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重庆城池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更新时间:2023-06-08 03:51:52 阅读: 评论:0

umts是什么意思125
明清时期重庆城池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Morphology of Chongqing City Wall and Moat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摘  要:城池作为古代城市防御设施与城市空间的界定物,在社会生活、城市意象与政治象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清重庆城池形成了寓形山水、天人合一的形态和“九开八闭十七门,象天法地”的城门布局、功能耦合的城池空间等特征。其特征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城市职能与山水地形耦合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明清重庆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人居文化持续发展推动的物质性体现。由于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明清时期重庆城池空间形态体现了内在空间逻辑的规定性和外在形态特征的地域性。关 键 词:风景园林;明清;重庆;城池;空间形态文章编号:1000-6664(2017)04-0125-04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6-06-17;            修回日期:2016-10-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578085)资助
Abstract: As the defen facility of ancient city and the partition of urban space, city wall and moa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social life, urban image and political symbol.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city wall and moat in Chongqing formed the shape of landscape as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human", the layout of city gates as "venteen gates which nine opened and eight clod, following the law of th
e heaven and the earth", and the space with coupled functions, etc. On one hand, the characteristics came from the coupling of urban functions and landscape topography;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re the material embodiment of continuous institutional, spiritual and habitat culture development. Due to the interaction of both aspects, the space morphology of Chongqing city wall and moat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reflects the prescriptive of inherent spatial logic as well as the regionalism of extern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ongqing; city wall and moat; spatial morphology
中国古代城池最早起源于城市安全防御的功能需求,经过农业社会的漫长发展,逐渐形成中国古代城市最重要的建筑标志物和精神象征。古代中国城池众多,筑城活动绵延数代,仅明清时期就建造了大约4 000座以上的城池[1]。由于近现代城市规模扩张的影响和冲击,大量古代城池或已消失,或以破碎化、片段化的状态散布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城市之中。随着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化,各地古代城池的物质载体保护与价值内涵挖掘逐步达成各方共识。尤其近年来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工作的深入开展,更加推动了中国古代城池历史研究与保护利用工作的迅速发展。中国古代城池的主要特征表现在营建思想、筑城技术、功能结构与空间形态等方面,整体上具
许芗斌 / XU Xiang-bin  杜春兰* / DU Chun-lan 赵    娟 / ZHAO Juan
有共性与个性特征。其共性特征根源于政治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经济条件等社会发展背景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为内在思想逻辑的同一性;其个性特征的出现既是营建思想与城市职能的分异,也是复杂多变的地形条件对城市结构与功能形态的客观影响结果,具体体现为外在空间形态的差异性。从地域上来看,北方多平原且接近政治中心,因而北方的城池多受礼制思想观念的影响而采取较为规整的平面布局方式;由于南方多山地,古代南方城池多以风水观念结合不同地形环境采用灵活布局的方式,空间布局较为多样[1] 。明清重庆城池作为典型的南方山地城池,一方面其历史悠久,自秦代立城以来,先后通过4次大规模筑城行动最终形成了明清重庆城池格局(图1)。明清重庆城
池周长约7 500m,虽历经近现代城市发展扩张与建设的冲击,现仍保有4 000余米的城垣遗存,城池格局相对完整,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历史时期城市职能与特殊山水地形的耦合创造了明清重庆城池的独特空间形态,赋予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内涵。
1  寓形山水的城池选址与形态特征
西南山地地貌多样,河流交错、山川纵横,各地城池建设大都体现了与山地地形和江河水系的紧密关联。重庆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之处,群山环绕、地势高耸,自秦代张仪筑城江州并确立重庆城池的区位选址以来,历代城池都围绕着两江交汇处的山形水势进行建设,最终形成了明清时期寓形山水、天人合一
* 通信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126
的城池布局与形态(图1)。
识骨寻踪第九季1.1  以江为池、临崖而筑的城池选址
古代城池起源于防御需求,城垣与护城河(壕沟)构成了城市防御的基础设施,而城垣的高度与护城河的宽度与深度形成了古代城池防御能力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一般中国古代城池多于平地筑城,依照城市规模等级建造高度不一的城垣,城外依托自然水系条件多以人工挖掘壕沟引水形成护城河,工程量大、耗资甚巨。
作为山地城市的典型代表,明清重庆城池合理利用山地地形条件进行选址建设,顺应山形水势形成了以江为池、临崖而筑的城池布局。明清重庆城池选址于两江交汇所形成的半岛,三面临江,仅西面高地与陆地相接,以天然两江形成护城河,既凸显了城池凭江而据的军事防御能力,也强化了城市与水路廊道的空间联系。明清重庆城所处半岛在地形上大体可分为2级台地,台地与两江江滩的过渡区域主要由陡峭的天然山石崖壁构成,高差巨大、地势险峻,而且台地边缘形成了连续的崖壁线。明清重庆城依托陡峭地形条件,将城垣选址于两江沿线连续的崖壁之上,利用城垣与崖壁的结合形成了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之势。因此,明清重庆城以江为池、临崖而筑的城池选址一方面合理利用地形条件、有效降低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因势利导形成了“居高临深,孤峙江中,险厄天成”[2]的城池空间布局,有效提升了城市防御能力。
1.2  平面蜿蜒、竖向起伏的城池空间形态
中国古代城池对方形平面形态的追求源于《周礼·考工记》中的礼制营国思想。美国学者
芮沃寿(Arthur Frederick Wright)总结了中国古代官方观念中对于城市平面形态的基本认知,方形的城被视为“仿照大地并象征着方方正正的大地”,且符合礼制思想和古代宇宙观[3]。而在古代城市的建设实践中,城池的形态往往受规模与地形条件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南方城池的空间形态大多体现出与山川河流、丘陵坡地等环境结合紧密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传统礼制观念与适应环境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
明清重庆城池坐落于复杂的山地地形之上,所处半岛地形的复杂性决定了城池形态的不规则性与灵活性。从地形高程上分析,渝中半岛清代重庆城池所在区域海拔160~290m,高差超百米,且半岛沿两江多崖壁,高低起
伏,犬牙交错,城垣多设于崖壁顶部。因此,由于城垣与地形的紧密结合,明清重庆城池的平面形态与竖向形态的变化都显得十分丰富,整体上体现为平面蜿蜒、竖向起伏的空间形态。明清重庆城池平面呈不规则形态,大体成梭形,竖向随崖壁变化高低起伏,如通远门、定远门段城垣随地形陡降近40m,沿嘉陵江段
城垣与沿江地带高差20~80m不等,朝天门至南纪门沿长江段城垣与沿江地带高差20~40m 不等,南纪门、金汤门至通远门一线城垣随山势走高。明清重庆城池变化丰富的平面形态与
高低起伏的竖向空间直接构成了城池的标志性空间景观,人工砌筑的城垣与自然天成的崖壁也共同形成了具有典型山地特色的城池界面景观(图2)。清代名人张之洞写下的“名城危踞层岩上,鹰瞵鹗视雄三巴”诗句就是对清代重庆城池形态与景观最贴切的写照。
2  九开八闭的城门布局形态特征
中国古代城池体系中的城门数量与规模和城市的行政等级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城市实际需求、地形环境条件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明清重庆城池呈“九开八闭十七门”的布局形态(图3),其中开门9处,主要起交通作用,闭门则推测与城市排水功能有一定关联①。明清重庆
图1  重庆历代城池选址与格局[作者绘,底图引自民国十年(1921年)重庆地图]  图2  东水门段城垣历史景观(引自重庆市档案馆)图3  城池体系平面图(作者绘)
① 在实际功能中闭门或与城市排水系统有一定关联,在乾隆巴县志卷二中有相关记载,如“神仙口水沟从人和门沟出城外”“余家巷水沟过翠微门右小沟出城”“袁家十字水沟出洪崖门城外”等。从近年考古发掘出的人和门遗址中也可以看到闭门结构中的石砌排水管道。由于现发现闭门仅人和门一处,无法代表所有闭门都与城市排水功能相关,因此仅提出推测观点。
1
stanford公开课3
城门的数量显然较一般古代城市为多,从方位上看,沿江开门的9处明显多于朝陆地开门的1处。影响清代重庆城门布局的因素首先在于三面临江,以及上下半城的地貌地形特点对于城门布局的制约。其次,影响城门布局的原因在于城市职能需求下的主动选择,在农业文明社会中,城市居民依赖自然水资源进行生产与生活的程度相对较高,城市沿江式布局也要求沿江布置更多的城门以利于加强城内外、城市与江河之间的联系。
2.1  象天法地的城门布局
作为社会有机体论的组成部分,风水观念强调以风水之“气”寻求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明代戴鼎以南宋故城旧址为基础,利用原有风水形胜之格局,将城池空间意象与星宿象征结合在一起,以“九宫八卦”的风水观念开辟了“象天法地、九开八闭”的17处城门。戴鼎筑城明确将古代传统宇宙观作为城池布局的理论指导,强调将人工城池与自然要素相联系,并将城池的各个组成部分以某种规律进行组合布置,以满足对天人合一境界的精神诉求。风水观念在明清重庆城池建设
中的应用一方面是地形崎岖的山地环境的客观
要求,一方面也可视为地方文化权力的主动诉
求,将风水观念作为工具调和代表国家权威的
礼制营建制度所带来的现实矛盾。
2.2  丰富变化的城门形态
城门空间形态与山地地形的耦合关系决定
了城门形态的多样性,加之功能要求、形制等
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重庆城门的空间形态与
建筑形制体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城门形态的
多样性主要反映在空间要素的多元性、平面形
态的多样性、剖面形态的适应性和建筑形态的
丰富性等方面。
2.2.1  空间要素的多元性
由于重庆城池山地特征明显,人工构筑的城
门与自然天成的环境形成了一体化的空间关系,
除常规的城垣、城门、城楼、瓮城等空间要素
外,台地、台阶、山石、崖壁、植被等环境要素
也被纳入了城门空间的整体范畴。同时由于重庆
城门多沿两江而设,城门与江滩之间的必然联系
拓展了城门空间的领域性,码头与梯道实质上也
被一同纳入了城门入口的空间体系之中。
2.2.2  平面形态的多样性
中国古代城池强调军事防御功能,城门空
间多设置瓮城,且瓮城城门与主城门通常不在同
一直线上,目的在于加强城市入口的防御功能。
从本质上讲,明清重庆城门大抵遵从传统城门空
间形制,9个开门之中有7处布置瓮城,仅东水
门与金紫门2处因地形限制未采用。7处瓮城形
态受地形影响较大,尺度大小不一,其中临江门
空间尺度最大;瓮城形式有方有圆,方者如通远
门、太平门、南纪门,圆弧形如临江门,方圆结
合如朝天门;开门方向除朝天门朝向江面外,
其余江畔瓮城开门都朝向两江上游方向,意在
接引风水生气。8处闭门在城垣上加石拱券形成
门洞,为单券拱顶夯土甃石结构①,门洞以石封
填,尺度较小。
2.2.3  剖面形态的适应性
清代重庆“临崖而筑”的筑城手法强调对
天然崖壁的利用,客观上促进了“外高内低”
的城垣剖面空间形态特点的形成(图4)。由于城
内外具有较大的高差,城门空间承担了不同标
高空间的联系与过渡功能。因此,分台处理辅
以台阶联系成为城门空间的重要处理手法。在
竖向标高上体现为城内地面向主城楼地面、瓮
城地面、箭楼地面及城外地面的逐级降低,体
现了城门空间剖面形态对山地环境的适应性。
2.2.4  建筑形态的丰富性
从建筑形制上看,城门与箭楼屋顶形式多
采用单檐或重檐歇山顶,屋顶造型较为简洁,正
脊平直,装饰较少,戗脊起翘较低。其中较为特
殊的是,通远门主城楼在清末时期采用四川穿斗
民居与悬山顶形式,体现出地域化特点。从形制
等级上分析,朝天门城门采用等级最高的三进城
门洞形制,采用两进城门形制的6座城门则从其
屋顶形制与瓮城尺度和防御等级进行综合比较,
其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临江门、通远门、南纪
门、太平门、千厮门和储奇门。
3  功能耦合的城池空间特征
3.1  城门与码头空间的耦合
baowen重庆自秦代始建江州城以来,对外交通联
系始终以水路为主,两江航运的兴盛也不断推
图4  临江门历史影像与城门空间剖面示意图(照片引自重庆老街历史文化总群,示意图由作者绘制)    图5  “舟织如蚁”的城门与码头区域意象(照片引自重庆市南岸区图书馆,示意图由作者绘制)
图6  典型城垣剖面示意(作者绘)4
56
① “甃石结构”引自考古部门报告原文,为类拱券结构。
127
动着重庆城市的全面发展。宋代重庆成为川东交通枢纽及商业贸易中心之一,“两江商贩,舟楫旁午”,码头文化依托繁忙的水运交通得到长足发展。众多的码头建立与城内空间的交通联系是必然的功能需求,沿江多城门的布局形式即是适应这种需求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因此,重庆城门与码头有着天然的功能与空间联系,9个开门之中仅有通远门与陆地相接,其余8个门主要与水路相连。清代重庆作为川东区域中心城市,四方辐辏、百业荟萃,城门形成了主要的物资与信息交流窗口。同时各行业长期以来集约形成明晰的码头商业空间分区又与承担交通运输的城门空间联系在一起[4]。清代重庆“九门八码头”“九门舟织如蚁”描绘了以城门与码头区域为核心的空间意象,尤其凸显了城门与码头在城市空间上的紧密联系。此外,传统重庆歌谣“朝天门迎官接圣,通远门卜葬造坟,千厮门花包如雪,南纪门菜担如云,太平门木料整理,临江门煤炭纷纷,金紫门镇台驻卫,储奇门药材回春”体现了清代重庆城门与码头区域特定功能格局的分布,各个城门实质上也成了区域功能意象的象征。具体而言,重庆城池“九门八码头”中除通远门仅通陆路、临江门距离江面较远外,其余城门与码头空间距离较短、联系紧密,呈现为功能空间一体化的状态。图5记录了东水门城门直接以连续长台阶联系码头与江滩空间的历史空间场景,充分展现了城门入口空间、梯道联系空间及码头滨水空间的紧密联系。
3.2  功能多样的城垣空间
3.2.1  空间领域的界定物
城垣首先作为城内与城外空间的界定物,也形成了城市与乡村领域与功能的分野,高大的城垣既是城市统治阶级领导地位的保障,也是城市作为地方权威所在地的精神象征。重庆城池的城垣多建于崖壁之上,城内与城外的高差一般较大,城垣高度更显突兀,无疑加强了作为城市边界的特征。从重庆城池对空间领域的界定来看,城市居民的生活与城池体系关联度较高,首先城池形态与山地地形的空间耦合界定了不同区域、不同标高的城市功能分区与社会结构组成。明清重庆城以厢坊界定城市居住空间,城内为“坊”,城外为“厢”,“坊”与“厢”之间的空间环境、建筑质量、
居住人群、家庭结构与职业特征皆有所区别。
实质上,城垣内外形成了政治地位中心与边
缘、社会等级上层与下层、商业经济内向与外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2
向的空间分野。
3.2.2  功能复合的城市空间
军事防御作为中国古代城池的首要功能,
明清重庆城垣首先以其高度响应了防御功能的
需求,同时城垣上的城台也作为组织防守军事
行动的空间载体。由于明清重庆城垣与天然崖
壁的高度结合,客观上促进了“外高内低”的
城垣剖面空间形态特点的形成(图6)。就城外而
言,高耸的崖壁结合人工砌筑的城垣形成了城
台与城外地面的较大高差,足以保证城市防御
的有效开展。一般古代城市顺城街多靠近城垣
底部设置,而清代重庆顺城街的标高平齐于城
垣顶部城台,体现出顺城街与城台空间高度复
合的特点。事实上,城内的顺城街直接利用城
垣顶部城台形成了城市街道,如洪崖门戴家巷
giraffe段顺城街、朝天门段半边街、太安门段月亮街
等。由于顺城街与周边住宅、江面景观联系紧
密,以城台为基础的顺城街实际上也作为城市
生活、休闲、观景的重要空间使用。
3.2.3  城市意象的空间载体
就城垣在城市意象中的作用而言,城垣首
先作为传统城市的空间边界意象要素,封闭且
连续的城垣界面凸显了清晰的边界意象。重庆
城三面临水,视野开阔,从江面上极易观察到
城垣融于山水之间的整体景象,从而形成特点
鲜明的山水城市意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垣
在古代城市意象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无论
是官方志书舆图和民间实用舆图都对城垣意象
进行了详尽的描绘,连续、秩序、封闭、突兀
形成了重要的空间意象特征。封闭的城垣在表
象上形成了外在的城市空间边界,同时城垣边
界的强烈意象也揭示了潜在的城市社会关系的
秩序内涵。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物,城垣本
身也可作为标志物存在,整体上连续的界面形
成城市的标志与象征,多变的城垣形态使之在
局部上也可作为识别空间与方位的参照物。
4  结语
明清重庆城池作为古代南方山地城池建设
作者简介:
许芗斌/1973年生/男/福建漳州人/重庆大学建筑
城规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重庆大学山地城镇
托福多少分可以出国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为文化景
观与遗产保护、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重庆 400045)
杜春兰/1965年生/女/河南人/博士/重庆大学建筑
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
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
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本刊编委(重庆
400045)
赵  娟/1978年生/女/山西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
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winter holiday
司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历史遗产保护、城市规划与设
计(重庆 400045)
参考文献:
[1] 贺云翱,于晓磊.中国明清城墙[J].世界遗产,
2014(Z1):77.
[2] 周勇.重庆通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3] 芮沃寿.中国城市的宇宙论[M]//施坚雅.中华帝
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北京:中华书局,
2000:37-83.
[4] 杨宇振.城市历史与文化研究:以明清以来的四
川地区与重庆城市为主[D].北京:清华大学,2005:
84-85.
(编辑/刘欣雅)
的典范,是传统城市营建思想与山地环境、地
域文化相结合的空间物化结果,其空间形态体
现了内在空间逻辑的规定性和外在形态特征的
地域性,因此也具备了深刻的文化价值内涵。
首先,明清重庆城池高耸的城垣形态不仅界定
了城市与乡村、城内与城外的空间分野,也建
构了与等级化礼制制度的精神联系。其次,明
清重庆城池“象天法地”的城门布局与“接引
生气”的城门朝向体现了风水思想在创造古代
litter传统城市天人合一之境中的重要作用。第三,
明清重庆城池寓形山水的空间形态深刻反映了learn
山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是重庆山地地域
文化的物质性体现。第四,明清重庆城池的空
间实践反映了其作为军事堡垒、水路枢纽、商
业中心与山地人居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示了深
刻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内涵。
128

本文发布于:2023-06-08 03:51: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78/8994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空间   城池   城市   重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