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q l传统服饰文化与屡装屡饰教青研究—弋,———————————————————————————————————————————————————————————————————————————————————————————————————————————————————————————一
STUDY ON TH E CAUSE OF TH E ANDm叫NOUS
SWLE AN D TH E SIGNI FICANC E OF POPU LARITY
论中陛服装的成因和流行的意义
绍兴文理学院陈恩
摘要
中性服装的流行与社会文化的背景息息相关,它并非现代服装流行的产物,在流行的潮汐中反复轮回出现,是服装史中
较为独特的一部分,与社会历史变革的节奏相符。当今社会中性服装大行其道,其外在表现是中性服装,而内涵则表现
在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大众媒体传播、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服装工业本身生产方式的改变等等。深入
了解中性服装}口其外观具备的社会重要性,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全面透视该风格的成因及其流行的意义。
关键词:中|生服装,风格,成因,意义proof cab
ABSTRACT
Fash{On sfVles a r e c10 JV reIaf ed i0{he ir sociaI and cuIlu raI backgrOund.CIothing is a product of maIe ria ls a n d ideas
C lO t h in g satlsfie s p eOpl e ph ys ic al|y an d psychOlOg icaIIy.Andr Ogynou s st yle is nol a recenl de V e l O p m e nl:i l w a s,i s
a nd w川c onl inu e10 be p o p uI a r,w h i c h i s s p e ci a I in fas hi o n h is lor y An d r o gy n o u s styfe i s p re V a}f{ng
cu r re nl}y.De s pi t e jts appe ar an c e,a nd rO gy n ou s sfyIe js c10 Iy cOnnected tO sOciaI and cuIlural infI ue nc es,f Or
me i h o ds in the cIolh in g i ndustr y.1n this p ap e r,lh e re is ex am pI e,m as s m edi a, IifeslyIes and impr Ov em en ts in prOducliOn
a deep e xaminatIOn Of
an dr O gy nO us slyIe,the s ig n计i ca n ce Of a n d r e aso ns for ils pOpu f ar I ly wit h s oc ie“es fn)m t he past up f0 today,
KIey Words:Androgynous Clothing,Styfe,FOrmatiOn,Signiflcance
1前言
在服装流行的过程中,一种风格的确立,其类文明的发展过程相呼应。在人类文明的建社会主要是男着女装,或女着男装,而现成因与当时社会文化的背景息息相关。中性发展过程中,服装受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代社会主要是以无性别装为主。就像现代风格并非现代服装流行的产物,它在流行的法律禁令等社会规范的约束,男装、女装界文明的基础是古代文明一样,如果没有历史潮汐中反复轮回出现,是服装史中较为独特限清晰,泾渭分明。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约上的男女异装的基础,那么无性别装的产的一部分,与社会历史变革的节奏相符。中束,反而容易引发人类的逆反心理,一旦条生也就无从谈起。从中性风格演变的过程来性风格在服装的众多风格中独树一帜,总件成熟,服装的
fcgi中性风格总是会适时出现。看,男装对女装的影响更多,当然男装在对是以反叛当时服装潮流的面目出现,反传统中性服装依据社会发展可分两种表现形式,女装的强势影响下亦会受到女装的反影响。服装、反主流意识形态、反主流文化,与人男女异装、无性别装(即雌雄同体装)。封
2中性风格的历史渊源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中性风格的表现装为主。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龙阳君,是较普苏特”平时男装打扮,束胸戴胡子,虽为形式和内涵是有所不同的。在过去的封建早记录的男同性恋者,喜着女装示人;唐太女子,却极有法老的威严,并具有卓越的政社会,衣冠服饰都有一定的制度,代表一定子李承乾豢养娈童,娈童唇红齿白,吹拉弹治才能。这是女性地位暂时上升后,以男性的身份和地位不能随意变动而且阶级分明,唱无所不通,或男装,或男扮女装。这是公的装扮,得到男权社会的认同。这一时期的不可胡乱越界,具有恒久不变的稳定性一一开展示不同于世俗、道德的性趋向。而男女中性风格是表象的,简单的,男女易装的实服饰不变,社会也不变。应该说在封建社会地位相对宽松的唐中期社会经济较为发达,质并不是生理需求。而是一种心理需要,具中巾性风格的表现是单一的,在严厉的道德、在统治阶级上层的一些妇女中就流行女着有谄媚权力阶层的特性。法律的约束和男
女性别角色差异较大背景男装。武则天执政时期,皇帝和宫中女官多
下,这种表现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即男女异着男装。埃及历史上唯一的女法老“晗特谢美国大学雅思要求
3现代社会对中性风格形成的影响
中性风格在现代}土会的表现形式是丰富的,调,男性服装后来成了商业精神的象征。因具有开放和自由的特点。妇女之所以陷入由服装潮流呈现是西风东渐的特点。现代服此,现在我们所称的西装便诞生了。男性服双重角色所带来的情感困境,与现代工业装起源于欧洲。19世纪初的欧洲主要仍然装固定下来,而女性在随后争取权力的过程制度的“一重标准”有关。现代工业制度完是农业国。然而在100年间,工业文明取代中,服饰逐渐向男装靠拢,女性成为中性风全基于男人价值和理念来挑选和评价女性,了农业文明。当欧美社会由原本的农村转格的主流。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致使不具有男子气的女性处于‘边缘’甚至‘危变为都市化、工业化之后,人们衍生出符合家庭传统观念使得女性形成表意性(即情险”境地,她们被排除在具有算计性世界的这些变化的价值观,其中包括基督徒的工作感表达茸勺角色但这种情感表达仅限于家庭,地位之外,失去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平道德、对经济发展的强烈需求、工业化及现因i比女性情感是含蓄收敛的,封闭的。到了等权利,女性情感在公共生活中不能够得到代化的积极推动,以及民主机构的蓬勃发现代社会,女性走出家庭,参加工作,需要有效的表达,甚至被压抑。女性意识和社会
展。所有的价值观皆落实在男性,而非女性广泛社会交往,其情感的性别角色差异缩小,地位的双重觉醒,使得女性服饰的变革已具所处的领域里。黑色成为男性服装的主要色传统型的女性情感表达特征减弱,愈来愈备一定条件。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
teenager
lbb传统服饰文化与服装服饰教育研究
—_(>-——————————————————————————————————————————————————————————————————————一
界大战,是19世纪的终结,现代社会的开女装吸取了较多的男装元素,向简约的方向长衣大袖,基本上款式接近男装长衫(袍),端。英、美各国的妇女抛弃了衣着和社会给发展。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民国初立,服装守旧女子不敢尝试,因为着起来似男人,混予的束缚,凡事以舒适为最高指标,她们抽也处于变革的混乱状态。民国建立之后,西淆性别,只有时髦女子和知识界勇于穿着。
烟、喝酒、口出三字经、外出工作,最后还争方文化如潮水涌入,西方衣着的时髦观念冲其时酝酿北伐,女子参军,向男人看齐,这取到投票权。事实上,在现代社会初期,中击沿海的都会男女,传统服装墨守成规的作很似男装的旗袍,确能反映她们的意愿。因性风格在女性着装上的表现是激进的,女风早已消失,大都会里一切事物都在急剧地此,20世纪初,中性风格的表现还是单一,性为了表明自己的地位与男性的平等,生活变,尤其是‘‘上海风气,时时变更,三数年间,或女着男装,或女装似男装。随后爆发的第形态完全参照男人的方式,而且直接将男往往有如隔代”。当时社会还处在半封建半二次世界大战,男人上前线,女人在后方工
imedeen装穿着在身上,或者是参照男装的款式设计殖民的状态,尽管女性地位在城市中有所作,物资的严重匮乏,使得男女在服装上几女装。在服装制作技术方面,随着19世纪提高,但总体未变。五四运动的妇女解放精无差别,长裤、衬衫、工作服、短发都是这末缝纫机的发明,成衣由原来的手工操作,神,强调“男人能办到的女人也能办到”。女一时期的流行装扮。这或许为二战后,无性向流水线制作发展。缝制技术的进步加快子服装要着的像男子差不多,象征着新的两别服装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了女装革新,为了适应女’|生的新的社会角色,性关系出现。例如1926年一一旗袍宽阔,
4后现代社会的中性风格
后现代社会的中性风格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人称“朋克之母”的英国先锋时装设计师维方式塑造出的是80年代服装的总体特征一是20世纪40年代后至20世纪80年维安·维斯特伍德于70年代设计了鱼网状是“为成功而穿”,在时装方面讲究无害,讲代末,二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 T恤,黑色迷你裙,夸张的靴子,配以金属究不挑战,追求的是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链锁的装饰的朋克造型。这种前卫的装扮,的表现。但同时,另一阵营,以维斯特伍德、20世纪40年代后,被称为“后现代社会”。使她成了时装界反对传统观念的最卓越的戈尔捷为代表的设计师,他们的设计变化后现代社会中性风格的核心内容是“酷”。现代女性。多端、丰富、古·匿、色彩艳丽,充满了对传统酷是个人主义的新形式,是后工业消费民主性别特征的挑畔。无论是哪个阵营,服装的生活
的适应方式,潜存着足够的反社会涵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全社会都在中性化都是要表达的内容之一。在雅皮士那义。“酷”的现代表现形式在20世纪初美叫嚷思想解放,但在服装上成效并不显著,里,男装的中性化以温和的方式表现出来,国黑人爵士乐手中酝酿发展,在50年代由流行的还是“老三色”(蓝、黑、灰)和“老三装”通常是在现有男装款式的基础上,有节制的埃尔维斯-普莱利斯和摇滚乐注入白人青(中山装、青年装、军装),依然是一个只有加以改造,使之变化柔和、典雅,阿玛尼的年文化。随后女性也开始“酷”。标新立异制服,没有时尚的无趣的国度。男女西装就是代表款式。80年代,克莱因的衣着和发型一宜是酷的关键能指,酷就在时装设计上打破了传统要求严谨的社会是时尚的服装和发型。50、60年代,李维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回归的年代,一个规范,大胆地使男装中性化,刻意抹杀了男牌牛仔装流行一时,因为牛仔装是与劳工阶从动荡、反叛、挑战回归到平稳、保守和安女装的性别差异,模糊性另Ⅱ,中性化色彩成层最密切相关的服装一一“蓝领”一词即指于现状的时期。60年代和70年代的那些为克莱因品牌独树一帜的特色。而后者的用蓝色劳动布做的工作上衣。中产阶级的孩具有挑衅性的东西,现在都被主流时装设表现方式则是狂飙突进式的,毫无节制地子认为穿蓝色劳动布就是象征着反抗。到计吸收了,因此不再具有反抗的力量了。这对男装款式进行创新,往往直接借用女装今天为止,牛仔装已经成为中性服装的常个时期,人们开始讲究享受,讲究个人事业的款式表现自己的设计理念。
1984年戈蒂规装束。T恤、牛仔裤、帆布鞋、短发都是中成功,讲究物质主义,对比前二十年精神至埃设计了男女皆可穿的条状闪
光钉西服,男
性风格的标志特别是女性穿着这类装束时,上、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文化,六七十年代是子穿用的裙子、裙撑、臀垫,在“男人一一物往往呈现简洁、干练的气质。一个巨大的转折。这一时期男性开始越来越体”的服装发布会上展示了男模特透明的蕾
注重外表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雅皮丝裙子,就是一例。与此同时,西方年轻人20世纪70年代,女权运动深入人心,这在士文化”的影响。当时的时装设计界存在两经历了嬉皮士、朋克的时尚之后,雅皮风格某种程度涤荡了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结构,为大阵营,—方面是以雅皮士为代表的服装潮正在流行。他们追求高档名牌,追求舒适和服装中性化提供了社会思想基础。伴随社流,阿玛尼、拉尔夫-劳伦、卡尔文·克莱因休闲。中国前卫青年也忙不迭地跟风。其标
会从“前现代~一现代一一后现代”的变迁,等都属于这类设计师,他们追求设计上的典志是牛仔裤、夹克衫和西装的流行。admonition
女性主义在“男女一样一一男女不一样一一雅、品位、时尚,这使得类似阿玛尼在1978
超越性别界限”的变动思潮中发展着自己。年改造的西装在80年代依然流行,宽大的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化浪潮掀起。时空这是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曲粗糙向高雅、肩膀显得很有权威感、有男性魅力,
但同时的压缩,时间变快,空间变短,使时尚流动成熟的变动舭时的中性服装起源于朋克风,又具有中性化柔和、精致的特点,这种着装加速.时尚的“生命周期”变得目益短暂。电惊喜英文
子媒体、网络系统强化了这种短暂性和即刻穿内敛的深色,涂鸦、字母的T恤、马甲、背性。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时代的来临,人心、棒球帽都符合中性率性的风格,男性也类已做到四海一家,男女之间的性别角色日可以穿,而同样的装束在男女之间体现出不益平等序性风格彻底进入无性别装的时代,同的气质。中性风格不光是改变女性的穿服装风格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在这个标榜个衣模式I也从心理上改变了女性的生活态度,性的时期,中性服装追求的酷是帅气,但帅让女性更为独立、自由。中性服装彻底超越气不一定穿得男性化。军装、朋克、嬉皮、了性别的界限使男女关系不再对立以平等、雅皮等风格混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混搭的中自由的面貌融合在一起。性风格。迷彩装、工装裤、牛仔裤靴子、叠
synthetic5结语
中性化的趋势,已不再是封建社会的女子迫中性风格的服饰并非处于主流状态,在社会于文化道德压抑下的举动,而是一种十分个的严厉约束下,它的出现相对短暂,直至现人化的选择。同时,中性装扮的男性也并没代社会才得到发展。虽然曾被认为是女权运有放弃性感而成为阉人。也就是说,无性别动矫枉过正的产物.但其冲破传统的思想的中性服装,不是将性别和性感隐藏起来,束缚,倡导实
用、简洁、大方、朴素的穿着理而是改变性别和性感的风格,重新定义了性念与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不谋而合。中性风感的评刿标准。从服装史的演变来看,早期格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年代,仍将大行其道。
参考文献:
【1】吴昊.中国妇女服饰与身体革命f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英语三级听力下载
[2】A1debert J等【法】,蔡鸿滨等译.欧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su san B。kair【美】,李宏伟译.服装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0. [4】郭景萍.情感社会学:理论历史现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s.
【5】Da vid F’mmkin[美1,王琼淑译.世界大历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6】吴吴.中国妇女服饰与身体革命【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7】Dick P0un t ai n,Da vi d R0bins【英】,吉晓倩译.酷天下【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8】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张柠。当代时尚中的意识形态【N/o L】。中国作家网,2007_01—10[2010一4_30】.
[10】http://www.chinawriter.com.cn.
infosys作者简介:
陈思,女,绍兴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E—mail:chensil22@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