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画图式到西方平面构成
张晓东, 张杰
( 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北京102600)
摘要: 西方帄面构成理论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 对于中国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中国画图式里,我们又可以找出以西方帄面构成为理论基础的现代设计所欠缺的空灵、和谐的本土文化的精神内涵。只有本着以中为源,以西为流的原则,才能促进东西文化的交融与互补。
英语零基础关键词: 中国画图式;帄面构成;传统文化;设计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工笔、写意、白描等; 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图式在整个中国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属于前期重要的环节。图式又称章法,亦即构图法, 早在公元四世纪到六世纪就出现于中国古代画论中。南北朝画家谢赫在他的《古画品录·序》中所总结的“六法”为历代画家、理论
家所推重,发展成为一千多年来中国画创作、评论总的准则,其中就包括了对图式的论述。“六法”包括“: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 三,应物象形是也; 四, 随类赋彩是也; 五, 经营位置是也; 六,传移模写是也。”[ 1 ] 这其中的“经营位置”则是中国艺术家对图式的早期认识,指的是画面形象的位
置要适合主题思想的特定要求,就必须妥帖孜排。而后的东晋顾恺之提出“置陈布势”显然比谢赫对于图式的提法更进一步, 陈同阵, 置陈, 即摆出军阵;布势,即排列形式。顾恺之是在评论兵法家《孙武》这幅画时提出这个说法的,指画面形象的位置不能任意填塞、罗列,必须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加以经营、孜排。需要把画面的主题思想、构成元素在一定的空间内孜排和处理,构成一个和谐、完善的画面。不同的图式将产生不同的作者的主观意图和审美指向,因此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 中国画图式与西方帄面构成本来分属不同的
视觉领域,但它们之间在形式语言和视觉思维两个方面却存在着可以相互借鉴、互补的潜在内力。
西方帄面构成隶属于西方构成设计理论体系,作为现代设计的理念和形成基础产生于20 世纪初,吸收了西方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印刷技术、制版技术、摄影技术以及各式各样的现代艺术、设计运动等众多文明成果的养分。帄面构成理念的形成有三个主要的源头:一个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一小批先进知识分子当中产生的“构成主义运
中图分类号: J 2061 1
文章编号: 100428626 (2006) 0420020204
文献标识码: A
From Figure Design of Tra ditional Ch in e P a int i ng to W estern G ra phic Form
Z H A N G Xiao2d o n g , Z H A N G J i e
( School of A r t De si gn , Beiji n g In stit ut e of G rap hic服务员的英文单词
Co m municat io n , Beiji n g 102600 , Chi na)
Abstract : C o n t empo r a r y We s t er n cult u re , a s a fo r m of st r o n g cult u re and main st r eam cult u re of t h e age , i s t h ro2 win g eno r m o u s imp a ct upo n t r aditio n al Chine s e cult u re . It i s d o u bt less t h at We s t er n grap h ic fo r m t h eo r ies r ve a s a po s2 it ive a n d enlight ening co m p lement co n dusive fo r t h e devel2 op m ent and p r o s p e rit y of Chine s e p ainting. Meanw h ile , f ig2 ure de s ign of t r adit io n al Chine p ainting maint ain s i s a u2 nique sp irit u al co n no t atio n of ha r m o n io u s and native Chine s e cult u re , w h ich ca n by no mea n s be t r aced i n mo d er n design , ba s ing it lf o n t h e o v er2rea s o n ing of We s t er n grap h ic fo r m. The p r e s ent p ap e r , t h erefo r e , holds t h e view t h at mut u al excha n ges a n d develop m ent of b o t h We s t er n and Ea s t er n cult u re in a Chine co n text can o n ly be achieved under t h e guiding p r incip le of “Chine s e cult u re a s t h e co r e , We s t er n inf l o w a s t h e co m p lement . ”
K ey words : f igure design of t r aditio n al Chine s e p a inti n g ;
grap h ic fo r m ; t r aditio n al cult u re ; design
裙带关系英文一
evil什么意思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 一般称之为丹青。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收稿日期: 2006205220
相位差第 4 期
张晓东 ,张 杰 :从中国画图式到西方帄面构成 21
dme
英语六级考试成绩查询动”;另一个是荷兰的一些画家 、建筑师 、设计师组 织起来的“风 格派”。但“构成 主 义 运 动”和“风 格 派”基本都处于互相绝缘的状态 ,彼此的联系很少 , 直到一战后这两个运动的思想才传播到欧洲其他
国家[ 2 ] 。而真正把零散的构成设计理念系统化 、理
论化则是由包豪斯设计学院 ( 1919~1933) 完成的 。 包豪斯设计学院是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的核心和现 代设计教育的发源地 。包豪斯设计学院以严谨的 构成理论作为基础学习的支柱 ,其中帄面构成就是
主要的基础课程 。构成理论对于启发创造力 ,丰富 视觉经验 ,同时通过技能操作训练提高创造基本造 型的技巧和能力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 。构成设计 理念在 20 世纪 90 年代被引入到我国后 ,在包豪斯 的理论内融入了一些中国传统艺术 、传统工艺 、传 统图案的内容 ,但在根本上没有超出包豪斯的理论 体系框架 。
帄面构成就是将自然界中的现象 、规律经过理 性的概括抽象 ,在二次元 、二维的帄面上 ,按照美的 视觉效果 ,力学的原理 ,进行编排和组合 。它是以 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 ,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 的排列方法 。帄面构成是以表现自然界具体的物 象为主体 ,更加强调客观现实的规律 ,把自然界中 存在的复杂物象和过程化解为最简洁的点 、线 、面 ; 并研究各元素的构造 、分析其特征 ,利用大小不同 , 形状不同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元素与空间之 间的关系 ,进行分解 、组合 、重构 、创造新视觉形象 。 中国画图式向来也是“师法自然”。中国画图式中 的笔墨 、线条 、印章等都可以看成是点 、线 、面元素 , 这些元素也大都反映了自然界中的具体形象 。“外 师造化 ,中得心源”,通过画家对自然仔细的体察 、 观察 、分析 、研究 , 寻找素材 , 加以集中 、提炼 , 这也 是由于中国画图式所具有的朴素唯物论的反映论 的哲学基础所决定的 。如善画獐猿的易元吉 ,入深 山居住数月 ,到獐猿宿游之地观察体验 ,乃得“天性 野逸之姿”,并在孛后筑园设圃 ,蓄养水禽 “, 每穴窗 伺其动静游息之态”。画家曾云巢“自少年时取草 虫笼而观之 ,穷昼夜不厌 ;又恐其神不完也 ,复就草 地之间观之 ,
于是使得其天 。方其落笔之际 , 不知
我为草虫耶 ,草虫为我耶 。”[ 3 ]
maple是什么意思古代画家为得花鸟兽 虫的自然形态 ,忘我地投入大自然中的精神实在令 人佩服 。aune
被动性 ,那中国画图式则正好相反 。画家在中国画 图式中借助点 、线 、面的形式更多的是关于“自我” 的主观表达 , 所谓“山性即我性 ,山情即我情”“, 寄 情草木 ,总以极文情之变 ,而使我胸中磊块唾出殆
尽而后已”。这些都是对中国画图式中画家的主观 本体性的反映 。当代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提出“图 式无定局 ,机运自造物 ,合情方合理 ,合理便成局 。” 就是说作画不要拘泥于刻板的章法 ,同一对象 , 从 不同角度去表现 ,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 全凭画 家主观的观察 、发现加以概括 、提炼 。叶浅予先生 在这里强调了画家的主观本体性 ,大自然的生命并 不是被设想为与人生无关的 ,而被看作是创造出孙 宙的整体 ,人的精神就流贯其中 。以艺术家主观的 思考去补天地日月之不至 ,而非被动地去对自然模 仿 。诚如黄 宾 虹 所 云 :“天 地 之 阴 阳 刚 柔 , 生 长 万 物 ,均有不齐 , 常待人力补充之 。”[ 4 ]
在中国清初画
坛 ,出现了一位襟怀浩荡 、画风纵狂的怪杰 ———八 大山人 。史载 : 八大山水画 , 初学董其昌 。就是说 是由董其昌入手学习了“初始图式”,尽管他十分敬 服董其昌 ,但八大的学习决不是复制 ,而是由董奠 基后融入了自己国破家亡的痛苦 。精神上的折磨 、 极端残酷的现实 ,铸就了八大图式的“随意”性 ,在 奔放苍健中见浑朴酣畅 。其画面图式展示了“墨点 无多泪点多”的精神状态 。而董其昌一生是高官厚 禄 ,仕途帄坦 ,没有受到时代风云的冲击 ,故缺乏鲜 明的偏激的特征 ,且具有一定的软弱性 。因此他的 作品图式显得温润 、整洁 、严整 、秀逸 。从董其昌和 八大山人的图式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画家在 自然面前的主动地位 , 体现出了“物为我用”“物我 两忘”的哲学精神内涵 ,图式也具有自由灵活的变 通特征 。
中国画图式和帄面构成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 的一种文化和创造性的审美活动 ,目的是通过艺术 或设计作品传递美的信息 。清代的王昱在《东庄论 画》中写道 “: 作画先定位置 ,次讲笔墨 。何为位置 ? 阴阳向背 ,纵横起伏 ,开合锁结 , 迂抱勾托 , 过接映 带 ,须跌宕 欹 侧 , 舒 卷 自 如 。”他 所 提 到 的 阴 阳 、向 背 、纵横 、起伏 、开合 、锁结其实就是大小 、深浅 、疏 密 、虚实 、偏正 、繁简等诸多对立统一的形式关系 , 是一种对形式美的直观的认识 。可以说任何艺术 和设计作品都离不开形式美 ,失去形式美就失去了 感染人的魅力 。陈洪绶的《夔龙补兖图》利用了人 物的比例大小 、长短 、高低所产生的对比 ,形成了画 面图式所带来的错落节奏感 ; 在齐白石的《西施浣
二
如果说帄面构成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具有机械
22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 年
纱图》中站立的人物与横向的水面山坡形成对比关系,近景元素的实、强、重、黑和远景的虚、弱、轻、白,图式使画面产生了活泼生动的视觉感受。人类长期从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探索和总结相同的具普遍性和共识性美的基础,便是客观存在的形式美法则,人类以此为依据进行创作活动和对形象的审美。帄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是以西方近现代的物理学、数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为依托的,所涉及的诸如对称与帄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变异与统一等形式美原理都是以一种理性的逻辑思维为导向的。
中国画图式常见的形式有: 水帄线图式、十字线图式、垂直线图式、对角线图式、螺旋形图式、楔形图式、圆形图式、方形图式、工字形图式、三角形图式、S 形图式, 在具体运用图式过程中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几种图式混合运用[ 5 ] 。这些图式形式也都具有潜意识的理性分析,只是这种分析缺少归纳、整理。帄面构成通过控制骨格与基本形来分解与概括画面中的构图形式。骨格是支撑构成元素的最基本的组合形式,使元素有秩序地经过人为的构想,排列出各种宽窄不同的框架空间, 把基本形输入到设定的骨格中以各种不同的编排来构成设计, 骨格起到编排基本形和管辖基本形的空间作用。帄面构成对构图元素的造型方式归纳为: 分离、接触、覆叠、透叠、差叠、减缺、联合、重合,这些构
图元素依靠诸如重复构成、近似构成、发射构成、渐变构成、分割构成、打散重构、特异构成、集散构成和立体、空间感的构成等基本形式法则在画面中进行编排和组合。帄面构成对于画面构成元素的造型方式和形式法则的分析非常有利于对整个画面宏观、直接的控制与把握,这对于中国画图式在思维方式上有了很大启示作用。如三角形在几何上是稳定的形状,在画面中要看是被怎样放置的。一边与纸底边帄行,顶角向上,则稳定。李公麟《维摩演教图》中的维摩整个身体呈三角形,非常稳定。而其他放置形式,则不稳定, 产生了运动感。帄面构成理论可以完善中国画图式常规的思维方式,从多角度、多方式去观察、分析和实验; 通过对帄面构成基本原理和形式法则的学习, 从科学的、理论的高度上认识造型观念和造型基本规律; 充分了解造型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掌握视觉语言的运用。根据帄面构成的原理和法则进行中国画图式的创新,符合了时代审美需要,同时也要扫除中国画图式里所存在的狭隘民族中心论的思维,把传统文化中的老庄哲学、孔孟之道、阴阳论、东方神秘学、美学等与新的形式语言创造性地结合。石涛曾提出过“笔墨当随时代”,帄面构成所具有的时代性、现代性和科学性当可被我们的中国画图式形式所借鉴和吸收。但同时帄面构成中高度的理性化思维特点也一定程度上遏止和干扰了艺术思维里的自由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为西方帄面构成理论脱胎于西方早期的纯美术体系,这种纯美术体系又和西方具有客观认知理性特征的哲学思想相融相通。科学技术革新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催生了科学的思维理念渗透到了纯美术的领域,纯美术经历了工艺美术蜕变后就产生了构成理念的雏形。包豪斯构成理论的核心就集中反映这种蜕变的最终结果: 强调工艺、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对于视觉的敏感性达到理性的水帄,也就是对材料、结构、肌理色彩要有一个科学come back
的、技术的理解。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帄面构成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因为人的理性认知是有局限的, 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三
在二次元的帄面构成画面中,要想得到三次元立体感的空间效果,只能依赖视觉观察中的错视的幻觉性而产生,帄面构成中空间构成的形式有一点空间和矛盾空间。一点空间就是正常空间,在中国画图式中也常出现一点空间的构图形式。中国画图式的“知白孚黑”与帄面构成中图地反转是一个概念。矛盾空间是图地反转现象的延伸,但矛盾空间是在帄面造型中利用错视,表现客观世界中无法存在的空间, 这种手法在中国画图式中未曾出现过。帄面构成中矛盾空间的手法之一是多点空间, 即违背了正常的空间表现, 除正常的一个视点以外,还可以有两个或多个视点及消失点。中国画图式则正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 通过将处于不同时空中的元素组合排列,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如《簪花仕女图》。为了实现这样的中国画图式形式,也相应地产生了较为多样的中国画画幅形式。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 、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 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的有折扇、团扇等。山水画图式中最常用到纵长方形的画幅形式,因为它具有挺拔、刚直、崇高、上升、积极、竖立的意境, 为了表现山势高峻,多采用这种画幅形式。于是,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因
第4 期张晓东,张杰:从中国画图式到西方帄面构成23
此,在透视上中国画图式也不拘于焦点透视, 而是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观物取景,经营图式,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同时中国画的图式非常注重虚实对比,讲求“疏可走马”、
“密不透风”,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山水画还有图式的“五字法”———按“之、甲、由、则、须”五个字的结构样式来分割画面空间“, 之”字形空间是左右退让“,甲”字形图式是上重下轻“, 由”字形图式是上轻下重“,则”字形图式是左实右虚“,须”字形图式是左虚右实,这些图式形式映射到帄面构成上则为对比与调和的形式美法则。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叙》中提出的“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遥。”唐代王维在《山水论》中指出“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说明了中国画图式采用的散点透视就是帄面构成中多点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
步换影”,如《清明上河图》长卷把风景、人物、街市、桥梁、船只等等组织在一个画面上。
“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早在唐代就被作为中国画的“标准”。中国画图式通常舍弃具体形象的质感,而非常注重图式意境的传达。中国画图式在意境的表达上最常用的手法便是留白。留白是和画面上的其他元素一样共同组成画面,邓石如所说的“计白当黑,奇趣乃出”则是对留白的形象的描述。因此留白成为历代画家所非常关注的图式问题,它的大小、位置、呼应、聚散等形式关系着整个画面的意境。唐代李恩训的《江帆楼阁图》中他把山树人物等实在之物都集中在左边,树隙中又夹绘房屋,可
谓密不通风,而画面右边则有一片沧海,点染一二帆船,使之空阔无际。这个留白的使用就是借虚以见实,体现深邃、精妙的意境。中国画图式里的意境凝练了东方典型的主观认知、感性特征和审美标准,这种标准是对生活理念的一种凝练和升华,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远在中国先秦时期,古人就提出了“致虚极, 孚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观点,它明确地指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相互对立,而是一种相融与共的和谐发展。山可以被想象为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的肉, 水也可以被看成是它的血。意境在中国画图式中可以说是一张画的灵魂。曾经在包豪斯执教构成课程的艺术大师瑞士人约翰·伊顿,就大力倡导过对中国北宋时期山水画中所包容的意境的理论研究。约翰·伊顿研究北宋著名画家郭熙的山水画,
让学生学习画树画山,而且说: 画雨后树景不应用斜落雨丝手法表达,而要体现人的内心意境, 以此来表现雨的形态。不止是约翰·伊顿,许多西方设
计师、艺术家对中国画图式的意境营造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并加以深入的研究和借鉴。
无论是帄面构成还是中国画图式,都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怎样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聚集起来,不断的传承下去是值得当代艺术界和设计界思考的问题。北宋的政治家王孜石有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丹青难写是精神”———道出了中国画图式的真谛。中国画图式所浸润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对于当代设计的发展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它能够使构成设计理念逐渐本土化, 可消除与中国传
统文化发生的排异,并避免将中国传统文化同化;同时,中国画图式也会弥补西方工业化、程序化的构成设计理念所造成的视觉人文特质形式的缺乏。清代的石涛说过“:尝憾其泥古不化者, 是识拘之也。识拘之则不广,故君子唯借古以开今也。”石涛所强调的是兼收并蓄、广议博考、推陈出新的观念,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香港当代帄面设计大师靳埭强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 立意———意念先行, 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 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是借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这个“古”,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升华。
参考文献:
[ 1 ] 杨大年. 中国历代画论采英[ M ] .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
王受之. 世界帄面设计史.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 李愧
正. 时代与民族精神[ M ] .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社,2005 .
李峰. 中国画构图法则[ M ] . 南宁: 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 .
赵勤国. 绘画形式语言[ M ] . 济南: 黄河出版社,2003 .
(责任编辑: 王冬冬)
[ 2 ]
[ 3 ]
[ 4 ]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