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之药物治疗新知

更新时间:2023-06-12 12:04:24 阅读: 评论:0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之
藥物治療(Pharmacotherapy)新知
宋瑞珍
前言
心房纖維顫動(AF)(atrial fibrillation)(如附圖所示)是臨床上心律不整疾病(cardiac rhythm disorders)中很常見的一種問題。在美國大約有230萬的成年病人有AF(1)。一般而言,AF的發生和心房(atrium)的退化病變(degenerative changes)有關。因此,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另外,心臟血管疾病,特別是風濕性心臟病(rheumatic heart dia)、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和高血壓(hypertension)及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會加速心房組織的退化,促進AF的產生。55歲上下的民眾約少於1%有AF,但在80歲以上的民眾約10%以上有AF。統計學上,男性比較女性容易得AF。
AF的病人很可能有虛弱(weakness)、心悸(palpitation)和胸部不舒服(chest discomfort)的感覺。AF最容易引起的併發症(complications)是中風(stroke)(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及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單有AF的病人,中風的危險性是一般人的5至6倍。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由西元1985到1999年,因AF 而住院的次數由154,086增加到376,487(2);而在每100,000人中,死亡時
有AF,由1980年的27.6增加到1998年的69.8(3)。因此,AF給我們社會帶來的經濟負擔(socio-economic burden)相當重,而且隨著老人人口的增加而逐年提高。
心房纖維顫動產生併發症的原因
engineered
AF導致中風的原因,一般認為是由於AF失去有效的心房收縮(atrial contraction),以致於血液在心房的滯留(stagnation),促成血栓的形成(thrombus formation)。血栓如脫離心房而進入心室(ventricle),可經由大動脈(aorta)跑到其他器官(target organs)引起栓塞(embolism)。如到腦部(brain)則導致中風。同時,很多AF 病人患有血管硬化(atherosclerosis)的疾病,大動脈由於有內壁組織的病變,可產生剝離(plague paration)的現象,這樣也可在任何器官造成膽固醇栓塞(cholesterol embolism)。如剝離的組織跑到腦部也可引起中風。奥斯卡获奖金曲
AF心房搏動(atrial impul)的次數大約每分鐘350-600。還好有房室竇結(atrioventricular node)的過濾功能(filter function)使心房搏動到達心室的次數,每分鐘祇有140-200(如附圖所示)。快速的心室跳動在有心臟病的病人,可短期內導致心力衰竭。另外,長期心跳太快也可引起心臟組織再造(tissue remodeling)導致心室肥大(ventricular hypertrophy),變成一種心臟肌肉的疾病(tachycardia-induced cardiomyopathy)。久而久之,心肌功能衰退,可以產生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症(sudden death)。
心房纖維顫動的藥物治療方法
northernlights目前,AF藥物治療的方向有二種:(1) 完全壓抑AF,以保持正常的心律(normal rhythm);(2) 讓AF持續,但降低心室跳動的次數,保持每分鐘在70左右。前者稱為心律控制(rhythm control),後者稱為心速控制(rate control)。心律控制的理想是利用壓抑AF,使病人不致於產生上述所提因AF而引起的併發症,特別是中風及心力衰竭,並
且維持正常的心房及心室配合(synchronization)的功能,以達到最好的心排出量(cardiac output)。而心速控制,雖不能壓抑AF,但可讓心室的心跳維持在50-90(平均70左右)之間,使病人不會感到不舒服。但是因為AF的持續存在,病人必須用血液抗凝劑(anticoagulant)(coumadin)來防止AF可能引起的中風。
以上所述是AF藥物治療的原則,依病人的病況而定,採取心律控制或心速控制。年輕的及沒有其他心臟病者,大都以心律控制為準則。而年老的如65歲以上者,特別是有心臟病的,因為AF大都是永久性的(permanent form),則以心速控制為準則。最近有幾個研究成果發表,值得我們注意,如在新英格蘭雜誌刊登的AFFIRM研究(3)。這個研究是由很多醫學中心採隨意分配的方法(multicenter, randomized)比較這二個AF治療策略(心律控制及心速控制)的結果。總共有4060名病人,平均年齡為69.7 9年。其中70.8%的病人有高血壓,38.2%有心血管疾病,而且很多人又有左心房擴大和左心
室功能不良(left atrial enlargement and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隨意分配之後,2077人接受心律控制,2033人接受心速控制治療。在平均3.5年的追踪中,死亡人數二組不相上下(心律控制組356人,心速控制組310人),五年的死亡率分別為23.8及21.3%。因此,結論是在65歲以上常患有高血壓及心臟病的AF病人,應該可接受採用心律控制或心速控制。在這個研究報告中,應該提醒大家的是心律控制組有較多的藥物副作用(adver drug effects),而且比較需要再住院(hospitalization)。而二組中,中風的病人都是跟停止或服用不足量的抗凝血藥物coumadin有關。這個研究的結果,也被其他類似的研究成果報告所肯定(4)。換言之,在這些較高齡的病人(65歲以上),心速控制並不亞於心律控制,但如要防止或減少中風的機會,則病人都必須服用血液抗凝劑coumadin,
並把INR (internationalized ratio)保持在2.0左右。另外,心律控制組較容易發生藥物副作用的原因,是因為控制心律的藥物大都為第一及第三類對抗心律不整藥(Class I and Class III antiarrhythmic agents),如propafenone, flecanide, quinidine及sotalol。這些藥物的減少心臟收縮能力(negative inotropic effects)及引起心律惡化(proarrhythmia),遠較控制心速的藥物如digitalis、 -blockers及calcium channel blockers來得多,病人會因此產生心力衰竭及猝死症。
心房顫動和心力衰竭的互動
童话 歌词
pcb是什么
如前所述,心力衰竭可因AF而產生。然而,心力衰竭也可本身促成AF的發生。二者同時存在時,死亡率也會因而更加提高(5)。在心力衰竭的治療藥物中,儘可能用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CEI)。ACEI則除了有可促成血流力學(hemodynamics)的改變來改善心臟的功能以外,本身也可減低AF發生的機會(6)。最近動物實驗證明ACEI對心房組織有防止因AF而引起的心電生理再造化(electrical remodeling)的過程,因而減少AF的發生及AF變成永久性。臨床上,ACEI減低AF的發生,連帶的也可減少中風的機會(7)。在一群9297病人中,平均年齡為66歲,很多人有高血壓(46-47%)、心血管疾病(79-81%)、糖尿病(38-48%)、高血脂肪(65-66%),及過去有過心肌梗塞(51-53%)。其中651名病人接受ramipril,一種ACEI的藥物(每天10 mg)治療,這些病人和另一組826沒吃ramipril的病人做比較。五年之後,證明ramipril可減低死亡率(6.1% v.s. 8.1%),心肌梗塞(9.9% v.s. 12.3%),中風(3.4% v.s. 4.9%),猝死症(0.8% v.s. 1.3%),以及心力衰竭(9% v.s. 11.5%)的機率。這些差異在統計學上都達到了臨床上的意義(p < 0.05)。其中,中風的減少很可能跟ACEI減少AF
的發生有關。
總結
心房顫動(AF)是消耗社會成本很重的一種心律不整的疾病。它可發生在一般似同健康的人,也可附
加於其他心臟血管疾病之上,AF 除了讓病人感覺到心悸及不舒服之外,亦可引起中風及心力衰竭。其治療方法因人而異,可由生活習慣的改變,如不喝酒、不亂吃藥、安定精神、適度運動等著手(8)。但有的人必須用藥物治療。藥物治療的策略,在65歲以上的病人,心速控制(rate control)並不亞於心律控制(rhythm control),而且比較不會有藥物的副作用。另外,ACEI也可減低AF的發生率,應在適當的臨床情況(clinical ttings)下,加以善用。而在中風危險性高的病人,不管是心律或心速控制,仍須長期使用足夠的血液抗凝藥coumadin來預防中風。
參考資料
ladder1. Feinberg WM, Blackshear JL, Laupacis A, et al.: Prevalence, age
eesdistribution, and gender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nalysis and implication. Arch Intern Med 1995; 155:469-473.
2. Wattigney WA, Mensah GA, Croft JB: Increasing trends in
hospitaliz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5 through 1999. Implications for primary prevention.
3. Wy DG, Waldo AL, DiMarco JP, et al: A comparison of rate control
and rhythm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N Engl J Med 2002; 347:1825-1833.
4. Van Gelder IC, Hagens VE, Bosker H, et al. for the Rate Control versus
Electrial Cardioversion for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study group: A comparison on rate control and rhythm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蓝色生死恋的插曲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N Engl J Med 2002; 347:1834-1840.
5. Wang TJ, Larson MG, et al.: Temporal Relation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Their Joint Influence on Mortality.
bbc中文Circulation 2003; 107:2920-2925.
6. Nakashima H, Kumagai K, Urata H, et al.: Angiotensin II antagonist
prevents electrical remodeling in atrial fibrillation. Circulation 2000;
101:2612-2617.
7. The Heart Outcomes Prevention Evaluation Study Investigators: Effects
of an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ramipril,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high-risk patients. New Engl J Med 2000;
342:145-153.
8. Sung RJ, Lauer MR: Atrial fibrillation. In Fundamental Approaches to
the Management of Cardiac Arrhythmias by Sung and Lauer,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Boston/London, 2000, Chap. 14, pp657-669.
jones怎么读
心房纖維顫動時,心房收縮約每分鐘350-600,導致心室的快
速搏動(QRS complexes)不規律,約每分鐘150。

本文发布于:2023-06-12 12:04: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78/9370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控制   心房   病人   心律   藥物   心臟   治療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