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ligious Thoughts of Max Mueller
摘要
這篇論文以介紹和評價馬克斯繆勒的宗教思想為主。開始時先談他的學術和思想背景,指出他從語言學發展到神話學再到宗教學的過程,還有影響他宗教思想的幾點要素,這些要素最後可以濃縮為唯心主義與科學主義這兩點氣質。
文章跟着分析繆勒的宗教思想。分四段:先談繆勒在建立宗教科學上的成就,再就其對宗教之為「無限的領悟」及神話之為「語言的疾病」進行分析,最後再細述繆勒「宗教發展」的診斷圖式:繆勒,也和許多「第一代」的宗教學者一樣,為宗教的起源和發展勾勒出一個介乎理想與實際之間的藍圖,不同的是,堅信人類之為「說語言者」的繆勒所給的不是一張進化主義的圖表,而是一條V形的弧線。
文章最後試圖綜合二十世紀的宗教學者對繆勒的評論,分別從方法論、神話學、宗教學各方面評價其得失。
儒艮的读音
Abstract:
sotong
This article aims to introduce and evaluate Max Mueller’s religious thoughts. It begins with a discussion of his intellectual background, pointing to the fact that Mueller first worked as a philologist (a Sanskritist), and only at a later stage did he shift his attention to mythology and to science of religion. It also indicates tho factors that have a great impact on Mueller’s religious thoughts, which factors could ultimately be summarized into two, namely, his idealist and scientific temperament.
The article then analyzes Mueller’s religious thoughts. I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t first discuss Mueller’s achievements in founding the science of religion, then his ideas of religion as “the perception of the Infinite” and of myth as “the dia of language”. Finally, it prents Mueller’s scheme for the growth of religion. Mueller, like all religious scholars from the first generation, involved himlf in constructing a scheme of growth which is situated somewhat between the ideal and the real, with only one difference: Mueller, being convinced that the human being is one who speaks a language, did not offer a evolutionary scheme, but one with a V curve.
union j
Finally, the article tries to synthesize scholars’ opinions, commenting Mueller’s thou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ethodology, mythology and religious studies.
關鍵字:馬克斯繆勒,宗教科學,神話學,宗教的起源和發展昆明翻译
Keywords: Max Mueller, Science of Religion, Mythology, Origin and growth of religion
宗教學之父馬克斯繆勒的宗教思想
輔大 黃懷秋
会计岗位职责引言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把馬克斯繆勒(Friedrich Max Mueller)稱為宗教學之父的,但無論如何,到了二十世紀中葉,這個尊稱就已經十分響亮了。不過,與這個尊稱不大相稱的是,他的作品很少受到論述,他的名字,偶然在某些宗教學論著中出現,亦稍蹤即逝。上一個世紀末,中國大陸的宗教研究學者把他的三本宗教著述翻譯出版,算是對他宗教學之父的地位作了一點交代,但也僅此而已。繆勒以神話學聞名,但神話學在二十一世紀這個
慢慢讓它轉暗為明的世代裡,指的卻是依里亞德、坎伯、和榮格的神話學,他們才是這個世代的顯學。其實繆勒的神話學,比他們的都要早,而且亦曾風靡一時,我們也許想不到他的語言神話學也曾經在一百多年前風光過,而且情況絕不輸給這一代的神話學大師。然而,瑞星一旦殞落,光芒即去不復還。學術的舞臺也像每一個舞臺一樣,一樣殘酷!
然而還是有價值談一談這一位一代之星的。繆勒人或許過去了,他的某些理論也過去了,但宗教學卻正方興未艾。於是,在宗教學羽翼漸豐的這個時候,看一看它從前走過的道路,它曾經問過的問題,還有一手把它從無到有拉拔起來的人物和他的殞落,也許,有助今後宗教學選擇自己的路向。況且,我還相信,繆勒的宗教理論,至少有一部分,是不會完全過去的,它只是以另一種面貌或另一種變容呈顯出來罷了。
本文以介紹繆勒的宗教思想為主,末後加上當代的評論。開始的時候,為着清楚交代繆勒的學術世界和他獨特的方法學起見,我們從他的背景談起。
followedby
1、 繆勒的學術與思想背景
smash hit我們今日把繆勒稱為宗教學之父,但在當天,他其實是以語言學聞名的。據說他曾被邀請
在英國皇室面前演講,而演講的內容就是當日在德國如日中天的比較語言學(這套學問在英國還未十分流行)。他的專長是語言,且是古代語言,尤其是梵文和古代歐洲語言的關係。從語言學,很容易進展到神話學,因為神話學在當天最習用的方法,就是解釋諸神的名字。繆勒不是第一個採用這樣的方法,不過,這一種方法卻的確是在他之後慢慢凋零。不過,我們在這裡更注意的是,繆勒不僅從語言學橫跨神話學,最後更乾脆進到宗教學來,並進而鼓吹宗教比照語言學的研究方法,也就是,科學的方法。
1. 從語言學到宗教學clot怎么读
1823年,馬克斯繆勒誕生在德國的Dessau,他在萊比錫完成了大學課程,在那裡修習了古典文學,及語言學,在大學階段已經認識了梵文。1843年拿到博士學位後,轉到柏林繼續比較語言學的研究,從當日歐洲比較語言學的泰斗Franz Bopp學習,對《梨俱吠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哲學上,則追隨謝林(Friedrich W. J. von Schelling),謝林浪漫主義的唯心論宗教觀,對繆勒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但是出生且受教在德國的繆勒,整個學術成就卻在他1846年移居英國(1846倫敦,1848牛津)之後才開始,牛津是他的第二個故鄉,雖然Tomoko Masuzawa說,繆勒充分感受到
他在身分上的疏離,但是他還是在這裡一住便超過五十年,而且幾乎足不出戶。他在這裡出版的書籍,按Hans J. Klimkeit估算,竟然超過一百本。其中最主要的,是花盡他一生心血的《梨俱吠陀》(4卷),此外還有50德语在线翻译卷的《東方聖典》(Sacred Books of the East),以及他在宗教、神話、語言等各方面的著作。
繆勒所以離鄉別井,而且一去即予終老,真正的原因,想不到竟是為了出版一本《梨俱吠陀》!但不要以為英國人很精於此道,在當日,比較語言學還是一門完全屬於歐陸(德國)的學問。繆勒整整花了二十多年在這個出版事務上,不僅如此,在牛津他還嚐盡隔離之苦,不僅在生活上,民族上,還在學術上。Masuzawa說,這是他出版《梨俱吠陀》必須付出的代價,因為當日英國給他提供了他最最需要的兩樣東西﹕一個工作的地方,和一個負責出版經費的東印度公司。
這樣,《梨俱吠陀》,或梵文學,才是繆勒的一生職志,而宗教學,或神話學卻只是他的「副業」而已,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碎片」(chips),還是從他那「德國工作室」(German workshop)裡掉下來的「碎片」。原來這些宗教學,或神話學的作品是繆勒在努力出版《梨俱吠陀》之餘,在英國及蘇格蘭等地的各大學舉行講座時的講稿,不然便是
投稿到各刊物的文章,他並且篩選了一些自己比較滿意的,把它們收集起來,出版了《德國工作室碎片》(Chips from a German Workshop, 5卷)。正是這些偶然的、大眾化的「碎片」,而不是非常專業而艱澀的、或更好說「德式」的比較語言學(梵文學),給我們傳達了他的宗教學、和神話學的理論。而他那「宗教學之父」和「太陽神話學派老祖」的尊稱,看來也是拜這些「碎片」之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