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P1)答: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2、可持续发展。(P3)答: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3、温室效应。(P9)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4、酸雨。(P13)答: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数量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5、生态学(P15)答:生态学是环境学的理论基础。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6、环境生态学(P18)答:(environmental ecology)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7、人为环境(P29)答: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起起环境质量的变化所形成的环境。
8、纬度地带性(P22)答: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性的变异特点。
9、垂直地带性(P22)答: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性变化。
10、适应(P38)答:是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性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1、光化学烟雾(P47)答:是白色烟雾,有时带有蓝紫色或黄褐色,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并具有特殊的气味。烟雾是光化学氧化剂混合物,主要由臭氧(O3)、氮氧化物(NO3)、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类组成。
12、春化作用(P48)答:温度对生物的作用主要是变温,因为白天适当高温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适当低温使呼吸作用减弱,光合作用产物消耗少,净积累增多。同时低温对某些植物的开花发结果有一定刺激的作用。
13、热污染(P49)答: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14、噪声(P55)答:噪声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噪杂声,通常将不需要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或休息的声音也称之为噪声。
16、叠加作用(P59)答: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17、拮抗作用(P59)答: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8、净化作用(P59)答: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净化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三类。
19、生态幅(P60)答: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
20、利比希西最小值定律(P60)答: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21、耐受性定律(P60)答: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22、贝格曼规律(P61)答:动物体型随外界环境温度不同而有差异。内温动物在寒冷气候地区(如北半球),身体趋势向于大,在温暖气候条件下,身体趋向于小。因为动物的个体越大,则其相对体表面积越小,因而单位体重上的相对散热量也变小,有利于对低温的适用。反之,动物个体小,其相
对体表面积就大,相对散热量也就大,有利于对温暖气候的适应。这种趋称之为贝格曼(Bergman)规律。
28、实际出生率(P66)答: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为实际出生率。
29、最低死亡率(minimun mortality,or ecological morality)(P66)答:是种群在最适的环境条件下,种群中个体都是由年老而死亡,即动物都活到了生理寿命才死亡的。
雅思多少分可以出国
30、生态死亡率生态寿命(P66)答:生态寿命是指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平均实际寿命。只有一部分个体才能活到生态理寿命。多数死于捕食者、疾病和不良气候等。
31、种群生理寿命(P66)答: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32、种群的年龄结构(P67)答:在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比例或配置状况,它对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有很大影响。
33、种群的性比(性别结构)(P67)答:种群的雌雄比例。
34、生命表(P69)答:是描述死亡过程的有用工具。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35、动态生命表(P69)答: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一群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
36、静态生命表(P73)答:是根据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的调查,并根据其结果编制而成。
37、内禀增长能力(Innate capacity of increa)(P74)答:是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38、净生殖率(P75)答:净生殖率式中LX为X龄级的存活率,Mx为X龄的出生率。净生殖率还不算是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因不同种群的世代长度不同,除非有世代相同的时间,才能比较种间净生殖率。
39、种群的“J”型增长(P71)答:种群的指数增长称为J型增长。
40、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logistic growth)(P78)答: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连续增长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又称阻滞增长,其增长速率不再是几何级数。
41、种群的内分布型(P84)答: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及分布格局,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42、阿利氏规律(Akkees law)(P86)集群后的动物有时能增加存活率,降低死亡率,其种群增长情况较密度过低时为佳,即种群有一个最适的密度(optimal density of population),种群过密(over crowding)和过疏(under crowding)都是不利的,都可能产生抑制的影响。
43、密度调节(regulation of density)(P90)答:是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它包括种内、种间和食物调节三个内容。
44、非密度调节(P92)答: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
45、生态对策((bionomic strategiies)答:就是一个物种或一个种群在生存争中对环境条件采取适应的行为;在长期稳定的环境中生活的种群尽可能均匀地利用环境,在迅速出现随后又消逝的环境中,生物能及时寻找有利的继续生存的地点。
46、种间相互作用(P94)答:异种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47、生态分离(ecological paration)(P96)答:生物在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两个生态上接近的种类激烈竞争,其结果是一个种完全排挤掉另一个种,或使其中一个种占有不同的空间和食性上的特化,或其它生态习性上的分离。
48、生态位(niche)(P99)答: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
部分。
49、生态位宽度(P100)答:是指物种利用资源多样性的一个指标,也就是有机体单位所利用的各种各样不同资源的总和。
50、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P103)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plant community,animal community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51、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P103)答:群落概念的产生,使生态学研究出现了一个新领域,即群落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52、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建群种(edificator)(P105)答:群落中优势度大的即为群落的优势种。
54、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P106)答:指群种的多少和群落中各个种的相对密度。
55、群落外貌(physiognomy)(P112)答: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群落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56、生活型(life form)(P112)答:指植物对于综合环境条件下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表现出来的植物类型。
57、群落的时间格局(temporal pattern)(P117)答:很多环境因素具有明显的时间节律,如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所以群落结构也随时间而有明显的变化,这就是群落的时间格局。
58、生态环境脆弱带(群落的交错区,ecotone)(P118)答:不同群落的交界区域、或两类环境相接触部分,即通常所说的结合部位。
59、边缘效应(edge effect)(P118)答: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的现象。
60、群落演替(P119)答:这样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成都it学校
61、演替顶极(P125)答:随着群体的演替,最后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顶极群落期。
62、生态系统(ecosystem)(P138)答:只要有主要成分,并能相互作用和得到某种机能上的稳定性或可定义为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相互依存所构成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63、同资源种团(P141)答:指由生态学特征很相似的生物所构成的物种集团。
mdz是什么意思
64、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P143)答:生产者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又称植物性生产。
65、次级生产(codary production)(P143)答:消费者的生命活动将初级生产品转化为动物能。
6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energy flow of ecosystem)(P147)答: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络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费过程。
67、食物链(food chain)(P149)答:生态系统不同生物之间通过取食关系而形成的链索式的链索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
68、食物网(food web)(P149)答:通常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成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
69、营养级(trophic levels)(P149)答:生态学中把具有相同营养方式和食性的生物统归为同一营养层次,并把食物链中的每一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
70、捕食性食物链(predatory food chain)(P149)答:是生物间以捕食关系而构成的食物链。
71、腐生性食物链(saprophogous food chain)(P150)答:这是从死亡的有机体被微生物利用开始的一种食物链。(植物残体-微生物-土壤动物,有机残屑-浮游动物-鱼类)
72、寄生性食物链(parasitic food chain)(P150)答:生物间以寄生物与寄主的关系而构成的食物链。(鸟类-跳蚤-原生动物-滤过性病毒)
73、林德曼效应(十分之一法则)(P151)答:所谓“十分之一定律”即叫林德曼效应,各营养层次间能量转化效率平均值约为10%。
7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matteral cycle of ecosystem)(P153)答:生态系统中各种有机物质经过分解者分解成可被生产者利用的形式归还环境中重复利用,周而复始地循环。
75、生态平衡(P159)答:生态平衡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平衡,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调的稳定状态。
76、草原生态系统(grassland ecosystem)(P179)答:是以各种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构成的功能统一体。
77、城市生态系统(urban ecosystem)(P183)答: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人们创造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78、原生性自然资源(primary natural resources)(P197)答:这类资源是伴随着地球的产生及其运动而形成和存在的。
79、后生性自然资源(condary natural resources)(P197)答:这是在地球的自然历史演化过程中某一阶段形成的一类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non-renewable resources,renewable resources)
80、自然保护(conrvation of nature)(P204)答:是指人类自觉和有意识地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81、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P208)答: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82、水体污染(water pollution)(P209)答:由于人类活动而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使水体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化学性质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83、水体自净(P210)答:是指受污染的水体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
84、生物塘(P218)答:大多数的污水处理塘因是利用水塘中的微生物和藻类对污水和有机废水进行需氧生物处理的方法,所以又称生物塘。
85、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P219)答: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
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86、大气污染(P222)答:是指大气成分的性质和数量的改变。
iconic87、土壤污染(P232)答: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的能力和土壤净化速度的现象。
88、背景值(P232-233)答:通常以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土壤中某元素的平均含量作为背景值,以与污染区土壤中同一元素的平均含量进行对比,超过背景值即属土壤污染。
89、土壤净化(P235)答:是指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后,经生物和化学降解变为无毒害物质,以及通过化学沉淀、络合和螯合作用、氧化作用变为不溶性化合物,或是为土壤胶体牢固地吸附,植物难以利用而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物链或被排出土壤之外的作用。
90、土地处理系统(P236)答:是利用土壤以及其中的微生物和植物对污染物进行综合净化作用的。
91、固体废物(P240)答:亦称废物,一般是指人类在生产、流通、消费以及生活等过程提取有用的组分后,被弃去的固状物质和泥浆状物质。
92、生态监测(ecological monitoring)(P247)答:是环境监测的组成部分,利用生命系统及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判断环境质量,用以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关系。
93、生物富集(biological enrichment)(P252)答:是指生物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浓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物质的现象。
94、指示生物法(P254)
答:是利用指示生物来监测环境状况的一种方法。kristen ritter
95、生物测试(P257)答:污染或其它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形态、行为、生理、遗传和生态等各个方面都可能产生影响。
96、毒性试验(P276)答:是指人为地设置某种致毒方式使受试生物中毒,根据试验生物的中毒反应来确定毒物毒性的试验方法。
97、半致死浓度(LC50)(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P277)答: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引起试验动物死亡的一半的浓度。
98、半效应浓度(EC50)(median effect concentration)(P277)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试验动物的一半出现某种伤害效应的毒物浓度.,以表示经毒物短期接触的亚致死毒性。
99、半致死时间(LT50)(median lethal time)(P277)答:是指在一定浓度下,试验动物死亡一半所需的时间。100、半致死剂量(LD50)(median lethal do)(277)答:是指在定浓度下,试验动物死亡一半所需的时间剂量。101、慢性毒性试验(P279)答: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低浓度,长时间的中毒试验,观察毒物与生物反应之间的关系,以确定对生物无影响的浓度。
102、最大容许浓度(maximun allowable concentration)(P279)答:是指在慢性毒性试验中,对试验生物无影响的最高浓度和影响的最低浓度之间的毒物阈浓度。
103、环境质量(P282)答:是指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而言,优劣是质的概念,程度则是量的表征。
校园演讲稿
104、环境质量基准(P282-283)答:一般定义为,环境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特定对象而不产生有害效应的最大阈值。
105、环境质量评价(P283)答:采用相应的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评定、比较及预测。
106、生态环境质量评价(P287)答:对生态环境质量给以数量化表征,并划分为一定的等级给予评价。
107、环境质量预测(P298)答:是根据环境质量的内在规律及现实状况对未来发展变化做出推断。
108、生态工程(P302)答:一般指人工设计的,以生物种群为主要结构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宏观的人为参予调控的工程系统。
109、自然环境。(22)答:是空间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生物有机物体和无机的大气、岩石、水、土壤等各种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人类发生、发展和生存的物质基础。
*110、自养生物。(23)答:其中绿色植物能直接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无机等无机物造成有机物,并释放氧供异养生物使用。
111、人为环境。(P29)答: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主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所形成的环境。
112、光补偿点(P46)答: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与呼吸排放的CO2量相等时的最低光照强度为植物的光补偿点。113、最低量定律。(P60)答: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
114、阿伦规律。(P61)答:内温同种动物其身体突出部分的比例与外界环境温度因子相关。在寒冷地区的哺乳动物,
在线中译英
四肢、尾、耳朵以及鼻有明显地趋于缩短现象,以减少热量散发。
115、种群。(P63)答:是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116、年龄锥体(P67)答:分析年龄结构的有用方法,是下到上的一系列不同宽度的横柱作用,横柱高低位置表示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横柱的宽度表示各个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其所占百分比。
117、阿利氏定律。(86)答:集群后的动物有时能增加存活率,降低死亡率,其种群增长情况较密度过低时为佳,种群有一个最适当的密度。
118、生态位宽度。(100)答:是指物种利用资源多样性的一个指标。
119、成层现象。(P113)答:由于环境的逐渐变化,导致对环境的不同需求的动、植物生活在一起,这些动、植物各有其生活型,其生态幅度和适应特点也各有差异,它们各自占据一定的空间,并排列在空间的不同高度和一定土壤深度中,群落这种垂直分化比就形成群落的层次。奥林匹克颂歌
120、同资源种团。(P141)答:是指由生态学特征很相似的生物所构成的物种集团。
121、光能利用率(145)答:是指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质所含的能量与照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总量的比率。123、生物指数(268)答:是指运用数学公式反映生物种群或群落结构的变化以评价环境质量的数值。
二、填空题
1、概括起来,环境问题包括两大类型,一是生态破坏问题,二是环境污染问题。(P1)
2、目前我们面临的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分别是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P5)
3、温室效应根据其成因可分为自然和人为温室效应。(P9)
4、我国目前的酸雨属硫酸型酸雨。(P13)
金口才培训5、酸雨污染主要是大气中 SO2 和氮氧化物污染造成的。(P13)
6、目前人类面临的大问题分别是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P15)
7、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奠基阶段、建立初期、发展期、成熟期四个阶段。(P22)
8、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经度地带性。(P22)
9、自然环境包括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大因素。
10、20世纪30—70年代的九大公害事件分别是马斯斯河谷烟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多诺拉烟雾、伦
敦烟雾、四日市气喘病、富山骨痛病、水俣病、多氯联苯中毒甲基异氰酸盐毒气中毒。(P30)11、九大公害事件中发生在日本的公害事件分别是四日市气喘病、富山骨痛病、水俣病、多氯联苯中毒。(P30)
12、自然选择的类型包括稳定性选择、单向性选择、分裂性选择三种基本类型。(P38)
1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包括形态构造、行为、生理的适应。(P41-42)
14、生物的行为适应类型包括运动、繁殖、迁移和迁徒、防御和抗敌等类型。(P42-44)
15、生物的生理适应包括生物钟种、休眠、生理生化变化等方面的适应。(P44-45)
16、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是臭氧、氮氧化物、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P47)
17、净化作用按其作用的方式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三类。(P59)
18、物理净化作用主要是通过稀释、扩散、淋洗、挥发和沉降等途径来完成。(P59)
19、化学净化作用主要通过氧化还原、化合和分解、吸附、凝聚、变换、综合等途径未完成。(P60)
20、生物净化作用的主要是通过生物的吸收、降解等途径来完成。(P60)
21、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种群。(P63)
22、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种群不仅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还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P63)
23、种群生物学的最初来源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和沃弗斯特提出的逻辑斯谛方程。(P64)
24、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P65)
25、种群密度可分为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P65)
26、种群密度的四个基本参数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它们被称为初级种群参数。(P65)
ohm27、按生殖年龄可把种群中的个体区分为三个生态时期,分别是繁殖前期、繁殖期和繁殖后期。(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