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的地域性探索与启示——以广州天伦控股大厦为例

更新时间:2023-06-08 04:25:43 阅读: 评论:0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40周年特刊/ 2019.5 South  Architecture  /南方建筑|
高层建筑的地域性探索与启示
英语口语学习方法—以广州天伦控股大厦为例Regionalism  in  High-ri  Architecture  Design:
a  Ca  Study  bad  on  the  Guangzhou  Tianlun  Holdings  Building
倪阳S 谢燮2
Nl  Yang, XIE  Xie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本文引用格式]倪阳,谢燮.高层建筑的地域性探索与启示一以广州天伦控股大厦为例[J ].南方建筑,2019(5): 117-123.
nickel
摘要地域特征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创作依据,是现代建筑回归特定场地的方法论。由于高层建筑本身具有一定的体量 昭示性和社会影响力,同时更易受到现代化和商业化的影响,其地域性表达比一般建筑更值得深入研究。通过梳理和 回顾百年以来对高层建筑的地域性探索历程,针对我国建设现状,总结了当代高层建筑的地域性设计方法和方向。同时, 以广州天伦控股大厦为设计案例,展示了其以地域性为主导的设计逻辑,对我国今后复杂城市环境下的高层建筑创作 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地域性;高层建筑;办公建筑;城市环境
ABSTRAC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important  in  the  cre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in  the  incorpora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t  specific  venues. Regional  expression  is  more  important  in  high-ri  architectures  than  other  architecture  types  becau  they  have  greater  social  influe  nee  and  are  easier  influenced  by  modern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By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regionalism  in  high-ri  architectures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this  study  summarizes  regional  design  methods  and  directions  in  contemporary  high-ri  architectures. Moreover, a  ca  study  bad  on  the  Guangzhou  Tianlun  Holdings  Building  is  carried  out, which  provides  inspiration  and  guidance  for  the  design  of  high-ri  architectures  in  China's  complex  urban  environments.
KEY  WORDS  regionalism; high-ri  architecture; office  architecture; urban  environment
*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7YFC0702309 ): “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新方法与示范” 子课题九“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模式与示范”。
中图分类号TU243.2 文献标志码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9.05.117 文章编号 1000-0232 ( 2019 ) 05-0117-07作者简介'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电子邮箱: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I南方建筑/South Architecture2019.5/华南理丁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40周年特刊
引S
地域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之一八,它最早体现在建筑形式对气候的应对以及就地取材之中,并且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拓展到对文化与风俗的表达之上。不过,地域性首次被明确指出却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用以批判现代主义建筑单一重复及漠视环境的设计风格。受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影响,我国建筑界对地域性的研究和实践仍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而主要的地域性研究和实践仍大多集中在大型公共文化建筑或是小型的实验性建筑中,对高层建筑的地域性研究甚少。面对我国已存在的大量趋同的高层建筑群落和将来可见的蓬勃建设需求,我国高层建筑'的地域性设计应是一个较为迫切需要讨论和研究的议题。
1高层建筑的地域性探索与启示
高层建筑的地域性设计一直是较为困难的,其难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之上。首先,高层建筑是一个现代科技和文化发展而来的新产物,至今仅有百余年的历史,相对于延续了数千年的地域文明,明显缺乏延续性,因此地域性和高层建筑在本质上就是有一定矛盾的,正如安藤忠雄在《从自我封闭的现代建筑走向普世性》中所描述:“对我来说,运用一种开放的、国际的现代主义语汇来试图表达某一种族的情感、习惯、美学意识、特色文化以及社会传统是困难的。”何其次,高层建筑是城市现代化的产物、是工具理性主义的物质反映,由这种理性主义所造成的物质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冲突也会切实的反应到高层建筑形式与风格之上。换而言之,即当前社会追求商业利益和效率最大化的原则导致了高层建筑的设计总是往最优化的工艺技术、最高的平面利用效率和最经济的建设方案所靠拢,而如何在成熟的结构体系、较低的投资水平和功能最优诉求下实现高层建筑的地域性,这应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通过梳理百余年来高层建筑对地域性的探索历程,或许可给予当代高层建筑的地域性表达和设计提供一个完整和正确的设计思路与模式。1.11880-1930:传统建筑形式与高层建筑的矛盾
起初,高层建筑对地域的关注表现在对传统建筑形式的模仿之上,建筑师希望通过延续地域建筑的形式和细节特点来保持建筑的延续性,如詹尼(William Jenney)在1885年设计的家庭生命保险大厦上所做的一样。该建筑作为世界第一座高层建筑’,虽然使用的是当时新型的钢框架结构,可是在外部展现
的依然是传统多层建筑的砖石立面,并衬以发券、立柱和山花等装饰细节(图1)。然而,从建筑学的意义上来看,这种建筑形式与高层建筑具有的结构特点和形体比例是脱节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只能算作是一种“多层建筑的叠加”,即便是随后沙里文(Louis Sullivan)从传统建筑中提炼的"基座、标准层、出檐阁楼”三段式构图亦只是对该模式的一种优化而已。不过,他在"标准层”上设计的“芝加哥窗”摆脱了地域传统建筑开窗形式的桎梏,从结构逻辑出发,增加了高层建筑的通风和采光条件,形成了相对简洁现代的立面风格,对后来的高层建筑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密斯(Mies Van der Rohe)对此评价为"从用历史化立面覆盖的第一批框架建筑起,直到结构的适度形成了外表艺术真正的基础”。
1.21930-1960:缺乏地域性的现代主义高层建筑
20世纪30年代,由于工业化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战争导致的建设量增加,现代主义建筑以其快速建设、经济普适的特点在欧美国家开始迅速兴起。现代主义建筑强调使用简洁纯净的几何形体型、灵活均衡的功能布局和反对一切多余无用的建筑装饰,以达到功能性、经济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受此理念影响,高层建筑的形式从对传统建筑的模仿转向了对结构和材料的客观表达之上,带有一种工业美学(机械美学)的特征,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其地域性的缺失。
1950年,利华大厦(Lever Hou)作为世界上第—座玻璃幕墙高层建筑在纽约市中心拔地而起,成功实现了密斯在《论坛报》竞赛方案构想。随后,密斯和约翰逊(Philip Johnson)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 Building)通过对青铜窗框、琥珀色玻璃和精致构件的苛政猛于虎翻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40周年特刊/20195South Architecture/万建筑|
图1芝加哥家庭生命保险大厦
在线翻译英译汉
图2纽约利华大厦
图3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立面
图4瓦尔登7号公寓
图5米兰维拉斯卡大厦
图6香川县厅舍
精心设计和运用,充分表达了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纯净和透明。同时,框架结构体系使大面积、自由划分的内部空间成为了可能。该大厦是现代主义高层建筑的经典作品,时至今曰仍然是大部分高层建筑设计的“母版”(图2)。尽管摒弃了传统建筑形式的高层建筑展现出了—种具有时代性和进步性的建筑风格,但是其单调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的是对地域的漠视。甚至有批评者提出了“将我们的城市从埋葬在墓碑群式的天际下拯救出来”(Stop Them From Burying Our City Under A Skyline Of Tombstone)的论调|1,o拉夫沃克(Ralph T.Walker)则戏谑表示“里约热内卢的教育部大楼和伦敦动物园的长颈鹿馆长得是一模一样的,每一处的现代建筑都惊人的相似”。在1950兴建的联合国总部大楼(United Nations Headquarters)(图3)因其毫无生气的"国际式"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被社会和建筑师一致批评后,高层建筑的地域性逐渐成为了学界讨论的议题。
1.31960-1980:重现高层建筑地域风格的讨论
虽然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的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便以美国加州的"海湾地区建筑形式”作品为例子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本土和人文元素缺失进行了批判,但高层建筑的地域性真正的复苏是在60年代左右:1959年国际现代派建筑师国际组织(CIAM)提出“将现存环境的历史信息作为设计的决定性因素”。西班牙建筑师里卡多•波菲尔(Ricardo Bofill)在瓦尔登7号公寓(Walden7Complex)中大胆设计了一面具有巴塞罗那地区传统砖红色彩的墙壁,并在上方结合布置了自由散落的窗洞,从而隐喻了当地圣山的形态,形成了一种与现代主义大相径庭的戏剧性的外立面形式(图4)。不过,该作品
也由于其内部空旷的、光线暗淡的住房、狭小不实用的阳台而遭受了批评。更好的实践来自于1958年落成的米兰维拉斯卡大厦,该建筑在提供便利正常功能的同时,利用外露的预制混凝土竖框和放大的上部体量在形式上,“使人回忆起了中世纪哥特建筑的飞扶壁和防御塔,使一座现代建筑以一种适当的形式巧妙地融入到了周边连续的历史建筑之中,并且拥有了自己的特征”回,以至于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在见到这个建筑时感叹"这是一座非常'米兰'的建筑”(图5)。
建筑历史学家和评论家肯尼斯•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在《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一书中还以西扎(Alvaro Siza)、博塔(Mario Botta)、巴拉甘(Luis Barragan)的设计作品为例,指出他们作品中那些对特殊地形轮廓和地方肌理的精致感、对地方材料、手工技术的利用、对传统建筑形式的抽象化表达以及通过建筑设计创造和优化场所的理性思考是具有深刻的地域意义的。
这种强调了建筑与场地关系并以“隐喻”式的现代建筑语言加以表达的设计方法跨越了传统建筑形式的落后性和现代主义建筑的规范性,为现代建筑的地域性表达指明了方向。需要指出的是,这与文丘里(Robert Venturi)主张以具象的历史建筑元素来赋予现代建筑审美性的观念是有所差别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对现代建筑进行改造的核心观念并不建立在对地域的思考上,只是通过传统建筑符号来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戏谑式的嘲讽,因此其并不关注具体所利用的建筑形式和地域的整体关联性。这也解释了矶崎新(Isozaki Arata)在日本筑波中心的设计中采用了大量的西欧古典建筑样式而非曰本传统建筑元素的原因。相比筑波中心,丹下健三(Kenzo Tange)的日本香川县厅舍则显得更为先进。通过混凝土预
制的水平栏板和挑檐小梁,以及架空的首层庭院,建筑在明确保持现代特色的情况下隐约出现了一种与传统五重塔相似的形制(图6)□该方案很好的提供了一种如何在工业化时代展现地域传统的方式,丹下本人在1959年CIAM会议上表示“传统在对其自身缺陷的挑战中得到发展,地域主义也应如是”,暗合了后来高层建筑的地域主义发展方向。
20世纪70到90年代我国曾经盛行一种“民族形式”的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高层建筑屋顶添加的碇结构中国式“大屋顶”和“小挑檐”装饰,类似的例子还有德国的“祖国建筑”和苏联的“民族建筑”。抛开政治因素,这些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建筑其实是对于现代文明
I Rt万®X/South Architecture20195/华南理T犬学itSSjS:计研究院有跟公■旬成立40周年特刊
的一种敌对式回应,是一种限制性和封闭性的地域主义,与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反现代主义地域思想是相似的.然而,面对不可逆转的时代和科技发展,这种保守的地域主义思想显然是不可取的。
1.41980至今:批判性地域主义的高层建筑
与海德格尔不同,芒福德的地域主义认识是建立在日益发展的全球化进程中的,他并没有把“地域的”和"全球的”、“传统的”和“现代的”对立起来,他意识到文明的相互交流在现代社会是无法避免的,因此他更希望通过以一种“融合”的态度实现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地域主义。1980年代,希腊建筑师亚历山大•楚尼斯(Alexander Tzonis)和利亚纳•勒费夫尔(Lian Lefaivre)在芒福德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全球化对建筑的影响,提出了“批判的地域主义”概念(Critical Regionalism)o该理论深刻的探讨了“地域”和“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倡导建筑在保持文化和地方性以外,也应接受全球化和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新的社会生活和技术成果赋予建筑的进步与发展,对现代技术、材料和形式有明确积极的态度。弗兰姆普敦认为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是“任何一种人道主义建筑学通向未来必需跨过的桥梁”
在此理论提出之前,高层建筑的地域性设计一直是在努力协调现代和传统的矛盾。为了找到一种可以恰如其分表达地域特色的现代高层建筑形式,建筑师将精力放在了如何抽象传统建筑形式和使用地域
特色材料上,而倡导与现代保持关联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则向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立足点。
首先,批判的地域主义并不强调建筑材料与地域传统的一致性,这一点在安藤忠雄、谷口吉生(Yoshio Taniguchi)等日本建筑师的作品中显现的特别突出。他
们使用清水混凝土、玻璃和钢材等现代材料对传统空间thus
进行了现代化的再表达,同样传达了一种东方禅意的哲
affirmed学。因此,高层建筑应充分发挥现代材料的特性,而无
需过于执着于使用传统的地域材料。枱89年约翰•施普
雷克尔森(Johan0.von Spreckeln)在法国拉德方斯
新区(La Defen)设计的拉德芳斯巨门写字楼利用了
钢筋混凝土所提供的大跨度结构可能性,通过相似的体
型和虚实比例,通过现代建筑语汇传达了凯旋门的地域
母亲节快乐的英文
记忆。另外,由于建筑选址于巴黎主城区轴线与拉德芳
斯新区的轴线交点上,“大门”的形象也对城市的空间
结构起到了很好的回应(图7)。
其次,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一种立场态度,它并未
提高工作执行力
给高层建筑提供一种固定或相似的“范式”(Forum)。
相较于外在形式,批判的地域主义更加关心的是其背后
的驱动因素。批判性地域主义认为建筑对气候条件的表
达和反应同样非常重要,它应对场地、气候和光线作出
反应3。换而言之,与传统建筑的形似并不是高层建筑
实现地域性的必要途径,对当地气候的应对和适应性设
计同样应被看作是地域性的。
受此观念影响,加上全球变暖和石油危机等环境问
题的涌现,1980年代起相当一部分建筑师的的关注点转
移到了高层建筑的气候适应性上,处于热带地区的建筑
师无疑是当中响应最为积极的:主张“形式追随气候”
的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Charles Correa)在孟买
的干城章嘉高层公寓中实现了居住生活模式和被动式通
风的结合(图8);马来新亚的杨经文(Kenneth King
Mun Yeang)则经过对建筑的光、热和风环境进行模拟
实验,利用科学布局建筑朝向、增强建筑体量变化和引
图7拉德芳斯巨门写字楼
图8干城章嘉高层公寓
图9、10法兰克福银行剖面及伦
敦再保险大廈
华南埋丄大字建筑设计妍究阮有限公司成立40周年特+ij/20195South Architecture/南方建琉|
入垂直绿化等策略成功减少了使用能耗,在东南亚地区完成了包括梅西加尼亚大楼在内的多个气候适应性高层建筑;我国20世纪80年代岭南学派亦将岭南的现代建筑与地域的契合点放在被动式气候适应性上K,在广州完成了包括白天鹅宾馆在内的一批具有气候特点的高层建筑作品。欧洲的高技派建筑师同样也在这方面作出了努力,如福斯特(Norman Foster)在1997年设计的45层法兰克福银行和2004年的伦敦瑞士再保险公司大厦。这两个方案均通过研究建筑的空气动力学现象从而大大降低了空调能耗。然而,弗兰姆普敦表示“这两个建筑封闭和自我包容的形式缺乏任何可以调节的尺度,导致其与周围城市组成更有节奏、协调的可能性”回(图9、10),这也说明了尽管批判的地域主义并不过于强调高层建筑的形式与地域的传承关系,但在实现地域气候适应性的同时保持建筑与环境、城市的历史和视觉延续性仍是有一定必要性的。
上述的发展梳理或许是不够具体和详尽的,但与其纠缠于充实的历史演变,更重要的应是如何从历史发展中理解当代高层建筑的地域性。纵观百余年的发展历程,高层建筑的地域性探索和建筑学理论思想的发展其实是保持在一个动态同步的过程之中的,整体表现出一种从“表象”到“抽象”、从"外观”到"内在”、从“建筑”到“城市”的发展进步趋势,因此在操作层面上也可归结为3个思路方向:对地域传统的提取和表达、对地域风貌的认识和顺应和对地域气候的适应和应对。
1.5对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现状与启示
近30年是我国进入人类历史上罕见的高速城市化进程,高层建筑作为经济发展的标志物也被快速的大规模的建设。不幸的是,高速建设的同时也使得建筑师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充分理解每一栋高层建筑与其地域的相互联系。同时,我国当代社会现代化的路径与西方差异巨大,我国社会对西方的思想运动、以及对现代性的理解缺乏共同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情感上的认同’,因而提倡大规模工业化和经济效率的现代主义被开发商和建筑师断章取义的引入到了我国的高层建筑设计上,建设了大量“国际式”高层建筑。在这些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形成的繁荣景象背后,却是“千城一面”的地域性缺失。
同时,高速的城市化发展也催生出了复杂且高密度的城市环境。随着建筑密度的提升和高度的增加,建筑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建筑对城市的影响力也在增大,因此在处理高层建筑和城市的相互关系时是需要建筑师特别留意的。然而,受到开发商意志和现代主义风格的影响,高层建筑设计普遍选择以更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更明显的建筑形体和更高的建筑高度来彰显自身的标志性和先进性。这些高层建筑普遍脱离了城市的空间形态,缺乏对城市环境进行关注和回应,也逐渐丧失了高层建筑本应具有的定义城市环境的能力皿。同时还带来了诸如光污染、城市无风区和热岛效应等严重的环境问题。
另外,目前我国的高层建筑设计对地域气候的认识也是不足的。高层建筑起源于欧美国家,其大面积玻璃幕墙的建筑形式与这些国家的气候是相对吻合的,但是其对于气候差异性较大的我国,尤其是对于经济发达而气候炎热的南方地区,这种缺乏对气候进行适应的现代主义高层建筑的弊端就开始显现出来了,这直接导致了高层建筑被迫长期使用机械制冷设备,从而增加了建筑的能源消耗,这与我国
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亦是不符的。
许可证英文综上,面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批判性地域主义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方向。通过对地域的充分思考,建筑师可避免再次陷入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之中,从而可创造出真正符合地域精神文化、顺应地域历史风貌、适应地域自然环境的当代高层建筑。下面本文将以笔者参与的广州天伦控股大厦为例,阐释一次以批判地域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我国典型高密度、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完成的高层建筑设计。
2以地域性出发的广州天伦控股大厦设计
广州天伦控股大厦对地域的理解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建筑应契合和协调场地现状和周边风貌;其二则是建筑应回应地域自身的气候条件。这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思想和要求是一致的。
2.1因地制宜的平面布局设计
该项目的用地位于林和村改造项目的东北角,西南侧是高度近百米的商品住宅,距离北侧的铁路不足百米。场地呈类三角形的不规则形状,是整个改造项目中设计条件最为不利的边角用地。基于场地的客观条件,总平面布局着重从经济效益、建筑关系和环境元素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旨在紧张的用地中获取最大的土地利用率、避免对居住区造成的影响和克服铁路对自身的消极影响。
由于正南北的塔楼体量无法满足规划退让条件和业主的容积率目标,经过综合比对和考虑后,项目塔
楼最终采用了西南向的平行四边形的标准层平面。从自身来看,该布局契合用地形状的同时,使标准层平面面积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提供了合理的开间和进深比例,同时获得了较好的采光与通风条件,还尽量减少了铁路对建筑的影响。从与周边建筑的关系上来看,其与西南侧高层住宅形成了类似平行的和谐关系,二者还共同构成了区域的通风廊道,有助于改善微气候循环,为居民和办公人员提供了更好的空气质量和体感舒适度(图X)。综合权衡采光、能耗、视线和平面关系后,塔楼的核心筒被设计于标准层的西南侧,避免了办公空间的视线对西南侧住宅的私密性造成影响,同时还减少了核心筒对裙楼商业空间完整性的影响,获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
2.2适应地域的现代表皮设计
考研网上确认天伦控股大厦给人的最大印象应是其独居风格的建筑立面。由于它摒弃了现代主义高层办公楼的玻璃幕墙系统而采用了双层表皮系统,建筑外观呈现出了一种高

本文发布于:2023-06-08 04:25: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78/8996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筑   地域   设计   传统   形式   地域性   气候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