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联系才能产生出来”。

四、心之向往

曾几何,我梦想着自己的课堂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园地,学生能全员参与,全心投入,收获知识,增长能力,但理想与现实似乎总隔着千山万水。课堂上不管我有多殷勤切切、长袖善舞,总有部分学生目光涣散,无动于衷。书中佐藤学先生也提到这种现象,他认为这样现象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要创设“以学生的认知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学的课程”,创设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的课程。书中列举一些日本学校所进行综合学习的课程的实践,像“寻找大淀最漂亮的地方”、“了解羊栖菜”“海洋中的生命……”学生们兴趣高昂,连老师都很“愉快”!在这样的主题探索中,学生学习到了“学习”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应该是我们孜孜以求的,需要我们去为之奋斗的,当然也是我们目前难以企及的。但《静悄悄的革命》已悄然为我们点燃了理想之灯,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且行之。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500字篇九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反复揣摩和推敲文章的题目,想来想去,感觉“鞭笞”这两个字用的最好,因为它最能概括我现在的感受以及我对《耻辱者手记》这本书的印象。我们姑且不说封面颜色如何使人产生压抑感,正如我的一位同学说“封面的颜色就使我对这本书产生畏惧感”,更不用说里面发人深省的文字,单说说书名——耻辱者手记,我就觉得够使人思考上一阵子了。至于封面的颜色,我觉得这正是出版商的成功之处,封面的颜色正符合书的名字以及里面能鞭笞心灵的文字,给读者以视觉上的冲击,换句话说就是吸引读者的眼球,但这些都不是我要表达的内容,我要表达的是灰黑色外表下发人深思的文字以及冲撞心灵的感受。

捧起书,放在掌心,翻开扉页的那一刻,我似乎嗅到血的味道,是文字刺伤心灵流出来的血,红色的液体顺着胸口一滴一滴的流出来,引人深思。

我看过柏杨《丑陋的中国人》,读过龙应台的《野火集》,品味过余杰的《火与冰》,但是哪一本看后写出的文字都没有《耻辱者手记》多,哪一本看过后也没有这本刺痛了我的心灵。哪一本也没有这本使我长久的站在窗边,任夕阳慢慢的“滑下”脸庞,直到最后一抹阳光被黑夜所吞噬,看着一点一点淹没在晚霞间的夕阳,我的心有种莫名的冲动,仿佛感受到了摩罗内心的呼喊,感受到了这位“精神界”战士良苦用心,仿佛远去的夕阳就是他那孤独的背影。可是,低头的那一瞬间,我更感受到了摩罗的聪明,他不像柏杨那样“激动”在演讲台上大批中国人丑恶的“嘴脸”和内心的“狂欲”,他也不像龙应台那样“萌动”,一针见血的刺向中国台湾的时政与社会,他喜欢用自己的方式,一点点鞭笞自己心灵的丑恶,一点点挖掘灵魂深处的罪恶,以耻辱者的口吻揭露与抨击社会的丑恶以及人类最阴暗的一面,他喜欢用自己的行动,一点点剥去自身的“表皮”,割去“赘肉”,敲开“骨头”,洞穿浸入骨髓的污垢,以血淋淋的躯体给世人看。

《耻辱者手记》这本书就是摩罗思想的真实流露,全书的写作风格亦如书名那样犀利、尖刻。捧起书的那一刻,终不忍再放下了,我喜欢他激扬的文字,欣赏他跳跃的思想,赞叹他感情的真实,佩服他直率的作风。有的书我只看几页就束之高阁了,一是不值得读,二是浪费时间。因为我不喜欢带着“面具”的写手,这样的写手写出的文字如“太空垃圾”,不但没用,有时还能撞毁正常轨道上的“思想着的卫星”,正如余杰在《火与冰》开头写道“世界上最不能容忍的垃圾——文字垃圾,所以我每次提起笔时,不禁心惊胆战。”可是某些“大家”、“写手”在提起笔时,却那样的坦然,那样的安心,犹如“打字机”一样任文字一页页的流出。

摩罗是寂寞的、是孤独的,在中山像前有他思索的身影。摩罗是天真的、是欢笑的,在小斤的面前有他满意的笑脸。可摩罗又是痛苦的、又是凄凉的,他没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幸福,他也没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友情,但他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骨气,欲用文字惊醒“睡梦中”的世人,欲用文字唤起世人对社会及政治的思考。

在文人中他是喜欢鲁迅的,在革命者中他是推崇孙中山的,一个被称为中国的“狂人”,一个被誉为中国的“基督”。说到这两个人物,我自己感到羞愧,因为他们中哪一位我都没有好好“读懂”过。无论是鲁文人的文字还是孙战士的革命思想,读到《中国的基督》一节时,我亦摩罗一样在质问自己“中山先生究竟哪来的这么大动力和勇气为中国前进而四处奔走”,为什么在一次次失败后,仍能重整旗鼓继续前进,在弥留之际仍勉励战友们“革命尚未成功,仍需努力”,后来我得到了答案,得到了中山先生的动力和勇气来源——四万万难民的生存痛苦。这是多么值得尊敬的革命先烈啊,以整个中国人民的利益为己任,百折不挠的实践着这项事业,即便重病在身,仍勇往直前。

摩罗有喜欢的文人,更有厌恶的文人,他不喜欢郭沫若、不喜欢丁玲、不喜欢艾青。这些人在文革到来时“丑态百出”。说都这,如果你问我,近代史上你喜欢哪个人啊?我也许会说是章太炎先生。最近在看一本《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很有意思,每个字的构成及偏旁都有一定的含义,说实话,我挺喜欢章先生的,喜欢他坐在总统府门前大骂袁世凯的疯气,喜欢他给女儿们起怪癖名字的士气,喜欢他拒绝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不甘位列王国维、梁启超之后的豪气。然而世间能有几个章太炎,再回首,世间已无章太炎。

《耻辱者手记》在读到大半的时候,我在想摩罗的身世,想他是一个什么模样的文人。有时候我根据书中的文字和思想的流露在头脑里刻画摩罗的形象,是一个带着眼镜长的白净的书生吗?我不知道,是一个留着小胡子长着大眼睛一脸严肃的“文坛战士”吗?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摩罗是这样的一个人——用血淋淋的文字刺向混沌一片的文坛,刺痛自己的同时又惊醒了世人。

后来在重读钱理群先生做的序时,我知道一点关于摩罗形象的描写——“第一次见到摩罗时,我是有些惊异的:这样的一个文静的书生,怎么竟然以‘恶魔’自居。”,这就是摩罗的形象,在看到“文静的书生”这五个字的同时,我又想到一个人——余杰,想必余杰也是这样的一个书生,不然他怎么会写出“良人啊,求你快来,如羚羊或小路在香草山上。”这样优美的文字呢。摩罗和余杰这两“文静的书生”在文静的背后却有着深刻的思想,一旦流露出,如盘古的开天巨斧,在混沌的思想界劈开一条通往思考的阳关大道,亦如春日的一声惊雷,引发世人对时事及人生的思考。

《耻辱者手记》读完了,在写完这篇文章后,我把这本书整齐的摆放在书架上,挨着它的是余杰《火与冰》,我想让它们挨在一起,因为这两位“精神界的战友”一定有好多话要说,从阿赫瑪托娃的诗到废名的文学作品,从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到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窗外雨打玻璃的声音恰似两人的对话,望着它们我笑了,转过身,轻轻推开窗户,一股芬芳的泥土味儿扑鼻而来,看着雨中随风摇曳的嫩绿色柳条,我意识到春天真的来了。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500字篇十

佐藤学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在手已经几个月了,上学期教师主题交流会上聆听了几位教师代表交流的读后感,心中深感惭愧。在读书这件事上,我已然成为一个“后进分子”。我在读,我在用心地读,只是没有想那么深。寒假里又读了此书,我在书上做了批注,并对我的教学状况作了反思。佐藤学先生提出的主旨鲜明的教育理念,生动形象的比喻,给我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

一、做一个用心的“捕手”

读这本书,恐怕大多数老师会对“倾听”这两个字有深刻的感受。佐藤学先生通过实例说明了“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而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却是多多发言,我们以为孩子不发言是因为胆小,一味地鼓励孩子要勇敢,大胆发言,却忽略了对他们“听”的能力的培养。这一学年,我教一年级。一年级的孩子,喜欢发言,但缺乏听的习惯。我会引导他们要学会听别人的发言,了解别人的想法,从而正确评价别人的思路。如佐藤学先生所说: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倾听,不仅仅是学生听教师、学生听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倾听学生的发言十分重要。佐藤学先生把倾听学生的发言比作和学生在玩棒球投球练习,我想,教师,就是一个捕手。一个用心的“捕手”,无论学生投过来的是“好球”还是“差球”,都应能准确地接住。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投球的快感,才会继续投出越来越多的好球。如果我们让学生投出的球一个又一个地掉落在地,或是让学生自己去捡,久而久之,学生还是喜欢投球吗?棒球投球式的倾听,是多么形象的比喻啊!在我们的课堂上,被我们弃之不接的“球”还少吗?我扪心自问:我每天准确接住学生投来的球了吗?还是在按自己的计划上课?每次听年轻教师的课,我总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生成了这么好的教学资源,为何弃之不用?年轻教师常会这样回答:我怕扰乱我的教学思路;我没听清;我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说明我们还不擅长接球。佐藤学先生这样告诫我们:不擅长接球的老师,应当专心一意地正面直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不要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作为教师,我们都应努力做一个用心的“捕手”!

二、做一个细致的“裁缝”

“学生的学习乃是不断的从个体发出,又回归到个体的,因此教师的活动也应当从应对学生个体出发又回归到学生个体上去。”美国教师称之为“tailoring”,意思是服装的裁剪制作。也就是说想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程。“量体裁衣”的理念,实际上就是我国的“因材施教”。不过,佐藤学先生认为:在学生做作业的这一时间里,教师集中精力去“量体裁衣”是更重要的。这一点我感受颇深。

每个班都有需要帮助的学生,我也常常会在学生做作业时去“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我常常会呈现收集到的错例,一一呈现,引发争辩,在一次次地辨析中让学生了解错误的原因,收获正确的思路。但是,我不是个细致的“裁缝”,我有“量体裁衣”的意识,却又常常会用统一的“尺寸”来要求学生。看到作业进度未跟上大部队节奏的我会着急,看到学生不可思议的错误我会生气,我常常就“巡视”而“巡视”,没能给那些不能达到目标的学生提供具体的帮助,而是如同一个监工,不断行使着督促、管理的“权力”。做一个细致的“裁缝”,应当是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去“量体裁衣”的,应当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反思自己,可能多了些师道尊严,少了点儿服务的意识。

三、做一个睿智的“指挥”

“量体裁衣”是以“学”为中心的两种活动形式之一,另一种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想的活动”,称之为“交响乐团”。这又是一个多么形象的比喻!“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相互呼应便产生了如同交响乐般的教学。”“在一个个学生的声音相互回响、相互烘托的‘交响乐团’中,十分关键的是交往展开的丰富程度、深入程度怎样。”文中提出了四种交往:单向交往、双向交往、反向交往和异向交往。这些交往,组成了教室里的“交响乐团”。教室里的“交响乐团”,不可能经历预演、排练,随时都可能有不和谐的声音,此时,作为“交响乐团”的指挥——教师,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里我所说的“指挥”,并不是真正的交响乐团中的那种“一人令,众人行”的指挥,而是一个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能敏锐判断,及时调节,恰当引导的睿智的“指挥”。比如,当教室里出现多种声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时候,教师应当有效的评价和指导;当教室里出现冷场,众人迷茫时,教师需要巧妙地点拨和引导;当教室里出现别样精彩的声音,教师应及时抓住,引发讨论,说不定就能谱写一曲动听的“交响乐”……“相反,如果教师对不同思路的话语不敏感,那么教学就只可能顺着教师的路数进行下去,交往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变得非常肤浅和单薄。”由此可见,教室里的“交响乐团”需要一个睿智的“指挥”。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印象最深的是以上这三个比喻,通俗易懂,形象贴切。阅读还在继续,思考不会停止,思考之后,是静悄悄的革命。在教室里,但愿我能做一个用心的“捕手”、细致的“裁缝”和睿智的“指挥”。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500字篇十一

朋友,当你读到如下内容: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此时你会怎样来想想我们的工作了吗?

我真诚地想,工作的目的必须彻底地发生变化,由关注少数的优胜这的应试教育,彻底地扭转为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的个性化教育是我们当前工作的目标和核心,如果还不发生转变,你就“敖拓乐”。这场革命从哪里开始呢?通过上边的那句话,就知道该如何转变了吧?从我们日思月想的课堂开始,这是我们工作的方向,是不可动摇的力量,课堂不能改变,这场革命就不能彻底,就不能服务于我们的时代,就不能服务于我们的每位学生,就不能服务于我们的社区每位公民。由此可知,悄悄的革命必须从教室开始,从每位同学开始,从每位老师和每个课时开始,这就是“悄悄的革命”开始了。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尊重,打开心扉,每个人的学习活动都得到关注。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自主学习的进行中,获得独立的自主学习知识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获得知识,有充分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尽力互相关注学生间的知识交流和只是感情的交流。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当我读至此处时,才真正理解到课堂学习的内容“用心倾听”而不是相互排斥,不是敷衍了事,这是非常关键的内容。如何教育学生倾听,这需要我们做足功课,慢慢地养成习惯。

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传统的“阶梯型”课程之外创造“登山型”课程。在教学中,我想既要保证大多数的同学学会内容,做到普及教育,又要像登山一样,让学生朝上追赶,力争逐步提高,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共同体中,教师处在首席之中,适时引导,适时讲解,适时点拨,让学生有逐步获得适时提高的机会,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日常的学科学习的改革才是中心课题。这项改革是非常关键,把“国学课程”

变成中心的工作,才能保证所有的、悄悄的革命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才能保证教学革命的长期性、经常性、彻底性,才能让每位同学收益,才能让革命成功。

来自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革命开始了,勇敢地面对,把课堂教学革命进行好,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500字篇十二

朋友,当你读到如下内容: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此时你会怎样来想想我们的工作了吗?

我真诚地想,工作的目的必须彻底地发生变化,由关注少数的优胜这的应试教育,彻底地扭转为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的个性化教育是我们当前工作的目标和核心,如果还不发生转变,你就“敖拓乐”。这场革命从哪里开始呢?通过上边的那句话,就知道该如何转变了吧?从我们日思月想的课堂开始,这是我们工作的方向,是不可动摇的力量,课堂不能改变,这场革命就不能彻底,就不能服务于我们的时代,就不能服务于我们的每位学生,就不能服务于我们的社区每位公民。由此可知,悄悄的革命必须从教室开始,从每位同学开始,从每位老师和每个课时开始,这就是“悄悄的革命”开始了。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尊重,打开心扉,每个人的学习活动都得到关注。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自主学习的进行中,获得独立的自主学习知识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获得知识,有充分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尽力互相关注学生间的知识交流和只是感情的交流。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当我读至此处时,才真正理解到课堂学习的内容“用心倾听”而不是相互排斥,不是敷衍了事,这是非常关键的内容。如何教育学生倾听,这需要我们做足功课,慢慢地养成习惯。

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传统的“阶梯型”课程之外创造“登山型”课程。在教学中,我想既要保证大多数的同学学会内容,做到普及教育,又要像登山一样,让学生朝上追赶,力争逐步提高,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共同体中,教师处在首席之中,适时引导,适时讲解,适时点拨,让学生有逐步获得适时提高的机会,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日常的学科学习的改革才是中心课题。这项改革是非常关键,把“国学课程”

变成中心的工作,才能保证所有的、悄悄的革命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才能保证教学革命的长期性、经常性、彻底性,才能让每位同学收益,才能让革命成功。

来自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革命开始了,勇敢地面对,把课堂教学革命进行好,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500字篇十三

最近一段时间总是泡在图书馆中,阅读着一本本厚重的历史书籍,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流连往返。偶然间,找到了一本《共和之路·孙中山传》,于是,怀着对中山先生的崇敬与对历史的好奇,阅读了这本书。

提到孙中山,更多人想到的是辛亥革命,国共合作与临时大总统,但只有极少部分的人知道,,他只是出生于翠亨村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里。

儿时的孙中山,曾经被说成是克星,命大把姐姐给克死了,因为在孙中山出生的第三天,他三岁的姐姐孙金星,得了急病,没容得医治,便命奔黄泉了。

在中国,七岁的孩子就应该入学了,孙中山却因为家里穷,直到十岁才入学。上了学的孙中山学习刻苦,在放学后还帮家里下地插秧、锄草、捉虫、放牛。也许这些是我们这个年代的孩子所没有做过的事,但在那贫穷、艰苦的年代,幼小的孙中山早已为父母撑起了一片天空。因为早知稼穑艰难,所以更增强了他以后在革命的岁月里百折不挠的毅力与精神,导致了他日后对农民问题,特别是土地问题的关注。

孙中山,一个中国革命中似毛主席一样永远永垂青史的名字,可孙中山并不是他原本的名字,刚出生时,他的母亲给他取名为“帝象”,表示她已经把孙中山交给了村里的神——“北方真武玄天大帝”了。稍大些后,孙中山进入学堂,学名孙文,在日后的宣言、著作、电文上等皆署此名。在孙中山十七岁时,他又取号日新,系自《大学》中“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之义,而日新在粤语中又谐音为“逸仙”,于是在以后与外国人的交往中,它用“逸仙”之名。

至于中山名称的由来,则是因为孙中山在东京投宿时,曾化名“中山樵”因而革命党人及日本友人皆以“中山”称之。不久,因为章志钊无意孙姓后加上了中山二字,于是“孙中山”之名便由此而始,推而广之,传遍了全世界。

一个名字就是一面旗帜。孙中山的名字始终激励着学生、老师、士兵等各层的爱国志士,他们早已将孙中山三个字用燎原般的革命之火烙刻在他们心中的爱国之石上,为共和制度的创立而前赴后继。

什么叫天下为公?什么是赤子之心?怎样为百折不挠?坦荡荡的君子,血肉之躯的伟人,孙中山先生用他传奇的一生,像我们凸显着一种罕见的金子般的人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黄兴、朱执信、宋查理等一大批的革命志士,舍生忘死追随孙中山。

没有努力、没有奋斗的话,孙中山的名字也不会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被人们永远铭记在心中。他伟大革命理想和高洁人品的感召,无疑是凝聚这千万志士和无数中华儿女的最重要的力量。

但正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宋霭龄、宋庆龄两位杰出的女性,两朵革命中的姐妹花,先后堕入了对革命领袖忘年之恋的爱河之中,奏响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婉转乐章。孙中山无论是在哪里,他的人格魅力在他一生伟业和传奇经历中,都闪耀着璀璨光华。

1920xx年3月12日晨,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永远离开了他所拼搏、奋斗的中国、世界,在他弥留之际,他仍牵挂着中国,牵挂着他所奋斗一生的革命事业:“和平……奋斗……救中国。”他没有留下万贯家产,留下的,只是未完成的事业与无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孙中山的一生,都是在奋斗、奋斗、再奋斗!从1920xx年的辛亥革命至今,已过去了整整120xx年。120xx年来,人民没有忘记孙中山,革命没有忘记孙中山,中国没有忘记孙中山,世界更没有忘记孙中山!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伟人,一面旗帜,那就是共和的旗帜,是使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旗帜!为了共和的实现,为了民族的复兴,孙中山呕心沥血,他始终站在革命的前线!

孙中山的心,宽如江海,高于大山。正如他在革命上的建树,不是江海、大山可以比喻的!名如中山,生如中山。孙中山先生正像那巍峨的泰山一般矗立在中华大地上,永远守护着他所热爱的事业与祖国,用他那不朽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爱国志士!

虽然孙中山先生已经逝去了,但他的精神与灵魂将永远停驻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被人民永远的铭刻在心中!

读完《共和之路·孙中山传》,顿时有一种大彻大悟之感:革命之路是充满艰辛的,是需要用自己的一生去拼搏的。孙中山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天下为公,什么是百折不挠,什么是呕心沥血,什么,是爱国之心……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500字篇十四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反复揣摩和推敲文章的题目,想来想去,感觉“鞭笞”这两个字用的最好,因为它最能概括我现在的感受以及我对《耻辱者手记》这本书的印象。我们姑且不说封面颜色如何使人产生压抑感,正如我的一位同学说“封面的颜色就使我对这本书产生畏惧感”,更不用说里面发人深省的文字,单说说书名——耻辱者手记,我就觉得够使人思考上一阵子了。至于封面的颜色,我觉得这正是出版商的成功之处,封面的颜色正符合书的名字以及里面能鞭笞心灵的文字,给读者以视觉上的冲击,换句话说就是吸引读者的眼球,但这些都不是我要表达的内容,我要表达的是灰黑色外表下发人深思的文字以及冲撞心灵的感受。

捧起书,放在掌心,翻开扉页的那一刻,我似乎嗅到血的味道,是文字刺伤心灵流出来的血,红色的液体顺着胸口一滴一滴的流出来,引人深思。

我看过柏杨《丑陋的中国人》,读过龙应台的《野火集》,品味过余杰的《火与冰》,但是哪一本看后写出的文字都没有《耻辱者手记》多,哪一本看过后也没有这本刺痛了我的心灵。哪一本也没有这本使我长久的站在窗边,任夕阳慢慢的“滑下”脸庞,直到最后一抹阳光被黑夜所吞噬,看着一点一点淹没在晚霞间的夕阳,我的心有种莫名的冲动,仿佛感受到了摩罗内心的呼喊,感受到了这位“精神界”战士良苦用心,仿佛远去的夕阳就是他那孤独的背影。可是,低头的那一瞬间,我更感受到了摩罗的聪明,他不像柏杨那样“激动”在演讲台上大批中国人丑恶的“嘴脸”和内心的“狂欲”,他也不像龙应台那样“萌动”,一针见血的刺向中国台湾的时政与社会,他喜欢用自己的方式,一点点鞭笞自己心灵的丑恶,一点点挖掘灵魂深处的罪恶,以耻辱者的口吻揭露与抨击社会的丑恶以及人类最阴暗的一面,他喜欢用自己的行动,一点点剥去自身的“表皮”,割去“赘肉”,敲开“骨头”,洞穿浸入骨髓的污垢,以血淋淋的躯体给世人看。

《耻辱者手记》这本书就是摩罗思想的真实流露,全书的写作风格亦如书名那样犀利、尖刻。捧起书的那一刻,终不忍再放下了,我喜欢他激扬的文字,欣赏他跳跃的思想,赞叹他感情的真实,佩服他直率的作风。有的书我只看几页就束之高阁了,一是不值得读,二是浪费时间。因为我不喜欢带着“面具”的写手,这样的写手写出的文字如“太空垃圾”,不但没用,有时还能撞毁正常轨道上的“思想着的卫星”,正如余杰在《火与冰》开头写道“世界上最不能容忍的垃圾——文字垃圾,所以我每次提起笔时,不禁心惊胆战。”可是某些“大家”、“写手”在提起笔时,却那样的坦然,那样的安心,犹如“打字机”一样任文字一页页的流出。

摩罗是寂寞的、是孤独的,在中山像前有他思索的身影。摩罗是天真的、是欢笑的,在小斤的面前有他满意的笑脸。可摩罗又是痛苦的、又是凄凉的,他没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幸福,他也没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友情,但他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骨气,欲用文字惊醒“睡梦中”的世人,欲用文字唤起世人对社会及政治的思考。

在文人中他是喜欢鲁迅的,在革命者中他是推崇孙中山的,一个被称为中国的“狂人”,一个被誉为中国的“基督”。说到这两个人物,我自己感到羞愧,因为他们中哪一位我都没有好好“读懂”过。无论是鲁文人的文字还是孙战士的革命思想,读到《中国的基督》一节时,我亦摩罗一样在质问自己“中山先生究竟哪来的这么大动力和勇气为中国前进而四处奔走”,为什么在一次次失败后,仍能重整旗鼓继续前进,在弥留之际仍勉励战友们“革命尚未成功,仍需努力”,后来我得到了答案,得到了中山先生的动力和勇气来源——四万万难民的生存痛苦。这是多么值得尊敬的革命先烈啊,以整个中国人民的利益为己任,百折不挠的实践着这项事业,即便重病在身,仍勇往直前。

摩罗有喜欢的文人,更有厌恶的文人,他不喜欢郭沫若、不喜欢丁玲、不喜欢艾青。这些人在文革到来时“丑态百出”。说都这,如果你问我,近代史上你喜欢哪个人啊?我也许会说是章太炎先生。最近在看一本《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很有意思,每个字的构成及偏旁都有一定的含义,说实话,我挺喜欢章先生的,喜欢他坐在总统府门前大骂袁世凯的疯气,喜欢他给女儿们起怪癖名字的士气,喜欢他拒绝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不甘位列王国维、梁启超之后的豪气。然而世间能有几个章太炎,再回首,世间已无章太炎。

《耻辱者手记》在读到大半的时候,我在想摩罗的身世,想他是一个什么模样的文人。有时候我根据书中的文字和思想的流露在头脑里刻画摩罗的形象,是一个带着眼镜长的白净的书生吗?我不知道,是一个留着小胡子长着大眼睛一脸严肃的“文坛战士”吗?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摩罗是这样的一个人——用血淋淋的文字刺向混沌一片的文坛,刺痛自己的同时又惊醒了世人。

后来在重读钱理群先生做的序时,我知道一点关于摩罗形象的描写——“第一次见到摩罗时,我是有些惊异的:这样的一个文静的书生,怎么竟然以‘恶魔’自居。”,这就是摩罗的形象,在看到“文静的书生”这五个字的同时,我又想到一个人——余杰,想必余杰也是这样的一个书生,不然他怎么会写出“良人啊,求你快来,如羚羊或小路在香草山上。”这样优美的文字呢。摩罗和余杰这两“文静的书生”在文静的背后却有着深刻的思想,一旦流露出,如盘古的开天巨斧,在混沌的思想界劈开一条通往思考的阳关大道,亦如春日的一声惊雷,引发世人对时事及人生的思考。

《耻辱者手记》读完了,在写完这篇文章后,我把这本书整齐的摆放在书架上,挨着它的是余杰《火与冰》,我想让它们挨在一起,因为这两位“精神界的战友”一定有好多话要说,从阿赫瑪托娃的诗到废名的文学作品,从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到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窗外雨打玻璃的声音恰似两人的对话,望着它们我笑了,转过身,轻轻推开窗户,一股芬芳的泥土味儿扑鼻而来,看着雨中随风摇曳的嫩绿色柳条,我意识到春天真的来了。

本文发布于:2023-06-24 08:4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0275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心得体会   最新   十四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