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幅画有点仙有点妖,迷倒万千拉斐尔前派粉丝:布里斯托美术馆
上一篇:英国有钱人喜欢捐建大学和博物馆,中国的马云们怎么想?
在布里斯托博物馆与美术馆的三层,是我们最想看的欧洲绘画艺术,虽然展品不是很多,但也涵盖了14-17世纪欧洲古典大师艺术、18世纪英国启蒙运动、19-20世纪的法国艺术和英国维多利亚艺术,以及20世纪以后的现代艺术。
我们按照时间顺序先欣赏古典大师艺术。在布里斯托美术馆官网上的“馆长之选”推荐的也基本都是这部分的展品,其中最早的一幅是意大利画家塔德奥·加迪(Taddeo Gaddi,1290-1366)的《基督被钉十字架和恸哭》。加迪曾在乔托(Giotto di Bondone,1267-1337)的作坊里工作,被意大利美术史学家瓦萨里称为“乔托最天才的学生”。这幅画绘制于1335年,十字架两旁站立的是圣母和福音书作者圣约翰,吻耶稣脚的是抹大拉的玛利亚。比较标新立异的是十字架上方画的不是鸽子而是鹈鹕,象征耶稣用自己的血救赎人类。下方圣母抱着自己的儿子,福音书作者圣约翰则捧着耶稣的手臂,捧着耶稣脚的依然是抹大拉的玛利亚。下方这组画面不由得让人想起乔托的名画《恸哭》,人物姿势和表情都极为相似,体现了加迪对老师的模仿和致敬。
乔瓦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1430-1516)的《基督来到地狱边缘》取材于《圣经》中的“地狱劫”,与我们在布里斯托主教座堂中看到的石刻一样,描绘的是基督受难复活后来到地狱边缘拯救那些尚未被分配去天堂还是地狱的灵魂。画中背对观众的白衣者为基督;大门右边的男女为亚当和夏娃;他们右边捂住耳朵者是受不了上方的魔鬼吹响的喇叭声,那声音代表撒旦的力量,最终被基督所击败。乔瓦尼·贝利尼是威尼斯画家、提香的老师,我在《情迷不列颠》中对他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圣哲罗姆》是另一位威尼斯画家曼苏埃蒂(Giovanni Mansueti,1465-1527)1490年的作品。这位画家是乔瓦尼·贝利尼的哥哥詹蒂莱·贝利尼(Gentile Bellini,1429-1507)的学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活跃在威尼斯。画中是我们熟悉的圣哲罗姆,传说他为一只狮子拔去脚刺,此后得到狮子相伴。画中的狮子简直就像一条可爱的小狗,立在圣人身旁撒着娇。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绘制于1510年,是意大利画家蒂莫泰奥·维蒂(Timoteo Viti,1469-1523)的作品。维蒂出生在乌尔比诺,比拉斐尔(Raphael,1483-1520)大14岁。拉斐尔的父亲去世后,维蒂接管了他父亲的作坊,对培养拉斐尔起了一定的作用。画面中的耶
稣在被捕前夜来到客西马尼园祈祷,弟子们都在睡觉。左边远方的路上,犹大正引着一队士兵从耶路撒冷城中赶来捉拿耶稣。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Lucas Cranach the Elder,1472-1553)是萨克森选帝侯的宫廷画师,在萨克森公国的维腾堡工作了49年。他与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交往甚笃。这里保存着一幅老卢卡斯·克拉纳赫1525年绘制的马丁·路德肖像,这一年马丁·路德与他解救的修女卡塔琳娜·冯·博拉(Katharina von Bora,1499-1552)结为伉俪,老卢卡斯·克拉纳赫作为他们最好的朋友之一见证了那场婚礼。
乔瓦尼·巴蒂斯塔·克里斯皮(Giovanni Battista Crespi,1573-1632)这个名字我们以前不太熟悉,但他的这幅《圣家族逃往埃及》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回来一查才知道,他被认为是17世纪最伟大的米兰画家。因为曾有一段时间定居小城塞拉诺(Cerano),又被人叫作埃尔·塞拉诺(Il Cerano,塞拉诺人的意思,类似人们称呼来自希腊的西班牙画家提托克波洛斯为埃尔·格雷柯,也就是希腊人的意思)。画面中的约瑟夫牵着驴,圣母玛利亚抱着小耶稣,在天使的引导下从伯利恒逃往埃及。据《圣经》所述,耶稣降生后,当时的统治者大希律王听说伯利恒一带降生了一位君王,下令杀死伯利恒及周边地区所有两岁以下的婴儿。
旁边是我们熟悉的西班牙画家牟利罗(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1617-1682)的作品《Ecce Homo》。《圣经》中说,耶稣被带到罗马帝国犹太行省行政长官彼拉多面前,因为耶稣并未提出反对罗马,彼拉多不想处死耶稣,于是他对众人说:“Ecce Homo”,意思是你们看这个人。
扬·斯泰恩(Jan Steen,1626-1679)是17世纪荷兰著名的风俗画家,这幅《厨房内景》其实描绘的场景更像小酒馆的外间,一个猎人打猎归来,将猎枪和猎物扔在地上,调戏起经过的酒馆女招待,旁边的客人则对此哈哈大笑。
雅各布·范·雷斯达尔(Jacob van Ruisdael,1629-1682)则是17世纪荷兰最有影响力的风景画家。这幅《洪水中的河流》绘制于1660年,画面中稠密的棕绿色的树与高耸的明亮的云形成鲜明的对比,左下角牧羊人赶着羊群正准备跨过奔腾的溪流。整个画幅虽然不是很大,但场面壮阔、动静有序,令人印象深刻。
“馆长之选”中有一幅作者不详的作品,能获得特别推荐说明其精湛的笔法值得让大家关注。这是佛兰德斯画派某位画家创作的《鲜花》,完成于1675-1700年左右。需要说明的是画中插在同一只花瓶里的玫瑰、冬青、鸢尾花和郁金香等并不在同一季节绽放,由此可
e book以证明17世纪佛兰德斯画家的静物画并非简单地写生,他们会把不同时间开的花画到一起,形成一幅理想中的画面。画家还有意画了一支折断的郁金香,暗示美好的事物常常转瞬即逝。郁金香是16世纪刚从奥斯曼帝国传到尼德兰地区的,属于既美丽又珍贵的物种。
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首先在英国诞生,随后才传到法德俄等国,直至影响整个欧洲大陆。这一时期我们最熟悉的两位画家,一位是庚斯博罗、一位是他的竞争对手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首任院长雷诺兹。首先看一幅庚斯博罗1763年绘制的《雷博妮肖像》。雷博妮女士身着华贵的蓝丝绸长裙,领口处装饰的丝绸拧绳非常独特,服装历史学家都无法说出这种装饰的准确名称,而且它几乎没在其它绘画作品中出现过。胸前的花束也很特别,它们插在一支盛有少许水的小瓶中以保持花朵的新鲜。
雷诺兹的这幅《霍尼伍德太太和她的女儿》创作于1784年,是他送给霍尼伍德夫妇的礼物。画家对母女二人在形象上做出鲜明的对比,母亲的脸庞白皙、眼神坚毅、涂着白粉的头发一丝不苟;女儿则是脸庞红润、表情顽皮、一头金发闪着亮光。母女之间的这个姿势也是特意安排的,表现出母亲对女儿强有力的支持。
雅思网校
紧随上述两位大师之后的是第四任皇家艺术学院院长托马斯·劳伦斯和浪漫主义画家康斯特
布尔。前者就出生在布里斯托,这幅《波特兰公爵》完成于1792年,是受布里斯托市政府委托所绘,因为波特兰公爵时任王室总管大臣,布里斯托市政府为了拍马屁,特意出资请劳伦斯画了这幅画像挂在市长官邸。
19世纪法国成为欧洲艺术的中心,这里专门开辟一片区域展示那一时期法国画家的作品。乔治·修拉是新印象主义的倡导者,这幅《日落》是他1881年创作的一幅小画,体现了他对互补色理论的研究成果。他在近景中使用蓝色和深橙色描绘树木和房舍,在远景中使用淡蓝和浅橙色勾勒夕阳中的蓝天和白云。用色大胆,但一点儿都不觉得失真。
这幅《骑驴》是法国印象主义画家伊娃·冈萨雷斯(Eva Gonzalès,1849-1883)的作品。她是当时比较少见的能够成名的女画家,整个大不列颠公共美术馆中目前也只收藏有这一幅女性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画中骑驴的女士是画家的妹妹,伸手扶她的男士是画家的丈夫,冈萨雷斯34岁英年早逝,她死后画中的两个人结成了夫妻。实际上这幅画并没有完成,至少男士的夹克还没有画完,可是它所表现出的效果却出奇地吸引人。评论家普遍认为她的笔法受到她的老师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的影响。
相比于法国的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我更喜欢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拉斐尔前派。尤其这
幅爱德华·伯恩·琼斯(Edward Burne-Jones,1833-1898)1894年绘制的《花园庭院》,简直百看不厌。这幅画取材于童话故事《睡美人》,在格林兄弟1812年的版本中叫《布瑞尔·罗丝传奇》。伯恩·琼斯以《布瑞尔·罗丝传奇》为题创作了四幅大型画作,这是其中的第三幅。布瑞尔·罗丝是公主的名字,译成中文是野蔷薇的意思,因此画中背景就是大片的野蔷薇。六位姑娘倒在花园的长廊里安静地沉睡,优雅的睡姿和起伏的组合,使整个造型仿佛五线谱上六个律动的音符。
上海禽流感最新消息另一幅引入注目的画作是弗兰克·迪科塞尔(Frank Dicke,1853-1928)1902年创作的《无情的妖女》,取材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Keats,1795-1821)的同名诗歌。诗歌描述一位骑士在山中受一名妖女的诱惑,被迷倒在山洞中,最终做了敌人的俘虏。但是画家并不想表达悲惨的结局,而是选取了其中最浪漫的段落:
“我在草坪上遇见了一个妖女,美似天仙
她轻捷、长发,而眼里野性的光芒闪闪。密密匝匝
我给她编织过花冠、芬芳的腰带和手镯,
backup她柔声地轻轻太息,仿佛是真心爱我。
我带她骑在骏马上.她把脸儿侧对着我.
我整日什么都不顾,只听她的妖女之歌。
校区她给采来美味的草根、野蜜、甘露和仙果,
她用了一篇奇异的话,说她是真心爱我。”
nigger什么意思啊
fixture迪科塞尔是维多利亚时期诞生的著名画家,17岁考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38岁成为院士,71岁担任院长。从这幅画可以看出,他的心中一直充满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流行的骑士精神。
prosper这里我们又看到一位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他就是1878-1896年任院长的弗雷德里克·雷顿(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这幅《渔夫与塞壬》绘于1857年,表现的是希腊神话中的海妖塞壬诱惑渔夫的情景。
米莱(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是拉斐尔前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是我们今天在这
座美术馆看到的第五位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雷顿去世后继任院长职位的就是米莱。他的这幅《拉美莫尔的新娘》创作于1878年,取材于苏格兰历史作家沃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1832)的同名戏剧。画中的这对新人身着18世纪的苏格兰服饰,站在苏格兰林地里。在司各特创作的这出悲剧中,男女主人公所在的两个家族互为仇敌,但是因为爱情两人走到了一起,不过最终仍以悲剧结局,有点儿类似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tti,1828-1882)也是拉斐尔前派的创始人之一,这里有一幅他1858年创作的《路易莎·露丝·赫伯特》。赫伯特(Louisa Ruth Herbert,1831-1921)是维多利亚时期出生在布里斯托的一位女演员,曾为罗塞蒂做过两年模特。她微撅的嘴唇、卷曲的金发和粗壮的脖子被罗塞蒂认为是美女的理想特征。不过我怎么觉得这个脖子有点儿太粗了呢?尤其是对于一位女性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