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的发育一篇图文并茂的干货
作者 钎 编辑 桉叶糖
个人工作计划范文在心血管系统开始运转之前,胚胎主要通过弥散的方式获取营养和氧气,然而,随着胚胎体积越来越大,简单的弥散很快就不能满足胚胎的需要,况且其他系统的发育都有赖于一个完善的心血管系统,所以,胚胎的心脏最先开始了跳动。下图是大约第18天的胚胎,心脏发育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图1 大约第18天的胚胎,上方是头端,下方是尾端,心脏发育起于心原基
在这个长约1.5mm的胚胎头端,来自侧中胚层的一部分干细胞开始向原始心管的方向分化,最终形成一对心内膜管(endocardial tube)。随后,就像拉上拉链一样,这对心内膜管从头端开始融合,最终形成一根心管(heart tube),也就是最原始的心脏。sounds interesting
图2 心管的形成,一对心内膜管从头端开始融合成一个心管
在胚胎发育的第22~23天,心脏迎来了它的第一次跳动。到第四周,打开多普勒超声仪,就可以看到有力的心跳和流动的血液了。pocket full of sunshine
心脏已有雏形,这雏形又是怎样演变成最终成熟的心脏的呢?
e的过去式原始心脏位置和外形的变化
随着胚胎的翻折,原始心脏的位置从胚胎的头端向腹侧和尾端翻折,最终位于前肠的腹侧和口咽膜的尾端,经过这一次位置变化,心脏才来到了胸部。
图3 心脏位置的变化,从头端来到前肠腹侧和口咽膜尾侧.
与此同时,除了进一步的生长,原始心脏的外形开始由原先的管状,经过膨出、缩窄、扭曲,形成心球(bulbus cordis)(包括动脉干)、原始心室(primitive ventricle)、原始心房(primitive atrium)和静脉窦(sinus venosus)四部分结构。
图4 心脏外形的变化,腹侧观.
sagyman图5 再来一张侧脸.
图6 原始心脏的结构.
与此同时,心管的内皮层变为心内膜,心管的原始心肌变为心肌层,来源于静脉窦处的间皮细胞逐渐覆盖全心,成为心包脏层。而心内膜管中层的胶状的细胞外基质(cardiac jelly),后来则变成心内膜垫,在心脏的分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心脏的发育可以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任何一小步出了问题都可能会导致先天性心脏病,这一步外形的变化也不例外。正常人的心脏心尖朝向左下外、2/3位于左侧,要是原始心脏糊涂地转反了方向,则可能发育形成右位心(dextrocardia),比如在Kartagener综合征中因为dynein蛋白异常导致的右位心等。许多时候,右位心并没有任何症状,往往在体检和拍摄胸片的时候才被发现。
除了变形的过程可以出错,原始心脏还有可能稀里糊涂地跑错位置,比如,游离在胸腔外面,形成异位心(ectopia cordis),下图就是一个罕见的异位心胎儿的MRI图像,以前,这些婴儿在出生以后不久就会因为感染、心衰等原因死亡,好在近年来医疗技术的发展,很多异位心的孩子在手术后可以长大成年。
图7 图中胎儿的心脏(*)位于胸腔(t)之外,肝脏(←)也有异常,部分位于腹腔之外.
本草纲目英语
原始心脏的血流
原始心脏并无分隔,从心房到心室流出道,心肌层是连续的,心脏的收缩此时更像蠕动而非搏动,蠕动波从静脉窦开始,直至动脉干,但是最开始,由于心肌收缩不协调,心脏内血液的流动还没有恒定的方向,血液在心脏中如潮起潮落,往复流动。
直到到第4周末,血流才变为单向。此时,来自总主静脉(common cardinal veins)、脐静脉(umbilical veins)和卵黄静脉(vitelline veins)的血液进入静脉窦,经过窦房瓣(sinuatrial valve)进入原始心房,随后经房室管(atrioventricular canal,AV canal)进入原始心室。原始心室收缩将血液通过心球、动脉干泵入主动脉囊(aortic sac),随后分支到各咽弓动脉。
图8 原始心脏血流.英式教育
原始心脏的分隔
原始心脏的分隔始于胚胎发育第四周的第3、4天,至第八周结束。
房室管的分隔
在第四周末,由特化的细胞外基质(cardiac jelly)和神经嵴细胞发育而来的心内膜垫(endocardial cushions)形成了房室管的腹、背侧壁。到第五周,间充质细胞长入腹侧和背侧心内膜垫,使得心内膜垫隆起、靠近,最后融合,将原本单通道的房室管分隔为左右两条管道,分别连接左心房和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随后,房室管心肌细胞释放诱导信号分子,使得部分心内膜垫内皮化,形成房室瓣,将心房和心室最终分隔开来。
图9 房室管的分隔.estore
原始心房的分隔
原始心房的分隔始于第四周末,原发隔和继发隔相继形成,最终融合为房间隔,将原始心房分为左右两房。
在第四周末,新月形的原发隔(ptum primum)从原始心房的顶部开始生长,将心房分为不完全隔断的两部分,留有的孔道称为原发孔(foramen primum)。原发孔(以及下面提到的卵圆孔)使得胎儿循环中,氧合较好的血液从右心直接进入左心,不经过肺循环直接送往重要脏器——脑,以保证胎儿脑的发育。
图10 原发隔和原发孔的形成(红色箭头代表富氧血液的流动方向,下同).
原发隔不断生长,最终和房室间隔处的心内膜垫相融合,原发孔因而消失,不过,在原发孔消失之前,心脏已经留好了退路,原发隔中央的细胞凋亡,形成一个新的孔道,称为继发孔(foramen cundum),氧合的血液得以继续进入左心。(注意继发孔也在原发隔上哦)
图11 继发孔的形成(蓝色箭头代表乏氧血液的流动方向,下同).
breathtaking
到第5周,继发隔(ptum cundum)从右心房的前上壁,紧贴着原发隔开始生长,最后将逐渐将继发孔完全盖住,不过,继发隔本身也并不形成一个完整的分隔,因此,仍留下了一个孔道,即卵圆孔(foramen ovale)。
图12 - 15 继发隔和卵圆孔的形成.
第六周以后,原发隔的上半部分逐渐凋亡消失,留下的下半部分与卵圆孔紧贴着,形成一个单向的“活瓣”,使右心血液仍可以直接进入左心。到出生以后,由于右心房压力下降至低于左心房,这个“活瓣”被紧紧压闭,最后大约在出生后3月,“活瓣”与继发隔融合,留下
卵圆窝(fossa ovalis)。
原始心房的分隔看起来相当复杂,前前后后一共形成了一窝两隔三孔,在这些过程中,我们的身体也常常给我们开玩笑,留下一点“缺憾”,也就是房间隔缺损(ASD)。先是原发隔和心内膜垫的融合可能出现异常,留下了一个“永久的”原发孔,也就是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而且,由于心内膜垫也参与房室分隔的形成,这时常常会伴有二尖瓣的异常。
图16 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伴有二尖瓣异常
随后,在原发隔形成继发孔,继发隔逐渐盖住继发孔的过程中,继发隔没有生长“够”,或者原发隔吸收过度,导致卵圆孔过大或者继发孔过大,使得继发孔没有被继发隔完全盖住,形成一个“永久”的继发孔,是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也是最常见的房间隔缺损类型。
图17 一种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很大,从几无症状到肺动脉高压、充血性心力衰竭,这主要取决于缺损的大小。
原始心室的分隔
来自左右原始心室的心肌细胞在心尖部形成一个肌性隆起,这是室间隔的雏形,这个肌性隆起不断生长,最终形成室间隔肌部。到第六周末,肌性隆起和房室交界处的心内膜垫之间,留有一个小孔洞,即室间孔(interventricular foramen),再经过一周的时间,室间孔被来自心内膜垫的细胞填补上,成为室间隔膜部。室间隔膜部还与主肺动脉隔(aorticpulmonary ptum)相融合,至此,左右心室独立开来,形成肺动脉干和右心室相连通,主动脉和左心室相连通的结构。
心室的分隔看起来简单,但却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最常发生在膜部,是因室间孔没有被完全填补上所致。缺损的室间隔膜部还会影响室间隔和主肺动脉隔的融合。室间隔肌部的缺损也不罕见。最罕见的是室间隔完全缺如,形成三腔心,它的预后一般也最差。
图18 从左心室看到的室间隔肌部缺损(VSD),透过缺损可以看到三尖瓣的瓣叶(TV),黄色的虚线上方是完好的室间隔膜部(MS)。(MV:二尖瓣;A:主动脉;PT:肺动脉干)
proportions心球和动脉干的分隔
在胚胎第5周,心球部的间充质细胞形成了心球嵴(bulbar ridges),与之相连的是动脉干形成的动脉干嵴(truncal ridges)。神经嵴细胞穿过原始咽部和咽弓来到这里参与动脉干的分隔,使得心球嵴和动脉干嵴经过一次180°旋转,最终形成了螺旋形的主肺动脉隔(aorticpulmonary ptum),因此,最后形成的肺动脉干和升主动脉的位置关系也好似“螺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