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我国29个省份1993 ̄2004年的人力资本基尼系数进行测算、比较,利用各年截面数据对其与人均GDP相关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人力资本基尼系数较高,地区间人力资本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上;人力资本不平等性和人力资本水平具有很高的负相关性,各区域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基尼系数逐渐下降,但人力资本不平等性状况在3大区域间的差距基本上没有改变。人力资本基尼系数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强劲的负相关关系,且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的变化将引起人均GDP更大幅度地变化,区域间人力资本不平等性的差距是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基于此,经济增长政策的选择,不仅要考虑人力资本存量,更要重视改善人力资本分布结构。
关键词:人力资本分布结构
人力资本基尼系数
人力资本平均存量
区域经济差距
一、问题的提出与相关文献背景
人力资本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TheodoreW.,1960)首先提出的,并经贝克尔(BeckerGary,1964)等人的补充和发展,形成了人力资本理论。贝克
尔把人力资本投资描述为“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活动”。这种收益放大到社会层面,即个体的人力资源增加,将提高人对信息、知识、技术的获取、运用和转化能力,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带来社会经济的增长。
20世纪80年代卢卡斯和罗默将人力资本理论引入新增长理论之中,认为知识和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源一样是生产要素。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资本和劳动的存量变动会在短期内影响经济增长率(Solow,1956;Swan,1956),而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有可能直接影响全要素生产力,从而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率(Romer,1986;Lucas,1988)。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力资本存量较大的国家或地区有可能在长时期内保持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因此,人力资本是影响地区经济差距长期趋势的因素。我国3大区域的经济差距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改革开放以后,东西部差距在继续扩大,新增长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为我们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形成的长期影响因素提供了一种思路。
舒尔茨教授将人的健康投资和教育投资都视为人力资本的投资,明确提出知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财富创造的主导要素,因而他更注重“教育培训”对人力资本形成的作用。尽管舒尔茨教授也把经验积累看成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根源,但他认为经验积累只是教育培训的一个辅助因素。Romer(1986)论证了“干中学”与知识外溢可以提高生产力;Romer(1986)、Lucas(1988)引入了教育部门,认为知识产品和人力资本具有溢出效应,因而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率,对知识
和教育的不断投入可以持续提高一国的长期增长率;Romer(1990)认为研究与开发实现了规模收益递增,论证了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根据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的内涵,一批学者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等问题进
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差距
———一项基于中国各地区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的实证研究□李亚玲
汪
戎
行了实证分析,但这些分析都是把对教育的投资作为唯一的解释变量。而且早期的这些研究把人力资本看成是均一同质的,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力资本平均水平或人力资本中的知识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总体上忽略了研究人力资本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但事实上人力资本这个概念不仅是数量上的指标,而且是一个反映结构变化的质量上的指标。人力资本结构包括分布结构、内部结构等,人力资本分布结构是指人力资本总量在一个社会不同人群间的分配状况,它说明人力资本分布的不平等性;而内部结构是指构成人力资本总量的各层次或各类人力资本形式的构成比例关系。从人力资本分布结构来看,以教育为例,教育的分布结构无论对社会福利还
是对生产的影响都是极端重要的。如果一项资产,比如物质资本,在一个竞争性的环境中可以跨企业自由贸易,它的边际产量将会通过自由市场机制均等化,结果,它对产出的贡献就不会受它在企业或个人之间分配方式的影响;而如果一项资产不是完全可交易的,那么,这项资产对不同人的边际产量就不会均等化,在这种情况下,总生产函数不仅取决于资产的平均水平而且取决于它的分配结构。因为教育和技能仅是部分可交易的,只考虑受教育的平均水平就不足以反映一个国家人力资本的特征。因此,后期有些模型开始分析人力资本的分布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由于有关人力资本不平等性数据的缺乏,只有很少的学者对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了实证研究,Birdsall和Londono(1997)利用43个国家的样本,用各国受教育年数的标准方差来衡量人力资本分布结构,研究了初始人力资本分布对增长和贫困降低的影响,认为教育的不平等对于总体经济增长具有负相关效应。Ram和Rati(1990)用受教育年限的标准方差图示了教育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并且得出结论:随着平均受教育水平的上升,教育不平等性开始是增加的,随后达到一高峰之后开始下降,转折点大约是7年的教育水平,Londono(1990)也使用了同样的方法。但是,使用标准方差来衡量人力资本不平等性,仅仅能研究人力资本分布的绝对值,并不能控制人力资本分布平均值的差别。Lopez,Thomas和Wang(1998)使用了更为广泛的人力资本分布结构指标,用教育多样性系数以及对数后的标准离差来表示人力资本分布结构指标,并以1970 ̄1995年12个亚洲与拉丁美洲国家为样本,分析了人力资本积累与人力资本结构对人均收入、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分布结构指标在大多数国家相对于人均收入具有
负相关关系,人力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并且在竞争与开放的市场环境中表现更为明显,但这一人力资本结构指标并不能论证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为了更好地度量受教育程度的相对不平等性,从而研究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引入了用教育基尼系数计算的代表人力资本分布不平等性的典型系数:人力资本基尼系数。教育基尼系数可以用入学率、教育费投入或相关人群(或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来计算。Maas和Criel(1982)基于16个东非国家入学率数据估计了基尼系数,首先,他们发现,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程度在国与国之间变化非常大;其次,根据入学率计算的基尼系数与一国的平均入学率负相关,换名话说,平均入学率越高,教育的不平等性越低。Rosthal(1978)总结了4个指标估计美国的教育分布情况,基尼系数指标是其中之一。Sheret(1988)用入学率估计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基尼系数。Lopez,Thomas和Wang(1998)率先利用受教育年限计算了12个国家的基尼系数。A.Castello和R.Domenech(2002)利用Barro和Lee(2001)中的数据计算了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并应用此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的测量方法,研究了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同时,他们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中,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这两个人口大国,平均受教育年数约为3.6年,尽管收入不平等性和人力资本平均水平相似,但是两国人力资本分布结构相差很大,人力资本分布结构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两国经济增长的差异。东亚各国平均接受教育年数为5.558年,比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国家平均4.784年受教育年数多了0.8年,但是,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分别为0.377与0.367,相差无几,
说明东亚各国人力资本分布结构相对不合理。他们还针对1960年到1990年间美国人均产出与收入分布结构不平等系数、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物质资本积累,以及初始人均产出等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年均变化率在-0.015至-0.03之间波动,从1960年的0.41下降为1990年的0.31,它对经济增长具有负效应,它的变动对于年均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在0.15%到0.30%之间,而且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收入分布结构系数、平均受教育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更为显著。
针对中国国内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现有的研究集中在分析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但目前尚缺乏从人力资本结构的角度研究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国外的研究现状表明,人力资本结构是研究经济增长的又一变量,重视人力资本结构,可以更好地表述人力资本在质的水平上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3大区域各年度人均受教育年限差距不大,但3大区域教育基尼系数差距较大,因此,在人力资本结构概念、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研究我国人力资本区域差距的特征,结合我国人力资本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提供与之相对应的政策建议与措施,对于我国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从人力资本分布结构的角度进行实证研究,用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研究中国各区域人力资本的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关系。从而使我们在经济增长政策选择时,从人力资
本分布结构方面根据地区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从以上国内外学者进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来看,他们主要把进行系统的教育看成是形成和衡量人力资本的主要变量。当然,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是多方面,包括各级正规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干中学”、医疗卫生保健支出、科技投入、劳动力国内流动支出或移民支出、子女养育等,其中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方式,同时,其资料容易获得,因此本文仍然是从受教育程度的角度考察我国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变量。其余类型的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及影响,则有待于以后深入进行研究。noemie
二、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对经济
增长的作用机制:理论框架
索罗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没有讨论人力资本的作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内生增长模型则将人力资本置于核心地位,卢卡斯模型认为长期经济增长得益于人力资本要素的积累,罗默模型将持续的增长实现归功于现有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即通过刺激创新或提高引进和模仿新技术的能力促进技术进步进而实现持续的增长。然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是从总量上发生作用,人力资本结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决定作用,其作用机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人力资本分布结构通过影响收入分布结构,从而对经济增长发生影响
人力资本投资机制研究把教育视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放在人力资本理论框架中来研究教育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最初的人力资本理论(如Schultz,1960;Becker,1975)大都认为,教育作为最重要的人力资本积累,是促使收入分配趋于平等的重要原因。Becker和Chiswick(1966)的研究表明:美国各地区间的收入不平等与教育不平等正相关,与平均受教育程度负相关。Psacharopoulos(1977)使用49个国家(其中包括37个欠发达国家)数据研究了教育的不平等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不同层次教育入学人数的差异系数表示的教育不平等变量对收入分配一直有负的影响,教育不平等能够解释收入基尼系数的大约23%。后期,在一些分析收入不平等性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中,人力资本扮演的角色即使不是至关重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收入不平等性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分布的不平等性(Glomm&Ravikumar,1992;Saint-Paul&Verdier,1993;Galor&Tsiddon,1997)。从理论上来说,收入分配不平等表现为收入差距的扩大,而收入差距扩大可能通过4个机制来降低经济增长的速度。
一是由于存在信贷市场的不完善性,收入差距的扩大将使得更多的穷人面临信贷约束,从而降低其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积累,而且它们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Galor&Zeira,1993;Fishman&Simhon,2002)。
二是在民主社会中,收入差距扩大会使得更多的人支持通过增加税收来促进再分配,而更高的税收则
对经济增长存在负面的激励作用(Alesina&Rodrik,1994;Persson&Tabellini,1994;Benabou,1996)。
三是收入差距的升高会引起社会和政治的动荡,恶化社会投资环境,并且使更多的资源用于保护产权,从而降低具有生产性的物质资本积累(Benhabib&Rustichini,1996)。
四是由于低收入家庭的生育率更高而人力资本投资更少,当收入差距扩大时,会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比例,从而降低全社会的受教育程度和经济增长(DelaCroix&Doepke,2004)。
总的来说,大多数文献都认为收入差距扩大将通过降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不利于经济增长。由此可见,人力资本分布不平等性通过影响收入分配不平等,从而对经济增长发生影响。
(二)人力资本分布结构通过影响资源分配的效率,主要是投资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率
不合理的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对于投资率具有负效应,影响到诸如人口增长、公共消费以及人力资本初始存量等其他变量的变化,因此削弱了资源分配效率和投资率。Castello和Domenech(2002)验证了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对于其他要素积累的间接效应,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对于物质积累具有负效应,20世纪60年代的数据显示,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不平等的国家常常具有较低的投资率,因而导致较低的经济增长率。
因此,从理论上讲,人力资本在我国各区域分布的不平等性的差异表现可以解释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但这种影响程度有多大,我们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来进行验证。
三、实证分析
姜子牙之尚湖传说
(一)人力资本基尼系数与人力资本平均存量的测算
1.人力资本基尼系数———
教育基尼系数人力资本分布的不平等性用人力资本基尼系数来衡量,应用受教育年限计算的教育基尼系数即人力资本基尼系数为:
Gh=
其中,H为相应人口平均接受教育年数。ni、nj美式英语音标
代表既定教育水平中的人口份额;TXi、TXj代表各个教育水平的平均累积受教育年数;把Xi定义为各个教育层次i的平均受教育年数。
Barro和Lee(2001)将教育水平分为4个层次:
西藏英文
文盲(0)、初等教育(1)、中等教育(2)、高等教育(3)。
令n=3,m=3,则TX0=X0=0,TX1=X1,TX2=X1+X2,TX3=X1+X2+X3。将这些恒等式代入上式,得出人力资本基尼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用此公式我们测算出我国29个省份(重庆市并入四川省计算,西藏因其特殊性除外,以下同)
1993 ̄2004年度的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因1990年以前统计口径不一致,而且缺乏1991和1992年的数据,故从1993年算起),再换算为东中西部地区的数据,如表1所示。其中变量X0=0,X1=5(虽然现行小学学制为6年,但目前社会上受小学教育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5年),X2=6,X3=4(由于原始数据中没有将大专以上教育层次进一步细分,在此将忽略大专、硕士和博士的受教育年限间的差异,对大专以上学历采用统一标准),相应人口为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
2.人力资本平均存量———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
人力资本存量的度量既可以从产出角度度量,也可以从投入角度进行度量。前者最常用的方法是劳动者报酬法,即用劳动者得到的平均报酬来间接反映其蕴藏的人力资本,此方法受我国薪金政策影响较大,加之劳动者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同其在具体生产中显示出来的并非一致,故较少使用。后者包括受
恋爱中的莎士比亚教育程度法、技术(职称)等级法、教育经费法等。限于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可靠性,加之我国对劳动力认证体系的不完善,技术(职称)等级法不能确切反映人力资本。而作为追求投入产出对等的理性经济人来说,教育经费法无疑能较真实地反映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法是以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或受教育年限代表劳动者的人力资本,这是目前使用较为普遍、也得到众多跨国研究结果验证的替代指标,此法不仅计算数据准确易得,而且排除了以货币计算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的价格因素的影响;当
然该方法由于假设知识的边际积累为常数,因而存在不能充分反映不同教育阶段的时间价值所存在的差异以及没能反映人力资本质量因素等不足。综合比较之后,我们选用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来代表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平均存量,单位:年。
H
21
∑=ÁÁ
ÂÃ
ÁÂn
南京英语培训机构
n Tx Tx
∑=−||Gh=n0+
)
aground
txl 是什么意思()()
()( 32132121121333221x x x n x x n x n n n x n n n x n ++++++++
表11993 ̄2004年我国各地区人力资本
基尼系数和人力资本平均存量
199331.7733.0740.66-8.89 6.25 5.93 5.19 1.06199431.5832.9741.56-9.98 6.63 6.14 5.44 1.19199529.3430.5537.72-8.38 6.62 6.22 5.61 1.01199628.29
29.3
37.41
-9.12 6.65 6.33 5.70.95199728.0127.9936.04-8.03 6.85 6.76 5.79 1.06199827.6427.7135.86-8.15 6.92 6.58 5.85 1.07199927.0427.4534.05-7.017.09 6.64 6.05 1.04200023.7824.8231.85-8.
077.39 6.94 6.03 1.36200123.7224.59
31.4
-7.687.48 6.99 6.26 1.22200223.6524.3630.94-7.297.567.04 6.49 1.07200323.2824.0329.98-6.77.727.32 6.63 1.09200422.7623.1229.14
-6.38
7.82
7.34
6.83
0.99
常用英语对话G Á(%)
H 根据我国的教育体系,我们将15岁以上在业人口按教育程度分为5组,分别是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H1、高中文化程度(含中等职业教育)人数H2、
初中文化程度人数H3、小学文化程度人数H4和文盲半文盲人数H5。根据接受教育的年限,设定各类人员的权数,具体为:文盲半文盲为1,小学为5,初中为8,高中为11,大专及以上为15。最后,通过加权求和得到人力资本总存量。用公式表示为:人力资本总存量=(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存量HC+高中教育人力资本存量HM+初中教育人力资本存量面试复习
HJ+小学教育人力资本存量HP+文盲半文盲人力资本存量HI)=Σ(接受不同级教育的人数×权数)=
15×H1+11×H2+8×H3+5×H4+1×H5。用得到的人力资本总存量除以接受不同级教育的人数总和即得到人力资本平均存量(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用公式表示为:人力资本平均存量=人力资本总存量/不同级受教育的人数总和。用此公式测算出1993 ̄
2004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平均存量,如表1所示。
表1数据显示,各区域人力资本平均存量在逐年提高,各年度数据均是自东向西部依次递减,但区域差距不大。我国各区域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在逐年下降,1993 ̄2000年间下降较快,而2000年以后下降趋缓;自1993 ̄2004年,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下降了9.01、9.95和11.52个百分点,说明我国人力资本分布平等性不断增强,但总体平均水平较高,
2004年,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0.2276、0.2312和
0.2914,而1980年,美国的人力资本基尼系数为0.08,体现出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均等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巨大差距;从各年度数据看,东西部地区呈现出明显差异,12个年度的人力资本基尼系数都是自东向西依次递增,但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各年度相差不大,而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差较大,表明西部地区的教育不平等性远远大于东部地区,也大于中部地区。
3.人力资本不平等性和人力资本平均存量水平的关系
表1数据显示,人力资本平均存量水平越高,人力资本配置越均等,计算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和人力资本平均存量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二者呈高度负相关性,东部地区的相关系数为-0.966,中部地区的是-0.971,西部地区的是-0.957。这说明,提高人力资本平均存量水平有助于降低人力资本分布的不平等性。但我们同时注意到,为什么二者的相关系数如此之高,可是3大区域人力资本分布不平等性差距大,而人力资本平均存量差距并不大,这充分说明人力资本平均存量的差距只是影响人力资本分布不平等性差距的原因之一,人力资本分布不平等性在区域间差距的形成,应该另有其他更为重要的原因。究竟区域间人力资本分布不平等性差距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它们的形成机制是什么?以及人力资本存量与人力资本分布不平等性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作用机制?它们彼此之间的影响程度有何差异?这些问题值得以后进一步深入进行研究。
(二)人力资本非均衡性与地区经济非均衡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经济发展水平。自1993年以来,我国各地区人均GDP的相对级差不断扩大,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1993年人均GDP最高的地区(上海)是最低省份(贵州)的11.32倍,1995年为10.22倍,
2000年扩大为12.98倍,至2004年更是达到了13.12倍。从反映各省份之间人均GDP水平离散程度的标准差来看,1993年、1995年、2000年、2004年的标准差分别为:2266.93、3560.15、6416.57、
10477.25。2004年的标准差比1993年高出4.62倍,说明在过去的12年间各地区之间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在不断地扩大。
同时,各地区人力资本的投入也存在着严重的
数据来源:根据1994 ̄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
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相关数据计算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