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建筑与批判地域主义的契合
ACommentonRelationshipbetweenEcologicalArchitecturesandCriticalRegionalism樊湘红曹麻茹黄鹤鸣FANXiang-hongCAOMa-ruHUANGHe-ming
摘要:尝试探讨生态建筑与批判地域主义二者
之间本质的联系,旨在寻求适用于我国创作优秀
建筑的生态策略。
关键词:生态;批判地域主义;反生态策略
Abstract:Inordertosearchafterstrategiesof
creatingnativeexcellentecologicalarchitectures,
theauthorsattempttodiscusstheessentialrela-
tionshipbetweenecologicalarchitecturesandcrit-
icalregionalism.
Keywords:ecology;criticalregionalism;anti-e-
cological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5-0075-03
收稿日期:2006-05-09
作者简介:樊湘红(1980-),女(汉族),江西九江人,湖南大学建筑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
1原始概念:生态、生态建筑及其它
1.1生态:生态(Ecology),源于希腊文中“住所和研究”两个词的结合,意为对生物栖息场所的研究。生态原本指一个“场所”或“环境”,以及引申的含义“相互间的关系”。[1]因此,生态学就是将生物个体、群体、种族及种族环境这些生态单元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相互关系的科学,例如个体生态学,群体生态学以及人类生态学等。[2]
1.2生态建筑:经过广泛地查阅后笔者发现还没有关于生态建筑的公认定义。然而,在各种论述中可以得出以下共识:生态建筑设计是指将生态观念运用于建筑创作,恰当地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并将其与建筑艺术完美地结合。
1.3其它生态系列:除了“生态建筑”的提法之外,还有诸如生态小区、生态城市及生态公园等一系列将生态与设计两个范畴相互联系的论述,在此,笔者将其称为生态系列。生态系列成为目前学术界和社会中一股崭新的潮流。
2批判地域主义
批判地域主义作为一种对建筑理论批判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建筑创作策略,是亚历克斯・楚尼斯与利利亚那・勒费夫尔(AlexTzonisandLilianeLefaive)在论文《格子和通道》(1981年)中首创的语汇。之后,被肯尼思・弗兰姆普敦(KennethFrampton,1930-)引入自己的理论文脉,并将其要点阐述如下:
在批判现代主义的同时,继承现代建筑的进步之处,将其运用在实际建筑实践中。
建筑应根植于其所在的场所,并充分尊重其风土性。
不光是视觉上,使五官都能感觉到的建筑。
不是将地域性无批判地直接引入形态,而是在现代主义的实践中重新解释地域性。
建筑实践应该形成对现代建筑的积极批评。[3]
3概念比较
以下进行一个唐突的尝试,将以上所述的生态系列与批判地域主义进行并置类比,以一个新视角追溯新流派的本源。
3.1关于生态系列:暂且抛开一切诸如技术、艺术、文化等表述形式,回到关于概念本质的分析:
生态=场所/环境+环境与场所之间相互的关系。[4]
场所/环境=生物个体、群体、种族的栖息地。于此,生物个体所指的是人。
香蕈人的栖息地=自然环境+物理环境。[5]
其中,自然环境=地理地貌+气候条件+自然生态。自然环境以原生态为基本特征。物理环境=人类生存的物质环境/人工环境。物理环境表现为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与加工,以人工痕迹为基本特征。显然,建筑学范畴所探讨的场所、建筑、城市属于人工环境。
75
图2NewBaris的市场设计图1人・建筑・环境相互关系研究的方法论
自然环境与物理环境的辨证关系:人工环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自然环境无形地限定人工环境的创造。当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形成良性循环平衡发展,即所谓的生态平衡;反之,生态平衡崩溃。
3.2基本公式一:在生态学与建筑学发生关联的前提下,有关生态系列的研究=人・建筑・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研究的目的无疑是要达到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平衡。此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被笔者称为建筑学中永恒的三角关系。
得出以上结论,便可解读以下几个误区:
生态≠高技/节能。即高技/节能只是一种生态策略,并非生态的全部。首先,生态的范畴包括材料、技术、艺术、文化等多个层面,技术层面只是其中之一;其次,在技术层面中仍分为低技与高技。前
者侧重于采用廉价环保的材料以及恰当的技术,在最大限度上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后者则更偏重于技术的准确性和高效性,通过精心设计的建筑细部,提高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满足对生态环境的关注。[6]
形式上的生态——
—对仿生建筑的误解。仿生的意义在于人类模仿其他生物或自然环境的内在结构和秩序,取其合理之
处用于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而绝非形而上
的模仿。
生态作为前卫的流派而被夸耀、滥用。如
前所述,生态的本源是探讨人・建筑・环境的
协调发展,而这个建筑学中永恒的三角关系
正是当代建筑师一直致力探讨的,这种探讨
是建筑师的一项基本责任。因此,即使是专
门考虑了地球环境和全球生态系统的设计
netlib
原则,也并非是人类对地球及地球生物,包括
人类自身和后代的一种“贡献”,而恰恰是人
friends 第一季们对自身错误的一种认识和纠正。[7]
3.3关于批判地域主义:以肯尼思・弗兰
姆普敦阐述的“五个要点”为根据,进行展开
分析:
显而易见,“五个要点”无一不是围绕着
人改造环境的一种态度展开。
建筑则作为表现态度的媒介。
建筑创作和建筑评价体系均以批判作为
基本态度。
这种态度富有积极的内涵,内涵的实质
greverbal是强调建立与某一特定自然环境相适应的
人工环境。
内涵的表象即为此地的建筑是否适用于
此地。
3.4基本公式二:关于批判地域主义的
研究=人・建筑・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研究
的目的仍是希望达到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平衡。
3.5结论:生态系列与批判地域主义具
有相同的本源,均作为人・建筑・环境相互关
系研究的方法论(图1)。研究的目的是为了
人・建筑・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也是评价建筑
是否生态的基本原则。
当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有关生态系列的
admirer研究与批判地域主义内在联立关系的同时,
也就明确了笔者将二者并置的用意——
环球雅思
—希望
在具体实践中能够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
略而使得两种方法论形成最大限度的互动与
互补,以探求适合我国本土的生态建筑。
acome
4一些适合中国建造的生态策略
4.1反生态策略:至此,笔者提出反生态
策略,内容如下:
记账凭证的填制对于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而言,生态观
是自然流露于设计之中的,并非刻意地强加
或冠名。“生态设计”是一个中性词,我们不
confirm需要“生态建筑学”。反生态不是反对生态,
而是以一种更为广义的生态观面对设计。在
反生态策略的指导下,希望摒弃对于生态以
76
及生态建筑的误读,准确理解生态建筑的真正含义。反生态反对形式上的生态。反生态反对形式上的现代主义生态建筑。反生态反对盲目地模仿他人的生态实验——
—应当明确适合于自己的才是真正的生态。
那么依据反生态策略,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什么才是适用于我们自己的生态建筑呢?
4.2选择低技,挖掘传统:当低技与传统相结合,即为中国建筑本土化的低技表达,这是对现代主义均质化弊端的一次挑战。当然,这种表达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批判性实践,而不是一种重复地再现。本策略完全符合有关生态系列的研究与批判地域主义相结合的具体实践。
词根词缀大全选择低技是由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所决定的。尽管有关高技生态的研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其造价高昂,技术复杂,目前还难以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推广。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建筑形态及其精神内涵无疑是前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其中许多方面在当代社会中仍具有极强的适用性,并且给予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诚然,传统应作为我们构思的源泉,而绝非满载顾虑的包袱。
4.3适度技术策略:上文所提到的低技
并非绝对量化的概念,而是相对于以展现技术为主题的高技而存在的。换言之,运用低技仍可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同时所付出的代价应为最小化。追求品质,但不能不惜代价——
—从这对充斥着矛盾的客观陈述所引申出的内涵即为一种权宜而和谐的态度。
5两个范例
5.1哈桑・法斯(HassanFathy)的低技实践:随着全球范围的环境和生态危机,埃及著名建筑师哈桑・法斯在现代建筑领域的声望日益剧增。他运用适于当地生态条件的材料、技术和构造方式完成了一次现代建筑思想和方式的革新,使人们对他用泥土作建筑材料,以古代泥砖建筑技术建造和传统方法设计的建筑产生了新的认识。这种革新对埃及等第三世界国家与那些提倡可持续发展、能源保护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发达国家而言都是一个典范。
在NewBaris的市场设计中(图2),当地沙漠的高温对将其设定为定居点的意图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包括怎样储存容易
腐烂的新鲜农产品。法斯通过在阴影下建市
场储存库和自然通风,使室内温度降低
15℃。同时,深陷的拱门和有透雕的拱形屋
顶窗既实用又美观。风从成排的风挡进入,
在复合体内循环,最后进入储藏易腐烂食品
的地下室。[8]
5.2刘家琨的低技实践:刘家琨作为
当代中国先锋建筑师的一员,对于地域
性建造策略的思考是持续的。如他自己
所提到的“低技”理念:以低造价和低技
术手段营造高度的艺术品质,在经济条
件、技术水准和建筑艺术之间寻求一个平
衡点,由此探寻一条适用于经济落后但文
明深厚的国家或地区的建筑策略。[9]图3
所示为刘家琨设计的清水混凝土与页岩砖
组合墙的施工。
6结语作为开始
这只是一个起点。让我们的建筑创作既
是生态的,又是民族的,也许才是这次探讨
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曦,李湛东著.生态设计新论——
—对
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M],东南大学
出版社.
[2]周曦,李湛东著.生态设计新论——
—对生态
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M],东南大学出版社.
[3]〔日〕安藤忠雄著,白林译.安藤忠雄论建
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刘先觉著.现代建筑理论[M].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
[5]刘先觉著.现代建筑理论[M].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
[6]日华.托马斯・赫尔左格的生态建筑[J].世
界建筑99.2.
[7]周曦,李湛东著.生态设计新论——
—对生态
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M].东南大学出版社.
[8]周曦,李湛东著.生态设计新论——
—对生态
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M].东南大学出版社.
[9]刘家琨著.此时此地[M].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