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下册篇一1、通过生活的事例,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有效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感受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此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参与探索并发现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听《幸福拍手歌》,看老师的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数字?(5),老师从中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知道它指的什么?(4个间隔)
2、手上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数中的问题。
1、我们学校为了进一步美化校园,学校决定把操场边一条20米长的小路,也种上树。如果让你来种,你会考虑哪些问题?
2、出示:学校操场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每隔()米种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
(1)你会考虑每隔几米种一棵比较合理。(2、4、5、1、)
(2)除了每隔几米种一棵外,你还会考虑什么?(两端种)
(3)如果选择隔2米种一棵,你猜要种几棵?4米、5米呢?
(4)有什么办法验证?(画图)
3、学生选一种画图,填表格。再展示、汇报。
4、观察表格,你发现什么?(间隔数比棵树少1)
间隔数怎样求?棵树怎样求?
5、让我试一试
(1)、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
(2)、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
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6、16米长的一条小路,如果在它的一边每隔4米种一棵树,需要几棵树?
(1)、读这题你发现什么?什么信息没告诉你?你说可能怎样种?
(2)、分别把这三种情况画一画,列式算出棵数。
(3)、汇报,总结规律
两端种一端种两端不种,它们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7、说说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现象
观看课件,说出这些现象分别属于哪种情况。
二、练习、深化
(一)、算一算,填一填
1、同学们排队,12个同学站成一列,每相邻两个同学的之间距离是2米,那第一位同学和最后一位同学间的距离是()米。
2、一根10米长的木头,每两米锯一段,需要锯()次。
3、戴老师从一楼底层去某教室上课,走一层楼有10个台阶,走了50个台阶,你知道戴老师到()楼上课吗?
(二)考考你
校门口摆一排串红,一共12盆,再在每2盆串红之间摆3盆菊花,一共摆了多少盆菊花?
三、总结:
今天我们又解决了生活中什么问题?你会运用吗?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下册篇二教学内容教科书84~86页的内容练习二十第1~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单位的进率。
教学过程
口答:
(1)1角=元3角=元9分=元
(2)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1份是这条线段的,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这条线段的。
1、谈话引入。
(1)我们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用米作单位,能不能用整数表示出来?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些商品的价钱不够整元,人们是怎样表示的?
2、教学小数的意义。
(1)结合皮尺图讲解: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分米。1分米也是几分之几米?米还可以写成小数是多少米?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几厘米?1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7厘米呢?15厘米呢?
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几毫米?1毫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8毫米呢?13毫米呢?
教师:如果照这样分下去,还可以得到米也可以写成0.0001米
(2)引导学生概括:
①上面的例子都是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
②这样的1份或几份用什么样的分数表示?
③这些分数的单位分别是多少?
④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所以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也是10。
教师指出:像上面这些分数也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小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3)介绍小数的计数单位。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它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几,写作0.1;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它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它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写作0.001。
让学生阅读书上86页的结语。
(4)强化概念。
①十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它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②百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它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③千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它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④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1、说出各小数的意义。
0.40.250.138
2、0.3里有()个0.1,0.05里有()个百分之一。
0.914是由9个()、4个()和()个0.001组成的。
3、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
=0.9=0.75米=0.14米
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5题。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下册篇三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942页。
教学过程:
1.演示设疑:两支铅笔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教师两只手各拿一支铅笔,同时松手,两支铅笔落在讲桌后面,不让学生看到落地后的情形)
2.尝试探究:先独立思考,用小棒摆一摆;再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大家把不同的摆法放在展示板上。
(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3.展示分享: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讨论: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得出结论:把小棒的位置稍微变动一下,就成了不同的图形,情况有很多种。
教师从中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图形并画下来,作为研究的对象。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支铅笔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的探究,初步感知同一平面中两条直线存在相交、不相交的两种可能。
(一)图形分类。
课件出示:
1.尝试把老师画在黑板上的图形进行分类。
要求说出: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和同组小伙伴互相交流,请组长归纳小组的观点并汇报。
可能出现:
生:①和④是一类,因为它们是交叉的,②和③是一类,它们没有交叉。
生:①②③是一类,因为线是斜的,④的两条线是横平竖直的,可以单独是一类。
(学生如有交叉这样的说法,引导表述为数学语言相交,并说明相交的一点是交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四幅图的分夹,学生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由于没有分类标准的限制,孩子们的想象任意驰骋。
2.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引导:生活中很多物体是线段,像刚才我们研究的小棒、铅笔,假如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成为了直线,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假如把这几幅图中的直线无限延长,又该怎样分类呢?
生:①和④是一类,因为它们已经相交;③是一类,因为这两条线延长后肯定相交;②是一类,因为图形的两条线无论怎样延长都不会相交
生:①③④是一类,无限延长后它们会相交;②则无点;而②号图形中的两条线无论怎么延长都不会相交。
揭示: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不仅要看表面现象,更要注重实质。
生:③号图形中的两条线延长后会相交,有一个交点;而②号图形中的两条线无论怎么延长都不会相交。
设计意图:当直线的特点赋予其中,这几幅图的分类则有了明确的指向,学生的思考自然指向相交和不相交。
3.得出结论。
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可能。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下册篇四教学内容:联系生活自编教材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和谐发展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4、培养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我们曾经一起学习过有关数的产生,知道了数字和数都是人们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中逐渐发明和发展的。不但是数字,我们已经学习过的、正在学习的、以及以后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人们的生活、劳动中来的,而且学习这些知识又能更好地为生活、生产服务。所以学好数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它在生活生产中都会用到,同时又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生活中有很多蕴含数学知识的事例。不信,请注意:
2)故事:课间,同学们安静有序地休息。(课件1)
朱吕浩在经过吴炫陶的座位边时,不小心把吴炫陶的文具盒弄到了地板上,这时候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课件2)
(学生发表个人见解,适当进行思想教育)
3)朱吕浩也像同学们说的和期望的一样,马上向吴炫陶表示诚挚的歉意后,迅速将散落的文具盒及地面上的铅笔、圆珠笔等文具收拾好放回桌面,事情好象到此结束了。不过,在收拾文具时,他却发现了一件事,而且引起了他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散落在地面上的文具,聚焦在两支铅笔上)
4)他想到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在对他积极思考问题的好习惯表示钦佩的同时,不妨来看看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两支铅笔落在地面上,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呢?
2、探索比较。
1)每位同学先独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两支笔代替摆一摆,摆了一种图形后,再把这种图形画在自己的草稿本上。
2)摆完后,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讨论一下,最后形成小组意见,每小组做好发言准备。(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我们请一个小组来说说他们的发现。
学生展示后,还有要补充的吗?
4)我们将这些形成的图形整理一下(课件显示)。
这些图形,我们能不能进行一些适当的分类呢?思考一下,小组内可以小声讨论,注意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对图形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小结:同样是这些图形,我们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5)我们选取其中一组分类的情况继续研究下去。(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分类)
3、深入研究。
1)我们将落在同一地面上的两支铅笔形成的图形分成了相交和不相交两类。像这样落在同一地面上在数学上可以表述为同一平面。如果一支在地面一支在桌面则是不在同一平面了。(课件显示)
2)如果我们把落在同一地面上的两支铅笔,也就是同一平面上的两支铅笔想象成两条直线的话,也就是同一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形成的图形,现在看看,和原来相比,铅笔换成了直线,思考一下,刚刚的分类会不会有变化呢?
3)小组内讨论,引导: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分类。(课件显示)
真是了不起,刚刚汤老师和听课的老师们一起领略了同学们的风采,你们真是好样的,学习就应该这样,敢想、敢说、敢问,还要会动手、动口和动脑!
4、归纳特征。
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关系有两种不同的情况:相交和不相交。
2)那么在数学中对这两种情况又是如何介绍和描述的呢?
(课件出示)
(对相交的情况又是如何介绍和描述的呢?相交垂直)
5、强化特征。
1)下列几组直线,请刚刚学习的知识判断一下。
2)出示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盒子,画在不同面上的两条直线,质疑同一平面。
3)判断下列哪些直线是互相平行,哪些是互相垂直。
指出:平行线和垂线都是相互的,不能单独说哪一条直线是平行线或垂线。
引导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也可以说,这条直线是那条直线的平行线、垂线。
6、灵活运用。
1)正如我们从生活中发现并学习了平行和垂直一样,我们每天都在与平行线和垂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你还能找一找、想一想你身边哪里有平行和垂直呢?
(学生说或组内相互说说)
2)出示校园图,找一找平行与垂直。
7、拓展巩固。
1)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很多的平行线与垂线,要是给一张这样不规则纸,你能找到平行与垂直吗?
2)动手折折,可以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动手试试吧。
3)学生动手折纸,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展示学生的作品。
5)同学们真不简单,竟然能在这样的一张纸上通过自己动手折折平行线和垂线!
请把这些纸收拾起来,吃课间餐时还有它的用途呢?我们连一张纸也不要浪费。
8、全课小结。
你觉得自己这节课怎么样?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认为自己很棒的话,请给自己一点掌声。
有关平行和垂直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后我们会继续去学习和发现这有趣的数学的!
设计思路:
1、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努力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4、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5、将学生放置于故事情节中,借机适时地进行相应方面的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
6、充分利用课件,素材采集结合生活,让课件更好地为教学教育服务。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下册篇五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画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而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画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1.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学生在自己本子上试着画一个长方形(可以用尺),并写出名称及面积计算公式。
提问:知道长方形面积和宽,怎样求长要求宽,需要知道什么y求长呢
(板书:长宽=长方形的面积面积长=宽面积宽=长)
2.初探:决定长方形面积大小的因素。
提问:要使长方形的面积增加(或减少),可以有哪些办法
学生讨论交流,并在刚才画的示意图上表示出来。
(预设:长增加,宽不变;宽增加,长不变;长和宽同时增加;)
揭示并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根基上产生的,新的知识总是通过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后获得意义的。因此,必要的准备和铺垫是获得新知的必由路径。课始,回顾的目的是再现和激活,再现有关长方形的特征以及面积计算公式及其应用,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为本课解决问题做好认知准备。让学生初探决定长方形面积大小的因素,通过画图、
讨论和交流,初步体验面积增加(或减少)的几种情形,为新知学习作好方法上的铺垫。
1.出示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画图分析。讲述:这道题和我们过去学习的计算长方形面积的题目有所不同。(长增加了,面积增加了)
提问:这道题能直接求出答案吗直接看文字叙述,你感觉怎么样可用什么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指导学生画图,标出有关数据,分析数量关系。
展示交流学生画图思考的过程。
(突出:小长方形的长=原来长方形的宽)
3.列式解题。1838=48(平方米)
提问:183求的是什么
4.回顾反思。提问:为什么需要画图(帮助看清小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长方形的宽,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变式:如果求现在花圃的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
(预设两种方法:(8+3)(183)或者1838+18)
[设计意图]例题所呈现的新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尤其当只有文字的叙述时,学生往往不能直接看出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学生会产生画图的需要。在学生初次画图时,老师适当指导和帮助;当学生画图之后,通过观察比较,将数与形的意义对应起来,结合已有旧知大多能解决所求问题。其中,展示交流学生画图和思考的过程,能从学生学习体验的角度把探究新知的过程充分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认知;而列式之后让学生说出183求的是什么,再次数形对照,理解列式原理;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回顾与反思,感受画图策略的价值所在。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下册篇六⒈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对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更加清楚的认识。
⒉通过练习以及教材中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有兴趣的练习。在练习中产生一些新的体会。
3、能利用已经学习得知识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⒈口算
480÷484÷246÷3900÷3180÷20270÷90
280÷4069÷375÷5210÷30420÷70720÷80
⒉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⑴出示三幅图,提问:说说每组中两条直线的关系。
⑵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时,如图(3),我们有可以如何说?如何判断?指出垂足。
⑶提问:图二中两条直线有没有相交?它们有是怎样的位置关系?是不是所有不相交的直线都是相互平行的?提问: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⑷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垂线,一组平行线。
⒊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我们不仅可以画出垂线和平行线,也可以动手折一折。
⑴按图中所示,学生们照样子分别折一折,打开后看一看,哪些折痕互相平行,哪些折痕互相垂直。
⑵自己动手再找一找,折一折。
⑶两条直线相垂直有什么特点?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有什么特点?
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练习。
1、给一张正方形,做一组平行线,说出你的操作方案。
2、给一张正方形纸,做一组垂线,说出你的操作方案。
3、在大写字母中找出平行线和垂线。
4、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盒垂线。说说操作步骤。思考,如果这一点在已知直线上,你能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吗?
5、第五题:指一指,说一说。
6、看看角1和角2是不是在同一个方向?猜一猜,量一量。
7、自来水管在那里?怎样接比较合适?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话的。
8、第八题:在书上按要求操作。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画一画平行四边形。
通过练习,你对垂直与平行有了哪些进一步认识?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第6题,第7题。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下册篇七1.通过观察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尺
上节数学课
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
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视图
出示两张图
问:你觉得这两张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我们在观察一个正方体的时候,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前面、右面和上面
图1画的就是我们平时能看到的情况,而图二是在图1的基础上添上了3条虚线,这样就使图看起来立体的效果更强,可以完整地看到正方体的六个面,像这样的图,我们可以叫它"透视图"
我们要会观察视图,大家一起动手画一个正方体
说一说先完成书上的问题
问:谁能像这样子也来提问考靠大家?
随学生的提问
其他同学解答
注意学生在出题的时候
要说清楚是从哪个面观察
得到的是怎样的排列的几个正方形?
你能用几个小正方体搭出下面的楼房模型吗?
追问:图2看到的是3个正方体
是不是真的就3个?
观察这类图要注意什么问题?
3.先数一数各有几个正方体
再摆一摆
(图略)提醒:图2和图3都是2层的
2层的视图要注意上面正方体的下面虽然看不到,但肯定是有的一定要数进去
4.思考题:
下面的几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连一连连完后请学生说说自己在连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
连完后有什么发现?
注意让学生发现相对的面
如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在观察的时候,上面多的那一块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
1.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2.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下册篇八今天我当家
数学广角《怎样安排合理》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2-114页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做早餐、沏茶、烙饼等家务劳动的分析、研究,体会如何安排节省时间。
2.了解运筹思想、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每组学生准备1口锅、3个饼(硬纸模型)。
教学过程:
1、早餐
课件播放小学生明明在叮叮的闹钟声中起床,一边忙乱地做事,一边自言自语:今天我自己当家,一定要做得像妈妈那样好。怎么安排呢?先洗脸刷牙吧!哦,该点火煮鸡蛋啦!(做等待状)快熟吧!噫,不能急,平常妈妈说鸡蛋要多煮一会儿,才能预防禽流感呢!只有再耐心等一会儿啦!呀,还要用微波炉热牛奶呢!终于可以吃饭啦!好香呀!不好,要迟到啦!快走!
电脑出示明明一大早耗时43分所做家务情况。
(1)师:明明为什么会迟到?你能帮他出个主意吗?
生答,教师出示改进方案:
(2)师:为什么要把洗脸刷牙、热牛奶与煮鸡蛋同时进行呢?
生:因为利用等待鸡蛋煮熟的时间洗脸刷牙和热牛奶,就可以节省13分钟,现在总共只要30分。
师:真是当家才知时间贵呀!不过,只要合理巧妙地安排,时间是可以节省下来的。明白了这一点,明明以后做早餐完全不必那样慌慌忙忙了。(板书课题:怎样安排合理)
2、沏茶(教科书例题2)
课件展示:中午,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明明烧水沏茶。明明小声嘀咕:这次我得好好安排安排。
我们来看看明明沏茶需要干些什么。电脑出示沏茶所需的工序(略)。
(1)师:沏茶的工序这么多?怎样安排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间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
生1:我们认为只用9分钟就能让客人喝上茶。先烧水,在等待水烧开的8分钟里就可完成洗水壶、接水、洗茶杯、找茶叶四件事,然后用开水沏茶花1分钟,共用9分钟。
生2:我们不同意他们小组的意见。水壶还没洗、里面又没有水,能放到锅里烧吗?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先洗水壶、接水,再烧水,烧水的同时只能做洗茶杯、找茶叶两件事,然后用开水沏茶花1分钟,共需要11分钟。
(4)师:你们觉得哪一组讲得有道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下图。
(5)教师小结:对!我们首先得分清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必须先做,哪些事情可以与其它事情同时做,再作出相应安排。
3、烙饼(教科书例题1)
师:看来,当家真不那么简单!烙饼中又有什么学问呢?
电脑出示关于烙饼的一些要求。
(1)师:烙1个饼要用多少时间呢?
生齐:6分钟。
(2)师:烙2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生齐:还是6分钟。把两个饼一起放进锅里,先烙正面,再烙反面。
(3)师:如果烙4个饼最少要用多少分钟?怎样烙?
(4)师:6个饼呢8个饼呢当饼的个数是双数时,所需时间与烙2个饼所需时间有什么关系?(饼的个数是2的几倍,就要用几个6分钟。)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都是每次烙两个饼,前两个饼的两面都烙熟后,再烙后两个饼。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且把这种烙法称为一次成型法。
(5)师:现在明明要烙3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指名一位学生上台演示)
[预设:]
如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不对!烙3个饼不应该是12分钟,只要9分钟。
师:你为什么认为只要9分钟?
生:如果像他这样烙,在烙第三个饼的时候,锅的一半位置是空着的,这不浪费了时间吗?我把前两个饼烙熟一面后,马上换上第三个继续烙;然后将取出的那一个放回锅里和第三个一起烙另一面。锅就不会有空位,所以只要9分钟。
师: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这种方法是不是行得通呢?大家动手试一下吧!为便于操作,建议各小组在试验中给每个饼编号、并安排专人记录烙饼步骤及所需时间。
如没有学生想出这种最佳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6)各小组策划安排,再交流,并请一个小组上台用锅和饼演示。
根据学生汇报,老师小结:
第一步:烙1、2号饼的正面,用3分钟。
第二步:把2号饼暂时取出,把3号饼放入,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又用3分钟。
第三步:取出1号饼,放入2号饼,烙2、3号饼的反面,用3分钟。
一共用9分钟。
(7)师:只烙熟某个饼的一面,就换上其它饼继续烙。我们也给这种烙饼方法起个名好吗?
生:交替成型法、两次成型法、替换法
师:好!姑且叫它交替成型法吧!这种烙法与一次成型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节省时间呢?
(8)师:那么烙5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烙7个饼呢?
生答,教师板书:
张数
1
2
3
4
5
6
7
8
分钟
6
6
9
12
15
18
21
24
(9)师:当饼的个数是单数时,所需时间有什么规律?怎么烙?
[预设:]
生1:饼的个数是单数时,都可以先两个两个地烙(一次成型法),最后剩下3个饼,是单数个,采用交替成型法来烙。
生2:我发现饼的个数是单数时,有几个饼,所需时间就是几个3分钟,它的规律和烙双数个饼时一样。
生3:除了1个饼以外,烙饼所需的分钟数都等于饼的个数乘3。
(10)师:生2和生3的发现很有价值,那为什么无论饼的个数是双数还是单数,所需分钟数都等于饼的个数乘3呢?
[预设:]
生1:只有烙1个饼时锅才空着一部分,而烙两个以上的饼都有可通过合理安排始终不让锅里出现空位。所以每增加一个饼,时间只增加3分钟。
生2:实际上一次成型法也好,交替成型法也好,都是为了使这口锅在烙饼时一直不会有空位。
1、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的事例呢?
生相互交流。
生:我打开电脑边听音乐边上网下载资料;
在家拖地板和用自动洗衣机洗衣服可同时进行;
在车站等车时记英语单词;
2、你对下面几件事情有什么好的建议?
(1)两个小孩到肯德基餐厅吃饭,甲说:我们快去排队买吃的吧!乙说:我们应该赶快去寻找座位才对!
(2)如何安排炒菜顺序?
(4)教材第114页做一做的第1题:怎样给餐厅里的三位客人安排炒菜顺序才合理?
(题略,教科书第114页做一做第一题。)
小组1:可以安排两个厨师给1、2号桌分别炒一个菜;再分别给2、3号桌炒一个菜;再分别给1、3号桌炒一个菜。这样就比较公平,不会让任何一位客人等待的时间特别长。
小组2:我们不同意。因为2号桌是位老人,所以先让两个厨师都给2号桌炒菜;再分别给1、3号桌的客人炒菜。这样对两位年轻顾客还是公平的。
师:刚才我们有的从客人等待时间长短的角度,有的从尊敬老人的角度谈了各自的意见,都很有道理。
你曾经有过这样的行为吗?你对此有何想法?
1、为了节省时间,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
2、为了提高学习质量,红红边吃饭边看《少儿英语电视》节目。
教师小结:合理安排不但要考虑节省时间,也要考虑人的安全和身体健康。
本文发布于:2023-06-21 23:0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0091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