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德国经济

更新时间:2023-05-29 17:16:40 阅读: 评论:0

给他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德国在一战后出现过短暂的经济复苏,但这靠贷款维持起来的繁华没维持多长时间就开始坍塌。在1929以后到1933年以前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人民手中的货币直奔手纸的价值 ,当时钞票上的数字以亿为最小计量单位,要说那么多零印在那片纸上也挺不容易的。1933年的德国衰败到什么程度呢?举一个直观的例子。 yuin
一个老兵的回忆录中这样写战前德国的生活:
在7岁以前,我的全部记忆就是一个词--饥饿。我们全家一共五口人中只有父亲一个人工作,而他竟然一共失业了7年半的时间!那时我们全家每个星期能够从政府得到7马克的救济,长期吃不饱肚子。当时全德国至少有半数人口受到大失业的波及。德国人已经活不下去了。我们全家能够买得起的食品就是数量很少的土豆和面包。我的母亲就把土豆煮得稀烂后捣成泥,然后拌上盐,让我们抹在面包上吃,就像今天在面包上抹果酱和黄油那样。
 
希特勒和纳粹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执政。
1933年希特勒领导的独裁党“纳粹党”取代之前的魏玛民主政府,开始改变人类历史扭转世界
结构“第三帝国”,Dritten Reich。由于太出名了,Reich这个词已经被英语吸纳,专指纳粹建立的第三帝国。
这里不得不指出一个很尴尬的事实:纳粹党的全称是“民族社会主义党”,德文Nationalsozialistische,简写为Nazi,即“纳粹”。这个某种程度上标号着“社会主义”的政党直言不讳自己是“专政”党派,并且极度憎恨共产主义社会。虽说“民族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不同,但是还是给人以很不好的口实。(某种程度上名词的词源和词义对概念的理解有很大影响,关于名词的解释将另文阐述)。 numb是什么意思
 
当然最直接的经济目标是减少失业率,其成效简直是德国版大跃进:
就在1933年的时候德国还有33%的人失业,一半人人口在贫困线上和饥饿中挣扎。但是5年以后截止1938年德国失业率1.3%,而同时期美国1.89%,英国8.1%,比利时8.7%,荷兰9.9%
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国民生产增长了102%。中国每年“接近”10%已经很了不起了,
人家干脆就是20%强,5年国民收入翻一翻。
low是什么意思
 
在解决失业的同时,希特勒政府努力加强社会福利措施,什么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扩大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改善工作环境等等等等能上马的全上马。靠种种手段,人民非但不厌恶这种独裁统治,反而觉得这是一个“讨人喜欢的”独裁。
 
一方面希特勒的经济措施的确让无数德国人感激涕零,另一方面他本人也靠疯搞狂的个人崇拜树立起无与伦比的形象,他的演讲的超强煽动力估计大家都有所耳闻,在法庭上他能一通猛侃晕人无数,侃晕陪审团和法官,叛国罪只进监狱9个月,在里面找了个临时秘书写了本书就出来了。哪位能听得懂德语我很想知道“意志的胜利”里面他都在说什么,老头老太太都那么激动。
在电影Downfall里看到希特勒青年团的成员在苏军攻进柏林的情况下以火炮平射狙击坦克这种近似于自杀的行为,在敌人里希特勒的地保只有几百米的时候还接受元首的授勋都是
真实的历史。号称英明神武的德意志民族被一个外国人忽悠地真彻底...
 
纳粹党上台后德国的变化:国内,持续衰败了十多年的经济形势一天天好转,并且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成为欧洲强国。国外,德国获得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合并奥地利,一步步夺回外交主权。
基于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阐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纳粹德国开始为“扩张领土”,“征服生存空间” 作积极的准备 。说到这本书,“我的奋斗”一书几乎没有浪费页面,作者直奔主题表达对共产主义和犹太民族的憎恶,其论证依据仅仅受限于作者的想象力,甚至将欧洲梅毒的传播归罪于犹太人…..我还有什么可说…
 
普遍认为德国备战是从1935年开始,希特勒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也是德国新陆军和空军的组建。实际上,从希特勒上台的那一天开始即1933年希特勒就着手为他自己的野心做准备了,此后德国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打根起就是为不久的将来的战争做准备。德国在和平时
spanglish
期就完成了对战争的准备,此时英法美还在享受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美好生活。对比同时期英美德的军费开支就能知道:
到战争爆发时(1938年)德国的累计军费=600亿帝国马克(其他所有政府开支什么教育福利公共建设能算得都算上加一块儿=590亿帝国马克,还赶不上军费),军费所占国家年度财政预算的比例从1932年的4%增加到50%,相当于德国该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7%。同在1938年,英国为4%,美国为1%。
后来证明,英国是面子上穷里子里也穷(相对的)。美国是没当回事,看欧洲几个大叔打得热火朝天干劲十足,能发的财都发够了,能看得笑话都看全了,一不留神被横摆了一道才跳出来做力挽狂澜状。美国一开动起来也够狠了,生产力直逼所有盟国的总和!美国和德国起点不太一样,初期没少发财,尤其是发英国的财,直逼的英国付现金付硬通货,付了债券还要租借地盘(丘吉尔在牙咬切齿ing)这一点不在本文的详述之列。
 
军费的大规模支出部分解释了德国经济奇迹的原因:社会生产行业畸形发展,经济几乎完
全由军火生产和相关产业带动,“熟练的工人进兵工厂,不熟练的工人修高速公路”。经济产出的商品中可以被人民直接消费的商品几乎没有增加,如果这种貌似“奇迹”的经济继续发展下去一定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泡泡,但它的确增强了社会总体购买力。购买力是有了,人民是有钱了,但没花钱的地方。
此时的德国人民在政府领导下大搞艰苦奋斗,绝对是艰苦朴素的模范,因为“黄油”都被“大炮”取代了,你丫有钱都没地方买。
 isbn 
而同时期增长最快的战争资源的变化情况为:
(单位:万吨)
 
产品                1936      1942    增加百分比
合成橡胶          0.07        9.6      13600%
炸弹                1.8          30        1567%
火药                2 .0          15          650%
合成化学制品    2.58        11.93      363%
碳氢化合物      179          626        250%
spa什么意思
 
备注:注意增长百分比,以上数据没有打错,可能在德国人眼中什么东西产量翻它个几翻或者一百来翻都是小意思。
 
这仅仅是原材料和简单产品,还没有包括技术兵器的研发和装备。战争初期,这些战争资源从来没出严重短缺。在苏德战争期间德军被迫撤退的时候技术兵器毫不犹豫地就地一撒手掉头就闪人,可谓进攻神速,撤退高效。有时候战争之前几年就开始往一个地点集结的攻城器械包装还没拆包就直接扔给俄国人了,多么感人的送货上门。
 
到1936年(33年到36年,才三年),德国军备力量已经赶上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英国,和当时号称“欧洲大陆第一军事强国”的法国。法国提起来二战多少有点磨不开,战争中伴随着内部矛盾闪电般沦陷,门外仗都打完了议会里嘴仗还没打完,颇没有大国的面子。戴高乐流亡在伦敦电台里肆无忌惮地攻击纳粹扶持的维希政府(亏了英国还是法国战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战友被骂,就因为投降前没听英国建议,不然现在英国和法国就是一个合并的国家了!)。
 
国民收入都被用来造战备物资了,德国人民还在政府的领导下搞“艰苦朴素”,鬼知道哪天人民觉悟了搞不好集体撂挑子。面对这种情况,希特勒拍板:军火差不多了,开始搞香肠!
于是,德国人再次发挥他们让人冒冷汗的效率:1939年前后,德国总共储备了“足够全国食用两年多的粮食、糖,27万吨猪油、腌肥肉和黄油,以及大量的饲料用燕麦、玉米”。同时
期海峡对岸(“海峡两岸”^_^)的英国就稍微惨了点,物资奇缺不得不搞计划经济,基本民生物资被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度,1940年到1945年出生的整整一代英国孩子在1946年之前没有见到过香蕉。
 
这只是德国的“战争经济计划”,德国还没进入“战时经济”那种经济动员。事实上,整个战争的前半个时期,德国根本不用在经济方面做特别的努力或动员,也不必完成那些痛苦的和平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转变工作。只有在闪电战失败、不得不对军事资源实行全面动员之后德国的“战争经济”时期才真正开始,也就是1942年以后,战争实实在在打了一半的时候…..
花椰菜的英文
这就好像你和一个人过招,打了半天才发现对方没还站起来….寒~~~
要说一点没有战时经济动员也不太象话,但的确到1941年之前德国的战争机器比起33-39年并没有明显壮大。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闪击失利一方面打破了闪电战的神话,另一方面迫使德军进入对抗战和消耗战。说起消耗战,德国工业战时生产力简直不可理喻:德国工业总产量在整个战争期间均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即使到1945年快要投向的时候还在低着头傻增长。
 
增长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原材料,劳动力和资金。 advice可数吗
主要的战争原材料像石油、橡胶、金属、稀土、木材、纺织物和粮食来源于有目的夺取的战略地区。同时德国把所有被占领国家集中起来为他庞大战争机器工作,其中充分体现了各个国家的Comparative Advantages:克兰提供小麦和玉米,丹麦和荷兰提供奶酪、肉类和黄油,挪威提供电力,瑞典提供矿石,瑞士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FAM的同学们不用担心战时会失业了^_^),罗马尼亚提供石油和小麦,比利时提供钢铁和机器。
法国更狠,提供从粮食、酒类到钢铁、铝、武器、引擎、汽车……无所不包的资源。还真是模范战败国,一定要拜一下。 
劳动力来源有两个,一个是靠国内战争动员,靠优厚的超时劳动报酬吸引大量技术工人,另一个是靠外国,主要是被占领国输送的的劳工和战俘。汉奸不光中国有,法国警察会在电影院和咖啡馆里抓壮劳力送60万人到德国换战俘;荷兰比利时政府靠虚假宣传给德国送了35万人。都是把人民当地里的萝卜一样拔了就送过去。
 
经济来源一方面靠国内征收重税,发行债券,无偿征用社会金融资产,甚至印钞票来解决,最后这一招几乎造成战后德国货币体系崩溃。各个国家进行战争筹资的方法大同小异,就征税和发行债券来说,德国盟国都一样。英国比较狠,个人所得税加其他税达38%,年收入超过十万镑税率高达85%。部分商品和收入征收94%-100%税。
superstar是什么意思英国在战时经济和生产力上不及德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理位置造成的。在德国可以把欧洲被占领国当作家门口的原料产地时,英国只能依赖海上交通获得最基本的矿石,原油和半成品。矿石还真的是一船船的石头,后来实在太难运过来了,改运在美国炼好的钢材,美国人又赚了一把。

本文发布于:2023-05-29 17:16: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78/8079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德国   经济   战争   英国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