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差异性与交融互补性

更新时间:2023-06-23 19:03:24 阅读: 评论:0

歌曲成都
第13卷第3期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V ol. 13, No.3 2010年9月Journal of Shazhou Profess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ept. , 2010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差异性与交融互补性
刘泽江
(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张家港 215600)
摘要: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作为构建中国古典美学框架的两大重要派别,从不同角度共同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平衡发展。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在本质上既相互对立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正确区分两者的本质特征,挖掘两者在对立中的交融互补关系,对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美学思想;传统文化;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429(2010)03-0028-04
The Difference and Integrity between Confucian Aesthetics and Taoist Aesthetics
LIU Ze-jiang
( Shazhou Profess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jiagang 215600, China )
女人经常熬夜的8个坏处Abstract: Confucian aesthetics and Taoist aesthetics, both as the significant school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 classic aesthetic frame, emphasiz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natur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interperson, and the individual itlf. In esnce, the two kinds of aesthetics are mutually oppod and definitely related. It is of positive and realistic importance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hin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o make clear distinction of the respectively es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aesthetics and discover the integrity from their opposites.
Key words: Confucian aesthetics; Taoist aesthetics; aesthetic thought; traditional culture; value of times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美学思想多种多样,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是贯穿整个中国美学史的两条主线。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两大思潮和派别,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各有其消极的一面,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与创造。对这两种传统美学思想的特质进行分析,取长补短,树立正确的审美创造观,对于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积极可行的借鉴作用。
1  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的根本差异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释道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而在中国文学艺术的审美领域,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影响最大,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原因在于它们站在各自不同的立足点上来看待社会和人的本质。
1.1  儒家美学是一种伦理学的美学
儒家美学以氏族血缘传统为根基,在美与善的关系中寻找美的本质,追求美善统一境界,体现美学与伦理学的一体化。在儒家的思想里,美是必须从属和服从于善的。这种思想,强调审美和艺术的社会作用,重视审美和艺术的社会功能,形成了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良好的传统。但是,在另一方面,由于在儒家的思想中,美处在从属于善的地位,只是善的表现形式,因而美与善的统一经常是一种外在的统一。当善被片面地加以强调的时候,就会导致对美的否定。这种情形经常出现在统治阶级和人民发生了尖锐矛盾,竭力要从伦理道德上加强它对人民的统治的时候。
此外,由于统治阶级自身的腐化,也会引起美与善的分裂和矛盾。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关于文与道、
读围城有感收稿日期:2010-07-19
作者简介:刘泽江(1964-),男,沙洲职业工学院基础科学系副教授。
刘泽江: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差异性与交融互补性
质与文、华与实的一次又一次的讨论,实际上就是美与善发生了分裂矛盾的表现。两者如何才能达到内在的统一呢?这个问题始终是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都无法彻底解决的。因为他们所说的善都有其阻碍社会发展、压制人民个性的一面,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同美保持长时期的统一。这种情况反映在儒家的美学思想上,使得儒家虽然要求美与善统一,但却又无法消除美对于善的从属、附庸的地位,美自身不同于善的独立的价值始终未能得到充分承认,这就束缚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的发展。
由此可见,儒家对于美学虽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儒家美学基本上还是一种伦理学的美学,美学还没有从伦理学中分化独立出来。着重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去观察美与艺术的问题,这是儒家美学的重大优点,但同时也包含着它的重大缺点。
1.2  道家美学是纯粹意义上的美学
入住新房祝福语自然无为是道家对于美的根本观念,是道家哲学和美学的核心。而这种观念是以顺应自然规律而取得高度自由为美,也就是以自然规律和人的自由的高度统一为美。一切仁义道德的规范,在道家看来,都不能损害人的生命的自由发展,都不应当从外部来束缚和毁损人的生命的自由发展。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仁义道德就是人的一种桎梏、枷锁,就应当抛弃它。同样,人的各种欲望的满足,包括对功名利禄、富贵寿考的追求,如果是以人的生命自由的牺牲为代价,那也是极端有害而必须加以抛弃的。所以,庄子处处提倡一种超功利的生活态度,力求使人从外物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从历史的渊源来看,道家充分继承了恩格斯所指出的“野蛮人”(即原始氏族社会成员)的“爱好自由”的观念。这种观念,恩格斯认为是“氏族制度的果实”。道家以自然无为为美,即是以人的自由的生活境界为美,这是道家美学特别杰出的地方。由于在道家看来仁义道德不能破坏人的自由的发展而应当与之相一致,因此,在道家的观念里,美包含了善而又超越了善,从而美也就获得了它自身独立的崇高的价值,不是善的附庸,这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果说儒家美学还是一种伦理学的美学,美学是处处依附于伦理学的,那么道家美学则是超出了伦理学的,它已经是纯粹意义上的美学,其地位高于伦理学。
我的自画像教案2  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的鲜明特征
由上述儒道两家美学的根本差异,又生出了儒道两家美学在许多方面所具有的鲜明的特征。儒家以仁义、中庸为美,都是由意念、伦理、道德等思想境界的修为而出现的感受。道家以道德、知足为美,讲究遵循大道贵信上德,是由宇宙的辽阔、自然的完美和人类局限而来,是从有限和无限、无为与有为的辨正中而出现的感受。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海南高考总分
第一,儒家视善为美的根本,它极其重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审美与艺术,用社会性的伦理道德思想去陶冶感化人们的感情。尽管这也包含着儒家对审美与艺术的特征的重要认识,但其基本思想是把审美与艺术当作一种进行道德教育的手段,非常强调伦理道德对情感的控制约束作用,对审美不同于
道德教育的特征认识不足。道家则不同,它以自然无为为美,即以人的精神、情感的纯任自然的自由的表现为美,因而它对审美与艺术的特征有着远比儒家更为深刻的认识。道家从不像儒家那样处处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约束人们的情感,相反,它十分强调审美所特有的直觉性,以及下意识的活动和想象等的作用。道家关于“言不尽意”的思想,关于“心斋”、“坐忘”等等的说法,实质上讲的是一种与科学认识不同的超功利的审美感受。从审美感受的角度去看,道家的这些说法并不是荒谬的无稽之谈,而有着深刻的意义。
在中国美学史上,如果说儒家美学在阐明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那么对审美与艺术创造的特征的深刻认识,则主要应归功于道家。后世关于审美与艺术创造的特征的种种说法,基本上是渊源于道家的。
第二,儒家视善为美的根本,因此它对于美与艺术主要是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一角度去观察的,它所强调的是个体的道德精神之美,相对来说比较忽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去观察,忽视自然美。即令是谈及自然美的时候,也是把自然作为道德精神的象征来看待。道家则不同,它极为重视人与自然
- 29 -
刘泽江: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差异性与交融互补性
的关系,把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人同永恒无限的自然的合一看作是最高的美。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人与无限的宇宙、自然的合一,始终是道家的理想。但这又没有什么神秘的宗教崇拜,使人匍匐于自然之前的观念;相反,是要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到一种绝对自由的境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也不受任何有限的个别自然物的束缚。
儒家与道家都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但前者主要是通过道德精神的完善而与天地合一,后者则主要从人与天地的合一中达到个体的绝对自由。前者伦理学的意义大于审美的意义,后者则可以说是纯粹审美的。天人合一同中国古典美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这里所要指出的是:道家比儒家更重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去观察美的问题,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自然美的理论大部分是由道家奠定的。中国艺术所特有的空间意识,即对无限广阔自由的空间的追求也同道家分不开。
第三,儒家在审美的理想、趣味上,处处要求用伦理道德原则去规范个体感情,比较重视一种有严格程式的人工的美,其基调往往是严肃、刚正的;相反,道家处处要求任情适性,使个体的感情获得充分自由的表现,比较重视一种不假人工的、自然天成的美,而且不排斥对奇特丑怪的美的追求,其基调经常是奔放自由的。前者一般具有一种严谨的现实主义精神,后者则常常充溢着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这两种不同的理想、趣味,鲜明地表现在中国历代的艺术中。
第四,儒家在谈到诗的作用时肯定了诗“可以怨”,这说明儒家美学对不合理的社会政治是主张加以揭
露批判的,但这种揭露批判最终仍然是为了更好地实行儒家提倡的仁义道德,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所以,“怨而不怒”是儒家的基本思想。道家则不同,它有着远远超过儒家的批判性,因为它对于阶级社会的文明是持强烈的否定态度的,非常大胆而有力地揭露了它的虚伪和黑暗。这样的例子在《庄子》书中随处可见。儒家所谓“怨而不怒”的原则,道家是根本不遵守的。历来被人看作混世主义、滑头主义的道家,其实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和无所顾忌的批判精神。他们的某些看似混世的说法,其实是为了逃脱黑暗势力的迫害,以免死于非命的“不得已”的手段。道家的这种大胆的批判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打破儒家思想束缚的有力武器。特别是在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之后,它在一定程度上与主张个性解放的思想结合起来了。汤显祖、袁宏道以至曹雪芹这些人,无不受着庄子思想的深刻影响。
第五,儒家充分肯定了美给人以感官愉悦的形式——“文”,道家几乎不讲“文”这个概念,但并不否认感性形式的美。许多人认为道家是美的否定者。其实,把个体生命的保存和发展放在最高地位的道家并不是从根本上否定美,而只是否定统治阶级所追求的那种放肆的、有害于生命的感官享乐的美。庄子强调美丑的相对性,也并非否定美丑的区别,而其中包含了美丑的条件性以及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观念。道家看似否定了美,其实仅仅是否定世俗所追求的各种有害于生命的美,反对把对声色美的追求看得比人自身的生命更重要。在道家看来,真正的最高的美在于人的生命的自由发展。儒家认为感性形式的美在于它表现了伦理道德,道家虽不否定感性形式的美,但认为真正的最高的美是超越感
性形式美的一种自由的生活境界。这是比儒家更为深刻的看法,它开启了后世中国美学以“意境”为美的理论。
3  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的互济合流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追求动态的平衡、自然与人的和谐一致的天人同构思想以及宗法制度为核心,并以此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互济合流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儒道两家的美学看似互相对立,实则有着共同的相通之处。首先,它们都在肯定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前提下来观察美与艺术的问题,都要求人的生命应当得到正常合理的发展,既反对禁欲主义也反对纵欲主义。其次,道家虽然对文明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但它并不否定阶级的划分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这又是同儒家的根本思想相一致的。再次,儒家在推行仁义道德遭到失败、没有出路的时候,常常会倾向于道家思想,从道家思想中求得某种精神的解脱。孔子所谓“道不行,乘槎浮于海”的说法,以及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说法,已经透露了此中的消息。儒道两家既是互相对立的,但又不是不能并存的死敌。历史的记载曾有孔子问道于老子的说法,不论是否属实,都说明了儒道两家是可以共同讨论问题的。正因为如此,儒道两家的对立的观点经常是互相补充和互相转化的。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占据着主导的
- 30 -
刘泽江: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差异性与交融互补性
地位,但儒家一般都不绝对地排斥道家,两者常常可以并行不悖。实际上,从战国后期开始,儒道两家的思想就已经出现了相互融合渗透的情况。
儒家美学的思想学说,有其保守的方面,常常过分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而忽视艺术的独立特性,重善轻美,重“理”轻“文”。然而,儒家美学也有刚健、进取的一面,它与道家美学的自然无为的超脱态度成为互补关系,对中国艺术和人生有巨大影响。中国文人历来在为人处世上追求一种“儒学风范”,这是儒家美学对人格美理想的重要影响。华夏民族的文化风采,有着儒家美学的深刻印记。
儒家美学作为对其整个政治伦理学说的补充和整合,一直都是反复强调审美或艺术对个体内在道德的教化、陶冶、协和作用和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反复论述美与善的一致性,审美始终是与人的高尚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联系在一起的。其基本精神和宗旨就在于追求完美的人格理想,即个体达到与社会伦理道德相容无间的精神境界,自觉地担当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不过,因为着眼于社会秩序的思想家,往往过于重视人在社会中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定位与调试合作,而不太重视个人存在状态的自由与真实,这就为道家美学的汇入提供了一个先机。道家追求的是个体生命的永恒、精神世界的超越,瓦解理性的束缚,尽可能地依照天道自然来完整自己的生命。道家的学说一开始就打上了浓重的美学烙印。一方面,道家从自然的永恒性和无限性出发,把人类生活
放在无限的宇宙中加以观察,其审美理念势必是要求人们排除异己的现实利害与世俗欲求,摆脱外物对人的奴役,变人心为天地之心,以心去拥抱宇宙万物,从天道的本体高度来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达到绝对自由的独立境界。另一方面,纯任自然的态度也发展出了道家“贵真尚真”的审美范式。
道家美学追求现实之外的绝对自由和纯粹精神,强调对人性真谛的感知和领悟,对人生最高境界的感受与体验,以其超功利的态度,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把人从外物的统治压迫中解放出来,重新确定个体的生命意义,不但扩展了审美的范围,发挥了审美态度的主动性,也为建立在完善宗法制度的伦理道德上的儒家美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得中国古代美学有了很强的互补性和共容性。这种合流凸显文学作品中则表现为既有忧国忧民的精神情感,又深深地烙上了强烈的自我超越的主体意识升华,有一种既不脱离人世生活,又高度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就是儒道兼济的典型人物。
4  结语
从总体上看,儒道两家美学虽然各有不同的观点,但又有着明显的共同之处,即都是在肯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精神、必然与自由、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个根本前提上来观察美与艺术问题的。从物与心、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去找美,这是儒道美学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点。
儒家美学是功利的、实用的,是与政治息息相关的;道家美学是超功利的、“无用”的,与人世间的事物无关。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两大基石,儒道美学异质而同源,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共同作
最亲爱的人
用于审美领域,使中国古典美学呈现出多元的形态,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的特色。时至今日,儒道美学仍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规定着中国美学发展的方向。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对于稳定社会,疏导社会矛盾,调节社会关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当前我国社会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关键时期,儒家和道家的美学思想仍将为促进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本土理论资源。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 美的历程[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1.
[2] 周瑾.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J]. 中国道教, 2003, (02).
有创意的画[3] 张丛林, 张向奎. 儒道美学的异质与同源[J]. 理论建设, 2005, (01).
[4] 陈伟, 种海燕. 儒家社会生态美学思想与道家自然生态美学思想比较[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6, (6).
[5] 陈国雄. 美学史研究的理论深化与视野拓展[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01).
[6] 蒋桂磊, 王志银. 道家思想之精髓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J]. 科技信息, 2009, (19).
[7] 郑松明. 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N]. 汕头都市报, 2009-12-20 (11).
- 31 -

本文发布于:2023-06-23 19:03: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0232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美学   道家   儒家   思想   中国   审美   社会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