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acKer的事件认知模型与语言编码中的工具格
邵琛欣
【摘 要】三亚翻译公司Bad on cognitive grammar,this paper maKes u of LangacKer’s Event Model to ex-plain the argument features,syntactic distribution and marKers shown by the instrumen-tal ca in linguistic encoding.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ction chain,the argu-ment features of the instrumental ca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location and time, focusing on quasi-internal arguments;the variation of highlighted scenes enables the instrumental ca to rve as subject,object,adverbial and complement;preposition and affix are two forms of the instrumental ca,either with a different event integration process.%本文从认知语法角度,运用LangacKer的事件模型,对工具格在语言编码中表现出的论元属性、句法分布和标记形式等问题做出新的解释。作为行为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格的论元属性应区别于处所和时间,倾向于准内部论元;场景侧重的不同使工具格可以充当主语、宾语、状语、补语等多种句法成分;介词和词缀是工具格的两种形式,二者有着不同的事件整合过程。
【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00)002
【总页数】11页(P125-135)
【关键词】认知语法;事件模型;语言编码;工具格
【作 者】邵琛欣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71011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2013年四川高考H1
作者邵琛欣,女,汉族,天津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陕西 西安 710119)。
在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体系中,识解(construal)是语法分析的基础。所谓识解,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能力,是约定俗成的概念化过程,包括基体(ba)、侧重(profile)、射体(trajetor)新宝来广告歌曲
潜行深渊
、界标(landmark)等多个方面。[1]P35识解的表现形式是意象图式(schema)。语言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甚至词缀,都可以通过图式进行认知识解* 具体图式请参考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I)一书中的相关内容。。
在此基础上,Langacker建立了包含时间、空间、动能等多要素的典型的事件模型(canonical event model),用以描写句子结构。[2]P285如图1所示。
qtyit教育该典型事件模型来源于人类的基本经验,是对语句所侧重的施受的相互作用关系的识解。台球模型(billiard-ball model)、舞台模型(stage model)和角色原型(role archetype)是组成典型事件模型的三种事件认知模型。概括地说,图中箭头连接的两个圆形部分表示的台球模型,是典型事件模型的核心;外围方框和虚线圆形部分表示的舞台模型,提供了事件的观察视角;角色原型则为事件的参与者提供了必要的语义角色。
本文即以Langacker的事件模型为基础,选取角色原型中的工具(Instrument)作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法角度对工具格在语言编码中所表现出的论元属性、句法分布和标记形式等问题,做出新的阐释。
服装加工订单“相互作用”是认知语法分析中关注的焦点,台球模型正是这种相互作用的体现。所谓台球模型,指的是“物体在空间上移动,并通过有力地物理接触,与另一个物理相互作用”。[3]P355在这个过程中,某些物体可以通过自身内在的动源提供相互作用时必需的动能(energy),而另一些物体仅仅是传递或吸收动能。台球模型可以图式为:
如图2所示,台球模型又称作“行为链”(action chain)模型。“行为链”反映了事件(event)的形式,在描述句子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工具事件中,通常要表达的是施事使用某种工具对受事产生某种影响。施事、工具、受事是参与该事件的三个必要角色。从事件认知模型来看,施事和受事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通过工具这一中介实现力量的传递。因此,可以用如下的行为链模型来表示:
metlife以汉语为例,表达典型工具事件的句子是“他用大碗喝汤”、“这个孩子用左手写字”等。对于“喝汤”、“写字”这样的事件来说,工具是不可或缺的参与者角色。三个参与者相连,通过两两一对的互动,组成了一个行为链:“他==>碗==>汤”、“这个孩子==>左手==>字”。但同时,“他喝汤”、“这个孩子写字”也是合法的语句。是不是由此就可以认为,工具在一般的事件表达中并非是必要的参与者呢?换句话说,工具格是否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只是非必有
论元或外部论元呢?我们认为并不是这样。从认知角度看,有两个可供解释的证据。
美国留学费用
一个证据是,把工具看作是身体的延伸,这是一个有认知经验基础的识解。从我们的感知上看,工具及其使用者因为必不可少的接触关系而在空间上形成了一个连续的单元,具有整体性,并且以一致的方式一起发生运动。例如,在“用大碗喝汤”这个典型工具事件中,预设手里要拿着碗才能喝汤,碗和身体形成接触,在空间上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工具是身体的延伸,不仅可以证明工具在行为链条中的不可或缺性,也为工具介词大都来源于持拿义动词(如现代汉语的“拿”,古代汉语中的“把”、“将”、“持”、“捉”)或伴随介词(如英语的with)提供了认知上的解释。持拿和伴随都是工具和身体相互接触的结果。伴随着使用工具的足够熟练,我们会失去对使用外来物体的感知,结果这个工具就变成了身体的一部分,我们无意识地控制着对它并且操纵其它的物体。这样,“他==>大碗==>汤”行为链条中的“大碗”就会从事件参与者的身份降级下来,仅仅成为施事“他”的一个附属物,继而就会引起工具在语言编码中的省略,但是却仍然存在于行为链条中。因此“他喝汤”的行为链应该表示为:(他-大碗)===>(汤)。
工具是身体的延伸最极端的形式就是以身体部位充当工具,如“用左手写字”、“用嘴叼着”等。
“写”、“叼”这样的动词的语义结构本身就隐含着“手”、“嘴”等身体部位类工具,因此在无需特殊说明的事件中,身体部位类工具经常不出现,“他写字”、“它叼着”都是最常见的表达。但是,不出现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手”、“嘴”等身体部位在行为链中仍然起着重要的动能传递的中介作用,是事件必要的参与者。动能是一个重要的认知范畴,不少认知语言学家的研究都是基于动能所体现的动力学展开的,如Talmy在动力系统中研究语言中的致使结构,其中的使因(causing)是抽象的动力载体[4]P471-550,而我们这里分析的工具则是实体性的动力载体。
由此可见,在Langcker的事件模型中,工具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否被语言编码出来,在底层的认知行为链中都必须有工具的参与。当工具格被编码出来时,在识解该事件的行为链中以实线的参与者表示,即图3所示;当工具格不被编码(即省略)时,在识解该事件的行为链中则以虚线的参与者表示,即:
用醋洗脸的方法
另一个证据是通过和处所格的比较来证明工具格更具有内部性。一般认为,工具格和处所格一样都是动词的非必有论元或外部论元,因为二者在句中都不是必须出现的成分,且多数情况都需要标记。前面我们已经说明在句中不出现并不是判定非必有论元的唯一条件,
需要结合行为链的整体性来分析。这里,我们将从典型事件模型的认知图式中,区分工具格和处所格在事件结构中的不同地位。
典型的事件模型如图1所示,除了核心部分的行为链之外,还有外围的方框部分。这个外围部分表达的是与事件相关的时间、空间等信息,从参与者角色上看,就是时间格和处所格。这样我们就很清楚地看到,工具格在行为链内部,处所格在行为链外部。Langacker(1991)给出了二者在认知图式上的区别,[5]P343如图5所示:
图(a)和(b)是用包含“行为链”的典型事件模型。(a)表示的工具事件,如“她用吹风机吹头发”。这个事件的行为链是:(她)===>(吹风机)===>(头发)。工具格“吹风机”是行为链的中介力量,处在链条内部,链条外部的方框表示该行为发生的处所,因为该事件没有说明具体的处所,所以用虚线表示。(b)表示的是带有处所的事件,如“她在屋里吹头发”。外围的实心方框表达“屋子”这个处所角色。因为句中没有对使用的工具进行编码,工具作为身体的延伸被省略掉了,所以行为链条中间表示工具的圆圈用虚线表示,该事件的行为链是:(她-吹风机)===>(头发)。这两个图式是对工具格位于行为链内部、而处所位于外部这样的差异最为直观的表现。而另一方面能够说明工具比处所更接近内部论元的是二者在突
显(profiling)上的差异。当行为链内部的工具格被突显侧重时,我们可以说“吹风机吹她的头发”。但当行为链外部的处所要被突显侧重时,就不能说“*屋子吹她的头发”。再一次说明工具比处所具有更接近内部论元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