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活动单元设计的传统模式及新趋势

更新时间:2023-06-08 04:50:19 阅读: 评论:0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8)0820054203
幼儿园活动单元设计的传统模式及新趋势
收稿日期:2007211216
作者简介:王丽娜(19822),女,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山东青岛 266033
车文婷(19812),女,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山东青岛 266033
王丽娜 车文婷
摘 要:简述了幼儿园的任务、重要意义及其建筑部分的基本组成,着重介绍了幼儿园活动单元设计的传统模式的设计
原则,以及新趋势产生的原因及其功能分析,并给出实例加以分析。关键词:幼儿园,活动单元设计,平面设计中图分类号:TU244.1文献标识码:A
  在人的一生中,幼儿期是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时期。
济南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有句俗话说“三岁看老”,足以看出这段时期对人的性格形成、健康发展情况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前,很多孩子的幼儿时期是在自己家中或父母的上一辈家中度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当今很多家庭不采用这种模式,而是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里。
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对3岁~6岁的幼儿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年龄特征,通过为幼儿创造多种多样的活动条件,提供各种活动机会,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创造力、自信心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促使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充分发展,tude
为培养具有适应未来发展知识结构和智能潜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幼儿园的建筑部分主要由幼儿生活用房(包括活动单元及幼儿公共活动用房)、服务用房、供应用房组成。以上三部分既互有联系又相互独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文中主要就幼儿生活用房中的活动单元设计进行论述。
活动单元主要由活动室、卧室、卫生间和衣帽贮藏间组成,它是幼儿园每个班级活动的互动空间,基本上包含了幼儿每日的学、的契合关系,并且由于具体的条件不同,其表现的方式、复杂性以及程度也存在差异。”上述定义有下面几个要点:
1)地域性的概念具有时空维度。从空间看,它具有相对于某个整体的局部性;从时间看,它是一个时
段内相对稳定的现象,而不是某种瞬时或短时期内的现象。2)地域性是以广义的人类聚居概念为前提的,换言之,它不是狭隘的建筑概念所能完全解释的现象。3)地域性概念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它同时面临对原有地域性的延续和发展,以及通过再阐释获得现时和未来意义的新地域性的双重任务。4)地域性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多样性,它提供一种观念,而最后的答案都需要在具体、真实的语境中寻求,所以任何既定的模式和框架都是与其自身命题相悖的。5)地域性表现的方式和程度不同,因此具有其自身的适用性而不是一种普适的规律,并且具有“度”的含义。因此,在地域性的突显过程中,人(如建筑师和规划师)具有主观的能动性。地域性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当代的建筑师们努力揭示的是一种新的地域文化而不是对传统地域性的简单再现。
乡土建筑是地域性表现的重要部分,而且是最具有活力的部分。早在20世纪60年代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lfsky )和保罗・奥立佛(Paul Oliver )等人就开始了对乡土建筑的研究。鲁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中写道:“乡土建筑的特质之一是当地当时文化的一种记录和自然反映,它传承和延续了几代人的技艺和建筑思想;乡土建筑不必经过时尚的周期性变化而具有不变性……它的原动力与人类的基本尺度相匹配,与之相反则是极傲慢
的预先安排,以极大代价去征服自然。”
保罗・奥立佛在《世界乡土建筑百科全书》中,指出“乡土建筑”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的几个特征为:本土的(indigenous );匿名的(anonymous ,即没有建筑师设计的);自发的(spontaneous ,即非自觉的);民间的(folk ,即非官方的);传统的(traditional );乡村的(rural )等,基本上体现了“乡土”的完整含义。
任何的文化都依赖与其他文化的交融,地域和民族文化在今天比往常更必须最终构成为世界文化的地方性反映。想要在未来维持任何类型的真实文化,就取决于人们有无能力生成一种有活力的地域文化的形式,同时又在文化和文明两个层次上吸收外来影响。立足于当代地域性特别是当代乡土,以一种今天的时间纬度来审视过去的影响力,最终将引导人们走向本质———“如何又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到自己的源泉;如何又恢复一个古老的、沉睡的文化,而又参与到全球文明中去。”参考文献:
[1]K enneth Frampton.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 ].张钦楠,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0.
英语造句[2]Paul Oliver.Encyclopedia of the Vernacualr Architecture of the
World[J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1):1232124.[3]梁 雪.对乡土建筑的重新认识与评价———解读没有建筑师的建筑[J ].建筑师,2005(6):115.
[4]单 军.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及其他[J ].建筑学报,2000
(11):25.
[5]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R ealization of criticized regionalism and regional
WANG Bin
Abstract :Through the rearch of criticized regionalism and rural constructing theory ,it summarizes the features of criticized regionalism as well as rural construction.It also brings forward relative opinions on how to face the worldwide culture and regional culture.K ey w ords :worldwide ,criticized regionalism ,regional culture ,feature
45・第34卷第8期2008年3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4No.8Mar. 2008 
玩、吃、饮、睡、洗、如厕等各项主要生活内容,它是孩子们的又一个“家”。
1 活动单元设计的传统模式
这里所说的“传统模式”,也是最早期幼儿园的进化版。在最早国内开始办幼儿园时,根本没有模式可言。那时幼儿的生活和活动内容比较简单,孩子们过着集体生活,各房间构成也比较容易。随着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为了满足合理的科学教养,方便的保教管理以及预防疾病的要求,逐渐形成了每个幼儿班组自成一体的格局,即单组式活动单元(传统模式),若干单组式活动单元组合成幼儿园的主体建筑。现在各设计单位进行幼儿园设计时,绝大部分采用此模式,这主要是受从1987年12月1日开始试行,一直沿用至今的J G J 39287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的影响。
1.1 平面功能分析
一个完整的活动单元包含了活动部分(活动室)、睡眠部分(卧室)和辅助部分(卫生间、衣帽贮藏室)。其中,活动室是活动单元的主空间,所有其他功能部分都以活动室为中心。卧室总与活动室有着密切的联系,可独设,也可与活动室混设。卫生间也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能力的场所,与活动室和卧室有着紧密的联系。衣帽贮藏室是作为活动单元的入口或辅助空间,主要是和活动室发生密切关系。同时,根据幼儿园的教学要求,幼儿需经常到室外进行活动与游戏,因此,活动单元中的活动室与室外活动场地保持着有机的联系。
1.2 平面设计原则
1)各活动单元应有单独的出入口,尽量避免各班级的相互干扰和影响。2)活动单元内各房间应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3)
卫生间不仅应靠近单元出入口,也应兼顾幼儿在活动室和卧室都能方便地使用。4)活动单元中的活动室与盥洗室、盥洗室与厕所,应有很好的视线贯通,以保证个别幼儿单独使用盥洗或如厕时,教师在正常教学活动中对其的关注和随机观察。5)活动单元各房间的平面布局应紧凑,尽量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交通面积和无用空间。这种单组式活动单元模式强调各班之间互不干扰,有利于按年龄特点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教工作,严格按卫生防疫要求进行隔离。
2 活动单元设计的新趋势———多组式活动单元2.1 多组式活动单元产生的原因
1)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结构形式、建筑材料、施工
技术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而且由于电脑辅助设计在各方面的介入,设计者的方案创作能力及方案实现程度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建筑设计的简单化、标准化。
钻禧
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之间交往越来越密切,国外先进的幼儿园建设经验被人们了解并接受,国内设计界对幼儿园的建筑设计有了更多的思考。
3)现在独生子女众多,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环境,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就对幼儿园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
4)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论,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是“注入式”的。另外,传统的教育论对幼儿过分看重保护、严格的卫生防疫,而忽略了幼儿需在自我的活动中发展身心、增强能力。进入21世纪,我国幼儿园教育已经在幼儿教育、方法、措施等诸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2001年,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发以后,幼儿园教育开始突破原有的办园模式,幼儿园建筑设计也应适应这种幼儿园教育的发展,探讨与此相适应的新的活动单元模式。
2.2 多组式活动单元
2.2.1 多组式活动单元功能分析
多组式活动单元包含了若干小规模的班级活动室,其功能单一。各活动室内都不内套卧室和卫生间,主要作为幼儿进行小活动量的游戏和学习之用。当需要进行较大型室内游戏或各班级进行合组活动时,都会在一个面积较大的游戏室进行,而且各班幼儿都可共用一个卫生间。naice
2.2.2 多组式单元平面形式mcalls
多组式活动单元根据需要可分为以下两种平面组合方式:
1)不同年龄分设。这种多组式活动单元是将同一年龄段的幼儿组织在一个多组式活动单元内,然后由若干这样的多组式活动单元构成幼儿园建筑的主体。这种平面组合形式的特点是各班级之间可以用灵活隔断进行分隔,有利于教学的灵活组织。甚至当所有幼儿的午睡在活动室不能完全解决时,也可在游戏室临时铺垫席地而睡,从而能够大大节约面积。
2)不同年龄混设。这种多组式活动单元从平面图形上看,与上述组合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各班活动室的幼儿是由几个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组成,它适合于规模更小的幼儿园。
在线英文名2.2.3 实例
在国外很早就出现了多组式活动单元,如丹麦兰德斯明日日间托管中心。
明日日间儿童托管中心建于1998年~1999年,整个中心在功能上分为3部分:北面是婴儿室,南面是幼儿园,中间是公共服务部分。从平面上看就象一系列连续的山峰和山谷,凸出的山峰内是供各组儿童使用的活动房间,而山谷部分自然形成大大小小的出入口。每组的活动用房形状各不相同,平面的中间部分是由一系列曲面墙板分隔而成的序列空间,沿南北方向或分或合地形成大小不同的活动区域,即各种公共用房。其中位于幼儿园部分的圆形中庭是这一部分的公共活动中心,它由3个小组活动用房围合而成。这3个公共部分既各自独立又连成一体,给儿童带来诸多空间上的变化与惊喜。
多组式活动单元并不强调班组之间的严格隔离,而是在按幼儿年龄特点分班组的基础上,以尊重幼儿自主地、自发地开展和谐活动为原则,着重强调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而单组式活动单元所强调的防疫疾病问题,也会因现代医学的发展、幼儿卫生防疫工作的加强、保健医疗设施的完善以及幼儿体质整体上逐渐增强等因素得到改善。
很久以前英文
3 结语
随着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幼儿园的建设应该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在小区建设中,地产商把注意力主要放在能为他们带来巨大利益的住宅设计上,对于作为配套公建的幼儿园重视不够,这直接影响了设计院对待幼儿园建筑设计的态度。建筑师有义务对现今幼儿园设计做更多的思考,注意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与方法,设计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对幼儿成长负责的、宜时宜地的幼儿园。参考文献:
[1]黎志涛.幼儿园建筑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77284.
[2]刘宝忠.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032104.[3]张玫英,董 卫.丹麦幼儿园设计新趋势[J ].世界建筑,2003
(3):78281.
化妆基础・
55・  第34卷第8期2008年3月
          王丽娜等:幼儿园活动单元设计的传统模式及新趋势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8)0820056202
建筑之意义浅析
收稿日期:2007211208
作者简介:汤艳丽(19792),女,助理工程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 200092
沈德泉(19722),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092
汤艳丽 沈德泉
摘 要:通过对建筑的文化意义及环境意义的讨论,建立以环境为主导,涉及文化的贯通性、社会人类学以及生态意识等
因素的讨论架构,使建筑透过整体环境成为表达人类精神意象与生活状态的载体。关键词:文化,建筑环境,生态中图分类号:TU 285文献标识码:A
  建筑从人类之初的遮风避雨的场所历经历史长河发展至今,
成为人类精神意象的载体,包含着复杂的内容。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革命,人类的联系愈加紧密,随之而来的是特征的模糊。在此情况下讨论意义显得难以使其明晰。然而正是由于建筑所承载的人类精神意象及生活状态表达的需求,使得意义的讨论又尤显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当今的建筑创作顺应时代的脉络,给予人类的心灵以深切的关怀。
Norberg Schulz 说:“建筑不仅是表现机能而已,实际上也与我们的活动相结合,这种结合不仅表现在实质的物体上,更表现在物体反映出的意义层次上”。从立面的建筑到空间的建筑再到环境的建筑,建筑的内涵不断丰富着。在今天,建筑显然已不再是单纯的造型艺术了。关联领域的扩大增加了建筑的复杂性与困难度。在讨论建筑意义之前,要了解意义本身指的又是什么,意义即价值。创造价值是个体生命所赋予世界的价值,这些价值透过人之体验而吸收后,升华为体验价值,体会出体验价值,人遂能对人生产生一种实存的态度,领会出对生命的使命感。也许世界的一种不可知性,是与人工化的记忆发展部分相联系在一起的,也与大众象征和日常习惯的事实记录有部分的联系,而事实记录最终物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结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建筑的意义基本上指人们对建筑所感受到的反应,关于情感与知识的反应。
1992年《里约热内卢宣言》之后“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颇具悲怆感的共同课题,对建筑的生态意识提出了要求。据此可以认为建筑的意义涉及到文化特征、环境脉络、生态保护等。
1 建筑的文化意义
建筑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同时又综合反映了特定时空的文化品质。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在建筑这一物化形式上力图保持着连续性,并以特定的编码译码过程使该文化的成员获得解读。一种文化的成员了解与他们发生联系的建筑,同时,一种文化也面临着与其他文化相互碰撞、渗透、融合的问题。事实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渗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信息
DNA ”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信息
技术的革命使地球成为一个彼此紧密联系的整体,各种文化正在
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融合。
传统上对文化的认识有以下三种类型:1)独特的文化———以内在的同质为特点,基于种族关系而与其他文化分离;
2)相互文化性———寻求的是诸文化能以相互交流、理解和融洽相处的方式;
3)多元文化性———着眼于从一个社会之内共存的不同诸文化所产生的问题。
holy cow
这三种文化概念与现今社会的文化实际状态是不相适宜的。如果象这些概念所假定的那样,诸文化确实仍然具有孤岛或领域性质,它将不可能消除或解决他们如何能够共存和合作的问题。但是,今天仍将诸文化描述成孤岛或领域,则不仅描述上是错误的,而且在标准上也是误导的。事实上,诸文化已不再具有同质和分离的假想形式了,这就成为贯通文化性概念的出发点。
今天文化的突出表现为:从内部可能是一致的多样化,而从外部,则是它们越过国界的事实,具有了新形式,打破传统文化的分界线,这就是贯通文化性。
首先是现代诸文化内部的掺杂与复合的结果,文化之同质与分离的老式观念已经被诸文化外部的互相连接所取而代之。相互联系是移民进程和世界范围的运输与通讯系统以及经济依赖性的后果。作为混合的一个结果,同样的问题和意识的状态,今天会经常出现在被认为如此不同的文化之中,正如当今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问题等。今天诸文化普遍以混杂为其特征,文化的定义日益变成超越仅仅是描述性的词句了,现在它们正在形成其目标。贯通文化性概念的目的是促进多面的和范围广泛的一种文化理解。多样化依然存在,即具有一种贯通文化面貌的诸不同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多样性。
对应建筑创作也许将可能从封闭走向开放。在这一时刻已经没有什么能抵挡文化的贯通性,抵挡杂交
品种的出现和古代特
T raditional model design and ne w trendency of kindergarten ’s activity unit
WANGLi 2na  CHE Wen 2ting
Abstract :This paper tells the mission ,importance and components of kindergarten in short.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traditional design of kindergarten ’s activity unit and also the reason for the arising of trendency.The function analysis of the trendency and the example to prove it is included ,too.
K ey w ords :kindergarten ,activity unit design ,plan design
65・第34卷第8期2008年3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4No.8Mar. 2008 

本文发布于:2023-06-08 04:50: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78/8997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活动   建筑   幼儿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