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肢一体化】偏瘫康复·上下肢一体化英语4级听力下载
一、人体的整体观
人体本身就是无缝连接的整体。人体发育的最早阶段是由母体宫内的受精卵经过卵裂、桑椹胚、胚泡形成,再继续发育为成熟的胎儿。受精卵的各个部分分化,组成不同的系统,按照各自的顺序排列着,肌肉系统以及运动系统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由中胚层分化后与结缔组织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典爱情小说
二、治疗思路·策略
1.下肢对于上肢功能范围的影响
脑卒中引起的各种上下肢功能障碍,在临床中十分常见。治疗中容易出现哪里有问题就治哪里的情况,从而忽视了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康复的原则。将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能尽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和重建才是康复的目标。当人体的某一部分运动时,整个身体都在响应。「1」例如进行一个简单的坐位下向前够物操作,除了上肢的正常的关节活动度、肌力以及手部的精细运动能力,还需近端姿势肌对躯干及肩胛带的稳定,当进一步扩大够物范围时,
2013四级考试答案为了防止摔倒,躯干和骨盆前倾,腿部肌群也会逐步收缩,小腿(比目鱼肌)和膝(股外侧肌、股二头肌)的肌肉活动阻止身体在活动末端继续向前运动「2」,从而安全地完成“够物”的操作。
2.核心肌群的影响
躯干的稳定性下降,在进行不同的运动时,上下肢肌肉就会出现代偿,同时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呼吸和言语功能。久卧不动的人想要离开病床,除了需要面对肌力不足,还要面对软组织对废用的适应。偏瘫患者容易出现腹直肌,腹内、外斜肌,腹横肌的不对称,从而正常的力学平衡被打破,姿势上就容易表现为躯干向患侧侧屈、旋转,脊柱次生曲线消失,原生曲线增大,骨盆前倾或后倾等问题,同时影响到上下肢的运动模式。
古语说先“安内”以“尊王”,“尊王”而后才能“攘外”。因此,连接上下肢核心肌群的生物力学平衡的构建能否顺利进行,是恢复性训练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3.结缔组织架构的影响
筋膜·整体张拉结构的适应性改变影响着偏瘫患者的恢复进程。人的机体是非常神奇的,它
能适应各种环境需求改变其生物力学特性。适应性变化可以发生在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的所有水平上,从肌纤维到运动皮质都可以发生「3」。
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发现,肌肉韧带等结缔组织的僵硬主要是适应性变化导致。肌肉韧带等结缔组织的废用会引起组织中水分丧失和胶原沉积,长期废用的组织也因此僵硬度不断增加。当偏瘫患者上肢活动受限,正常的“够物”动作减少时,患侧躯干肌肉、筋膜等组织收缩活性的缺乏,其长度、弹性同时也发生改变,即体侧线、螺旋线的缩短,在步行中约束到骨盆带的正常活动,则显现一些异常的步态。重复的经历变成动作姿势,这些姿势继续重复形成习惯,习惯性姿势的养成影响了结构和功能。
整个体侧线、螺旋线的缩短造成上肢功能与下肢功能的相互制约引起了整体运动功能的下降,所以只针对上肢或者只针对下肢的治疗是属于拆了东墙补西墙,忽略了整体性的行为。
上下肢一体化治疗应满足整体评估分析、局部精确诊断治疗、再次整体评估的思路。从整体出发,精确定位问题的所在是上下肢一体化治疗的根本。
福州雅思培训班哪个好三、上下肢一体化治疗的策略
动名词作定语
1.响应肌肉的治疗
当人有目的地完成一个动作时,全身都会响应,都会参与到这个动作中去。不管是何种运动,机体一定会面临稳定及调整姿势、目的性运动、再次稳定及调整姿势这三个环节。即预备、进行、结束三个时期。机体对目的性运动所作出的预备性姿势反应,是完成目标动作的前提。
小学英语不好怎么办
教科书上都清楚地指出,踝跖屈的主动肌是小腿三头肌。但我们在“踮脚”这个踝跖屈的运动时,最先响应的肌肉却是胫前肌。
received
只有重心向前移动,胫前肌兴奋(限制重心前移,稳定踝关节),足踝的力学结构变成省力杠杆时,小腿三头肌的收缩才能使我们轻易的完成“踮脚”这个动作。研究表明,站立时踮起脚尖,胫前肌的准备活动先于抬起足跟,使体重向前转移,随后比目鱼肌、腓肠肌和股四头肌才收缩「4」。踮起脚尖后,维持踮脚尖的姿势站立则会继续响应一部分肌肉。此时,支撑面积的缩小和重心的提高影响着踮脚尖后姿势的维持,腰腹部肌群也得到响应以稳定躯干,腰腹部肌群力量不足以维持稳定时,上肢和头颈部肌群收缩,来辅助躯干的稳定。身体各节段不断在相互作用,由此可见肌肉之间协同运动的复杂。所以,“踮脚”这个
动作的完成,在治疗中仅仅考虑小腿肌肉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也因为这种全身肌肉的协调,在部分偏瘫患者在步行过程中,患侧下肢推进力不足时,也需对躯干力量、上肢的节律性摆动进行强化,同时在保证胫前肌既不僵硬也不短缩的情况下,使用肌内效贴进行促进及稳定胫前肌的贴扎后,通过站立位下的超过稳定极限的够物操作,来激活比目鱼肌,提高下肢推进力。photobucket
秘鲁怎么读2.扩大够物范围的治疗
一般而言,人上肢的长度和所够取的距离是相对的。而肩胛带的前伸,躯干前倾,髋膝踝的稳定前移能够将够物范围进一步扩大。人不超过上肢长度的够物应首先满足的条件是肩复合体的正常运动,即良好的肩肱节律,SC关节的下沉和AC关节的上抬,肩胛骨向后倾斜,锁骨向后旋转,肱骨外旋。随着够取的距离不断增加,上肢和躯干的运动幅度也在扩大。而此时的躯干和下肢在维持平衡、支持体重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面对肌力严重不足的患者,在简单练习和诱发肌肉活动的同时,躯干和下肢力量的强化也得同时进行,软组织的僵硬和短缩也需要密切关注。通过牵伸和体位牵伸的方法,使上肢在伸展状态下维持,加上简单的反复运动或等长收缩来促通神经。而患者活动减少后结缔
组织适应性变化,水分减少胶原沉积而变得僵硬,可用富含水、甘油等成分的制剂来滋润皮肤、筋膜等结缔组织,改善其僵硬程度,逐步恢复结缔组织的生理特性。当上肢的肌力、关节活动度等条件满足后,进一步扩大够物范围时,则需躯干和下肢的辅助来稳定躯体,安全的完成够物。
坐位下的够物练习:端坐位,双手或单手将身体前方、侧方或后方的目标物体(可一个或多个)转移至指定位置。根据患者自身能力尽可能多的增加够物范围。
站位下的够物练习:站立位原地够物,向下或向上拾起物体并转移至指定位置。站立位跨步够物,同样可设定不同方向的目标物体进行指定位置的转移练习。练习过程中不断提醒患者,减少代偿性运动,减少健侧肢体的使用,鼓励患者练习不同的够物方式。
3.稳定肌的治疗
核心肌群作为联系上下肢的枢纽,其充分高效的训练也是提高上下肢运动能力的关键。
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随着卧床时间的延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躯干功能减退。中枢神经的原发性损伤导致下传命令的减少,肌肉活动的缺乏及制动引起肌肉的废用和适应性变化。
腰背部肌群的不对称性是影响患者恢复的关键之一。只有骨盆和躯干部位肌群的稳定,才能为上下肢运动启动创造支点,并以此为枢纽协调上下肢的发力,使力能以最佳的方式产生和传递。常见的大的躯干肌群如腹直肌、腹内外斜肌、腹横肌、竖脊肌等,我们可用肌内效贴介入,对较为紧张的肌肉进行放松处理,对较为松弛无力的肌肉以促进肌力的方式贴扎,使双侧的肌群受力维持在一个平衡状态,并增加本体感觉的输入。较小的肌群如多裂肌、骶脊肌、横突棘肌等,因其位于机体脊柱深层,以参与稳定与耐力的作用为主,需用以SET、DMS等专项的治疗技术才能有效的刺激。
维持身体在不稳定状态下的姿势是稳定肌治疗的原则。稳定肌的治疗可借助瑞士球、平衡板、弹力棒、充气垫等器械,在非稳定状态下,提高身体稳定肌群的能力。
(图片出自魏宏文,核心训练)
核心稳定性训练:1.双桥练习;2.单桥练习;3.充气垫/瑞士球+桥式运动;4.瑞士球坐位练习;5.充气垫站立位练习;6.悬吊Neurac技术。
什么是目标管理
(本图片出自宁煜,SET培训课题)
Neurac技术结合核心区训练进行的高水平的神经肌肉刺激,能有效激活肌肉组织。完成弱链接测试后,从低于弱链接的难度开始,给予闭链运动、不稳定支持面、振动、言语激励等条件,完成对应神经肌肉的刺激。
4.筋膜·张拉整体结构与姿势的矫正
筋膜张拉整体结构意味着一种自然的力的平衡状态。每条经线以及各条经线之间都具有均衡性。
(本图片出自Myers,T.W.解剖列车第3版)
张拉整体结构的均衡性可以增加肌肉的长度、放松度、动作的幅度、及患者躯体和身心两方面的适应度。当某种原因导致的这种均衡性被打破,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姿势就会出现异常,甚至出现疼痛等各种不适感。
脑卒中后患者因废用而产生的适应性改变直接影响了肌肉筋膜韧带这些结缔组织。偏瘫患者中,常见的异常姿势如圆肩、脊柱生理曲线改变、骨盆前倾或后倾、膝过伸、足内翻等。以圆肩患者为例,大部分表现出圆肩的患者同时也会出现颈椎过伸、胸椎原生曲线延
长,骨盆后倾等异常姿势,坐姿及轮椅坐姿多以半躺为主。所以单独考虑胸大肌过于紧张导致的圆肩太过片面,脊柱的关节活动度、肩背部肌群僵化及下肢的主动运动不足同样需要重点关注。这些不良姿势的形成加上长期不良姿势的累积效应,不利于患者功能恢复,甚至是给患者造成二次损伤的重要原因。因此,异常姿势的矫正同样需要姿势的干预,生活中患者所处的各种静息体位,运动中体位的正确摆放,它和患者的功能恢复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息息相关。
力是细胞的语言,组织所经受的持续的压力可使其产生回应。MFR技术与肌筋膜链理论的结合能有效的改变肌筋膜组织学的长度,传统中医治疗中的走罐、刮痧也与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面对异常的姿势,使用姿势评估在定位问题后,松解其筋膜组织,改变其应力作用,进而调整姿势。张拉整体结构相当于是个张力适配器,各种原因引起导致的张力分配不均,通过各种手段介入,按需分配基质后,重塑压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