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代性与地方性的乡村居住空间形态及营建策略探讨 ——以湖北三个乡村的营建为例
谢超
【摘 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已然成为业界的热门话题.乡村居住空间作为乡村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它不仅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地方文化的承载与反映.文章基于时代性与地域性的研究视角,以鄂西北、鄂西南以及江汉平原地区乡村的居住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乡村日常生活内容的田野调查和传统居住空间特征的提炼与重构,探讨"此时此地"的乡村居住空间形态与适宜营建策略.最终所提出的空间形态营建方法与策略,不仅有助于当代乡村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改善,还将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种新的营建思路.%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r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have became the hot topics in the industry. Rural residential space, as one of the core places of rural life, not only reprents the need of era development, but also bears and reflects the local culture. This article is bad on the rearch perspective of modernity and regionalism with the study object of rural residential space in the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Hubei Province and Jianghan Plain area. Trough field survey of rural routine life and extract
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space characteristics, it will discuss the current rural residential space form and the appropriate construction strategy. The ultimately provided construction approach and strategy of space form will not only help to improve the contemporary rur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and living standard, but only offer a new methodology and pattern for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期刊名称】《南方建筑》
【年(卷),期】男生怎样美白皮肤2017(000)004
小学语文新课标【总页数】6页(P86-91)
镇江翻译【关键词】乡村建设;时代性;地方性;居住空间形态;适宜营建策略
【作 者】谢超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023;TU-024
1.1 乡村建设与乡村居住空间
近年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建设与发展日益受到各界关注,“上山下乡”已成为热潮。然而,乡村建设由来已久,自上世纪初以来大致经历了民国建设实验时期、建国至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至十六届五中全会时期以及2005年以后的新时期这四个发展阶段,各阶段的乡建实践都是顺应所属时代背景的结果[1]。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乡村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和建造方式由传统封闭向现代开放转型,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却让更多来自乡村的劳动力和资源流向城市,由此引发了乡村社会与生活环境的变迁。
乡村居住空间作为乡村生活的容器,不仅体现了时代的需求,也是特定地区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与价值观念的映射,它包括空间、行为和观念层面的内容[2]。空间即为承载居住功能的空间实体。行为层面可以延伸到居住生活和社区邻里间的交往活动。观念层面是对居住本质和规律的再抽象,比如归属感、认同感及价值观念等,而场所精神可视为观念层面的集中反映。其中,空间又可以分为三个层级,一为村落居住空间,是指乡村已建
成的区域以及与村落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外部地理空间环境,包括周围的山川、河流、农田和道路等。二为街区组团居住空间,包括街巷、水系、绿地以及与生活配套的各类基础设施;三为宅院居住空间,包括住宅和庭院[3]。
1.2 存在的问题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乡村建设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和村民主动参与,往往盲目效仿城市建设中的理念和模式,造成了乡村空间形态的无序混乱和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颠覆,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英语教材(1)乡村的空废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造成乡村人口的大量流失,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谋求发展,只剩老弱妇孺留守家园,乡村丧失了活力,逐渐呈现出空废化的普遍现象。aside
(2)地方文化与传统习俗的瓦解
地方文脉是历经漫长生活积淀,自然生长而成的。然而近年来的乡建实践中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往往偏重于物质空间的建设而忽视了地方文化与传统习俗的延续[4]。
(3)居住功能组织滞后于生活方式的转变
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介入使得乡村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传统居住空间结构和功能面临衰退和老化,功能组织、卫生状况和空间品质都难以适应当代乡村生活的需求。
(4)传统居住空间形态与特征的丢失
由于缺乏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意识,加之外来文化观念的刺激,村民们在审美和价值判断上呈现出一定的偏差和局限。主要表现在乡村的建设过程中,以具有城市特征的居住形态和风格作为建设的标准与样板,传统宅院式的居住形态随之被取代,从而导致传统文化与居住空间形态在传承方面出现了断层危机。
(5)传统建材与营建技艺的没落
传统建材的制作工艺和建筑营建技术多沿袭子承父业、手口相传的方式,如今大量青壮年离土离乡,技艺缺乏传承所依赖的血缘载体。而营建技艺的失传进一步减弱了村民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家园的归属感。
(6)邻里关系的淡漠
amends
传统居住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被人们所淡漠,此前活跃在其间的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也遭受到破坏,曾经习以为常的交往模式和场所随之淡出人们的视野。
lets get it started
然而,乡村居民对充满浓浓乡土气息和时代特色的理想家园仍心向往之,在上述问题的背后,亟待我们解决的是如何再现乡村居住空间时代性和地方性的问题。
2.1 案例的选择及其背景介绍
职责英文
从地理和文化层面上来看,鄂西北与豫陕渝三省毗邻,斜倚大巴山的余脉,是南北文化交锋的阵地。鄂西南地处于三峡腹地,是主要涵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内的山区。江汉平原河流纵横交错,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这些地区的乡村分别呈现出山地型和平原型村落的特征。从诸多乡建实践中分别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作为分析的对象,如鄂西北地区的襄阳石花镇小坦山村、鄂西南地区的恩施龙凤镇龙马村和江汉平原地区的荆州江陵县荆干村(图1)。
罗恩克拉克襄阳石花镇小坦山村地处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与车城十堰之间,主要依靠种植花卉苗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居住空间现状是以村部为中心并沿石红公路两侧呈线型分布,多为2~3
层的村民自建住宅,在风格上有传统坡屋顶式的建筑(图2),也有部分欧式小洋楼。设计通过对鄂西北地方建筑的空间格局、形态特征、空间系统进行提炼与重构,并尝试融入现代生活方式、庭院经济和产业发展等内容,以此实现乡村社区高品质的人居环境与产业环境的营建目标(图3)。
恩施龙凤镇龙马村处于群山环绕的自然格局中,曾是川渝鄂盐茶古道上的重要集镇。清水河南岸附近的现存居住空间以1~2层的青瓦木结构建筑为主,其中部分前店后宅式的格局保存尚好,而分布在老双龙公路两侧的居住空间则呈现出不同时代特征的多样建筑风格(图4)。龙马村的营建立足于扶贫搬迁,在凸显土家族风情特色的同时,对拆建指标进行合理控制,最终实现服务功能的完善。设计采用适应地形与环境的处理手法,并尊重民族文化和当地的生活习惯进行材料和技术的选择(图5)。
荆州江陵县荆干村位于江汉平原湖区,南抵长江,受楚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影响深厚。居住空间现状主要为1~2层的住宅建筑,有藕池和水渠等水系环绕其间(图6)。荆干村以生态人文社区为营建目标,注重居住环境的营造。设计立足于地方特色空间与现代居住功能、地方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的有机融合,并对江汉平原传统民居中的实用性元素进行提炼与运用(图7)。
2.2 村民日常生活模式与乡村居住空间的关联分析scare
乡村空间与村民生活紧密关联。作为非物质要素的村民日常生活模式是乡村营建的隐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制约和推动乡村居住空间的演进。而作为物质要素的乡村居住空间既是乡村营建的显性特征,也是村民生活的载体,并能反映不同社会和经济背景下的时代特征[5]。
在对村民日常生活的调查中发现,三个乡村案例中的日常生活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首先,日常生活都是围绕农业展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涉及居住空间的选址以及与农田、道路和河流等要素的关系,与之对应的是居住空间格局。其次,多数村民偏好更为多元便捷的现代居住功能组织,餐厅、厨房、起居室一体化的独立式宅院成为乡村居住形态的普遍选择。在龙马村主街169户经营户中,多以老人务农、男主人务工、主妇经营这三项收入来维持家庭的日常生活与再生产。因此,还需要在独立式宅院的基础上,灵活增设经营空间、储藏间、晾晒场地、生活庭院等辅助功能。随着经济条件和道路设施的改善,如今汽车逐渐成为乡村的主要交通工具,车库也是居住空间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功能。再次,受到多年来对储藏和通风条件的生活需求以及审美习惯的影响,村民希望能保留坡顶
、阁楼、天井、门楼等居住空间形态特征。最后,由于乡村社会的相对封闭,人际关系围绕在宗亲和邻居之间,互相串门、交往以及文化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休闲方式。这些活动通常发生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街区邻里以及庭院之中[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