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的作文
小悦悦事件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企业文化海报
摘要:去年发生在佛山的小悦悦事件震惊了国人。一幼女小悦悦被车两次碾压,周围18名路人竟无一人出手相助,最后小悦悦因为伤势过重抢救无效离开人世。从社会心理学看,是什么照成了这一切呢,旁观者效应?从众心理?还是其他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呢?
关键词:小悦悦; 社会心理学; 旁观者效应; 从众心理
The Analysis of Social Psychology in the "Xiao Yueyue" Event
Abstract: the "Xiao Yueyue" event happening in Foshang last year shocked all Chine people. A toddler was run over twice by vehicles and pasd away for heavy wound. However, none of 18 pasrby gave her a hand. In term of social psychology, what made the tragedy happened,bystanders effect? Conformist mentality? Or somethings complicated?
Keywords: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Xiao Yueyue"; Social psychology; Bystanders effect; Conformist mentality
一.小悦悦事件概述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但无奈,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佛山小悦悦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不仅国内新闻媒体,在美国的CNN媒体也登上了头版引起了轩然大波。 《南方周末》在“方舟评论”《省察我们的灵魂,让善意充实内心》中写道:“身体的痛苦不得不由小生命承受,我们只能眼睁睁站在这场生死搏斗之外,做更多的检讨:从最先的监护人义务到司机责任,从路人消极自由的界限到公民德性的养成,从急救常识的缺乏到原子式陌生人社会里令人寒彻心肺的冷漠……”
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地离开了我们,而对于那18个“帮凶”,媒体、社会大众纷纷出来进行指责,认为由于长期片面强调经济的发展,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没有人情味。有人甚至得出结论:病态的社会没救了!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不。事实上,这18个人并非大奸大恶之徒,平常生活中也不是无情无义之辈,而跟你我一样,只是社会上的普通老百姓而已。那么,为什么在惨剧发生后,有这么多的旁观者的情况下,却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拯救这个女孩呢?旁观者的冷漠让我感
到心寒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旁观者心理的思考。
钙片不能和什么一起吃二.悲剧后的社会心理学原因
(一)旁观者效应:
其实类似的悲剧,在历史上,世界各地,甚至在所谓的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层出不穷。早在1964年的美国,3月13日这天,一名年仅28岁的花样少女Kitty Genove在大街上被一名歹徒当众袭击并最终被刺死。据报道,歹徒袭击过程长达半小时之久,目击者总数高达38人之多,Kitty曾大声向身边围观和经过的路人呼救可惜的是没有一个人试图或者尝试站出来制止凶手最终导致惨案的发生。这场悲剧在美国引起了关注,同时也成为了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焦点,最终成为经典案例出现在社会心理学的教科书中。现在社会心理学家撑这一现象为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
在社会心理学中,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
宽阔的英文
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利他行为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影响因素便是“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指的是,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上文中的Kitty Genove案例一直被视为“旁观者效应”的经典案例,而如今的小悦悦事件又为“旁观者效应”增加了一个经典案例。
(二)助人行为得不到实施
盘古传说救援小悦悦实际上属于亲社会行为的助人行为,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但是如果这种合作背后的机制被破坏的话,就会影响到这种行为的出现。服务器连接
而助人行为的发生又会受到个人、环境、受助者三方面的影响。个人会考虑到时间压力、结果回报,比如说由于国内缺乏见义勇为的相关法律,导致旁观者知道救援行为会导致自身的伤残、死亡,给自己及家人带来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和生活上的巨大困难,从而放弃救援;甚至有时担心在救人之后还会遭遇反咬一口;更有甚者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毕竟“各人自扫门前雪”可是自古流传的。除此之外,由于社会文化倡导的不恰当的助人观念,导致了助人者很多情况下出现了“越俎代庖”的行为。另外,小悦悦对于路人而
言是陌生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对助人行为的出现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助人观念教育的不到位和各种实际情况的不允许导致了小悦悦的悲剧。
(三)社会学习理论
在班杜拉看来,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彭宇扶起路边摔倒的老人最后却被老人反咬一口,最后收到了那份不可置信的判决书。诸如此类“碰瓷”事件在媒体网络上的报道、宣传,强化了人们不能随便对处于危急中的人实施救援的心理,人人都害怕成为彭宇。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首先想到的不再是如何去救,而是该不该去救、救完了以后我会怎么样等…从而导致了救援的耽搁、或不救援。
不得不承认那位老人掀起了我国思想道德的一次大变革。
(四)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认为人们社会活动实质是进行各种的交换,但前提是相互等价地给予或汇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在小悦悦案子中,路人在知觉到小悦悦处于危急状况之时,内心产生了矛盾的心理。不救的话,内心会产生焦虑、愧疚的心情,但是由于旁观者众多,实际上分担到身上的焦虑和矛盾就会变少,“如果每个人都不采取救援措施的话,自己也没必要愧疚”,能够缓解自己的焦虑心理;而反之如果采取救援行动的话,虽然缓解了自己的愧疚心理,但是做出与群体相逆的行为会为其带来很大的压力,而且由于媒体曝光彭宇案以后国人产生的“救人有可能被反咬一口,得不偿失”印象,路人会觉得是回报小于付出的,于是选择了漠视。
(五)群体性的认知失调
小悦悦明明是被车撞伤,旁人救助不会出现类似彭宇案中出现的被讹诈的现象,另外,打电话报警或者给医院都不会遭遇被讹诈的后果。而可能性的原因在于旁观者产生了“小悦悦如果受伤了肯定会被别人救起,一定是自己看错了”这样矛盾的心理,所以就对选择对小悦悦视而不见。
(六)社会抑制
个体行为受群体的影响作用,表现为社会促进行为和社会抑制行为。社会促进行为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活动效率因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而社会抑制行为则与此相反,个体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受到减弱。社会抑制的主要原因主要来自于个体的心理紧张。这种心理紧张主要是由于个体想从群体中得到尊重和赞许的愿望与对自身工作的信心之间的差距造成的。
小悦悦事件中人们表现得便是一种社会抑制行为。
(七)助人行为的过程
第一,我们要注意、感知到这一问题。在小悦悦事件中,对于那些没有进入镜头的商铺老板而言,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外面道路上,一起车祸已经上演,所以也就无从谈起助人行为的实施。第二,在注意、感知事件的基础上,将其理解、判断为紧急事件。对于那18个路人而言,有一部分人是看到了小悦悦倒在地上的场景,但是他们并未意识到这是危急的事件,也就无法进行接下来的行动。第三,在理解为紧急事件以后,分析自己在救援中是否担当责任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觉得这是与自己无关的事件,那么小悦悦的情况就无从缓解。
(八)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小悦悦事件中,每个人看见其他的旁观者没有采取任何救助行为,受从众心理的影响,服从大多数人而选择冷漠离去。
三.解救心灵突破一个旁观者
为了消除旁观者效应,一些国家组织相关培训以及进行立法。例如,加拿大魁北克省将救人于危难之中定为法律义务,救助的方式包括亲自救和找人救,除非事情对旁观者有危险,或者旁边有更合适的人来救。美国有专门的“见义勇为法”,不是为了奖励见义勇为者,而是为了保护“见义勇为”者免于受到恶意诉讼而制定的。它保护见义勇为者对受难者的死亡、伤残、残疾不承担法律责任,只要见义勇为者行为理智,出于好意,遵循常识和使用合理的技能。
具体到每个人,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梅利莎·伯克利博士提出如下建议:
如果你是旁观者,发现情况模棱两可,一定要忍住观望别人的本能冲动。如果你认为有人可能需要帮助,就应果断采取行动,毕竟出洋相只会窘几分钟,而你的行动或许可以救人一命。如果现场还有其他人,你要意识到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推卸责任,只要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担起责任。当你还需要发动更多的人一起帮忙时,你要指定具体的一个人上去救人,另外一个人打电话报警——具体的指定会打消人们推卸责任的心理。
如果你不幸成了受害者,需要别人的帮忙,一定要让周围的人明确知道这是危急状况。你要主动让旁观者中的一个人感到有责任帮你渡过难关——在一大群看客围观之下,我们以为大声求救肯定会有人出手,但正确的做法是死死盯住一个人,向着他恳求,告诉他你需要帮忙。这会让他突然感到帮你是责无旁贷的,而且会带动其他人帮忙。
四.结束语
因“冷漠的旁观者”引发的一件又一件惨剧让我们震惊、扼腕叹息。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公
众都一味地认为公众的冷漠是此次悲剧的祸端。但我觉得要更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件事,分析旁观者的心理,得出合理的应对方法,以鉴后人。旁观者效应等社会心理学理论产生了,就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错综复杂。除了用法律形式规定公众去见义勇为并维护见义勇为者的利益、教育公众克服旁观者心理,我认为被害一方的呼救方法也是关键。我不单以最坏的想法去考虑人心,我认为大多数的人不是冷漠的,是有良知的。把人最柔软的内心唤醒起来,摆脱旁观者心理,才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佚名. 《小悦悦事件背后的社会心理》 西安日报 2011
圣灵魔闪光[2] 侯释. 《旁观者的心理》 书摘 2008
[3] 佚名. 《旁观者效应》 校园心理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