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的早期症状
中西印美学的不同类型及当代意义
哲学园鸣谢
题记:以前写过中西两种类型,现加上印度美学类型,一起比较,中西美学类型因加上印度之后,会发不同的光,呈不同之色,因此一起发出。
此文发表于曾军主编,(英国)世界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批评理论》(创刊号)发表时标题为《中西印美学的不同类型》
消防工作总结中西印美学在基本类型,各不相同。要对这三种美学类型,作了部总结,可以把西方美学命名为区分型美学(definitive aesthetics ),中国美学称呼为关联型美学(correlative aesthetics),印度美学叫作为空幻型美学(nyat-my aesthetics)。区分型美学的“区分”(the definitive)一词,是根据西方哲学和美学的特点,并对照中国和其它非西方美学的特点而得出[1]。关联型美学的“关联”(the correlative)一词,根据安乐哲(Roger Ames)的关联型思维(correlative thinking)一词而来。安乐哲考察和总结了中西思想家如葛兰言(Marcel Granet)、李约瑟(Joph Needham )、享德森(John Hendeson)、史华兹(法国的大学排名
Benjamin Schwartz)、葛瑞汉(Angus Graham)、张东荪、卡西尔(Ernst Gassier)、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2]等人关于中国思维特性以及非西方思维特的论述,而给出如是的命名[3]。本书使用此词但对之作了内涵上的推进和改义,并运用到中国美学类型之解说。空幻型美学的选词,主要依据巫白慧和甘尼瑞(Jonardon Ganeri)对印度思想基本特点的总结,巫白慧把印度教的梵幻结构(世界由幻化而出又幻化而归返回梵体)与佛教的空假结构(世界本空为真谛,现象似真为假谛)结合起来,呈现的本体为空和现象为幻的印度思想的基本特点。甘尼瑞对包括印度教和佛教在内的印度思想进行总结,特别是对龙树菩萨的空(emptiness即作为宇宙本质的nyat)和胜论哲学的无(abnce即与具体事物之存在相对的此事的非存在事物运动而又未见的abhva)的阐述,[4]与巫白慧关于空幻之论异曲同工。空幻美学中的“空幻”一词,用佛教关于世界本体为nya(空)的nyat(空性)和印度教的梵幻结构讲“幻”的my,此字既作为动词显示万物产生的幻化和万物灭亡的幻归,又是幻出之后和幻归之前的在时间中存在的幻相。[5]nyat(空)与my(幻)都较好地突出了印度美学的特点。
杨戬
党的什么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下面以中西印三大美学的中心词为核心,对之进行逻辑的展开,来讲中西印美学的特点。从西方美学类型的中心词definition(区分),可以引出相互关联的四个关键词:区分、划
界、实体确定、名言。相应地,从印度美学的中心词nyat-my(空幻),亦可以此出四个相互一关联的关键词:识幻,幻转,由幻悟空,不定语。从中国美学的中心词correlation(关联),也可以引出四个相互关联的关键词:关联、互渗、虚体体悟,活言。下面就以中西印各自的中心词和由之展开的四个关键词为基点,分别讲中西印美学的特点。
第一节 西方文化区分型美学的特点
区分型美学的第一视点:区分原则。前面讲了,西方美学的建立和成型,是英法德美学合力的结果。英国的夏夫兹伯利区分内在感官和外在感官,法国的巴托区分由日常生活和工艺技术而来的技艺之术和以雕刻、建筑、绘画、音乐、戏剧、文学为体系之美的艺术,德国的鲍姆加登区分真、善、美的本质不同。在这三者的合力中形成美学,其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呢?以本节之视点观之而需要特别突出的就是,三者都是运用西方的区分型思维而进行的。因此,建立起来的西方美学典型地体现了区分型思维中的区分原则。在主体心理中,通过知、情、意的截然区分,由知而有科学和哲学,由意而有宗教和伦理,由感性情感而有美学(鲍姆加登是在这样的区分中,建立了美学)。再进一步对感性情感里的快感进行区分,作为对美的快感的美感,正是在既区别于生理欲望得到满足的快感,也区别于获得
徐国瑞
知识而产生的快感,还区别于由伦理之善而来的快感,而得到确定(康德美学正是通过这样的区分而在西方美学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在客观世界里,社会、自然、艺术,都有美,但社会和自然里的美是与人的功利、知识,以及伦理紧密地混杂在一起的,是不纯粹,而艺术,由于是不同于现实的虚构和想象,就一方面与现实中的欲望区分开来,另方面与知识中的概念区分开来,还与伦理中的善区分开来,艺术是为了美的目的而创造出来的,使人们通过美的形式而体会到美,从而美学就是美的艺术(fine art)的哲学(黑格尔美学,正是通过把艺术与自然、哲学、宗教区分开来,而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了核心的地位)。在知识形态里,通过真善美的区分,让美突显出来,事物在知识的体系和命名上是什么,这就是真,通过真,人获得了知识,事物对于人有什么用,这就是善,通过善,人们获得了利益和价值。事物让人不去想概念知识也不去想功利价值就感到愉快,这就是美。正是西方的区分型思维对真善美的严格区分,让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知识体系中建立了起来。
微店 点击图片进入哲学园书店 小程序
白薯的做法大全
区分型美学的第二视点: 划界原则。前面讲的三种区分,其实也是三种划界,即划一界线把“这”和“那”明晰地区分开来。西方划界思维的特点,建立在哲学是三大原理上(这三大原理前面已从西方的宇宙特性上讲过,这里从划界思维的角度讲):一是巴门尼德用on(Being/有)排斥了nothing(无)而建立了西方的实体世界。美也被作为实体。二是柏拉图用ιδεa(理式)对事物进行了类型划界,美的理式以及各类美的事物,构成分类的专门一类。三是亚里士多德对具体事物中本质属性(oυσa)和非本质属性的划界,把事物中的美与非美区别开来。这三大划界原则进而体现为具有西方特点的两个东西:一是从古希腊开始的现象本质原则;二是从近代开始的科学实验室原则。美学在古希腊产生,在于希腊哲学把现象和本体作了一个截然的划界,美在现象上分为各种具体的事物,美的小姐、美的母马、美的竖琴、美的汤罐……这些现象界的事物之为美,是在于后面有一个美的理式。对本质性的美的理式与现象性的美的事物进行严格的划界,这划界划得明晰而彻底,让理式完全可以独立于具体的事物。这样对宇宙之美的理论化就很清楚了,找出美的理式,就理解了一切现象界的美的事物。划界原则在科学产生的近代,就成为科学实验室原则。要科学地认识一个事物,必须将之放到实验室里去,把此事物与其它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隔离开来,进行专门研究,才能得出这一事物的性质,美从现实功利,从概念知识的区
分而得出,是一种科学实验室式的划界,把艺术与生活与概念知识区分开来,也是一种科学实验室式的划界,美术馆、音乐厅、剧院影院、博物馆的设立,更是在现实中进行划界,风景画家用一个取景框去看自然,也是一种划界,美学家教人们看风景用画家的取景框一般的眼光去看,正是划界方式在自然欣赏中的运用……正是通过划界,美从与生活、社会、自然的区分中产生了出来,艺术之为美也从这种划界原则中得到理论的解释和说明。审美心理学的距离、静观、直觉、形式的等名振一时的美学理论,无不充满了科学实验室的划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