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
作者:彭晓哲 周晓林 感叹句作者单位:young homie1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871、2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摘要】 情绪信息对注意的调节是情绪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过去的研究多集中于注意偏向,研究范式的多样化、被试群体特质的差异性,导致对注意偏向机制的诸多争论,形成了注意成分说、图式说、注意资源说和PDP模型。注意成分说认为,威胁相关的刺激损害了注意解除能力而引起偏向。图式说认为,图式或知识结构的激活引发注意偏向。注意资源说认为,过多注意资源的消耗引起情绪Stroop实验中的注意偏向。PDP模型认为,特殊人群过高的输入单元激活水平引起注意偏向。
【关键词】 注意偏向 线索-靶子范式 选择注意 图式 PDP模型
1 情绪刺激对注意的影响
视觉系统加工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对要加工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取舍。通过注意控制,我们对当前与任务、目的有关的信息进行比较、整合,排除、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以
灵活、优化的方式实现特定的目标。当无关信息带有情绪色彩时,对其抑制过程进行研究就更具有生态学意义。在某些情况下,人类可以自动加工具有情绪色彩的(如具有威胁性的)刺激,但这并不代表对情绪信息的加工可以不受注意控制。注意控制能力的下降是情绪障碍(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和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的典型症状,由此会引起一系列认知和社会问题。这迫使我们研究情绪对执行控制尤其是注意过程的影响,为解决一系列医学、社会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一些研究者认为,对情绪信息的加工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自下而上,由刺激驱动。在注意实验中,与不带情绪色彩的刺激相比,具有情绪含义的刺激更能吸引注意或占用注意资源,引起注意偏向。实验中所用的情绪刺激包括词汇、事件/场景图片、卡通图、简笔画以及真人照片颜色配搭[1]。注意偏向能够由各种类型的情绪刺激引起,还是只由负性刺激引起,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但大部分实验发现的注意偏向是由负性刺激引起;有的实验还发现,甚至在非注意或者注意资源缺乏的条件下,负性情绪信息也会导致注意偏向[2]。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负性信息,尤其是威胁性刺激,与人类的生存紧密相连,起到信号警示作用,所以人们对负性情绪给予更多的注意是适应性的表现。
对情绪性注意偏向的研究包含两个重要的方面。其一是表现模式,即哪种类型的人,在何种情绪、何种环境、经历过何种事件之后会出现注意偏向?其二是偏向背后隐藏的机制[3]。以下我们将从研究范式、被试群体、机制这三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概述。
riously 2 研究范式的差异
除了以情绪词为材料外,现在的研究一般采用符合生态学效度的刺激,例如真实的面部表情照片等。一系列实验得出的结果,与使用缺乏生态学效度、但在物理意义上严格控制的刺激(例如面部表情的简笔画)所得的实验结果相似[4]。
已有研究主要采用5类经典实验范式:情绪Stroop范式、视觉搜索范式、线索-靶子范式、负启动范式、Garner范式。其他范式,如注意脱靶(surpridattentional blink),在最近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应用。
2.1 情绪Stroop范式
在早期研究中,情绪Stroop是最常见的范式,对情绪词或情绪面孔颜色命名的反应时与对非情绪词或中性面孔颜色命名的反应时之差就代表了情绪信息产生的注意偏向:如果为
正,表明词或面孔的情绪信息得到了加工,干扰了对颜色的命名。Williams和Mathews发现,临床焦虑症病人表现出了对威胁词颜色命名的延迟[5],高焦虑个体难以忽略负性信息,分配更多的注意资源给负性词,而注意资源的相对缺乏导致了被试在颜色命名任务上的延迟。Macleod和Rutherford发现,情绪干扰也可以出现在意识阈限之下[2]。在Stroop任务中,刺激呈现20ms时也出现负性偏向。Mogg等用类似的方法发现,刺激呈现14ms时[2],负性偏向与特质焦虑显著相关(而抑郁症没有产生负性偏向),而当刺激呈现在意识阈限以上时,没有产生类似的结果;对正性刺激,无论是在意识阈限之上还是之下,都没有发现注意偏向。van Honk 和Tuiten发现[6],当情绪面孔只呈现30ms、并被中性面孔所掩蔽时,特质焦虑被试对愤怒表情的颜色命名要慢于对中性表情的颜色命名,支持了情绪信息在无意识状态下得到加工的观点。这些发现都与Zajonc的情感优先假说(affective primacy hypothesis)一致,该假说认为,情绪加工在认知加工之前[7]。
国庆节 英语 2.2 视觉搜索范式
在人群中,带有表情的面孔总是格外引人注意,这被称为表情的Pop-out效应。很多研究揭示了表情搜索过程的非对称现象[8]。Fox和Eastwood等利用视觉搜索范式,发现在中性
面孔中搜索负性面孔(愤怒表情)比在中性面孔中搜索正性面孔(高兴表情)要快[9,10]。Ohman发现[4],在中性刺激背景(蘑菇,花朵)下搜索恐惧相关刺激(蛇,蜘蛛)时,反应时、错误率均小于在恐惧相关背景下搜索中性刺激,说明人类对潜在的威胁性刺激会优先注意。在对蛇或蜘蛛具有特殊恐惧的被试身上,这种偏向更为明显。搜索恐惧相关刺激的时间不依赖于其所处的位置,而搜索与恐惧不相关刺激的反应时则因其位置不同而变,离注视点近的刺激更易发现。搜索恐惧相关刺激的时间不随干扰项目数的增加而延长,而搜索恐惧不相关刺激的时间则与干扰项的多少有关。无论目标出现与否,被试处理恐惧相关刺激都比处理恐惧不相关刺激更有效率。
2.3 线索-靶子范式
研究情绪信息引起注意偏向的另一个常见范式是线索-靶子范式。首先在注视点的一侧出现情绪面孔或情绪词,作为线索,一段时间后在线索提示的位置出现探测刺激(线索有效位置),或者在线索提示位置的对侧出现探测刺激(线索无效位置)[11,12]。这些实验的结果大多发现,与线索是不带情绪色彩的刺激条件(如中性词或无表情面孔)相比,如果线索是负性情绪刺激(如愤怒、恐惧等与威胁相关刺激),焦虑个体对出现在有效提示位
置的靶刺激的探测要显著加快[13],说明情绪信息影响人们空间注意的定向。在进一步研究中,Mogg发现[2],负性面孔线索即使呈现时间短至14ms,并有后掩蔽刺激,也能调整空间注意定向。这表明对情绪信息的无意识知觉会影响空间选择注意,产生负性情绪的注意偏向。
但现阶段对注意偏向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些缺陷一方面在于,许多研究没有探讨对情绪信息(尤其是负性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究竟是一种注意的警觉还是注意的滞留[12]。对高焦虑人群来说,对威胁性情绪刺激注意的解除困难可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质。另一方面,在许多研究中,刺激呈现时间较长(500~1000ms),不能排除眼动的发生[12]。为了区分注意偏向是因为情绪信息的警觉还是对情绪信息的注意滞留,可以分别比较在线索有效位置上对中性与情绪性靶刺激的反应时,以及在线索无效位置上对中性与情绪性靶刺激的反应时。前者考察的是注意的定向;如果人们只是对情绪信息更加警觉,那么只有在线索有效位置才会出现注意偏向。后者考察的是对情绪信息的注意滞留,如果人们只是对情绪信息的注意难以解除,那么只有在线索无效位置才会出现注意偏向。Fox等发现[12],在线索有效条件下,无论情绪极性是负性还是中性,被试能很快反应,而在线索无效条件下,高焦虑组对负性刺激反应更慢,出现注意偏向。
在进一步研究中,Fox等人通过调控线索和靶子出现时差(SOA)的长短来控制返回抑制的出现,分别考察对情绪信息的易化和抑制[14]。Posner和加减乘除日语Cohen发现,对空间某一位置进行提示[15],当线索和靶子的SOA长于300ms时,被试对提示位置上靶子的反应时长于非提示位置,出现抑制效应,这种效应被称之为返回抑制 (inhibition of return ,简称IOR)。Fox等人对具有特质焦虑的人的研究发现,威胁相关刺激能影响返回抑制效应[14]。对高焦虑人群,威胁刺激能减少返回抑制量,而中、低焦虑人群没有这一趋势,这说明高焦虑人群对威胁相关刺激的注意更加难以解除。
2.4 负启动范式
Neil等提出的负启动范式是一种区分选择注意的促进/激活和抑制成分的实验设计[16],在这个范式中,前一个项目中的干扰刺激在当前项目中作为目标刺激,此时相对于中性项目来说,对目标的反应时会延迟。这种效应反映了在加工前一项目时对干扰刺激的抑制。许多负启动实验发现了老年人群、幼年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抑制功能的不足。Joormann在情绪信息的负启动实验中考察了抑郁症候与对情绪信息抑制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16]发现抑郁程度高的被试在对情绪词进行极性判断时没有表现出负启动效应,说明抑郁与对负性信息的抑制缺陷相关。
2.5 Garner范式
Garner范式的一个优点是,能够使用更多类型的刺激,除词汇外,还可以用照片、图片等材料。此外,与点-探测任务主要考察的是注意定向或注意施加(engagement)相比,Garnerdoggy bag任务考察的是注意的保持。Garner范式广泛应用于研究两种维度的交互作用。一般按照基线条件和混合条件将实验分为不同区组(block)。在基线条件的各区组中,保持任务无关的维度恒定,任务相关维度则在不同水平上变化;在混合条件下,两种维度随机变化[17]。例如,在研究性别与表情相互作用的实验中,当任务为辨别性别时,基线条件中的各个刺激只在性别上发生变化,情绪维度保持不变:在愤怒基线条件下,男性和女性的表情都是愤怒;在中性基线条件下,男性女性表情都是中性;在高兴基线条件下,男女表情都是高兴。而在混合条件下,各种情绪与性别随机结合。Gilboa-Schechtman等发现[18]mink,与正常人不同,抑郁个体无法排除情绪这个无关因素对性别辨认任务的干扰。
3 被试群体特质差异
情绪加工受到人格特质和心境状态的影响。情绪障碍往往表现为对特定情绪信息的加工异常,例如,焦虑促进对威胁性刺激的知觉加工,抑郁促进对威胁性刺激的概念加工[7]。
在许多情绪障碍者(包括临床患者和非临床人群)中,如焦虑症(以及正常人群中高、中焦虑个体)、恐怖症、社交焦虑、惊恐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19]、强迫症[20]都存在注意偏向,表现为对特定的负性情绪信息格外敏感,这类刺激直接影响注意的空间定向。
3.1 焦虑症
在对情绪障碍与注意偏向关系的研究中,对焦虑症的研究最为常见。很多研究发现,这种偏向多发生在高焦虑人群身上,高、低特质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存在不同的趋势[21]。MacLeod bli和Mathews采用点探测任务[3],发现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患者发生了注意偏向。其他的实验也发现特质焦虑患者比状态焦虑患者更容易受到负性刺激的干扰,例如Fox在情绪刺激的返回抑制实验中发现[12],特质焦虑患者对情绪面孔有更长的视觉滞留时间。但在状态焦虑患者身上,也发现过负性刺激的干扰,并且与这种患者是否同时也是特质焦虑无关。例如Rutherford等人在情绪Stroop实验中发现,对情绪信息的普遍性优先选择注意由状态焦虑调节[22],而对负性情绪刺激的特定性优先注意则由状态、特质焦虑共同调节,即当患者同时具有状态、特质焦虑两种特征时,才会出现只针对负性情绪的注意偏向。
3.2 抑郁症
对抑郁症患者是否存在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结果存在分歧[3,23]。一种观点认为,抑郁症与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并无关联。例如,Macleod用点探测任务发现,当同时呈现威胁信息和中性信息时,焦虑症患者表现出了注意偏向,但抑郁症患者没有表现出注意偏向。Gotlib等对任务稍加改进,呈现正性、负性、中性情绪词,发现抑郁情绪对注意有影响[3]。Mogg得到了与Gotlib类似的结果,但发现注意偏向是由状态焦虑而不是抑郁引起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例如,Matthews和Antes的研究发现[18],抑郁被试注意到悲哀的刺激而忽视愉快的刺激。研究情绪信息与性别辨认关系的Garner实验发现[18],抑郁被试无法排除无关情绪信息的干扰。